读《浮士德》有感

时间:2021-11-23 17:46: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浮士德》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浮士德》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浮士德》有感1

  20xx-4-6《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读《浮士德》有感2

  《浮士德》它让我看到了这个现实社会下存在的矛盾、无奈、悲惨……

  书中讲述了5个都市少年,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秘密,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爱与恨的印记。池海翔这个总被人家称作是怪物的男孩,没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独自默默地承受现实给他带来的一切惨痛。最后,他还是成功了,站立于万人之上了。纪澜一个矛盾的女生,不愿与最好的朋友滕夕分开,却背地里把滕夕的书桌推翻在地,让书本掉在地上。然而,她又赶忙捡起书本,用双手擦干净。滕夕的突然昏倒,让纪澜紧张不已。她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存在的原型,因为,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会嫉妒对方比自我优越的条件,从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虽然,她是矛盾的。但,她还是选取那宝贵的友情,纵然滕夕已离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终还是爱着滕夕的。而滕夕,有着出众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实的家境,这一切都使人羡慕。这样完美的女生,却爱上了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男生。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感情是没有界限的。直到最后,滕夕的离去,她的心里仍然只有他的存在。那个叫烟焰的男孩。烟焰,其实本质是好的。可由于,父亲被车撞后,肇事司机逃跑,家里就开始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抢劫,都是为了他的家,为了滕夕。然而,当他明白那个肇事司机是滕夕的父亲后,他茫然了。他不明白该

  如何去应对滕夕,他想对滕夕说:别走,等我出来。可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直到她的离开。烟焰只能算是个知途迷返的孩子。最后一个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惨的。从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妈收养。但是,他厌恶姨妈那异样的眼神。于是,觉得自力更生。可他所谓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学校附近的一个酒吧里当妓。他被那些肥肉横生的老男人私养着,做着一些肮脏的事情。就算是这样,他也不后悔,只有能靠自我生存下去就满足了。而,当他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他决心退出那个浑浊的世界时,已经不行了。那个世界不允许他的离开,除非他在人间消失了。纵使这样,他的感情也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不被世俗承认的东西,是无法在这个世界存活的。就是他们的感情一样,心爱的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这一次,他最后能够毫无牵挂地继续做着令人作呕的事情。

读《浮士德》有感3

  这个星期的任务是《浮士德》。

  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感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用心进取是十分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就应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就应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OMG,实在是太给力了!

  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我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此刻才读经典,惭愧啊!

  另外我觉得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示爱时说的话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OMG,以后我要是有儿子,他追女孩写情书的时候我必须要强烈推荐他写上这段话!

  最后,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配上上方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天衣无缝,交融,相得益彰,大放华彩啦!

读《浮士德》有感4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满着杯具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杯具。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菲斯特。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认为人类是无法满足的。他们最终必会堕落于他们的贪婪。而上帝却认为尽管人类在追求的途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得到真理。于是魔鬼与上帝打赌,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与魔鬼魔菲斯特签约,把自我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则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我满足了,那么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

  于是魔鬼用自我的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感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完美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自我已经得到满足。就这样,魔鬼收走了他的灵魂,可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这就是大体的情节。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此刻了脸上。而人们只是将其掩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能够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贴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

  他能够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我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我吗?”他能在别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他开心。

  真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你禁不住要爱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爱、无私,高尚的人类和上帝却原形毕露。

  野心、政权、阵风麦芒。贪婪财宝,恶狗扑食。表面称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谦和礼让,暗地私打算盘。遇到苦活累活,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锻炼。遇到困难杂事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邀功请赏。

  所以,我认为浮士德虽未主人公。但这篇诗剧成功之处在于魔鬼,在于魔鬼个性的鲜明。在于魔鬼邪恶,在于魔鬼跃然纸上,直触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读《浮士德》有感5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诗剧。它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故事是这样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仛打赌。由靡非斯仛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下自我的高尚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仙界,先后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宫廷中权势财富,以及对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高龄而又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想当时歌德所在的社会也是这样的吧,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用心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建,腐朽与罪恶,但是我们能够从这本书里,这个小小的社会里感受到。

  人们都说地狱是最肮脏的,歌德却说人类的社会比地狱还要肮脏,腐朽。完全能够说人间就是一个炼狱,一个充满罪恶的地域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心的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天堂地狱之在你一念之间。中国有句老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炼狱象征苦难,象征忏悔。天堂象征救赎这是永恒的主题。炼狱中的忏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恶念,天堂地狱。

  看到天堂的光辉,美梦将会成真!地狱恶鬼又再哀嚎,听得我心碎心惊,拖住我的脚想让我沉沦,而我却渴望自由的翱翔,向往天堂的晨光。

  最后浮士德在为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用心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我要勇立时代的潮头,我要纵身跳上时代的巨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读《浮士德》有感6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凶猛的悲剧身分,在浮士德身上回响反映了新旧期间更迭期的各类斗嘴: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激情,因循与寻求。

  浮士德对学非凡很是热爱:"啊,我勤学不辍,对哲学,法令连同医典,遗憾的另有神学,全数都举办了彻底的研讨。"乃至,他是一个寻求美满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探求最高的欢喜。"他为了学,他抛却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就,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出如浆,去谈自己不知道的对象;……"他对未知的对象感想兴奋万分,册本给了他力气和但愿。他对自己的常识感想不敷,对无法揭开年夜自然隐秘的面纱感想失踪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达到了不成自拔的境地了。

  "谁若一直全力朝上提高,我们就把他捐赠。"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窍门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改日益尊贵化和纯正化,光降作古,他就得到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救济。

  是的,浮士德之以是能够被救济,不止是这样,还由于他一直步履,一直寻求,一直战胜迷误,终极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进修他对学的寻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但愿。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征象,面对浮士德,我们理当感想汗下,他是那么地热爱进修!

  浮士德的肉体歼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步履的人,一个长进的人,一个一直自省并终极走上正途的人,终极会获获捐赠。这便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浮现出的`一直追乞降人生真谛的试探精神。

读《浮士德》有感7

  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一直到1808年才开始出版。第二部的开始是1832年到他的临死前才完成,出版的时候辛勤的他已经安详地睡着了。在这个期间足足花了将近60多年,花费了他毕生的心血!

  《浮士德》这本书我从初二的时候开始看起,断断续续一直看到暑假才看完!《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得最深奥的书!看完之后也只是看到了大概,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味道,让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会有悲涩的感觉,会点点的触感到一颗冰凉的心!在浮士德的身上反映出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贵族与平民,宗教与神学,理智与情感等等一些互相违背的事情,交融在一起,快速地转化成为尖锐的矛盾!

  浮士德对学十分的热爱,在文中他说:“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同时,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读《浮士德》有感8

  作为歌德的代表作,也作为西方诗剧的典型,《浮士德》有太多的奥秘和争议。但谜团掩不住它的光辉,它依旧引来年轻人的痴迷。作为一个思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我只能用直觉与常识揣测它的深意。

  中世纪时,浮士德博士厌倦了经院生活,将灵魂卖给了魔鬼,条件是魔鬼带他看遍世界、经历人生百态。然后,他看到了酒徒的潦倒生活、皇帝的幽深宫廷,参与了魔鬼的省会和王位战争,先后爱上了玛格丽特与海伦的幽灵,最终在获得封地、建成城池后,在忧愁中死去。

  全书文采飞扬、想象空灵,洋溢着浓厚的神话气息与宗教情感。然而最令人着迷的是在中世纪与古罗马的外壳下,暗中激扬的新哲学、新宗教。一切,都要从浮士德本人说起。

  浮士德首先代表了一种自我解放。浮士德研读哲学、法学、医学、神学四大传统学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炼金术、炼丹术,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学者。然而凝固的学术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千篇一律的赞扬满足不了他的渴望。他精通神学、笃信上帝,却将灵魂卖给魔鬼,只因为他渴望变革与快乐。在中世纪黑色地层的重压下,即使如他这般禁锢已久的思想,都渴望着解放——尽管这“解放”在本人看来危险而罪恶。这种求变求新的热望,属于承压的囚徒也属于施压领袖。歌德用这种极端方式展现了自我解放的力量。之后,浮士德历经相思、自责等折磨,悔恨愤怒,却唯独不后悔离开经院,反而催促魔鬼带他走向更远。这种执着的“奋发向上”的意志,恰恰是人性中最独特的部分。

  浮士德虽投靠撒旦,但最终却上了天堂。这又代表了一种新的宗教观。与但丁的死板相对,歌德安排的这位内心向上的主角,虽然也曾罪孽深重,依然得到宽恕。这里的“救赎”已不是天主教廷的考评等第,而是以教为纲、从善如流、符合时代脉搏的新的评价标准。它与我们今天在欧美文化中体会到的宽容宗教相一致,是人文主义和新教的创造,这种宗教将信、善、望保存,把狭隘和偏激去除,使欧洲文化更为光彩夺目。

  从更高层次上讲,浮士德也许代表了整个近代西方人的灵魂。求变,即面临信仰崩溃、无可凭依的危险;求新,即面临失望、迷失、犯罪的可能,也许会迎来毁灭。浮士德渴求的是真与善的欢乐,美而壮的功绩。但他不幸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犯下了不少深重的罪业。这让我们想起宗教战争、大革命、殖民掠夺和世界大战。也许,“追求”这一行为本身具有悲剧实质:所得永远不会多于所失。但我们总垂涎于新目标,因而甘愿把生命花费在滚滚东逝水中。在丧失中成长,在进步中遗忘,是人类思想悲壮而庄严的进行式。

读《浮士德》有感9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一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忙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够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能够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务必选取,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我的人生的品质。

【读《浮士德》有感】相关文章:

读《浮士德》有感(9篇)01-26

读伤逝有感02-15

读《伤逝》有感02-15

读《丰碑》有感01-29

读《心术》有感01-21

读跌倒有感01-17

读《芭蕉》有感01-14

读《散步》有感01-05

读《茶馆》有感02-18

读《白求恩》有感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