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的旅行》读后感

时间:2022-11-24 08:50:15 赛赛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鳗鱼的旅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结构十分玄妙的书,一面描述作者和父亲的生活和成长,一面描写人类为揭开鳗鱼的神秘面纱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结果。作者和父亲关系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小到大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化,从亲密到疏离,到儿子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到更深层次地理解父亲。这些成长和变化发生时,鳗鱼始终贯穿在他们的话题之中,随着鳗鱼秘密的逐渐解开,父亲的形象也在儿子面前全面起来,相互之间更加理解和接受,直到最后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责任和信念。和父母的相处,我们也会经历类似的成长,而我们不是能写出来所有感受的人,但是作者表达出来了,能引起很强的共鸣。而描写鳗鱼的部分,则是向我们科普,能获取到新鲜并且令人震撼的信息。书的第一节,作者就介绍了人类目前为止了解到的鳗鱼的一生。

  鳗鱼从最初的柳叶状幼体形态,经过漫长的时间会蜕变成玻璃鳗。玻璃鳗从海洋游到淡水区生活时,会蜕变成黄鳗,这是鳗鱼漫长一生中的主要形态。如果这个时候的鳗鱼不打算回到它们的繁殖地——马尾藻海去繁育下一代,它们可以以黄鳗的形态存活上百年。但是通常在生命中某个时间段,它们会想到繁殖下一代,其间会蜕变成银鳗,这时它们才会长出生殖器。而一旦鳗鱼有了繁育的念头,它们会进行一场苦行僧似的旅行,即从生活地游回马尾藻海,在那里繁育下一代。在厚厚的海藻下面完成受精,鳗鱼的旅行目的.便达到了,它们的生命也结束了,这是鳗鱼浪漫而又悲壮的一生。

  带着对鳗鱼的好奇,作者带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鳗鱼的历史和成果,其中令人好奇的问题是鳗鱼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因为最初能抓到的鳗鱼数量甚少,加上没有人知道鳗鱼会发生形态的蜕变,所以最初的学说都是基于一些实验进行猜测。亚里士多德说鳗鱼是从淤泥中繁衍出来的;佛洛伊德也曾怀抱期待一头扎进研究中,解剖和研究了数百条鳗鱼,没有发现鳗鱼的生殖器。在佛洛伊德之后很多年,新婚的丹麦人约翰内斯·斯密特选择坐上渔船出发去探索鳗鱼的秘密。他在海上漂泊了十几年,中途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研究。多年后,战争结束,他继续潜心在解开鳗鱼神秘面纱的问题中,终于在19世纪20年代发现了鳗鱼的繁殖地马尾藻海,并且给出了鳗鱼的蜕变学说。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在鳗鱼身上安装了无线电设备来验证斯密特的学说,虽然真正能到马尾藻海的鳗鱼少之又少,但是基本验证了马尾藻海确实是鳗鱼的繁殖地。而至于为什么是马尾藻海,人类还无从得知,但是我们相信它的存在,毕竟鳗鱼是存在的,马尾藻海也是存在的。

  除了科学研究赋予鳗鱼的生物学意义之外,文学作品也赋予了鳗鱼一层意义。很多作品把鳗鱼与神秘和恐惧联系在一起;在一些作品中,鳗鱼一出现好像传达的就是一种恐惧和不快;更有作品直接把鳗鱼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用作者的话说即是:一直以来,鳗鱼都会在遇到它们的人身上唤起矛盾的感觉。人们有时对鳗鱼很尊崇,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人们对鳗鱼好奇,但同时和它保持距离。而有人解释说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呢?有心理学家曾说,那种令我们恐惧的东西,是一种让我们在智力上感到不安全的东西,是因为缺乏经验或者受感官所限而无法立刻认出和解释的东西。从鳗鱼的历史和它的形象出发,也许鳗鱼正符合人类恐惧的对象。

  遇到这本书,让我感到雀跃的一点就是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也有一个我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我描写不出来的那个世界,这个作者描述出来,读到这样的故事,让我感到亲切和幸福。鳗鱼似乎古老又神秘,令我们感到疏离,但它们又真实的存在在我们的世界里,更多的了解它们之后,会令人肃然起敬,这个存在远远早于人类起源的鱼类,也许正在用它们的智慧思考着对它们仍然琢磨不透的人们。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 篇2

  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以作者回忆小时候有关鳗鱼的记忆为主线,其中穿插着有关鳗鱼的科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和他提出的鳗鱼来自泥土的理论,讲到认为鳗鱼能让自己受精的林奈,讲到科马基奥那条著名的鳗鱼,讲到蒙迪尼的发现和斯帕兰扎尼对此提出的质疑,讲到约翰内斯·施密特和他对鳗鱼繁殖地执念。

  鳗鱼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鳗鱼是柳叶状幼体,有着一个像柳树叶子的扁平身体,基本上是透明的,仅有几毫米长;第二阶段是几乎完全透明的玻璃鳗,身长六七厘米,细细的,扭来扭去;第三阶段是身体长成了蛇形的黄鳗,之前玻璃鳗身上柔软和脆弱的地方,在黄鳗身上都变得强壮而坚韧;第四个阶段是在它们生命的某个时间,通常是15岁到30岁之间,野生鳗鱼会决定进行繁殖。这个决定从何而来,我们目前无从知晓,但是当这一时刻到来时,鳗鱼那处于等待中的生活就会突然结束,它们的生命有了完全不同的性质。它们开始朝大海游去,与此同时,它们将完成最后一次蜕变。它们表皮上那层暗淡模糊的黄褐色将消失,色泽将变得更加鲜艳清晰,背部将变成黑色,身体两侧变成银色,带有清晰的线条。这突如其来的目的性仿佛给它们的整个生命都做上了记号,黄鳗变成了银鳗。这是鳗鱼生命的第四个阶段。

  鳗鱼并不是一种在文学和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可是只要它出现,通常都是一种令人不快和有点恶心的形象。它们黏糊糊的,扭来扭去,肥硕,油亮,光滑,是一种在黑暗中生活的食腐动物,会从动物尸体中愉快地爬出来,张着大嘴,瞪着它们黑色的小眼睛,是一种生活在黑暗深处黏糊糊的可怕生物,一种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东西。

  我从鳗鱼身上看到了很多灵魂深处黑暗的、隐秘的、潜意识的所在。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当我们能够从一种动物中看到自己的某些方面,那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跟这种动物亲近。这意味着要杀死这样一只动物就很难了,而我们通常会惧怕潜意识里无法杀死的生物。与一只动物对视是可以产生共鸣的,人类的同情心就是这么建立的。

  看过一篇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延奇写的题为《关于恐怖的心理学》的论文。在那篇论文里,他把恐怖这个概念定义为,当我们遇到陌生的新事物时,心里产生的“那种不安全的晦暗感觉”。那种令我们恐惧的东西,是一种让我们在智力上感到不安全的东西,是因为缺乏经验或者受感官所限而无法立刻认出或者进行解释的东西。

  美国哲学家纳格尔认为灵魂会让人思考,思考本身是意识存在的证明。也就是说,人类有灵魂,所以具有意识。在灵魂的帮助下,人类超越了动物,也超越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灵魂这个概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跟“人是个体的”这个观念结合在一起。而“个体”是指某种不能再分割的东西,哪怕所有其他东西都改变了,它仍然不会改变,仍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为人的身体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改变,人类生活的外部条件也会发生改变,那么一定是某种别的东西,某种永恒的东西,让我们成为个体。这个东西在很长的时间里被称为灵魂。不少研究表明,很多动物也能体验到跟我们人类非常接近的害怕、悲伤、对幼崽的怜爱、羞耻、后悔、感激等感觉,以及某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爱情的感情。如果我们试图去想象身为一只蝙蝠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那么根据纳格尔的观点,我们的意识恰恰限制了我们。当我们试着去想象这个情景的时候,会受到了自己感官的限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纳格尔认为,关于意识,有些状态是我们无法了解的,并将永远无法了解,即便人类这个物种能永远生存下去。有些事情我们永远无法明白,无论是关于蝙蝠还是鳗鱼。我们可以了解它们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活动、怎样导航的,我们可以了解它们,几乎就像我们了解人类一样。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明白,身为它们是什么感觉。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 篇3

  鳗鱼看到这个词,脑子里一下子便浮现出他那长长的周身滑腻的身体形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某种生物的科学研究历程可能并没有那么有趣。因为他往往意味着冗杂枯燥的不断研究。不同于研究者的乐在其中,身为观众的我们却很难感同身受。但是这本书在讲述着人们对于鳗鱼的研究时,交叉着作者自身与父子的日常,在严肃科学探索与温馨的负责日常相结合,使全文变得没有那么过于的偏科研化。

  书的开头便是一句“鳗鱼是自然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时至今日,我们对他依旧知之甚少。”一下子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在平常生活中,对于一般并不是从事着慢一样值得大众来说,鳗鱼这个词熟悉中带着陌生。我听到鳗鱼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名侦探柯南中联泰最爱吃的鳗鱼饭。这似乎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物种,为什么我们对它依然知之甚少呢?

  首先我们稍微回顾一下人类对于鳗鱼的认识,在此公元前的四世纪,亚里士多德说所有鳗鱼都是从淤泥里产生的。这是基于他长久的观察和那个时代固有的常识,然后哲学家大普林尼对于鳗鱼的研究,提出鳗鱼是通过石头摩擦来繁衍的,而阿特纳奥斯是说鳗鱼分泌液体成为新的生命,在后来林奈,蒙迪尼,弗洛伊德都对鳗鱼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很多人都想不到,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痴迷过鳗鱼的身世。

  为什么作者要交叉的`描绘自身生活与科学的研究呢?这不是想的是文章没有那么枯燥而已。他是在客观的讲述那个研究中,逐步用另一个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仅是鳗鱼的旅行,同时也是作者的一次心灵的旅行。

  目标与意义,说我每个人都想去追寻的,目标是前进的动力而已,意义是对目标背后的阐述和含义。这么说难道告诉我们目标和意义是什么了吗?不,他其实真正说明的是一个人在探寻的过程。并且给了人们一个最朴实的道理,目标与意义是存在的,也是值得去追寻的。

  我们不知道慢于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繁殖,我们不懈的努力让我们最大的个大概。似乎慢于出生,他便拥有了自己的使命,那是不需要干涉,不需要引导的刻在灵魂中的路线。他们是一个又一个的个体,他们不需要与人类去解释什么,然后他们自身呢?对于那条明确的道路,他们只会前行一步一步完成那神秘而又独立的目标。这是鳗鱼的哲学。

  但是我们人类复杂的多,我们可能不止一个目标,也可能不止一个使命,我们缺少的是如鳗鱼般的那样,清楚。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 篇4

  这是一本讲人与鳗鱼哲学关系的理性之书书,也是一本讲父子之间温暖关系的感性之书。在陈述人在研究鳗鱼的过程中,穿插着幼年与父亲捕鱼的点滴回忆。

  鳗鱼一生中大部分都以这种黄褐色的形体生活着,时而活跃时而消极。仿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仿佛生命的意义将出现于等待的间歇,或者抽象的未来。鳗鱼从一开始就是神秘的,一直被视为开始与结束、生命的起源与灭亡之间一种奇妙的连接。人们在探寻鳗鱼的来去繁殖与迁徙时,也在探寻着自我,对自我性心理的.剖析,对神秘事情的好奇。这种剖析与探寻之路漫长而乏味,只有拥有目标的人才能找到意义,就像鳗鱼一样,它们始终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生命总会改变,每个人都会改变,直到最终消失在这个世界,渐渐地也会和这个世界完全断掉丝毫的联系,尘归尘,土归土。但存在的生命还是依旧存在,这个世界依旧在运转。

  鳗鱼存在的意义也让人们明白。活着的意义并不是生命的长短,而是是否知道并努力去完成了自己存在的意义。鳗鱼可以在深井中麻木地待上上百年,然而却无法真正的完成自己,这与只活一秒没有任何区别。活的长短并不关键,重要的是每一秒都没有遗憾。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相关文章:

海鳗鱼的功效以及作用04-25

鳗鱼药物残留的控制体系12-10

红都鳗鱼 畅游四海-江西省瑞金市推广鳗鱼标准化养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12-10

旅行12-09

《旅行日记》11-25

旅行的作文10-25

难忘的旅行03-02

难忘的旅行08-28

旅行的说说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