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英的出嫁》读后感

时间:2022-09-08 12:12: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菊英的出嫁》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菊英的出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菊英的出嫁》读后感

《菊英的出嫁》读后感1

  读《菊英的出嫁》这本书的时候,对于这篇小说最开始的印象是批判过去农村中封建愚昧的落后的风俗,但是在仔细的读过两遍之后,我发现这篇小说不像其他的乡土小说一样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它想要探讨的问题即使换算到今天也依然适用,那就是感情是维系一个人生存的关键。

  在探讨《菊英的出嫁》这本书之前,我想先来谈一谈乡土小说。在我看来,要想读好这本小说,首先要明确乡土小说的本质,乡土小说不单只是为了批判而写,它的首要出发点在于作家对故乡的爱,因为爱的深沉,所以才更加不能忍受故乡人的`一些劣根性。在读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作者故乡郁闷落后的一面,也要看到农村人民勤劳、淳朴的一面。

  在分析这本小说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析主人公——菊英娘的形象。在一个人物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她为什么要省吃俭用让自己过的困窘不堪呢?通常情况下,一个人难道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才不断努力的吗?我想,这时候的菊英娘就已经脱离了追求物质层面上的需求,而是上升到了追求精神层面上的满足,然而菊英娘受到过去乡村崇神愚昧思想的影响,使得他的追求注定只能是她心中的幻想,犹如那镜中花、水中月,看着很美,却没什么用处。

  菊英娘这个形象最大的悲哀之处就在于她为孩子做的事情,在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来看都不能说是有错,最终却酿造了一个悲剧的结局,菊英越是乖巧,菊英娘的心中就越是悔恨。在丈夫远在千里之外,唯有与女儿相依为命的菊英娘来说,女儿就是她生存的信念,就是她生活的中心,一旦失去了女儿且周边又没有可以转移感情的人事物的话,就会通过怀念来不断加深这种悔恨的情绪,从而逐渐的转化为一种执念,成为人生的目标。

  由此可见,人并不是能够离群索居的生物,一个人的正常生存需要与他人进行情感的交流,需要互相关爱,或许还要让自己或别人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方向。

《菊英的出嫁》读后感2

  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那么,鲁彦笔下这不被人认可的浙东宗法制农村冥婚习俗的存在,合理之处在哪里?

  鲁彦笔下的菊英是一个只有8岁阳寿的女孩,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时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冥婚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即以为人死后依然成长并且灵魂不灭;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然而小说有关这一事件的始末通过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的意识之流渐次溢出,浸盈着浓厚的无依无托的母爱,对落后意识与习俗的批判与讽意由此淡化于一个母爱对早夭女儿彻骨的哀思之中。

  菊英是母亲唯一的“心肝儿”,生前长得好看,聪明,听话,能干。她深知家庭的艰辛,从小就非常懂事,尽自己所能的为家庭分担。所以,菊英也领受着母亲深深的爱怜。八年来,娘没有打过她一下,骂过她半句,她实在也无须娘用指尖去轻轻的触一触!谁知祸从天降,一次,难得出门的菊英跟着祖母到表兄弟那里去吃喜酒竟受了风寒,得了可怕的“白喉”。在她受病痛折磨之际,母亲心急如焚,四处求医,甚至哀求冥冥之中的神灵,祈求灶君菩萨的保佑,但死神并未感动于挚母的殷殷之心。

  菊英离开娘已整整十年了。这十年中,娘为了菊英,为了她的心肝儿,“不知滴了多少眼泪,瘦了多少肌肉。”她常常想念着她的'菊英,口角露着微笑?眼边留着泪痕?她的世界是一个光明的?是一个黑暗的?有神在保佑她?有恶鬼在捉弄她?肥了?瘦了?或者病了?十年后,冥婚的习俗激活了母亲破碎的心。为了除却她“心肝儿”在阴间的孤寂,她认为“唯一的方法是给菊英一个老公,一个年青的老公。

【《菊英的出嫁》读后感】相关文章:

观菊作文500字 观菊09-09

女儿出嫁的说说05-07

咏菊的诗句01-07

颂菊的作文12-15

菊颂的作文11-11

关于菊的作文07-24

话菊的作文12-02

品菊的作文08-29

菊韵的作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