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有感

时间:2022-11-18 12:06: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大学》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大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大学》有感1

  读完《大学》之后,我的内心踏实了很多,原本复杂烦躁的心慢慢随着阅读被润了一遍。客观地讲,一切单单用文字去解释《大学》这些抽象,虚的文化,我觉得都不能解其味,总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准确的言语去描述,总也表达不尽对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阅读这些国学文化的感受一一详细记录下来,一点点滋润我的.心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阅读《大学》的感觉是踏实,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爱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生平的智慧,给我们无尽的关怀。

读《大学》有感2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的。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

  学”里学到了许多著名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读《大学》有感3

  暑假的一天傍晚,吃过晚饭后百无聊赖,随手翻起了书桌上的一本书,封面看起来毫无特色,但翻开书页后,突然眼前一亮,随后,好像在一股强大的魔力吸引我看了下去……直到我轻轻地关闭了书页,我好像才从那奇妙的文字乐园中挣脱出来,但我的身心好像还沉浸在里面,一种幻妙的感觉涌上心头。我感觉我的心灵似乎经过一次洗涤,它把我积在心头的污垢冲刷得无影无踪,顿时文思泉涌,感慨良多,似乎用一根手指轻轻戳一下,它就会喷薄而出。

  我不禁佩服起这本书的作者,翻开仔细一看,原来它的作者叫做“马克西姆?高尔基”。他出生于伏尔加河畔诺夫戈罗城(今高尔基市)的一根工匠家庭。他幼年丧父,后来寄居在外祖父家,高尔基从小饱受苦难生活的折磨,只读过两年小学,十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的作坊破产,他从此告别“童年”,来到“人间”在黑暗社会的底层挣扎度日。苦难生活使他亲身体会到人民的痛苦,看到社会的丑恶,他憎恨丑恶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努力探索革命的道路。

  啊!原来就是这么一位饱受苦难历经折磨的人,写出了这部文学巨作,难怪书中一些底层人物刻画得那么细腻,逼真,如尼克拉的母亲,她让我感受到了母亲的光辉照耀下温暖,这个“瘦弱矮小,面色苍白的可怜寡妇从市场回来,她把买回的东西放在厨房的桌子上,怀着苦楚的心情想尽办法去解决难题:怎么样用这一小块劣质的肉为三个正长身体的健壮青年人――――就算自己不吃,做出一顿足够吃的美餐呢?”她性格沉稳,温顺和倔强,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写她的这种性格:“就像一匹已经精疲力尽的,拉着重车爬坡的老马,即使知道无能为力,却还拼命地往前拽。”她的厨房技艺也令人叹服,具有“复杂的`厨房经济和化学戏法。”她靠爱心和聪慧养活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还有“我”这个相貌平平,不懂礼貌的小流浪儿。

  还有一个人物使我深刻,他虽是一个貌不惊人的老工人,但是他却是一个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对现实生活有清醒地认识,充满社会智慧、活泼可爱热忱的老头。作品写他的外貌令人难忘:“一对病态的灰眼睛在深色眼镜上和耳朵后边都留下了铜绿的斑点儿,纺织工们都把他称做‘德国佬’,因为他每次刮脸时,都要在嘴上留一小撮唇髭,在下巴上留一小束浓密的花白胡子。老人身材中等,胸部宽大,充满了愉悦的心情。”一个亲切有趣而又个性鲜明的老头形象写得呼之欲出。

  作品写他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个性。“我已经活了五十七年了,我的小家伙。”“马真实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们是怎么被训练出来的呢?”“我只是一条无尾巴的丧家犬,而人民都是戴着锁链的狗。”“火星在各处不时地冒出来,可是那些鬼东西把它们都扑灭了。”“人们不会一直忍耐下去,总有一天会爆发,把自己那些无味的生活都砸得粉碎!”“我们要战斗到底!掐死这些青蛙,打死这群小鳔鱼!”

  作品写他的行动,表现他的正义和反抗,写他听说雅柯夫死了:“举起手开始发牢骚,背着手走来走去,不是地咳嗽着,嘴里嘟嘟嚷嚷……”写他帮工人老伙计打水兵:“立即摘下眼镜,投入战斗中。”

  一个多么活泼、可爱、热忱的老头!

  这本小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三《我的大学》,它通过描写作者在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和追求光明的历程,反映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历史和无产阶级新一代的成长。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为人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我”。 “我”的充满辛酸,痛苦的生活经历,“我”逐步走向成熟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我”身上洋溢着青春激情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各具特色。特别是作家笔下的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家对于景物、环境、人物肖像和心理的描写更让人赞不绝口,生动形象的语言从生活中来,更好地表现了生活。

  这部小说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人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要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真理,勇于探寻自己的理想,即使前方的路已是荆棘遍地,也要坚定执着地向前,向前!

读《大学》有感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每当看到这句话就想起要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所作为的人。最近又读《大学》,对《大学》的感悟更加深刻。

  《大学》给了我们一个做人的目标: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这三个要求每一项都如大山一样让人望尘莫及,把这些大山作为自己的追求也是未尝不可。对于道德的要求,对于自己每天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要求,对于自己不断完善达到完善的要求,都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对于我来说我特别欣赏:《大学》里引用《盘铭》里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追求,每天的生活都会稍微变化一点,怎么会有年复一年的别来无恙?把每一天的一点点的出新,都当成礼物一样珍惜收藏。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写下来今天要做的事情,每天晚上回顾一下今天的事情完成了吗?这样我就感觉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充实,似乎连以前最喜欢的习惯——喜欢评论是非,得理不饶人等一些爱说闲话的习惯,慢慢的改变。因为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感觉到了说着无意义的话就是浪费生命。我就由此改变了这个习惯,也许就是让自己每一天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同时这句话让我也改变了自己,以前总是害怕接受新的事物,也总害怕去改变自己,遇到问题了总是想着求助于他人。读了这句话以后,我再遇到问题,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解决了,不就是“日日新”了吗?别人能够解决的,为何自己不能想办法解决的。也许这句话背后暗含的就是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生活的一切。当我们能够心态愉悦的把每一天遇到的纷纷扰扰的俗事能够以“日日新”的态度去处理,也许就没有了牢骚太盛。

  达到至善也是每天不断的完善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至善的人。到达至善之路坎坎坷坷,需要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也许就逐步达到至善的境界了。也就是需要我们:能够确立目标,坚持不懈,不骄不躁平心静气,随处安稳,深思熟虑,最后就有所得。

  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惭愧,好像以前那个无目标,不能坚持,焦躁不安,心神不定的,不三思而行的我又浮现在我眼前,经过岁月的洗礼,我渐渐明白自己的错失。以后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先从每一天开始,确立目标,坚持一天,不骄不躁,慢慢做好,遇到事情能够深思熟虑,减少冲动的决定。然后逐渐再一个月的要求,再一年的坚持,其中坚持以及平心静气真的很难,但是仍然要克服自己思想中的“小我”,慢慢变成一个“大我”。

  也许在坚持的过程会有懈怠,会有迷茫,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仍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一遍遍提醒自己。

  《大学》里面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普通的我而言,我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几个方面尤为关注。

  格物致知对于我来说就是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要能够专精一样,也能博观约取。这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学习。如何格物致知这需要我用一生来回答,因为活到老学到老,我不知道答案在哪里,用一生来探索,也是其乐无穷。

  我尤其看中的就是“正心”,也许长期以来总感觉心无处安放,总感觉自己的心定不下来,也不知道安放在哪里,没有标准,总是言不由衷或者身不由己,也许就是没有正心。

  如何正心?就是不让一些负面情绪(发怒,恐惧,好恶,忧患)左右你,反观自己也是经常被这些情绪所左右,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怨天尤人,遇到灾祸临头也总是惶恐不安,遇到自己喜欢别人不喜欢的也不能克制自己等,也许长期以来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心逐渐不正了,逐渐被情绪所控制,渐渐的越来越情绪化。做事情要日日新,同时正心也是如此,逐渐把负面情绪渐渐减少,让正心逐渐显露,或许就少了很少言不由衷或是身不由己。

  同时正心还要明白: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每个人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能够时时刻刻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当局者的人与事,需要的也是正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废也许就是正心最好的解释。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生活开支以及消费,如何让自己的生活不断活水来。读了《大学》就明白:生之者中,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也就是让我们能够生产大于消费,间接告诉我们要勤劳致富,不要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

  《大学》里面的精神财富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些,每个人阅读以后都有不同的体悟,只要能够把这些体悟能够身体力行,让生活日日新,又日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更加美好。当我们每天变化,每个月变化,每年都变化,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许我们就逐渐到了至善的地步,就与凡尘俗世一些负面情绪告别,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清净与平淡。

读《大学》有感5

  母爱是无私的,因其无私,所以伟大。对于母爱,无需过多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因为母爱是最真实,最朴素的,他时时围绕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时刻感受着幸福。

  记得有一次,母亲送我去学校,我手上拎着一只沉重的大包。可我并未觉得它有多重,也许是我在等待,等待有人替我解脱。

  母亲匆匆锁好门,看见我手上的大包连忙接了过去,也许这就是我的等待。母亲拎着大包显然有些吃力,她倾斜着身子,脚步也略带凌乱,她的两只手奋力的抓着大包,手上的'青筋依稀可见,似乎因为这过重的负荷而愤怒,像要绷断了。她两只手不停的交换着位置,几缕发丝已被额头滴下的汗水所浸湿。

  “要我帮你吗”

  “不用,你先走吧。”

  要我帮你吗?是的,我的确是这样说的,包是我的,而我却问要我帮你吗?真是荒唐透顶。到达学校后,我清晰地看到母亲手上深深凹进去的痕迹,我好想问她疼吗?可我始终没有说出口。

  我要进去了,她用手为我理着头发,那一刻,我的视线落在了一双手上,黯然的,粗糙的,疲劳的……这就是母亲为我日夜操劳的双手啊,她用这双手干活,做饭,照顾我,而我呢?就好像文中伊的儿子,伊日夜把他照顾好,使他痊愈,甚至说出宁愿自己死了代她的爱子受过这样的话,而她的儿子病好后,他却早已将他多难而善良的母亲忘在脑后,听起来既感到可笑,又感到心寒。

  此时我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母亲的,因为我的一点回报对于那无私伟大的母爱来说显得多么渺小无力。我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我想,这是我现在唯一可以让母亲感到欣慰的事。

  是母爱,唤起了我心底那颗麻木的心;是母爱,让我常常感受到幸福;是母爱,让我学会怎样做人。妈妈,您辛苦了

读《大学》有感6

  每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本书,我们用一生的所观,所闻,所言,去谱写洁白的画卷。

  有的人的书,缤纷多彩;有的人的书,默默无闻;有的人的书,如惊涛骇浪般传奇。

  我们可以亲身经历的,可能只有自己那一本书,可是我们却可以在别人所谱写的书里探索,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生。

  我以前也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可是有一本书让我彻彻底底的改变了,让我知道读书也是有乐趣的,这本书叫——《鲁滨逊漂流记》

  《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这是一篇长篇小说,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刚看到这本书时,我也只是被鲜艳的`封面所吸引,毕竟那时还小,所以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下来,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记的当时,我兴奋的拆开包装,打开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每一个字我都细细品读,不知不觉就看完了整本书,花了竟然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想当年,老妈让我坐下来读书三分钟,我就坐如针毡,动来动去,所以可见,这本书的有趣之处。

  故事中难免有显动人的情节,让人记忆深刻,我看完这本书,最喜欢的情节便是星期五和鲁宾逊的生活,星期五是鲁宾逊救回来的一个俘虏,因为救他时是星期五,所以鲁宾逊便给他起名叫星期五,在这期间,鲁宾逊叫星期五说话,种植。在他获救后还带上了星期五,让他继续和自己生活。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鲁滨逊的英勇,聪明和顽强,虽然他有时也会逃避:他在岛上看到了那些野人的脚印,却安慰自己是自己的脚印。而我觉得他应该勇敢一点,用自己的英勇才智来对抗。

  在书的最后,我很庆幸,鲁宾逊最终依旧被救了出去,而不是在岛上孤独终老。

  《鲁宾逊漂流记》这是一本好书,充满了正能量,给我洁白的画卷上画上了绚烂的一笔,为我的人生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读《大学》有感7

  一向认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艰深的,非一般人所能领会,所以一向未曾插手。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览的。不过,学了《大学》,仍是有一些浅陋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中心思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逐个递进的联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心,诚心要格物,格物然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底子。关于咱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规模不免大了些。现在的咱们,不用考虑怎么治国,怎么齐家,怎么平天下,咱们要考虑的仅仅怎么诚心,怎么正心,怎么修身。从这个视点来看,《大学》仍是有很强的'现实含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说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规律而总结为理性常识。简略来讲,便是经过实践来取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着重的也是实践取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含义。我理解为,经过实践活动来取得真理,得到真理后使用真理来诚心。意诚然后心正,正心然后身修。确实如此,只要心意真挚才干够使心态规矩,心态规矩才干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干到达必定的境地,一种状况。

  除了修身,《大学》中最具有学习含义的,便是诚心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便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分,更要留意自己的品德。正人在人前人后的体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一窍不通,见正人然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非常有道理。只要心里真挚,体现才干规矩,只要诚于中,才干形于外。

  《大学》中尽管大道理偏多,看似很艰深,但实际上细细体会,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咱们或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标准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或许咱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效果。

读《大学》有感8

  翻开字典,可以看到字典上是这样解释“诚信”的:诚,即真心,诚实,实在;信,即诚实,不欺骗,信任。伟大的古人孔子这样说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鲁迅先生这样说诚信:“诚信为人之本。”可见,从古到今,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立身做人的道理、准则。

  每年寒假,学校都要组织一次读书活动,今年的推荐书目是《播撒诚信的种子》,全书有十个章节,分别有故事小屋、美文品读、教你一招、活动天地四个栏目,阅读这些内容,真的就像在自己心里播种一颗颗诚信的种子。

  通过仔细阅读,我发现每一个故事都衬托出了诚信的重要性。在众多的故事中,《大学者的真挚情》这篇文章尤其令我感动。

  文章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考入北京大学的新生去学校报到,可是校园太大了,这个新生一头雾水。这时,一位白发老人迎面走来,新生忙问他自己究竟该去哪报到。可是北大实在太大了,老人也不清楚。但老人主动答应为他照看行李。新生谢过老人,轻松地去报到了。九月的天气,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这位高龄的老人身上,而这个时候,新生终于他办完了所有报到手续,并找到了自己的新宿舍。正当他与同学交谈时,突然想起了交给老者看管的行李。他忙向楼下跑去。这时,他看到了等待了一个上午的老者,依旧在校门口。看到年轻人,老者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说。新生除了说“谢谢”,什么话也说不出了。事后,他终于知道那位老者竟是著名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我们可以想象,在北京大学的大门口,一个古稀老人,右手拎着沉重的行李,左手不停地看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而无情的烈日照在他身上,就是一般人也不一定坚持得住,更不要说一位老人了。在他等待的过程中,当然有这样的可能:也许他会因体力不支而头晕目眩,也许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完成,也许他……但是,季羡林老人并没有退缩,始终坚持着为年轻人照看行李的诺言,以顽强的毅力等到大学生来的那一刻。

  季羡林老人助人为乐、信守诺言、宽容待人,真不愧为一代宗师,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就是因为他品德高尚,所以在文学界,他是很受人们尊敬的,而他今天的成就,也是和他信守诺言的品质密切相关的。

  诚信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不仅包括了信守诺言,还包括了真诚地对待他人。这样才能与别人产生真挚的友情。我的姨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1月28日,是我的生日,姨妈本来答应给我买一盒磁带当作生日礼物,但是,在我生日那天,姨妈却没有来,我很失望,开始埋怨起姨妈了。后来,妈妈告我姨妈在我生日这天因为加班而赶不过来了。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是我错怪了姨妈。令我想不到的是,姨妈在放假的第一天,就特地来接我,冒着雨,带着我去遥远的文二路图书大厦购买磁带。姨妈那样为了自己的一句承诺,想法设法去完成,她也是我做人的榜样。

  不管是季羡林先生,还是我的姨妈,他们都是言而有信的人,如果天下间多一些像他们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美好。

读《大学》有感9

  看到标题,我就被吸引住了。因为“大学”这个词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大”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所大学应该有很大的面积和至少两个校区。因为你的面积不够大,怎么能容纳大量的学生和老师呢?上大学之前,我只知道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内部与外部相似。有很多自助餐厅,我每天可以吃不同的东西。到了我的'大学,才知道有分校,五分钟就可以到教学楼。你可以仔细看看。但这又能怪谁呢,我只能说,我与这所学校的缘分就在这里。

  大学这么大,需要一棵大树。一是能说明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但不排除用钱买),给人庄重感;第二,绿化不错,不过我对这个没什么感觉,因为一路上学习,我学校的绿化很好,放眼校园,到处都是绿植。再远一点,就是山了,山也绿了。有绿植是好事,因为空气很好,细心观察会发现,每棵树都各有千秋,长得好看!

  大学像湖一样大。说到这里,不得不羡慕别人的大学。经常看到大学在自己的湖里钓鱼,免费邀请师生吃鱼的新闻。我真的很羡慕!校园里有一个湖,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应该很漂亮!可惜在我的大学里,只有一个小小的人工湖,却不妨碍湖中荷花的绽放。

  大学越大,人口越多。没听说我的大学有1万多人的时候,感觉不大。可能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高峰期的“堵车”吧。不过想想,宿舍楼这么多,就我住的那栋,就住了1000多人,想想也挺挤的。不过条件有限,知足开心就好,起码上床下桌,有空调,是六人房不是八人房!

  大学那么大,需要硕士,也就是学识渊博的人。然后就看学校的实力了,能不能介绍大师,一般强校不需要介绍,而且有大师自动上门,就像一所好学校一样,根本不需要做广告,有很多学生想进学校,同样的道理。

  最后老师说大学很大,压力很大。在普通的课堂上,你会感受到大学老师的压力,但每个人、各行各业都会有压力,就看个人如何应对了。

读《大学》有感10

  看到这标题,就被吸引住了。因为“大学”二字跟我们息息相关,还有“大”字又有什么含义呢?

  大学大学,面积要大,至少要有两个校区,因为你面积不够大,怎么能容下数量之大的学生和老师呢?还未上大学之前,只知道大学是个小社会,里面跟外面的设置差不多,有很多个食堂,每天能吃到不一样的东西。来到自己的大学后,才知道有分校区,并且我五分钟就能到达教学楼,你细品。但这又能怪谁,只能说,我与这个学校的缘分在这。

  大学之大,要有大树。一是可以显示这个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但不排除用钱买的),给人以庄严之感;二是绿化好,这个我倒是没有多大感触,因为一路念书过来,我的学校的`绿化都很好,望眼校园,到处都有绿植,再远一点,就有山,山上也是一片绿。有绿植是好事,因为空气很好,并且细细观察,会发现每棵树各有千秋,都好看!

  大学之大,还要有大湖。说到这个,我就不得不羡慕别人的大学,经常看到新闻上说,某大学,在自家湖里捞鱼,免费请师生吃鱼,真是羡慕!有一个湖在校园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应该都很美吧!可惜我的大学里,只有一个人工的小湖,但不妨碍湖里的荷花的盛开。

  大学之大,还要人口之大。在还没有听到我的大学里有一万多人的时候,并没有太大感觉,可能因为没有感受过上课高峰期,“堵车”的情况吧。但想想也是,这么多栋宿舍楼,就我住的这个宿舍楼里,就住了一千多人,想想就挺拥挤的。但条件有限,知足常乐就好,起码是上床下桌,有空调,是六人间不是八人间!

  大学之大,还要有大师,就是要有学问很高的人。那就要看学校的实力,能不能引进大师,一般有实力的学校不用引进,也有大师自动找上门来,就像好的学校,根本不用打广告,自有很多学生想要进校,一样的道理。

  最后,老师说,大学之大,还有压力之大。在平常的课中,可以体会到大学老师的压力,但压力每个人、各行各业都会有,主要看个人怎么化解它。

读《大学》有感11

  为了明确大学究竟要如何度过,于是我到图书馆翻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其中有一本书令我如梦初醒,深有感悟。这本书是一个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题名是《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不是一本东平西凑的大学生指南读物,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创书稿,这本书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出了独到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开始重新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与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呢?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的生活看似枯燥、无聊的学习理论知识,但如何看待与掌握理论知识会让我们成就不同的人生。在大学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讲已经相当困难了。课堂上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下,更多的学生开始明目张胆的玩手机、听音乐、看小说,上课的'黄金时间就这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但很多人却不自知,还为这节课轻松度过暗中窃喜。其实上课开小差让我们错过了很多机会。如果你确实对那堂课不感兴趣,你原本可以利用那节课做其他队你有所提高的事情。反过来你认真听讲,老师可能在不经意间向你传递某个信息,这个信息在你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用得上。而且当你跟随着老师的思维,你可以对课本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这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久而久之,当你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这也是一个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主要区别。

  我对原本模糊的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比如:我们平时应该看什么类型和谁写的书。读大学,必先读大师。因为大师的思想依然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也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相当大的作用。我对于“贫困”这个词也有了更开阔的理解。由于我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因此在学校吃、穿、用度都比较节剩但有的大学生跟条件差不错的,他们就不会想我一样试试以省为原则。对于我的做法就会出言讽刺或者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我自食其力,不铺张浪费,有什么好自卑的呢?和别人攀比那完全是虚荣的表现,就算会被人瞧不起,就算看上去很土气,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学时学知识的地方,又不是比阔气的地方,也不是给皇帝选后宫佳丽的地方。所以在大学我们要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不过分追求金钱,合理利用金钱,做事有分寸,做到“俭以养德”。比尔.盖茨尚且自己开车而没有雇用专门的司机,我们一个毫无收入的大学生还有什么理由摆阔呢?节俭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强烈地感受到,我的内心太脆弱了,我还没有足够强大到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因此我要不断的学习和反剩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学生。

读《大学》有感12

  大学,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是很多人梦开始的地方。但大学里不可或缺的就是校训。看了《世界著名大学校训》这本书,我有着很深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说的就是各种名牌的校训,主要有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五大洲。书中讲了许多名牌大学的`校训,如亚洲的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美洲的哈佛大学:真理。耶鲁大学:光明和真理。欧洲的牛津大学:主照亮我。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大洋洲的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悉尼大学:物换星移,心智相通。非洲的开普敦大学:美好的希望。等等

  在我看来,校训往往凝结着一个学校的历史,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背景或创建历程,或者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的宗旨,一种精神的追求。好的校训都是采用格言警句的形式,短小精悍,一目了然,能让人感受一个学校的个性、气质。好的校训如同一个招牌,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标志,能鲜明地这个学校的特色与成就。

  《世界著名大学校训》让我有了深刻的感受

读《大学》有感13

  如果,你只身一人深陷沼泽泥潭而不能自拔时,你会选择坐以待毙,还是奋力自救?似乎很难做出选择。那么,让我们来领略一下高尔基的生活吧!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合上书,我却思绪万千。说不清是悲伤呢,还是欣喜。

  这本书是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最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本书主要讲了阿廖沙幼年时父亲去世,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做过许多工作,十六岁时,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级、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阿廖沙童年的生活是无比痛苦的,能摆脱外祖父的毒打就很不错了,更别提有现在我们这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有一个很凶的外祖父,还有两个品性很坏的舅舅,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慈祥善良的外祖母。阿廖沙的妈妈跟人跑了,而他的舅舅们却整天不是殴打,就是咒骂。在这种粗俗肮脏的日子里生活,小小年纪就看到了这么丑恶。

  童年是单纯快乐的,童年充满了希望与憧憬;对我来说童年是一个七彩的梦,是一个在指尖慢慢放飞的泡泡,是一株在心里永驻扎根的小苗。但是,阿廖沙的'这个“梦”却是黑色的,这段“梦”也许比一般的“梦”更刻骨铭心,但正是这段“梦”,激励阿廖沙慢慢长大成才,直到有今天的成就。

  那些经历磨难的成功人士,很多,像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不足为奇。当我抱着这样的心理去读这本书时,我还是震惊了,真正的震惊了。高尔基的生活原来是这样的,那个站在镜头前,颇负盛名的高尔基背后的经历是充满辛酸与汗水的。

  高尔基生活的环境像不像一个“泥潭”呢?甚至说比沼泽泥潭更可怕。可是,高尔基屈服了吗?没有,高尔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很自信,很坚强,在这么一个“泥潭”里,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退缩”二字,没有“屈服”只有“进步”,才会有现在这个高尔基。现实也是可以打破的,只要你心中充满希望,树立正确的目标,就可以改变未来。当然,如果只说说而不做,那是途劳的,高尔基的生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都要应该去学习他。

  读了这本书后,再问我开头的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正确的方法奋力自救,只要心存力量,就会发生奇迹。有时间,我希望同学们也去找这本书读一读,和我一起充满信心地去学习,迎接新一天的朝阳!

读《大学》有感14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本书相信我们都应该知道吧!他们是由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所精心编绘而成的。“高尔基”一个众人皆知的人物 ,一个耳旁随时听见的一个名字,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主动真实地再现了我们上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的坎坷,写下了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而《我的大学》则就是在三部曲自传小说其中之一的一部,也就是我即将而读的一本书。

  《我的大学》是这三部曲中最卓越的一部,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用现实主义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的形式来征服了我们全世界的读者,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我们并没有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是如何解决的,能激发我们成长中的毅力,让我们了解无论什么状况,有多么的艰难,我们也要想方法去克服,并且知道在这困难的身后不仅仅是我们一人的努力而克服的,而是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一种思想方式。

  这本书讲着作者在13随时便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他并没有成功,而这个梦想则留在他的心底,梦想破灭后,为了生存自己而不得四处奔波劳碌,住“大杂院”卖苦力为生,与小市民和大学生结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与同行的人打交道,接受种种的`生活考验,受到了很多思想的教育和启迪,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在那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这种的艰难生活下,他依然能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的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做那些所谓自己的梦想,就像中国在清朝时期被整天无所事事,只求寻欢作乐的人统治者,这能不腐败吗?连日本这样小的国家都能请略我们中国,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且能得知中国的技术,知识能力,都如此的腐败,可想而知只有自己强大,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我们愿意去学才行,自己学的才是真正的,别人强求的永远是不可能的……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读《大学》有感15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朱子曾在《大学》中谈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也就是学者的品德。都知道,《大学》的三纲领,无非“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

  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一个机关、单位、企业,都是一个盛百态的“大缸”,做“大人”,并不是指“为官者”,也不是“年纪大、资历老”,而是做“圣人”、“贤人”。南怀瑾认为,“凡是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引申开来,心胸博大的人,能不断自律,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才是“大人”。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学者,能做到不欺人,首先就要做到不自欺。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用心去衡量是非黑白。正人也,君子也。正如古人推崇的学习方法“六证”与“八目”,这是不能脱离关系的。六证,指止、定、安、虑、得;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学问研究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能做到对事,对人都有全面的了解,再谈思考,就能将自我修养不断提升,同时也可以往复这些程序,对事,对人进行多层次的了解,有思想高度的理解。

  不欺人,不自欺,也从止字谈起。“止于至善”和六证中首居的“止”,在古语中都有“终止、停止”的意思。凭着自己的良心,看待事物和人的时候,要往终点去的方向看,方向决定一切,结果决定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扭曲事实,猜测和妄下定论。

  重要的考题不是试卷,而是人生。人生是一道考题。怎样交好这份答卷,需要用一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来实践和论证。以前在校学习,老师、父母,包括我们自己,都会说“考试”,面对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那一段人生体验,我们无可厚非必须去面对它,这是被动的。步入社会,人生,则是一门高深的学科,这份答卷,需要你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不是一张试卷,这是一本只能让后人去评价、去阅读的参考书。人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学养,即学识和修养,这是让自己能真正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包括怎样做事,怎样接人待物,《大学》也是这样教我们的,要我们做到“意诚”。曾子这样告诉我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以从这一点,又引申到了“不欺人,不自欺。”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我们知行合一,正确、客观地看待事物情况。

  目标不是胜利,而是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有的人,辛苦一辈子,终究得不到一官半职,终究得不到荣华富贵,这不代表这样的人就全是没用的失败者。他们中间,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求胜利,不与人争,只求事事做到心中无愧,做人做得正大光明。《大学》里讲到要对学习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需要有进一步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要让我们知道,最终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求胜利。曾子教我们“知止”,便是这一层意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在认识学习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会有不同的阶段,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所谓“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个目标,就是学会做人,做好人,做正人。

  做学问,须持之以恒,不骄不躁。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乏味之处,特别在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内容上,长时间的学习,有不能马上见到成效,这就很容易让人心烦、浮躁,也许就会中断学习。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时候应该怎样曲面对呢?其实,曾子也教给了我们。一方面,他积极的鼓励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大的方面告诉我们:无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又从反面来论述,如果把最根本的“学习”抛开了,去谈其它,那么就是本末倒置,是行不通的。接着,便是怎样坚持下去,把学习坚持下去需要什么方法呢?其实,我们在以前的论述中已经谈过,只是,现在需要将之放到一起来谈。就是要同时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目标。当明确了学习的必要性之后又提出具体的目标时便能够做到“身无忿懥,无所恐惧,无所好乐,无所忧患”。就能够做到“慎独”,就能够不骄不躁,换句话说,做到了“诚意”“正心”,也就自然能够持之以恒。

  做任何事,都需要专心致至,深入思考。不仅是对某种学问的学习研究,对学问本身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怎样才能让学识有所进展,学习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又要回过头去,从六证、八目谈起了。愚认为,从格物到修身是一个不断重复底襟的过程。当在一个层面上的认识趋于完全之后,认识水平自然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此时又要在这一新的层面重复在前一层面的研究程序,只是内容变得更深奥了。格物的第一层面是对事物的初步、整体认识,而在更高的层次,格物就代表了对事物的精细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入研究也就是深入思考。止、定、静、安、虑、德的理解也应该是内容的不断进步和深入,而程序、方法的不断重复、循环使用。当我们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把目标以外的事情暂时放下,使自身安定(这就做到了定),而后便是递进一层,使内心平静(做到了静),内心平静之后,又重新开始思绪,而这些思绪已经是经过了“静”的洗礼,变得遇事不惊,看待事物变得平常、旷达(做到了发自内心的安),内心平静、旷达,这时的思想就抛开了世俗与偏见,变得客观、质朴(这时便达到了虑),此时的思想往往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就叫做“得”。这一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做任何学习研究都必须的,而反观这“六证”,其实就是教人专心致志、深入思考,最后得到收获。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试想之,如果我们真能够做到格物致知,止定静安,做到专心致志、深入思考,那么,又有什么学问是我们探究不了的呢?

  我很喜欢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它指的不仅仅是事业,说学习,说人生,也是如此。曾子就一直在倡导要有广博的心胸,其文曰“大学”,也可见起作文是想给胸怀博大的人读的。这一点,读他开篇三四句即可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其中每一条每一点都是那么大气磅礴。《大学》是教人“大学之道”,“大学”是“大人之学”,心胸的博大便是“大人”的标准。这就产生了一个逻辑关系:想做大学问就必先你是一个“大人”,你欲作一个“大人”就必先心胸博大。简言之,想做大的学问必先有博大的心胸。而《大学》一文在教导人的过程中,也相当注重将人的心胸打开。“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如此这般,不就是将一个人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唤醒?

  不就是把人从见方一米的书桌前拉向整个社会?不就是把个人的视野从小桥流水、童子娇娘拉向社会国家?论“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何其大哉!曾子在后半篇以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其中已将自己置身于天下与国家,这也是在引人打开心胸。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我认为,此一段文字突显了曾子对个人胸怀的重视。前文大谈“新”,谈“新”的才是有发展前景的,鼓励人创新,而最后一句所说却为“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极”字若如往常学究所言为“极尽”的意义,那着句话的意义应该是“所以君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极点”。看起来与前问就互无关系了。而“极”字在古汉语中有“遥远”的意思。“极”字若作“遥远”解,那么,该句的意义就是“君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考虑”,其那文大谈“新”,创新的目的是适应时代向未来发展,这与“作长远考虑”正好契合,所以,“极”字应该解作“遥远”,才能帖合文意。考虑到将来就需要目光长远,目光的长远取决于心胸的博大。

  人的心胸博大、视野开阔,学习研究、做人做事时都才不会局限,不会拘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领悟。如:一个成天只想着吃喝玩乐的人去学经济学,他眼中看到的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此文献给我那些正在学习中的朋友们,祝他们有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加油。人生的舞台无论有多大,我们都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读《大学》有感】相关文章:

校长读大学有感03-23

读《大学之路》有感09-01

读《我的大学》有感02-11

读《大学》有感14篇02-02

读《大学》有感15篇02-15

读《我的大学》有感(15篇)08-29

大学读《平凡的世界》个人有感10-12

大学生读简爱有感05-15

读《我的大学》有感15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