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后感

时间:2024-01-31 08:00: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简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1

  人类的融合统一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何川老师也把这种变动趋势类比过钟摆。本书作者的观点是: 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

  人类的融合统一是历史的大方向。人类历史上,我们虚构出来的金钱、帝国和宗教都曾加速了这个融合的进程。

  文化,是一种人造的直觉,不同的人群,甚至是同一人群,或同一个人不同时间,虚构出来的观点观念,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矛盾。恰恰是“弭平矛盾”的天性,促进了文化的演化。

  其中作者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说,信仰宗教是因为自己相信,信仰金钱是因为别人相信。

  想起内圣外王这句话。我们在内要有自己信仰的真理——才能内圣。对外沟通,要尊重别人相信的真理——才能外王。尊重别人的相信,是沟通的王道。所以说金钱就拥有最广阔最包容的心胸。

  想起巴别塔的`故事。原本我们拥有同一种语言,所以拥有建造巴别塔的能力。以至于“神”都忌惮了,瓦解了我们统一的语言和思想,于是人类多元化了,开始人为制造出了很多分歧,也就失去了团结的力量。

  而时至今日,文化的融合和统一趋势越来越明显,是不是我们又拥有了建塔的能力,又可以一窥“神”界了呢。科技貌似已经给力我们这个自信。

  科学革命

  作者认为,近500年东方世界的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欧洲发现并承认自己的无知,进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是我们曾经的骄傲自大,让我们东方在最近这次科技竞赛中落后了一步。像阶级分化一样,细微的差异,会带来抢占先机一方的良性循环,落后一方的恶性循环,再想迎头赶上,就不容易了。多么痛的领悟呀。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开发占领利用或者叫掠夺与帝国主义的武力,相互支持。技术,支持武力,武力掠夺,也回馈技术以支持。

  高船大炮,带来强盗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家和新思想。尤其是资本主义。基于对未来的信心,资本家不惮于持续投入资本,带动了经济科技的发展。

  当然作者没怎么关注后来,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还有封建主义如何变成三座大山了哈。他更多从资本主义如何影响工业的巨轮,如何带动科技革命的角度阐述,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关系及历史进程。

  科技革命让智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文化趋同,渐渐弭平分歧与争端,温饱,医疗,科技的发展让智人几乎变成了神。

  但是,力量越大,速度越快,风险也越大。未来我们可能开启的是心想事成美梦成真的神仙时代。也有可能是毁之重来。

  我刚工作的时候曾经读过一首科学诗。很喜欢,还誊抄过。但没留好,找不到了。作者我也没记住。只记得主要观点就是,不受限制的加速发展,结局往往是不好的。比如自由落体。比如高速上刹车失灵的汽车。

  如果,那位科学诗人不幸言中的话,毁之重来的结果貌似就是必然的了。而重来后的主人是谁不好说了,反正智人肯定是出局了。

  科技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似乎已经到了没有我们做不到,只有我们想不到的地步了。飞速的发展,让我们很难想象未来的样子了。

  而且方向上的失之毫厘,结果会差之千里。我们要慎之又慎了。

  希望作者预测的对,融合统一,弭平分歧是历史的大方向。希望我们全体人类可以心平气和的,理智慎重的规划我们的未来。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2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伏尔泰

  人类之所以优于动物,是因为人类拥有想象的能力,并用以构建共同的“想象”。

  初读此书,这个观点就让我留有深刻印象。

  而这正是是作者,赫拉利,一个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对现今人类社会的解读。

  这个观点乍看无理,但却是本书的灵魂,随着文章的推进,跟着作者思想的脚步,一点点逐步清晰,让人一时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那最初的想象上,而使这想象成行的,是人类对其的相信,百分百的相信。

  从认知革命开始,人们就开始想象,他们制作并不存在的事物的雕像,并崇拜它们,信仰它们,这或许就是宗教的开始。人们因一个共同的想象聚集在一起,互相信任,形成了一个个部落,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到了农业革命,人类似乎开始从居无定所的生活中走出,开始驯化种种能为人类所用的植物与动物,有了更加稳定的生活保障,更是形成了一个个村落。现今,历史学家们发现一些历史遗迹,也与人类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作者明确的表示了他对农业社会的不推崇,并将农业革命形容为“史上最大的骗局”,但从现在来看,这仍旧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发展的开始。就在这人类发展的源头,人们也在为了一个共同的想象勤勤恳恳地劳作。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个国家产生,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出现,社会上也有了阶级划分,人们相信恶人有恶报,而奴隶生来就身份低微。从这时,人们的“想象”似乎并不都向着美好的方向了。甚至以前能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宗教也发生了变化,各大宗教的分歧使得神学争论愈演愈烈。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彼此杀得难分难解,国家与国家也不停交战,互不相让时,他们对对方手中的`钱币可没有任何抵触的情绪:一种新的互信系统产生了。金钱正是这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比起任何国家、法律、等级或是宗教,金钱的魅力让它毫无阻碍的跨过一道道鸿沟,丝毫不受宗教、种族、性别或是性取向的影响。

  读到这里,稍一思考,就发现作者的用意,从始至终在文字里透出来的,都是对人类社会梦幻泡沫的戳穿与嘲弄。他甚至不用“人类”这个词汇,他频繁的使用”智人“,这个生物学意义的词汇。他想做的,只是将人类从高高的食物链顶端拉下来,把人类从自己的想象里点醒,告诉人类其实他们不过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而人类的“想象”在“上帝”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想象”,造就了当今的现代社会,使之达到了现在的高度……。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已有了答案。

  放下书,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作者在写农业革命时写下的一句话: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早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3

  本书将人类史巧妙地分成三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单就这个分类就足以把玩很久。因为相比较而言,认知革命时间跨度最长,农业革命次之,科学革命跨度最短。反过来,对人类变革影响最大的却是科学革命。所以说,人类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自我认知阶段,接着通过农业革命慢慢稳定下来形成了村落、城镇、国家,最终依赖着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发展出了科学,运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到了如今的现代。说到影响,其实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给我们留下了遗传基因,至今影响着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本书作者认为:历史的目的不在于做出准确的预测,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这种历史甚至要追踪到几百万年前。现在的我们喜欢吃甜食,这件事就来源于远古的采集社会,那时候唯一的糖分来源就是果糖,然而这种藏在植物中的宝藏,一年只能获取一次,所以渴望吃到甜食的祖先们一定是吃到爽为止,吃完了估计还要搞个“爬梯”庆祝一下。于是乎对于糖分的喜爱就深藏在我们的基因当中,即使现代社会发明了蔗糖的人工提炼,人类还是对糖分爱不释手。于是,迎来了困扰人类的健康问题:肥胖。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肥胖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当然这样的人类与动物并没有什么差别,然而书中着重讲述了人类是如何从一个食物链的中低层生物一跃到了食物链的顶端,甚至成为“上帝”的过程。这里面我认为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最特别之处就是他能够虚构一个故事。从而让更多的智人团结起来向一个目标奔去。书中举了一个标致汽车的例子。我家里就有一辆标致车,他的车标类似施泰德狮人。过去标致汽车只是来自法国瓦朗帝盖伊村的一个小厂,距离施泰德洞穴只有300公里远。而现在的标致却是个跨国企业,全球员工50万,年产量150万辆,是什么让这么多陌生人合作办公的呢?标致公司又是什么呢?答:即使有一天标致汽车破产了,把公司员工裁员了,设备处理了,办公室全毁了,公司本身也是存在的,因为大家都相信这个公司是存在的。这个建立在人类集体想象当中的.标致公司,他与实体世界并没有什么连接。让这个虚构之物与世界产生连接的是什么呢?就是语言。除了语言的力量,书中还展示出了文字、数字、金钱、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等等事物的原理。每每读后我都要叹服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就像评论家高毅说的,他竟能从用生物学制造的那只背上长耳朵的老鼠联想到3.2万年前的施泰德狮人,并能匪夷所思地产生“弗兰肯斯坦如今正坐在吉尔伽美什肩上企图灭绝智人”这样的奇想。这说的是人类可能通过基因重组制造出生化人,从而迎来新的人种和智人的末日。但作者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因为看得出他并不希望那一天的到来,而且这样的结局和自我毁灭的方式太令人毛骨悚然了。于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我们人类到究想要什么?”从而将本书从历史学层面提升到了哲学层面。

  这里我也就不展开探讨人生哲学和人生真谛的话题了,我深知自己水平不够。如果朋友们悟到了,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但我真心感到这是一本旷世奇书。读过之后爱不释手,所以通过读书分享的形式写出来,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够在茶余饭后聊聊他……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4

  近期:

  1. 7月因为去绵阳出了几次差,费曼物理学讲义的阅读中断。想想自己还是不够努力。自己这点出差频率,和很多公司高管、商务精英比起来差远了。

  2. 身体的发福肉眼可见。最近跑了两次步,给家里汇报。老爸说,怎么才跑了两次,有点少。我抗议:你应该说第一次之后还能有第二次,真是不错,请继续努力!而小钱同学说:你觉不觉得,运动的那半个小时,是一天中最有意义的半个小时。

  3. 和小钱同学探讨了学术考核的意义。我对学术圈因为迎合考核而大量论文灌水深表不屑,可身在其中又无发抗拒,身心扭曲。她说,第一、哪里都有争名逐利迎合上意的人,无论有没有考核,有没有学术圈;第二、考核给想做事的人开放了一个获取资源的渠道;第三、足够牛的人从来都是成为牛人的路上顺便就把考核完成了。小小年纪,如此见识,令人佩服。我由此想到中学时候总有考试考不好的人,嚷嚷着高考制度之不合理。而牛人的确是在主动学习的路上顺便考了个高分。

  4. 我不是一个容易对自己满足的人。比如会定不切实际的计划然后fail掉,高中和大学一段时间里还弄过一个本子给自己每天的表现分门别类地打分,得分通常不及格。我的确知道自己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样,却总在不能持续达到那样的状态当中痛苦,索性连计划和打分渐渐废弛。

  读《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前看标题,以为不过是从古到今把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并按历史类书籍脑补了它可能的风格。但它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新颖而生动,非常过瘾。几点感受总结如下:

  1. 作者认为智人之所以在百万年的竞争中胜出,不仅站到食物链顶端,而且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核心就在于智人发展出了别的生物所没有的——对不存在事物的想象和信任。这是全书的核心论点。帝国的基础是对抽象制度、法律的集体想象和信任,宗教基础是对神灵的集体想象和信任,金钱基础是对(纸张、贝壳的)信用的集体想象和信任。

  所以,讲故事,并且让大家相信你的故事,让你的'理念被更多人接受,是如此重要。

  2. 作者试图说明,没有什么是“历史必然”,而人类一路走来今天未必比昨天更进步更幸福。很多我们想当然,认为必然如此的历史进程和选择,放到千百年前,只是很多纷繁错乱的可能性当中的一种,就像我们今天面对未来的纷繁错乱的可能性一样。如果有人穿越到狩猎时代的部落带去农耕的技术,部落成员未必会接受,他们的食物种类将被限制到几种有限的农作物上,还要整天弯腰低头承担刀耕火种繁重的劳动,甚至一不小心会被庞大的帝国征去做了苦役。虽然农业革命的确养活了更多的人,但也因为养活了更多的人,所以一旦开始再也回不了头。让几千年前的农夫穿越到现在他也未必开心,比起在钢筋水泥里被钟表牵着走的生活,他也许更愿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朴素自然,虽然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但告诉大家“物质越丰富越幸福”的消费主义文化是在近一两百年进入现代社会才盛行起来的。

  然而每当新旧文明碰撞到一起,新文明总是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战胜了旧文明。农耕文明打败了狩猎的部落,现代枪炮战胜了农耕社会的刀剑。所以究竟是什么指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方向?也许真的是深埋基因中繁殖和扩张的欲望吧。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5

  《人类简史》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于20xx年出版的作品。从十万年前生命诞生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包括尼安德特人种在内的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人类种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人类简史不同于其他历史书,它不以罗列历史事实为基础,而是结合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心理学、宗教学等领域的只是考诉你,那些历史事实为什么会发生。全书以不同于普通历史书的高度俯瞰历史长河,开篇便把整本书要讲的告诉我们了,即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三大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以及这三大革命是如何改变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赫拉利按照时间顺序,述说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融合,以及科技革命与作者对人类未来的展望四个主要模块。如果按照一般的历史书的套路,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一定有许多要讲的知名的人物,但这本书并没有这么做。赫拉利用一种宏观的.视角解读历史进程,他更关注的,或者说想引起读者注意的,是隐藏在人类历史背后的一系列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让智人从诸多人类中脱颖而出,也让诸多彼此不熟悉的智人们共同协作,形成地球上最危险的物种。而一切运行机制的起点便是认知革命。

  认知革命告诉你人类最独特的功能是语言,由语言创造出了想象构筑的秩序。这是想象中的秩序为现代的宗教,法律,金钱奠定了发展的基调,想象中的秩序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一帮人为了一个彼此认同的想象中的目标去合作。这一切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逐渐形成了文化,不同的文化对人类的行为做出了种种限制,规定了男人该如何,女人该如何,不同的阶级又该如何。然而“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文化为人类带来的种种束缚是否影响到了人类的进化?农业革命则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驯化和养殖,究竟我们驯服了小麦还是小麦选择了我们?人类从流浪的采集者到有固定住所的生产者,究竟是否获得了更多的快乐?在作者看来这一切都是否定的,原本自由自在的人类被束缚在了农田里,原本多样的食物来源也开始变得单调,人类原本适合于采集者的基因反而因为农业革命带来了许多新疾病。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和人口的爆炸,同时也将人类束缚在了更长久更繁重的教育里,同时医疗和物质条件的提升也让在自然界中本不应留在种群里的基因延续了下去。人类追求更轻松的沟通引发了认知革命,人类追求更轻松的采集带来了农业革命,人类追求更高效的生活引爆了科技革命,这一切释放出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但最终的结果却南辕北辙。

  全书讨论的核心话题是到底是什么是快乐,究竟什么是自然。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而已。只要我自己的想法能和身边的人的想法达成一致,我就能说服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且也能从这个信念中得到快乐。如果你喜欢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书籍,这本书绝对适合你。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6

  首先谈第一个体会,智人的进化充斥着残酷与征服,不管是对于同属人属的其他人种,还是一些动物。

  然而在最初,与其说智人的胜出是“天选之子论”,不如称其为一次偶然。人类由猿类进化而来,这里的人类并不等同于智人,也包含了其他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但随着智人的迁徙,所到之处即伴随当地其他人种的消失,是因为智人的身体更加强壮?还是更能适应气候的变化?都不是,是因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让其可以用新式语言来沟通。此时,已经学会使用火与工具的智人,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当做独一无二的生物,所以发现其他与自身有些微差异但又确实不同的'人种时,用一个现代的词语来形容——也许心态崩了?便将其赶尽杀绝。也许有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便是,每当智人到达一个新地方,便伴随着当地人类的灭绝。但回到起点,假如这次偶然的基因突变发生在其他人种,那么,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也许,依然是多种人种共存。

  无独有偶,同样地事情也发生在动物身上。海洋的隔绝让每一块大陆的生物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有了独特的外形和习性,然而学会航海和探险的智人打破了一切。人类首次登上澳大利亚大陆时,就给这片大陆的动物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当地特有的有袋生物——袋狮、巨大的无尾熊等在短短千年中全部灭绝,随后,伴随着人类的活动,新西兰、弗兰格尔岛等地方也发生了同样的故事,从这点来看,智人可以称为是连环生态杀手。

  其次是第二个体会,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身边一些理所应当的事情产生了一些虚幻的感受。

  宗教是想象的,公司是虚构的,金钱和阶级理论可以通用是因为其他人相信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只是存在于概念中的,而这些所构成的“文化”,在作者的笔触下,仿佛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一代代的智人身上,指挥着不同文化(王朝、国家)间的战争,导致了一代代寄主(智人)的死亡,剥削了一代代的智人,却又让自己不断进化延续。这个概念新颖的让我的三观产生了震动,但震动之后,却又回到了原处,虚幻而无力,深埋在心底。

  关于生命的延续,如果将生存和繁衍当做最基本的演化标准,那么小麦则是最成功的的植物,饲养的鸡、猪等也是远比智人成功的动物,与其说智人驯服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驯服了智人,让智人为其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其基因得以大批的复制延续。有人提出,这些人工养殖的动物从心理上讲是不快乐的,他们的生命是为智人提供价值的,但如果从快乐来进行分析,现代的智人并不能说就比万年前的智人更加快乐,因为快乐是由血液中的多巴胺等物质决定的,多巴胺等的产生与基因相关,并不是由这些外在的事物、金钱等来控制。

  而现在,经过了科学革命,智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操作基因,可以设计出发光的兔子,可以设计出长人耳的老鼠,甚至可以设计出更完美的智人,但是,智人是最终的成功者吗?我仿佛对这个问题感觉更加虚幻。作者:墨柒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7

  《人类简史》这本书是我从最一开始就看的一本书,因为《人类简史》和《时间简史》听起来酷酷的。

  但是我把这本书搁置了放到了最后来看,因为这本书真的值得我自己仔细的去揣摩,因为读史使人明智,我是对于这种概论来的历史性读物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能是强行的一目十行把这本书看完,也并没有吸收到太多太多的东西,但中间我也是有过思考。

  这本书以我现在读和思考的效果仅仅一千字是不足以表达的,所以我要把这本书的读后感写到至少两千字也就是至少分成两篇,这一篇就是关于个人的思考。

  《人类简史》说的就是人也就是基于人性,然后引发的一系列的事件。人从智人开始一直到当代我们现在所处的现状,都是通过人性的一些生理上还有心理上的变化。

  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我们为什么喜欢吃糖,因为我们需要糖,我们身体本身是以葡萄糖作为能源消耗的,就像汽车要耗油一样,我们人是要消耗葡萄糖来维持生存的。人的一系列的情绪都是通过激素还有一些蛋白质的信号传递来表达的,但是人为什么会产生意识还一直没有定论。

  基于此,我就思考了,为什么人通常都喜欢偷懒,因为懒是人的天性,人不人不愿意去做太过费力的事情,除非有一个他能够预期得到的成果,或者是过程中的喜悦来给他继续的动力。

  很简单,我摘抄了其中句话就是:人一旦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想躲开;一旦遇到开心的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想去追求并且增加这份愉悦感。就拿我们现在上教练技术来说,我在上教练技术过程之中一直是痛苦的,我个人的思想是一直在聚焦痛苦的,所以我一直是没有完全的投入的,但是当我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并且拿到了从中获得了喜悦,获得了成就感的时候我就想拼命的,想要上山想要去走完教练技术这段旅程,这也是人类的天性吧。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面对,其实人最终都是要走向死亡的,也就是说,对于死亡,人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只有去面对。以平常心来面对这件事情,做到不让死亡去干扰自己平常所下的'决定和所做的一些事情,就像我现在遇到的那些困难,付出一些代价,还有导致的结果,我都是要去面对的。也就是说,即使我最终没有办法上山我也是要去面对的。其实以我现在的状态来说上山我觉得也是会痛苦的,因为可能内心里觉得是给团队拖了后腿。但是团队因为我而圆满,我是会比较高兴的,但是我所面临的痛苦是一定会面对的。

  在提及科学的时候,其中有一个观点是我十分的赞同,就是科学是没有对错的,但是使用科学研究成果的人却是不一样,在不同的人手中会达到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善恶之分。

  这让我看到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以受害者的心态来描述和以负责任者的心态来描述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但是事实却是一样的。再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走在沙漠里,只有一瓶水但是那一瓶水不小心被打翻的时候,悲观的人会说,天哪,我们就只剩下半瓶水了,但是乐观的人呢,他就会说,太棒了,我们还剩下半瓶水呢。

  这就是这一件事给我带来的启发,也就是教练技术中常说的没有对错,还有受害者和负责任者的心态。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8

  写文字我还是偏爱在电脑上打字,喜欢键盘发出的“滴滴嗒嗒”的声音,喜欢打开word新建文档时候页面简洁清爽,喜欢加快打字速度然后心里默默骄傲“我打字真快”。更重要的是,端端正正坐在电脑前,泡上一杯浓郁的咖啡,器械的敲打键盘。才是想象中该有的写作的样子。

  每年大大小小的节日一堆,特别是情人节。要真的讲究起来每个月的14号都是情人节。而情人节的“套路”也大致相同:提前几周就会有营销号开始发一些“情人节给女朋友送礼”、“七夕给喜欢的男孩子送什么好?”的内容。也会有小情侣开始询问“200元以下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到了情人节前,单身狗开始哭泣“坐等情人节吃狗粮”、“谁的男朋友更有钱大赛开始”。异地恋情侣甜蜜地抱怨不能相聚。而早有打算的小情侣在偷笑;到了情人节,秀礼物的秀礼物,没礼物的秀聊天记录…情人节过后又该干嘛的干嘛了。

  千篇一律。不过是满足大家对情人节的想象罢了。

  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不都是单纯为了满足一种想象吗?自己的想象,父母的想象,社会的想象。

  男婚女嫁,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为了满足自己的想象,我们做了很多多余的事情,却不自知。

  为了满足父母的想象,我们有苦难言,一举一动得听父母指挥,我们违背了自己的感觉。

  为了满足社会的想象,我们审视自己的言行,承担着社会压力,怕被人议论。我们活在体制下,努力在个性化和体系化中找平衡。

  诚然,想象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可也正是想象,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枢纽。以色列的一位历史学家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面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

  正是我们智人独有的共同想象,才使我们种群脱颖而出。若非是我们的这种共同想象,智人就不会因为相信某个故事,想象某个主观意识上的存在而凝聚在一起。

  最大“自然”团体是150人,超过这个数字,就不能靠着彼此认识,互相了解而运转这个团体。而我们靠着共同想象,突破了这个限制,只要我们都相信一个共同的故事,即使我们之间根本不认识,我们也能共同合作。

  十字军东征便是一群陌生人相信凡是参加远征的人都可以赦免罪过,死后直升天堂。而使西欧许多阶级的人投身于这场征服战争中。

  国家也是一种想象,只要我们都相信这个国家主体,国土确实存在,我们就会为了国家而付出。公司也是一种想象,公司不是由它的员工,它的大楼,它的资金而构成的,就算这些都不存在,公司也还是在那里的。公司并不是一个实体对象,而是我们的一种共同想象。

  民族是国家的想象社群,“消费大众”是市场的想象社群。其中的成员不可能像过去村落一样彼此熟识。它们努力说服我们是一伙的.,有着共同的过去,共同的利益和未来。而这些都只是一种想象。民族和消费者都只是一种主体间的现实,只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想象中,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只要13亿的中国人相信有中华民族存在,同样认同国徽,同样相信中华民族的故事,就能凝聚在一起。而消费者彼此都是陌生人,因为有着相同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就能相信大家都是一伙的。

  我们被自己的想象绑定着,由共同的想象而连系着。你要怎么理解想象?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9

  听名字《人类简史》是一部叙述人类历史的书籍,然而,它又却与我读过的历史叙述截然不同,大多数历史书,喜欢把目光集中在某朝某代,或某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写作的重点在于主线鲜明。还有一些则是以文明更替为单位讲述过去,宏观概括,重点在于文明的发展与更替。但《人类简史》的作者,所描述的则不同以往,他的脑洞很大,他的关注点不是国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类,人类如何从弱小变成能站在食物链顶端物种,人类又将走向何处?作者将为你一一阐述。

  围绕整部书,都绕不开一个词“认知”,在传统的认识中因为自然选择,人类学会了进化,但作者却认为是因为有了“认知”,智人淘汰了所有的竞争者,同时“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让智人从食物链底端一步步到顶端。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观点,例如在作者看来,“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骗局,“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并非是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反而让劳动人民承受着不该有的辛苦与过着比原始的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新生活,它促使人 《人类简史》中提到这样一段话:时至今日,这个40亿岁的自然选择系统却面临了一项完全不同的挑战。在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科学家正在努力改造生物。他们打破自然选择的法则而丝毫未受处罚,就连生物最基本的原始特征也完全不看在眼里。诞生于20xx年的CRISPR—CAS 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运用到定点敲除大、小鼠的基因,且效率高、速度快、简便易行,它也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世代间的传递。

  20xx年,我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团队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饰的细胞植入了人体,中国也成了世界上首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这表明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的临床研究已然拉开了帷幕,而早在其一年之前,来自中山大学的中国科学家已经成功使用基因编辑技术修饰人类胚胎细胞并将成果发表在Protein & Cell上。

  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在婴儿出生之前运用这样一个过程消除严重遗传病基因,可以有良好的.治疗效益。但其他人认为,这样的工作已经跨越了道德界限。事实上,很多遗传学家也认识到,胚胎基因编辑研究中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和负面的社会影响。

  1、胚胎本身已经是一条新生命的开始,而从胚胎中提取实验用干细胞导致胚胎死亡,有亵渎生命的嫌疑。

  2、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的基因是可遗传的,这具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而且可能造成的结果仍然未知。

  3、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如果得以允许对人类全体伦理观念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进而造成倍的甚至成指数级的伤害。从胚胎基因编辑开始逐步放松底线甚至允许克隆人的研究,将极大损害人类社会的基于伦理关系的稳定性。

  中山大学的科研人员本身为了人类福祉而进行胚胎基因编辑实验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得不反复提醒我们的是,针对胚胎基因编辑的工作已经逼近了人类的道德底线,而我们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评估社会影响等等。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10

  前几日,终于看完了人类简史,历时近三个月,断断续续,中间好多片断现在几乎都已经无法记起。目前只能凭着读时的一些思考和勉强能搜索到的一丝记忆来谈谈读后的感想了,主要说说关于人生格局的问题吧。

  宇宙诞生距今135亿年,用奇点大爆炸理论来解释当时的情境就像是人类看烟花绽放的过程一样,不知道奇点是否也有一个类似的初速度,一飞冲“天”,瞬间的爆炸,加速的膨胀,直到地球在45亿年前形成,在大约38亿年时孕育出生命,20万年前出现智人的身影,再到7万年前智人群爆发了认知革命,逐渐的开始了由非洲向世界各方扩张的步伐,虽然过着采集狩猎的日子,但也是无比逍遥自在的。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有5万年,因为再次出现的农业革命使智人的生活渐渐的安定下来,开始形成小的部落,族群,社群,再扩大到王国,帝国,也便慢慢展开了我们人类文明璀璨夺目的五千年画卷。这是宇宙发展中的某只小蝴蝶偶然间扇动的一次翅膀,还是地球人类命运的必然?

  而距离科学革命也不过短短200年时间,地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对人类乃至地球的命运的影响。这是人类文明经过厚积薄发后决意推动着地球文明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是地球生命的另一个新起点亦或人类的新征程?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它会在哪个时间节点发生改变,让当时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变成历史的一种必然,现在很难说。我们平时从科幻作品里能看到很多关于对未来世界的构想,也有很多我们自己的`想象,可哪一种会变成真实呢,亦或这里面的都不会发生呢,未来对于人类的意义又是什么?地球不会真的去流浪,但人类可能会。如果真的出现这么一天,人类如何找到希望的曙光,在高级生命面前,恐怕也只能沦为蝼蚁,连寄人篱下都谈不上了。

  我想,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下这朵美丽的“烟花”不断绽放的过程中,不知出现过多少奇妙的星球和灿烂的文明,又不知道有多少个星球和文明正在湮灭和离我们远去,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也不曾真正的了解(如果佛经里描述的都是真实的,那便是我们对这个宇宙全部的了解)。无论我们是否了解,它们也都是真实存在的,也有些曾经存在过或在不远的将来会不断涌现。

  那我们出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这些地球生命对于宇宙来讲又算是什么呢?站在时间这个尺度上怕是什么也不是了。就像没有谁会真正去关注一群蚂蚁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一样,可能生存本身就是所有物种的意义所在。

  然而如今生存已经不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我们生而为人还是要自己去找寻一些意义的,虽然这些并没有谁来赋予我们。本书作者给我们的启示是追求快乐,可现在看来,我们的“快乐”大都建立在了其它生物物种的牺牲和苦难之上。我们越是显示自己地位的至高无上,却越是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面对人类现在科技的发展趋势,作者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势必会占领整个地球并可能成为地球新的主人。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所以说这可能是地球生命的另一个新起点。

  点点“烟花”尚未熄灭,我站在其中的一粒“尘埃”上,思索着自己的意义又将是去寻找些什么呢?

  《人类简史》读后感 篇11

  今年年初参加了一个读书群,给自己设定了一年的目标——看书11本,给自己的奖励是买一架钢琴。《人类简史》是今年看的第一本书,书中观点确实值得人细细思考。

  最开始我和同事讨论马和驴结合产的骡子能否繁殖后代这一问题,同事顺势给我推荐了这本书。这一个月断断续续把这本书读完了。

  书中有很多观点都令人深思。人从智人时代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这一系列的变化到底是发展还是后退?现在的很多概念,比如金钱、公司、国家、时间等都是人类联想并通过共同的信任而存在,并不客观存在,那是不是说明我们都活在一片虚幻中?现在的社会不论经济、科技都比以前发展地快得多,可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快乐吗?未来的世界会不会成为超人类的世界,那时人还是“人”吗?

  这一个个问题出现,我的心发出震颤。仿佛我所认同、所信任的一切,在作者看来都应该是无意义的,那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这短暂的一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关于快乐,文中也给出了几个不同的观点。一是快乐是人的主观感受,因此现在的个人自由主义认为人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快乐,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想法。二是从生物学来讲,快乐不过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由激素控制,因此人只要寻找到控制激素分泌的方法就可以获得快乐,这里的快乐类似于快感。这一种观点细想一下,令人胆寒。如果快乐完全由肉体产生,由人所控,那人生岂不是太空虚了一点?三是从佛教的观点来说,快乐包括其他的情绪,相比起我们漫长的一生,都只是一时的、短时间的波动。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万事都放下执念,对所有情绪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都只是一时的波动),放下执着和放弃追求,那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这种观点我不能完全赞同,但却也汲取到了一点反思。对于消极的情绪,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而对于积极的情绪,我们可以适当追求,当然我们应该更注重追求过程中的收获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如果结果不如人意,那也应该学会放下。

  对于现下流行的消费主义,作者也从根源上做出了解释。消费主义完全是资本主义挖的坑,资本主义为了不断把资本投入生产,争取更大的利润,就必然要有人买,要为人创造需求,不然没人买产品,资本主义也就无计可施。许许多多的不必要的消费就产生了。我回想自己以前,似乎也是一味的消费,看见别人有什么好的,不管我需不需要,都想要买。看到大家都有,我也想要。而如今,从根源上了解了消费主义的陷阱,看了断舍离,我也学会从必需的角度出发。买之前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吗?如果没有,会不会对我的生活产生影响?如果有,我会不会经常用到?有没有更实惠的替代品?经过几连问,我的支出里里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费。

【《人类简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类简史读后感04-16

《人类简史》读后感03-16

人类简史读后感09-20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通用22篇)11-04

《人类简史》读后感02-05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02-26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03-04

人类简史读后感15篇02-26

《人类简史》读后感(精选21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