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观后感

时间:2022-03-24 09:34:3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钢的琴观后感(通用17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钢的琴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钢的琴观后感(通用17篇)

  钢的琴观后感 篇1

  那日,看完《钢的琴》,我不禁抹下两滴眼泪来。

  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儿。妮儿很爱弹钢琴,她的父亲是某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一次,因为妮儿在钢琴室练琴练的很晚,妮儿的父亲就这样丢了工作。妮儿的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已经不想跟她爸爸过日子了。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艰难的抉择。妮儿说,谁能给她买架钢琴就跟谁过。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抚养权。妮儿的父亲为她做了架木头钢琴,木板上画着琴键,发不出任何声音。父亲说,只要心里有音符就能听得见。但有一天,他听说女儿要跟妈妈过就赌气把那架木钢琴砸了。女儿哭着不走,说,不跟妈妈了,永远跟着爸爸。听了这句话,妮儿父亲的气消了,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几个要好的哥们去学校偷钢琴。结果偷琴计划失败,他也差点进了公安局出不来。他还是不甘心,到图书馆借了本《怎样做钢琴》,他从那堆俄文中一个词一个词地翻看词典,翻译成了中文,经过几番周折,妮儿的父亲终于做好了那架钢做的琴。但父亲为了让妮儿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最终却放弃了对她抚养权。妮儿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放钢琴的废弃工厂。在那里,妮儿用她那双手,弹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

  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父爱是那么的感人:妮儿的父亲是多么地疼爱自己的女儿,他为了安慰女儿,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钢琴。琴弹不出任何声音,他却告诉女儿,音乐是用心去听的,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的。后来,为了挽留女儿,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几百个琴键的钢琴。妮儿的父亲用爱编织了数不清的善意谎言。当最后妮儿用稚嫩的童声问她的父亲,这琴能弹出声么。父亲肯定地告诉妮儿,一定能。我的眼泪就像珠子断了似的,流了下来。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爱孩子、到老依然对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们总以为孝敬父母的事来日方长,时间还多着呢。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妈妈的鬓角有了几许白发,爸爸的腰不再挺拔。当我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时,时间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们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从现在起,替父母分担一些活儿,以免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钢的琴观后感 篇2

  今夜无事,静心看了一部国产影片《钢的琴》。之所以在友人从国内带回来的一堆copy碟片中选择这部片子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因为对片名感到好奇。

  人在南非很长时间了,对国产影片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依稀印象中,感觉近些年能真实反应国人生活状况的片子并不是很多,貌似忽悠类,脑残娱乐类,高大全类的片子成了主流,荧幕上看来看去,还是10年前那几张老脸在晃悠。

  但是,看完这部片子,我不由得从内心发出一声赞叹 :“小制作大内容 钢的琴 父的爱 人间情。好!”

  影片的整个结构框架和剧情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在90年代中期,在东北某地,承受老国企改制后恶果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能和离婚妻子在争夺女儿的战斗中胜出,和周围一群同样是下岗工人的伙伴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做出了一架钢琴。

  影片以主人公制作钢琴为线索,深入刻画了当时下岗工人的生活状况,残破的家庭、不幸的婚姻 、拮据的经济条件、仅能勉强度日的临时工作…….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深深展现了主人公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对女儿的深切的爱,以及对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还有就是下岗工人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义气吧。

  影片叙事性强,整个故事情节紧凑,不拖沓,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是用镜头把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婉婉道来。虽然朴实无华,但也不是说影片平淡。其结尾有点欧亨利式的,主人公在钢琴就要做好之前突然放弃了,因为他的一个朋友被捕使得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状况是无法给女儿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的。但是在女儿归了女方后,他又带着大家一起完成了钢琴的制作,这时候的他不仅仅是在做钢琴,而是为了通过制作钢琴这件事来证明自己对生活的抱有的乐观态度和自身的能力。

  影片的实景拍摄相当不错,如简陋的住宅、脏乱的街道、破旧的厂房,斑驳的围墙、过时的标语,灰色的天空……让观众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在心中产生不少共鸣。

  《钢的琴》的背景音乐相当不错,老港台歌曲,老革命歌曲,前苏联经典歌曲,俄罗斯的摇滚乐轮番上阵,烘托了影片气氛,感染了观众的情绪,也是整个影片中的亮点之一。

  影片的充满东北口音的对白很诙谐,有点小品的风格,但不贫嘴,不招人烦,还充满了喜剧元素。为影片沉重的时代背景稍稍松了绑。

  我喜欢女主人公秦海璐的表演,本色地把一个敢爱敢恨,执着的东北女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主人公的表演亦是相当出彩,尽管不显山露水,但是让人感觉他的表演就是这部影片的灵魂,简约成稳顺畅。

  这部影片使我看到了国产影片的希望,不求大场面大制作,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导演,把要说的事情讲清楚了,表演明白了,让观众认可了,那就是部好影片。

  钢的琴观后感 篇3

  我和花生爸去看了《钢的琴》。之前他不太理解我为啥那么坚持要去看,连变3都不能诱惑我。等结束了出来,他说,真是个好片子。

  电影开演之前我在微博上秀电影票来着。然后七七八八的同学们在说要我写观后感。我现在,除了记录闺女成长中的一些小火花,写的多的东西就只有工作中的项目报告了。看完电影回到家,我真端坐桌前憋着写观后感来着。敲了大概一页A4纸那么多的字,写不下去了。

  今天看到王小山和方恨少又在吆喝这个电影,我也跟着吆喝来着。然后顺便,就着写项目报告的路数,把我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

  1、电影的背景

  电影是在鞍山拍的。虽然我不是鞍山人,但是那些场景我却非常熟悉。

  我家在辽阳和鞍山交界的地方。历史上,我们村曾经属于过鞍山,大概是五十年代的时候行政区划调整才被划归了辽阳。所以,到辽阳市内上高中之前,我对鞍山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辽阳:从我家要去鞍山的市中心的话,只需要步行半个多小时或者骑自行车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鞍山的11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大红旗。只要坐上这趟公交车,就可以向东过长大铁路到灵山之后再一路向南,经过沙河、立山、双山、对炉一直到鞍山火车站站前。如果想要骑车到鞍山站前的话,据说,可以有另外一个路径,就是不过长大铁路,直接沿铁路西侧的厂矿道路一直到"铁西"再往东拐。

  我离开家有二十年了。近十年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所以,鞍山辽阳可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我的记忆里的鞍山还是原来的那个鞍山。

  那个鞍山是什么样呢?

  那个鞍山被一条铁路分割为两个部分,铁东意味着成熟的居住、繁华的商业区,铁西意味着高炉、烟囱、林林总总的工厂。那个鞍山以火车站和市府广场为核心区,分布着各种商场、政府机关、住宅区,外围则是以大工厂为核心的厂区和配套家属区。这个外围,立山还比较热闹,有和平电影院有二道街农贸市场有三院;沙河就已经萧条,而灵山则意味着小商店小商贩;等到了大红旗,则已经基本上就是农村的面貌了。

  11路公交车这一线,许多站名都以工厂命名,包括过三机床、钢绳厂、北铸、钟表总厂等等。我们村里有不少人包括我的叔叔大爷姑父哥哥等等,都在三机床、钢绳厂和北铸等等地方上班。

  小时候谁家里有"在籍工人"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在籍工人"尤其是鞍钢的那更是吃香,找对象的话,"在籍工人"差不多可以排在第一梯队里,而被称为"市政企业"的市属企业的工人的话,就要稍微差一点儿。鞍钢的"在籍工人"意味着有技术有稳定的收入有劳保,意味着"铁饭碗"。对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能拥有铁饭碗真幸福啊。

  国有企业改革、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家没有工人,所以我对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概念。只知道离我们村很近的"红拖"(红旗拖拉机厂)、铁塔厂、钢绳厂和北铸的经济效益都开始变差,有很多原来捧着铁饭碗的工人不得不走上社会,自谋职业。

  对于政府来说,这可能是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对于单个的个人来说,这实在是生活中面临的巨变。

  2、电影中的人物

  让我定义的话,这个电影中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除了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其他人应该都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

  他们这些人,在原来赖以生存的工厂倒闭之后,走上了各自的谋生之路--组织个小乐队给各种红白喜事演出的、杀猪的、配钥匙的、给学校烧锅炉打更的、干脆躲家里怕丢面子不肯出门的…

  谋生的压力之外,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丧偶的、老婆傍了大款之后要离婚争孩子的、女儿未婚先孕的…

  这些人平凡的就像我的三大爷五叔或者老舅,原本是工厂的同事,离开工厂后,是有事没事凑在一起吃个火锅整点儿小酒的朋友。

  他们淡定,淡定到老婆跟人跑了还能调侃着说"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生活";他们也血性,听说哥们的闺女被人欺负了就都抄起家伙去撵那个干坏事儿的小兔崽子;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趁着干活聊天的功夫一个就勾搭上了另一个的相好;他们也齐心,放下自己手中的事儿,聚在一起,就为了完成一个造一个钢琴的梦。

  我说这整个故事像个童话,因为我悲观的认为,他们回到那个已经破败的工厂里造成一个钢的琴,是现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个童话里的感情却是那么的真实。

  3、电影的情节

  最喜欢的情节:一群人开着一辆装着猪肉的卡车,或者坐在驾驶室里,或者站在车厢里抱着猪肉,唱徐小凤的那首"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假装欣赏欣赏一瓶花"。

  最不理解的情节:钢琴造好了,秦海璐扮演的女主角带领了一群姑娘调西班牙舞。这个过于魔幻了。

  钢的琴观后感 篇4

  作为一个鞍山人,看电影很少能有看到自己家乡的兴奋感,一座以钢闻名的纯工业城市似乎也很少入导演的法眼。因此一个半小时的钢的琴让自己暗暗乐了一回,鞍山的景,鞍山的话,虚幻之间,自己仿佛活在了电影之中。

  电影的背景选在了那个大部分国企员工都不愿回忆的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鞍山再也不是响当当的老大哥了。下岗、买断和再就业成为那十几年不间断地被提及最多的几个词;一浪又一浪从破旧厂房里传出的麻将声,一个接一个等待买卖重建的工厂,一群又一群围在门口讨要工钱或是工作的下岗者,电影的调调让自己想起了好多那时候的所见所闻。

  在那段纠结的岁月里,有的人富了,“二斤炉果掺一片扑热息痛”也好,开饭店也行,开卖店也行,包个出租开的都算是有本事了。能在旧厂区里翻废铁的就是神人。没了工作却找了份更赚钱的差事。有的人颓了,成天抱着买断得来的“卖身钱”打麻将、玩扑克,做着荒唐的白日梦,得过且过。还有足不出户,闭门造车的,拉不脸面出来找事做的,面条拌着酱油也能凑合活着了。当然了,大部分的人没富也没颓,他们就像陈桂林一样,硬挺着,拉几个哥们组个小乐队给红白喜丧事连弹再唱的维持生活。人脉广的托层层关系回厂里,结果也最终逃不掉再就业的恶梦。性格直的就干脆与过去告别,哪怕是摆地摊,总之俩字:挺着。挺过去的,挤出几个笑容,哭、打、砸、骂或是疯。没挺过去的,就是死了。

  仔细想想,那些挺过来的并且还要继续挺下去的人真的不容易,无奈但坚强。

  当下社会上的年轻人纯粹且真实。因为就没有挺这个字眼。没吃过大锅饭,还真想不出那锅里能煮出什么好东西来,一点不惦记。咱们就用付出回报法则来享受且热爱生活得了。

  钢的琴观后感 篇5

  总有那么一部或者几部电影会触动我们某一根神经,看后有想写点东西的冲动!

  这部小成本电影,商业宣传没有炒作;演员没范没有腕;没有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题材和以前以父子情、父女情为主题的电影相似。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唯独那架钢制是最复杂的,因为它承载的东西最多,不单纯有美妙的音乐!

  它承载着父女之爱,一个深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在这个物质化严重的社会里,他可能不知道什么“穷养儿子富养女”,只知道“用心”养!他的壮举稍显滑稽,但是我们没有资格去耻笑他。

  它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成功了,就是一道风景,失败了,就是美好回忆!”这些句子都把生活描绘的非常真实。

  但是,《钢的琴》好像也在调侃些什么,在中国,艺术是不值钱的?钢琴做好了,女儿还是走了!只有这个结局才是时代的,如果女儿留下来,才是艺术的!

  钢的琴观后感 篇6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看了一部电影《钢的琴》。这是一部让人心酸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夫妻要离婚了,他们涉及到孩子的分配问题,孩子应该何去何从呢?女儿有学习钢琴的天赋,于是父亲为了挽留女儿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为女儿做一架钢琴。他开始发动身边的朋友们。钢厂的工人要做钢琴,这个消息让大家都感到很兴奋。他们被父爱感动了,纷纷无偿加入到他的行动中。父亲和朋友们在废弃的工厂里找出几块钢板,准备用钢板做一架钢琴。一切准备就绪时,有人无奈的走了,有人被抓了起来。就在大家都要放弃时,是父爱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他们坚信自己一定能做出这架钢琴。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巨大的工程竣工了。当女儿小元弹起父亲亲手做的钢琴时,两行热泪滚了下来。虽然女儿最后选择了妈妈,再没有和穷困的父亲过日子,但父亲认为能让女儿弹上钢琴,自己十分自豪。要知道,在那么穷苦的年代,孩子仍然想学习钢琴,多么不容易啊!

  这部电影十分感人,我想到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付出些什么,少让他们为我们操劳,少让他们生气。我还要认真、努力学习,帮助穷苦人,提高他们的地位吧!让我们一起努力。

  钢的琴观后感 篇7

  闲来无事整理一下电脑,看到一个几年前的电影《钢的琴》,已经忘记剧情了,拖着鼠标快进的了解一下,影片中有秦海璐出演的,出于对她的喜欢于是又重温了一遍。

  剧中里面小元的母亲找了个卖假药的有钱人结婚了,想给小元更好的环境,把她接走,而小元的父亲想把她培育成为一名钢琴家。因生活条件所限没有办法给小元买钢琴,在多方想办法后,决定给小元做一架钢琴,召集了自己所有的朋友,义无反顾,想做木架钢琴,却因木料所限而改做钢架钢琴,从琴弦到琴键,自己和一位钢琴厂的工程师研究苏联文献,虽中间有些许曲折,但最后还是成功的做出一架钢琴,在影片的最后,当那架浸透着所有人希望和汗水的钢琴慢慢由破旧的工厂中移动出来时,桂林拿着一把破旧的小椅子,放在钢琴前,对小元说:"来,试试。"

  破旧的凳子、破败的工厂、一架纯钢制的"钢"琴,如果你的父母将这些摆在你的面前,你是会开心的坐在上面弹奏一曲自己最擅长的音乐,还是一脸嫌弃的走开,告诉父母自己同学家的钢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时代很多人都遗忘了艰苦、汗水、节约,只知名牌、享受、浪费。在拿出自己送给小元的礼物时,桂林脸上并没有送给女儿礼物时的骄傲感,更多的是沉淀、是沧桑,还有一丝诀别,小元用那架无论是声音还是外形并没有很出色的钢琴弹奏时,桂林脸上终于出现些许动容,在我听来尽管声音并不十分悠扬,但那钢琴声会使人永远铭记。小元是幸福的,虽未得到一架正规德国制造的钢琴,却可以收到童年最珍贵的礼物,试想在我们小时候,有谁收到过父母亲手制作的礼物,并且又是如此贵重,这架钢琴细节上可能并不精致,但它却永远留存在音乐扬起时在场所有人的心中。桂林是成功的,他虽然没有钱,但是却有着一帮铁哥们,无论是偷琴还是造琴都跟着他义无反顾,他够义气、够敞亮、够朋友!

  这部影片当年他它打动了无数观众,影片中不时想起悠扬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在炼钢厂这样一个纯工业化的地方也有音乐家、歌唱家、手艺人,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任何人都拥有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人在衣食无忧时只把兴趣当爱好,闲时拿出来玩玩,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会发现兴趣能成为饭碗。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身处泥淖,我依旧有像百合一样高洁的人格,身处城堡,我依旧也不会荒废人生,人生要过的充实一些,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心灵上的空虚、无归属感,需要依靠外物填补自己内心,挨过时间。

  钢的琴观后感 篇8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破旧的钢铁厂,萧瑟的街道,黄昏时缓缓开过的火车,甚至是那两个陪伴了几代人、一直竖立着的、不停往外排烟的烟囱都在无时无刻的渲染着一种衰败落魄的氛围。故事以葬礼开头,以小元弹着陈桂林做出来的钢的琴结束,发生在万物凋零的冬季。整个影片和这个落魄的城市一样低沉,为数不多的笑点都让人隐隐地透着点心酸。

  看完《钢的琴》后,对陈桂林的印象是惊讶的。他会弹琴,虽然自己没有条件,也在尽力满足女儿小元的兴趣爱好;在所有人都在签字反对炸烟囱的时候,他能独辟蹊径,想出一个看似不可思议却又貌似可行的办法,尽管到最后烟囱还是没能留下;在四处借钱碰壁之后,他在图书馆查阅书籍,召集好友,决定自己做出一台钢琴,让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他给人的感觉是成熟,先进,前卫并且敢想敢做的,与同时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电影中陈桂林带着女儿在朋友家练琴,被几位女老师严令禁止。身为老师,却不能理解一个孩子对钢琴的热爱和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父爱;身为女儿,却对爱她的父亲说谁给她买琴就跟谁这样的话。

  偷琴失败后,陈桂林在黑暗中、灯光下、抽着烟、飘着雪、弹钢琴。那好像是陈桂林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后的心理状态,他没钱也没办法给小元一架钢琴。

  小元亲妈来看小元,给小元买了很多东西,小元问他怎么想的时候,陈桂林激动到把小元赶出去并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钢琴都推翻踢毁。此时的陈桂林该是在生气小元的要求,更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

  ……

  这些情节都能够让观众轻易的感受到陈桂林对女儿的爱,为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里对城市环境的镜头的刻画也毫不吝啬,一群人在倒塌的楼房上、脏乱的钢厂里、枯黄的早木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反衬出在这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让人生出一种敬佩的感情。最后钢琴成功造出来了,陈桂林却主动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而那两根烟囱,最终也还是没能留下来。结局或许是悲伤的,但是从整个电影的基调来看,这样的结尾又不让人觉得意外而且容易让人接受。

  也许对陈桂林来说,套用汪工说的话: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钢的琴观后感 篇9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唱着儿歌:“好爸爸坏爸爸”,长大了学习了理财书籍:“穷爸爸富爸爸”。原来爸爸有很多种,他们对孩子“爱的方式”也不一样,不管是怎么样的爸爸,他们的爱也许爱会创造奇迹……

  突然发现音乐是如此的美好啊。音乐的世界里,没有歧视,人人平等……农民有音乐,军人也有音乐,工人有音乐,艺人有音乐,乞讨者也有音乐……ktv里有音乐,田野里有音乐,草原上有音乐,工地上有音乐……人们开心的时候有音乐,难过的时候也有音乐……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喜欢音乐的原因吧,她像水一样无私渗透进每一个人的灵魂,是属于生命的礼物……

  只可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施加了理想的重量,似乎就悲催起来。如怀抱着一夜成名理想的流浪歌手,这几乎是一种危险的做法,一旦为你的好爱施加各种艰难险阻的压力,几乎会毁掉你的爱好,你也许在也不会拿起你心爱的吉他如痴如醉的弹唱了,如同影片的最后,钢琴声响起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却没有成功了的喜悦……

  城市里的流浪歌手,狼狈画家,景德镇的陶艺家,其他流浪的艺术家……

  有理想,有寄托,有为之奋斗的目标,生活就是美的,是令人钦慕的…… 更重要的是"艺术",也能让别人的生活更美好。

  可是,爸爸将理想寄托给儿子,儿子将理想寄托给孙女……一个理想需要世世代代完成吗?……我真不知道。也许此类文艺片看太多了,悲催到觉得为固执的理想付出似乎不太值得?学“海上钢琴师”自弹自唱,自我陶醉,没有压力,有什么不好?是不是人们都有着“被认同,被认可,被欣赏的需求,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呢?”

  总是让我最欣赏的是:一些人过着艰难的日子的人们,却在某些当下,放下一切穷开心的乐呵傻劲:“似乎这个世界并没有叫做困难的事情”,人也许就应该有着自娱自乐,面对生活的乐观精神。

  片子里重复说过一句话:“解放自己要先解放思想。”

  也有另外一句话:“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悠扬的琴声透着忧伤……不管怎么说,生活都还是要继续的……

  钢的琴观后感 篇10

  从小也是成长在工厂里,虽然没有那么清晰的记忆,不过也挺喜欢工厂这个生活体的热闹!所以看了电影也有点小感触。

  一是父爱如山,哪怕是再苦再累,也将女儿的需求看得很重要。也许有寄托自己钢琴梦的原因,也许有和老婆赌气争孩子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样,对比现在的孩子父母桂林的父爱也是值得感动的。

  二是桂林的一帮朋友,都是工厂曾经的精英,各有一手绝活,可惜工厂倒闭后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或者工作,只是为了生活而挣扎。直到桂林请求他们帮忙,他们才想起了自己的手艺,就算不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他们也愿意默默付出,既是对朋友的支持,也是对过往的追忆!都是各有绝学,但是他们没有11罗汉的机遇,他们仅仅需要为自己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桂林老婆和女儿的冷漠,对比秦海璐的善良。桂林老婆为了更好的物质放弃桂林可惜理解,但是桂林女儿为了更好的物质居然跟丢弃自己里面的母亲越来越近真的是颠覆了我的三观。但是反观秦海璐对于桂林,可以尽其所能的给予帮助,也许骨子里是欣赏甚至是爱慕,但是无条件的付出才是又一个让人心动的场景。秦海璐和桂林妻女的反差深刻的揭示了被社会抛弃的产业工人和改革中“思想解放”的小部分人的巨大鸿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思想上。

  一直听说此片的口碑,直到昨日才有机会欣赏,票房的不佳不能掩盖电影的优秀。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感悟。

  钢的琴观后感 篇11

  《钢的琴》是由张猛导演,、秦海璐、张申英、周逵主演的一部荒诞写实主义的黑色幽默风文艺影片。与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风的表达方式不同,周的表现手法在于剧情的无厘头反转及夸张的表达,张的幽默在于台词及音乐的包装渲染。

  该片主线是:钢铁厂退休工人陈桂林与妻子小菊离婚,两人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女儿热爱音乐与钢琴,说: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该片由:女儿学琴——陈为女儿用纸做琴——借钱买琴——偷琴——造钢琴,逐步展开。

  辅线是:陈桂林与女友淑娴(秦海璐饰)的爱情故事;胖头与快手友情的破冰;汪工为保住钢铁厂烟囱而做的种种。

  破旧的钢铁厂,锈迹斑斑的建筑,扑面而来的年代感。怀旧的色调带来视觉的渲染,营造出专属于小人物的温情与悲壮。

  以俄罗斯音乐为主背景乐,将浓浓的年代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导演开创性的将悲伤的剧情用激昂的俄罗斯音乐来黑色幽默化处理,使悲伤不再绝望反而变成一种释然。有人疑惑:为什么整部电影音乐主体是俄罗斯音乐? 这是因为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中苏(俄罗斯前身)关系处于蜜月期苏联派了大量技术人员来中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新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当时,人民对苏联普遍好感政府还开设俄语课程,以此来促进两国交流与人才的流通。张猛以俄罗斯音乐为主体,不仅展现了那个年代俄罗斯对于新中国建设所存在的巨大影响力,更因音乐无国界,情感上极易产生同悲共喜的共鸣,增强了影片的文艺质感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欣赏价值。

  “你要让那两根烟囱不被炸,那你就要让人看到那不是两根烟囱,这是两根金条……。你哪怕弄成抽象的两根筷子呢,那也是一个亮丽的风景线啊”(陈对汪工说)

  “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在我身边”。

  影片的台词堪称精品,大道理从小人物口中以或幽默或通俗的方式讲出,不仅能让普通观众有醍醐灌顶的透彻感,更能让专业影评人和思想深度足够的观影者细细玩味儿文字活跃思想,与影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切磋。

  影片催泪的几段情:亲情篇:陈桂林为了圆女儿的钢琴梦,和朋友们排除万难的制造出一架钢结构的钢琴;爱情篇:淑娴对陈桂林说:“你去偷琴我给你把风,你去买琴我给你垫钱,你整一帮人来给你做钢琴,我好好的歌我不去唱,在这个破厂子里头陪你瞎耽误工夫,还得给你们整饭吃”;友情篇:季哥为帮助陈桂林完成荒诞的造琴梦,撇下自己的卖废钢铁事业,全心全意扎根废弃的钢铁厂。随后,季哥因贿赂而被警察带走盘问,临行之前,他不慌不忙的去查看造钢琴的沙盘是否成型,向陈妥善交代后才随着警察离开。

  个人觉得影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是胖头的女儿被人搞大肚子,陈 淑 胖头 快手等一帮人或骑车或开车的陪他去找那小子算账。幽默,壮观,韵味儿十足,看着特带感。

  影片的结尾算是皆大欢喜吧,陈桂林放下了自己的执念,同时也救赎了两个女人。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意愿,他告诉小菊:“女儿你带走吧!”小菊顺利拿到孩子的抚养权;处理好家务事后,陈对淑娴说:“我可以娶你了!”

  全片在女儿坐于父亲他们做出来的钢琴前,娴熟的弹奏着俄罗斯歌曲《讨厌的啄木鸟》中收尾。

  钢的琴观后感 篇12

  这是一部怀旧的电影,那俄罗斯风味的背景音乐,陈旧废弃的厂房,高耸入云的烟囱,甚至公式化的讲演,都在缅怀一个逝去的时代。这是一部80后,90后无法理解的电影,一群下岗工人折腾半天,鼓捣出一架钢体结构的钢琴,有什么意义吗?这是一部拍给50后,60后甚至70后的人看的电影,只有他们才能产生深深的共鸣,理解那架钢琴背后的含义。

  我还记得上学时骑车从重工业区穿过,那林林重重的管道仿佛构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如今那道独特的风景已经不在,要么被夷为平地,要么被替换成酒店超市。时代结束了,可人还在,如何面对新时代是这批被改革大潮冲击的头晕脑胀的人首要解决的问题。我还记得在这特殊时期,父亲每天回家愁眉不展,母亲每天惶惶不安,那个时候我还不能理解失业的痛苦,直到我毕业那年,才知道个中艰难。

  从小被教育“只要好好学习,国家会给你工作”,“工厂有托儿所,医院,宿舍,你的生活完全由工厂负责照顾”......直到有一天,一个声音说“国家照顾不了你们了,工厂必须倒闭,你们自寻出路吧”。想想这批人,老的有50多岁,年轻的不到20岁,下岗后能做什么?专业覆盖面太窄,其它行业肯定不会招个没有经验的人来培训,符合专业的私企,更倾向招年轻的一代,便宜又有发展潜力。不要跟我说每晚七点档里面提到的在私企中名声鹊起的老师傅,那种人毕竟是少数,能在上千万下岗工人中占到几成?

  在《钢的琴》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陈桂林的同事们有的改行卖猪肉,有的成了配钥匙师傅,还有的去捞偏门。而陈桂林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也勉强能混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将要失去女儿。恐怕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当他说出要做一架钢琴的的时候,这个决定里一半是和老婆赌气,一半是潜意识里对现实的呐喊:“你可以剥夺了我的时代,但你阻止不了我去打造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也是他的同事们一拍即合的原因。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这批被时代遗弃的人的抱怨,不满,我只看到了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奈。虽然他们偶尔也发泄一下,尝试偷个钢琴,打个群架,但心里,都充满着对逝去时代的无限缅怀。

  几经挫折,钢的琴终于完成。在影片片尾处,由起重机徐徐吊起这架特殊的钢琴时,我心潮澎湃,那锃亮的琴板代表着不屈的精神,那精致整洁的琴键透露出精湛的技艺和辛勤的汗水,这架琴仿佛是骨感现实身上的傲然双峰,挺拔耸立,桀骜不驯的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存在。当陈桂林女儿小心翼翼的问道:“能出声吗?” 我哑然失笑,泪水划过面颊,看到陈桂林和同事惬意的在一旁欣赏女儿在钢琴上快乐的弹奏,他们心里一定很安慰吧。

  你看到我低下高昂的头,你看到我跪下男儿的膝,你没看到的,是我心中永远有一处地方,有理想,在不羁的歌唱。

  钢的琴观后感 篇13

  《钢的琴》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影像纪录。在如今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中,类似《钢的琴》这样表现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中国(人)的电影非常缺乏,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经验大都被官方的和商业的话语所垄断与遮蔽。

  不可否认的是,要描绘出当代中国(人)的面貌是一项异常艰难、太过繁重的工作。新时期以降,中国社会面临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的巨大转型。中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逐步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因之出现了一系列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下岗和失业浪潮;世界上最显着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及最大的经济损失;世界上最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 古老的农民经验与正在生长的市民经验、本土经验与全球化经验混杂,使得对经验的描述和评价变得无比复杂。

  尽管要创造有效的影像表述困难重重,但是,这不能成为中国电影和导演们回避和拒绝表述的一种借口。一方面,占有更多市场资源的导演们放弃了严肃的思考,创造出许多天马行空的“传奇”和“神话”,并且振振有词地辩护说:生活已经太辛苦,观众需要的是带来快乐的电影。另一方面,现如今的中国的影产业,由于偏颇的制度设计和有失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文艺片和独立电影,因为资金或者题材的原因,无法顺利地进入体系中:

  首先,在制度设计方面,且莫说影片审查制度带来的禁锢以及难产的电影分级制度,单是放映制度方面就存在些许不合理。放映制度中规定了必须是35毫米胶片或者是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电影才能进入院线系统,换言之,许多用DV机、16毫米胶片拍摄的电影无法公开放映。这对于投资不够无法使用昂贵拍摄器材的剧组,以及坚持粗糙画质风格的导演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当下电影放映的操作模式当中存在某种“法西斯性”。这种“法西斯性”是资本与行政权力“合谋”的结果。院线的放映场次是有限的,放映时间分为黄金档与普通档,院线会给“名导演”的“商业大片”安排更多的场次,并安排在黄金档播出,对于类似《钢的琴》的电影,院线的预设就是此类电影没有观众,然后就安排在上午、下午等观众相对冷清的档期,场次也不多,整个放映周期短。许多“小片”收不回制作成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商业大片”、“小成本制作”来命名电影成为了主流,在当下中国电影的语境中,投资金额和票房收入越来越成为讨论电影时必然出现的高频词汇。媒体津津乐道地说着大片精致的画面和场景、逼真的电脑特技、强大的明星阵容、豪华的首映式、不间断炒作的花絮绯闻,自然还有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的投资金额和票房收入。

  此种市场引导有它非常可怕的一面,它将电影承担的文化功能导向休闲和娱乐。在这样的文化功能逻辑下,力求真实的纪录、严肃的思考和探讨、厚重的历史感,将在何处安放?此种将文艺导向娱乐与休闲的立场,是无知,抑或居心叵测?

  钢的琴观后感 篇14

  暗黄的色彩充满了整个屏幕,浓郁的俄罗斯音乐隐隐响起,主人公陈桂林背着手风琴,骑着老式电动车在前往女儿上钢琴课的路上,拉开了本片的序幕。

  “我媳妇儿要跟我离婚,要把孩子整走”简单的一句话,却是本片发展的原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原钢厂工人陈桂林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奔波于婚丧嫁娶、店铺开张的庆典营生中,而他的妻子小菊却不堪生活的重负,跟了一个有钱人走了。为了得到女儿的抚养权,一架钢琴成为关键。可是贫困如洗的他,上哪里去给孩子一台钢琴呢?

  此时的影片配着超级玛丽跳跃喜悦的音乐声,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给女儿用木板画了一块钢琴键盘。“爸爸不给你讲过贝多芬大爷的事吗?贝大爷耳朵背,他就听不见。”在他与孩子弹着没有声音的木板琴键时,我不免有些发笑,不是嘲笑,而是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还能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对待生活的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崇敬感。但这个办法最终还是没能栓住女儿的心,在她对着父亲说出她妈妈是如何给她好吃的好玩的时,我看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哀。浓浓的沉默围绕在他们父女之间。

  可是这终究是女儿啊,不管如何他一定要把她他留在身边。

  于是,他四处磨嘴借钱买琴,后来甚至被逼到组织作案团伙偷琴的地步。这时是以跳跃的琴声作为背景,几个人在黑暗中想要把琴偷走,有人摔倒,有人撞到,场景看起来滑稽又可笑。可当第二天被抓到警察局时,又是一段难言的沉默,俄罗斯风情的歌声再一次给人以无力感。

  当一次次的努力都被现实击碎,陈桂林依然摸索着。他团结起身边的朋友,想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别看钢厂和钢琴厂只差了一个字,可这差得老远去了!”在那样的社会里,钢琴岂是这么容易造的?

  也许是命运给予这个社会的唯一的礼物,陈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里面有专门的做法和研究。那是多么惊喜的一件事!我似乎看见了这个小人物上散发的喜悦的光芒!在我们的眼中,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他们尽管落魄,可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技之长,都有着对现实不屈的力量。看着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工作中,认真而具有魅力!

  时间长久,过程艰辛。沉重却带着喜悦的斗牛舞曲在最后响起,制作成功的“钢”琴缓缓而下,“咚……”落地。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也落了地,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在心底蔓延。这是影片最迷人,最激动的画面,这是一群男人为尊严,梦想而战,最后成功的故事!

  钢琴最终还是被造了出来,女儿弹奏着最简单的曲谱结束了全剧。结局最终不言而喻,他失去了女儿,可是收获的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不屈于现实的打压,奋勇开创的精神!

  经典的俄国歌声依然再次唱响,破旧的厂房依然存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公民依然在奋斗,这些小人物带给我们的智慧,却是回味无穷……

  钢的琴观后感 篇15

  社会学家沈原在他的书中写道:“重建的中国社会学陷入一场深刻的悖论。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社会学竟然没有能力提出振聋发聩的好问题;面对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社会学也竟然缺乏恰当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加以研究和测量……这样一来,社会学就陷入了某种滑稽可笑的境地,甚至变形为布迪厄所说的‘社会巫术’那一类的手艺:它借用科学的手段来遮蔽生活现实,麻痹人们的思想,但却绝不提供新的知识。”

  其实同样的困境在文艺中也存在。文艺究竟应该表现什么?要说什么样的故事?《钢的琴》可能是一个尝试,一种努力。至少,它严肃地干预社会,它拒绝用“他者化”的眼光看待历史,它愿意为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代言,他给我们展现了一段至今没有论断却被回避讨论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在“社会主义实践”时代中生活着的人,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在日后的改革中究竟谁付出了代价、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文艺的一个功能,是提供一种社会和生活的想象。当许多人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只剩下一个资本主义式的图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停止追问,你要的是哪一个资本主义的未来?

  在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道路上,我们走到了今天。“毛时代的国家社会主义运行了三十年,逐渐耗尽了它的体制和文化的能量,最后为资本主义市场路线所取代。这后一条路线,在把中国推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之后,似乎也到了强弩之末。天差地别的两极分化使社会干柴遍布,危机四伏,濒临分裂。” 我们太需要一种新的想象未来的方式了,而在这种想象的建构过程中,文艺不能怯懦地退场。

  钢的琴观后感 篇16

  我看电影的习惯,开头吸引我,我就会看下去。刚看电影《钢的琴》的开头,我以为这是一个和《当幸福来敲门》类似的讲述父子(女)情的励志故事,也许也会有同样的精彩。看了之后觉得不太一样,《钢的琴》里面讲父女情的篇幅不是很多,只是父亲手绘的木板模拟钢琴自己想象着发出声音让女儿弹奏和《当幸福来敲门》地铁站里一段父子想象中的游戏同样能够让人感动,而《钢的琴》里更多展示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年男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前半部分造钢琴前的故事比较有趣一些,也有更多的励志因素。后半部分更多的是现实,现实是比较无奈的。电影值得一看,画面很有质感,故事台词也很生活,觉得秦海璐表演的很好,风格和《榴莲》的电视剧里演的角色有些像,很生活的语言,感觉亲切。

  艺术大部分都是虚构的,或者是生活的再加工,既然如此,就不要考虑太多,导演只展现出自己的想法就好,就像这部电影,导演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好坏自己体会吧。我看着挺过瘾,但也许是一开头就拿来和《当幸福来敲门》对比的关系,看完之后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汪工的那段演讲,我觉得是他对自己的爱情和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诠释:

  我不知道是该竭力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她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视乎觉得有话要说……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它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它将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钢的琴观后感 篇17

  张猛导演的这部电影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不断地艰苦努力,并召集自己的朋友兄弟一起做钢琴的故事。电影中的男主角是靠着自己的小乐队挣钱的,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他的老婆由于受不了这样的日子跟有卖假药的有钱的商人在一起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然而,他老婆在跟他提出离婚后想把他们的女儿小元带走,他老婆觉得小元跟着她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能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这让男主人公感到十分的不公与愤怒,他决心要与前妻争夺女儿小元的抚养权。在他听到女儿说只要有钢琴就会跟他在一起生活后,他就决心一定要给女儿一架钢琴,为此,他想尽了各种办法,找朋友借钱、串通朋友帮他去学校偷钢琴,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正在男主人公发愁时,他在工厂里的图书馆里看到了一部讲述如何制造钢琴的俄国文献。男主人公灵机一动,决定要给女儿制作一台钢琴。由于钢琴的制作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他动员了身边一切能动员的朋友,邀请他们入伍一起制作钢琴。然而,故事的最终是男主人公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但是小元弹上了爸爸为她亲手做的钢琴。

  整个故事主要以男主人公对女儿的父爱亲情做主旋律,其中也插入了男人公与另一位人生知己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有男主人公与兄弟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与矛盾的友情故事,主副旋律交相织绘,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幽默诙谐,不仅展现了在那个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艰辛的年代里,小人物们的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精神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温情与友爱,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好的电影。

【钢的琴观后感(通用17篇)】相关文章:

凤凰琴观后感01-20

与琴相伴,与琴同行作文04-05

琴韵(琴韻)06-23

诗酒琴人,例,诗酒琴人,例白居易,诗酒琴人,例的意思,诗酒琴人,例赏析 -白居易的诗01-01

崔湖州赠红石琴,崔湖州赠红石琴白居易,崔湖州赠红石琴的意思,崔湖州赠红石琴赏析 -白居易的诗01-01

马头琴的来历 -资料01-01

羽管键琴06-30

琴溪香谷06-26

《铁甲钢拳》剧情介绍06-09

琴曲歌辞·霹雳引,琴曲歌辞·霹雳引沉佺期,琴曲歌辞·霹雳引的意思,琴曲歌辞·霹雳引赏析 -诗词大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