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

时间:2022-05-09 16:19:2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精选6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精选6篇)

  《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 篇1

  《两百万分钟》通过跟拍美国、中国和印度各2位、共6位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探讨三国高中生的学习和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电影《两百万分钟》,六位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印度的高中生向观众们真实地展现了他们整整一学年,两百多万分钟的生活与学习实况,随着电影地播放,美,中,印三国高中生所带来地巨大对比和差异,以及让人有些出乎意料的结局,令许多人在观完影片后不得不进行一番深刻思考。美国高中学生轻松,休闲的学习生活,和中国,印度两国的高中生繁忙而沉重的学习时间,给观众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据影片《两百万分钟》中统计,中国的高中生平均每人光是一学年中,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就有美国的高中生的两倍之多,而印度高中生紧跟第二。相对于中国和印度的高中生周末繁忙的课外辅导,美国高中生却能有大把的时间和朋友聚在一起,看电视,或是打游戏,享受青春。但是,据调查显示,美国百分之四十的高中生不会选择例如,生物,化学,物理之类的自然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业,超过百分之五十五的高中生不会选择数学专业,同时,高达百分之七十的高中生不擅于专业数学考试。

  电影《两百万分钟》中一些专家也提到,美国高中生目前都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现象,在如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地环境中,美国学生已经不再占有任何优势,于此同时,许多亚洲国家的学生却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从而造成地差距更是与日俱增。当来自中国的高中生与印度的高中生进行互相对比时,发现双方的竞争环境竟是不相上下。

  电影《两百万分钟》中,两位印度高中生,周末早上都需要在五点起床,课外辅导一上就是三个小时,中间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当中,印两国的高中生谈到对美国高中生的看法时,都表示,非常地羡慕,认为美国学生的生活很是轻松,悠闲。其实不然,不少美国高中生除了学习与娱乐外,很多人都有不少的打工或是参加大量的社区志愿者工作。

  影片《两百万分钟》记录中,美国女高中生表示自己不仅仅要保持优秀的成绩,还认为自己需要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服务大家,同时,他认为适当地参加的社交活动更有益于自己的成长。

  影片《两百万分钟》的最后,结局却有些出乎意料,看似轻松的美国高中生都以非常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并受到学校嘉奖,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而中国的学生在艰苦地努力之后,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第一志愿,但也进入了非常不错的大学,可却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心中多少有些遗憾,但是印度的高中生在最终目标上的实现程度就远低于前两个国家的学生了,由此可见中国,印度两国的高考竞争之激烈。

  但是有一点不能忽略,美国高中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精神也是值得另外两个国家年轻人学习,美国年轻人所优秀地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也是非常值得称赞,就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所以这三个国家的学生可以互相借鉴,从而取长补短。

  《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 篇2

  在假期教师培训学习中,《两百万分钟》的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深入研究二十一世纪的三个超级大国,中国、印度和美国学生的未来。所谓“两百万分钟”,大体上是美国高中生在4年中的在校学习时间。影片的拍摄历时近20个月,跟踪对比了美国、中国和印度各2位、共计6位高中毕业生的学习和生活,试图探讨三国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各自文化中教育的特殊地位和教育标准是如何被学校、家庭和学生所接受的。

  而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当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在努力刻苦地学习时,美国最优秀的学校中的好学生,或是在镜子面前顾影自怜,或是在玩电脑游戏,或是在和同学一起看热播电视连续剧《实习医生格蕾》。从影片中不难直观地得出结论:美国学生与印度和中国学生相比,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而该影片直接要告诉我们的是:美国正在被世界其他国家快速地甩在后面!但是反过来这部美国电影也为中国教育敲响警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没有因为看到该影片得出的结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在未来将会居于领先地位而沾沾自喜,更不会就此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效果就比美国的强。相反,看完这部影片也值得引发我们对中国教育、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刻的反思。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培根的名言,任何一位中国学生和教师都不会陌生,也因为这样的观念使得我们这么多年对考试、分数、重点学校趋之若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变,也许我们应该改改这样的观点了。假如知识就是力量,为什么大家都在反思我们中国教育的失败?为什么几千年的教育制度受到了挑战?为什么硕士、博士在贬值?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在现在新型的社会下,知识应该从力量变成了基础。知识不是力量,对知识的利用才是力量,知识不是力量,创新才是力量。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创新,一个国家没有知识是不行的,可是没有创新没有思想力量确实万万不行的。我们如果只把自己的驾驭目标停留在分数和高考上,按照统一化的标准,像制造螺丝钉一样加工学生,那么我们只会培养出高分而低能的学生,我们也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制造有知识五思想的鹦鹉。

  但我不是在贬低知识,而是我们应该在反思教育的同时,应该把知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我们无力改变现在的教育大环境和现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大江大河是有无数个支流汇聚而成,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由无数个小的变化而引起的。也许今天我们在教育方面仅仅迈进一小步,但是对将来一定会有所影响的。

  《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 篇3

  2007年9月完成的一部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不仅震惊美国,而且在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媒体上,引发热议。特别自今年年初以来,在国内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关心教育的人士,开始反思这部纪录片给予我们的深层次思考。

  这部长达1个小时的纪录片,记录了中国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Nanyang model high School)、印度班加罗尔市圣保罗英文学校(St. Paul’s English School)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州卡梅尔中学(Carmel High School)各两位高中生长达一年之久的跟踪观察,从他们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和课余活动之间是怎样分配时间的的差别入手,比较了美国、中国和印度的高中教育,向美国教育界以至整个美国社会再次发出了“盛世危言”:美国高中生学习太没有压力。长此下去,中国和印度将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击败美国。美国学生花在学业上的时间太少了,美国学生必须要在数学和科学等基础课程上花大力气,要不然美国的竞争优势将被削弱,美国创造高收入工作的能力也会下降。

  从这部纪录片中,人们可以再次清晰地解读出影片为美国未来是否能够保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甚至是否还能够继续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所具有的那份焦虑感。

  纵观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史,可以说美国教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整个国民心中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深层危机意识:即当国家面临极大的危机时,总是想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企图摆脱危机的困扰。

  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引发了美国战后大规模的科学教育改革,美国人深感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构成了对其国防安全的威胁,因而在1958年颁布了旨在促进基础科学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国防教育法》。到了八十年代,美国人再次发现,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受到日本、德国等“二战”后重新崛起的经济大国的严峻挑战,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02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堪称美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美国人总是富有危机感,美国人自己却从未陷入过自我陶醉的满足之中。这恐怕是美国在二十世纪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 篇4

  这是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中所披露的数据。

  一 小时60分钟,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所谓“两百万分钟”,大约是一个美国高中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总时间。摄制组跟踪拍摄了6位美国、印度和中国高中生“两百万分钟”的学习与生活,本意是给美国教育敲响警钟,因为与印度、中国学生肩负的沉重压力相比,美国学生的高中生活宛在天堂。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只有美国学生毫无遗憾地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在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两百万分钟”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三个国家的孩子截然不同的学习与生活态度,还有家庭教育导向上的巨大差异。

  布莱尼·博切布(Brittany),17岁,成绩在班里排名前3%。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但与此同时,又想成为能帮助别人的社区义工。因为预料到读医学院预科功课会很重,没啥玩乐的时间,她觉得应该趁高中时期好好享受、连夜派对、尽情玩乐。

  尼尔·阿赫兰特(Neil),18岁,与布莱尼同校。他不仅是班长,还是校橄榄球队的队长,赛季时球队每周训练超过20个小时。他的高中生活丰富多彩,做校报美编、在餐馆兼职、担任健康环境俱乐部的部长、谈恋爱、体育竞技一个不少。

  他们的高中生活,用片中印度学生的话来说,就像“做梦”一样,总能够学习玩乐两不误。

  《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 篇5

  “这部电影需要深入研究如何三个超级大国的第二十一世纪-中国,印度和美国-准备为学生的未来。我们遵循学生-男孩和女孩-从每个国家,我们构建全球快照的教育,从观点的孩子准备为他们的未来。

  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广泛的故事,普遍重视教育的今天,和解决许多称为美国学校危机就长期低分数在数学和科学的指标。”

  一部在2007年9月拍摄完成的纪录片,经过小范围的放映,到2008年的年初,逐渐走出了学术界和教育界,开始在美国媒体和大众中引发热议。这部片子就是《两百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Two Million Minutes: A Global Examination)。 《两百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是一部怎样的片子?又为何在美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呢? 所谓“两百万分钟”,大体上是美国高中生在4年中的在校学习时间(美国高中阶段为4年,若与中国相比,大体相当于中国的初三到高三)。影片的拍摄历时近20个月。该影片片长约一个小时,跟踪对比了美国、中国和印度各2位、共计6位高中毕业生的学习和生活,试图探讨三国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各自文化中教育的特殊地位和教育标准是如何被学校、家庭和学生所接受的,学生自己、家庭、学校又是如何看待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的。

  《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 篇6

  在影片中看到,当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在努力刻苦地学习时,而在美国最优秀的学校中的好学生,或是在镜子面前顾影自怜,或是在玩电脑游戏,或是在看电视连续剧《实习医生格蕾》。从影片中不难直观地得出结论:美国学生与印度和中国学生相比,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而该影片直接要告诉人们的是:美国正在被世界其他国家快速地甩在后面! 美国中学生落后= 美国将失去在未来的竞争力? 《两百万分钟》影片的主角虽然是中学生,但其要言说的内容和对象,却显然不是中学生。

  该影片一问世,即引发了人们的激烈争论。由于该影片制片人及其拍摄者所具有的倾向性思想,所以,该纪录片本身就代表着争论的一方。他们认为:该影片为美国敲响了警钟。影片的制片人罗伯特·康普顿说,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标准已经把美国抛在了后面。 当芬兰的学生在一次比赛中赢得冠军的时候,美国可以说这算不了什么。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在学习上远远落后于中国和印度——这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经济都在飞速发展,而其文化也都在迎接未来的智性挑战——这就必须引起重视了。他还说,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少有美国人认识到,印度和中国合起来大约有23亿人口,大约有4亿高中毕业生,而美国只有5000万。“我们对这两个国家的文化的认识已经过时了,要加紧改变才行。”美国未来的经济依赖于此。换句话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今日的中学生即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他们优秀与否从某种角度代表着国家在未来是否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而反对该影片的.人们,观点同样旗帜鲜明。该影片于2007年11月2日在哈佛大学首映后,教育学院的一些师生就明确表示,影片虽然激起了人们的焦虑感,但却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大部分观看者都认为:美国的教育体制要优于中、印两国,因为它不给学生施加太多的压力,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仅仅因为美国的中学生落后于中、印两国的中学生,就认为美国在未来失去强大的竞争力,在学理上缺乏说服力,难以服人。

  美国的教育危机: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所感受到的教育危机并非空穴来风。 在2002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堪称美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据有关研究显示,该法案的实施,对美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各个学校重视了儿童在数学和阅读方面的训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效果比较明显。然而,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数学和阅读方面存在着致命的弱点,所以才需要用国家立法的办法来加以督促和提高。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据《纽约时报》报道,2008年1月,一家组织通过电话采访的方式,向1200位17岁的美国青少年提出了33个多项选择问答题,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历史和文学问题。而测试的结果令教育家和大众感到震惊。比如,不到一半的人不知道美国内战的具体时间,大约1/4的人认为哥伦布抵达新大陆的时间是在1750年之后,而正确答案应该是在1492年。该组织认为,调查结果显示,美国青少年表现出了对历史和文学知识“极为无知”。 这一调查的矛头直指《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认为是该法案致使各个州的公立学校将精力过于集中到了数学和阅读上面,反而忽视了历史、文学和其他学科。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华盛顿地区一个研究小组的调查数据的支持,他们经过调查发现,在布什总统颁行法案之后,全美国大约有62%的公立学校每周大约增加了3个小时的数学或是阅读方面的训练时间,显而易见,这就会挤压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

  到过美国的人或是对美国社会和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人非常具有忧患意识,他们对可能到来的危险、危机总是有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准备和实际的防范措施;而在某一问题尚未引起大众注意时,他们往往不惜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其出发点无疑是希望引起人们和政府对某些问题的重视,甚至使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可以成为立法的原点或是推动力。 从严格意义上说,《两百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并非是严谨的学术性纪录片,其所谓的“全球考察”也无非是考察了美国、中国、印度,远远算不上是“全球性质的考察”,但从中还是能够读出来影片为美国未来是否能够保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甚至是否还能够继续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所具有的那份焦虑感。

  评论:美国电影亦为中国教育敲响警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没有因为看到该影片得出的结论,说中国的学生在未来将会居于领先地位而沾沾自喜,更不会就此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效果就比美国的强。相反,这部影片既应该也值得引发我们对中国教育、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刻的反思和深入的研究。 我在高校任教20年,一直关注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在,我越来越感到,很多时候,我们高等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其症结实际上在于基础教育。

  在对比中国与美国两国教育状况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和“一个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这个流传很广的观点是: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好。这个观点不仅在学术界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在民间更是异常流行。 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在中国,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是非常繁忙和非常刻苦的,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在这12年间,休想消消停停地学习和生活,否则,不努力的后果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想见得到的。然而,一旦进了大学,基本上可以说是进了保险箱,只要中规中矩,就保证可以顺利毕业和拿到文凭。 然而,若对比美国,却恰恰相反。美国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与中国的学生比较起来,用“自由自在、轻松愉快”来形容,大体上是不会错的。而一旦进了大学,美国学生学习的努力和刻苦程度,远胜于在中国的大学生,这一点完全出乎中国大学生的想象。 上述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同时,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即便承认我们的基础教育好于美国的基础教育,但不要忘记、也不应忘记的是:基础教育阶段除了给予学生知识储备的功能外,还应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而后者,恰是中国的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所最为缺失的。

  若是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30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能不承认的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事实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死记硬背为主——这对那些擅长记忆的学生极为有利,但对那些头脑灵活、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而言则基本上是杀手锏。而这一教育模式最为严重的后果在高等教育中暴露无遗:我们的大学生失去了想象力,创新精神丧失殆尽。 2007年10月哈佛大学新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其任职典礼上的演讲时所使用的标题是:“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这不就是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么?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也一直在提倡创新教育。只是应该为那些经受了12年死记硬背训练的学生着想一下:就其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能够走多远呢?要在4年或者5年内,去扭转或是改变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即在其人格、思想成型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了的思维习惯,何其难也!《两百万分钟》的制片人说:该片为美国和美国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在我看来,它也为中国和中国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两百万分钟》的观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精选】感恩分钟演讲稿四篇05-08

精选感恩分钟演讲稿三篇05-03

精选感恩分钟演讲稿四篇04-27

【精选】感恩分钟演讲稿3篇04-26

无声的功勋的观后感(精选8篇)04-08

《我们的冬奥》的观后感(精选11篇)02-18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精选15篇02-18

无声的功勋观后感(精选9篇)04-08

无声的功勋观后感(精选8篇)04-08

《无声的功勋》观后感(精选14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