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

时间:2023-02-20 14:47:24 兴亮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通用5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通用5篇)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 篇1

  我观看了《造就卓越教师》的光盘,董进宇博士的精彩演讲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的语言非常生动、幽默风趣,他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型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做为现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了解教育的对象,了解知识的真相。孩子是个神秘的世界,理解过程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才能教育好学生。我们现在一直提倡的是素质教育,教育无小事,做为教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董进宇博士告诉我们,新时代人类应该具备的人格特点:具有主动精神、进取精神、自我负责精神、自我奋斗精神、冒险精神、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等,要具有主体人格。做为教师更应该是具备这些人格特点的,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师的两大任务:教书和育人。

  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要领悟三个概念: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建立学生的安全感、产生学生的自我价值。教育学生的的关键是:背后批评学生,当众表扬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要培养学生的“生命之根’’: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学习兴趣等。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 篇2

  学习真正的秘密不是刻苦,是快乐。中国有句老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要想学好,他就必须刻苦学习,必须有毅力才能办的到。这就给孩子一个错觉: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其实,学习的真正秘密不是刻苦,额头是快乐。当然,学习的快乐不是那种简单的,浮躁的,浮浅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时进入一种高度的宁静,愉悦的状态。是克服困难后的愉悦。真正的快乐学习的大秘诀是:第一,寻找到快乐,即辅助学习兴趣;第二,昌盛学习目标和理想,把今天的学习跟目标和理想联到一块,被激励起来;第三,进入了乐此不疲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即找到了快乐,学习也就不再是一件苦事了

  董博士一开始就举了个很典型的例子,说明让你具有动物所有的特征外,还具有来自自由意志的个体性。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守着一扇由内开启的门。作为老师首先要知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其次要知道教育者的天条,“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影响比人做事的动机。”再次说到了理解的前提:相同的背景知识。要相同的词汇定义、相互的立场。四、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思维方法。她幽默的语言时常让大家听的很轻松,愉快,他还特别注重与现场老师的互动交流。最后董博士讲了符号与真知平,以及老师如何讲清楚真相。点出成为名师的条件,对照一下自己还差的很远,自己需要努力和改进的还很多。她还以学生的'语气给老师写了一首诗《如果您能理解一写给教师的诗》,写的很感人,也很值得老师们去回味一下,我们如何理解学生,我们如何成为卓越教师,都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回想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唯恐学生的研究不如自己讲的精,使得课堂时间的主动权仍为教师所拥有,教师的讲解仍占有要主要地位,不愿放手让学生资助去探索。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资助探索、合作交流营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指引,解决问题。我们要给学生的不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不仅仅“学会”,更要“会学”。

  所谓、一希望今后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地钻研,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同时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转变自己的观念,想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打击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认真的把握教材,在课堂上让学生把重点掌握住,从而降低难度,是学生觉得有趣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 篇3

  看完董进宇博士关于《造就卓越教师》的讲座后,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动。觉得董博士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手法,语言非常朴实,阐述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想一想董博士的所言所讲,对照现实中的小学教育状况,我思绪万千,不能不将自己的感想诉诸于文字,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我懂得了要了解教育的真相,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清楚转变的天条。老师和学生之间隔一条自由意志之门,如果老是想把自己的思想、他的知识装进这个学生的大脑,那么学生必须自己打开那扇自由意志之门,如果他打不开,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学生不准备接收你的观点,他不打开那扇自由之门,你根本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没有办法完成你的教书任务。

  比如说让一个学生从网吧里回到书桌上来学习,让一个后进的学生、好吃懒惰的学生能够发奋学习,让一个这样消极怠工的人,变得勤奋起来,完成这个转变,有一个转变的天条,叫做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由内开启的转变之门,钥匙在我们的手里,不经过我们同意,任何人都无法使我们改变。我们老师所有的工作是外在的因素,是外在环境,而不是你直接的去指挥,这叫转变的天条。作为教师的我们把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由他自己打开那扇自由意志之门,由他自己完成转变。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牢记教育者的天条——你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

  通过讲座我懂得了要改变不爱学习的学生爱上学习应该做到: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能影响关于学习的动机,你给他讲学习的意义,讲学习的好处,讲学习的快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你的感受传达给他,如果你感受传达的准确,那么最后他选择由原来的不学习变我要学习了,那么这个转变完成了。如果他没选择,你已经说了你该做的,说了你该说的,他还没有转变,你只能耐心的等待机会下次继续影响。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越线,你要知道在他的心灵世界里,那那个被教育者是他自己做主的地方,你越线会适得其反,会造成他心灵的伤害,还不会达到你要的效果。

  那么作为教育者的你要明白,你不是上帝,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那也就是说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间接的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最后你给它输入信息,你谈你的感受,谈你的经验,扩大他的背景知识,扩大他对事物的认识,然后他自己做出了决定,最后他转变了。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每个教育者就放松了。

  所有有责任心的老师都会认为自己有义务来转变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变好。这种想法并不是错的,但是如果不按照科学规律,在爱的名义下,在责任的名义下,我们毁了太多太多的天才,第二我们毁了人的主体性。作为教师的我们绝对不能变成一个暴虐的人,一个专制的人,你要对你的教育者只能影响他们做事的动机,也就是说间接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作为教师的我们,懂得了这两个天条,我们就有了基本的遵循,我们的工作在以不越线为准则,不能对学生的主体、对学生的主体人格造成伤害。如果你越线了,即使你把这个学生真的整服了,孩子的判断力还不是很准确,他的人格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如果你越线了,你就会伤害它的主题,可能在表面上,你把他的知识让他确实学会了,但是你伤害了她的主体人格要比你给他知识获得的那点利益,那要损害大得多得多。所以每一个教育者一定要从过去的经验和习惯层面,上升为科学层面,我们才能教育出真正杰出的下一代。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 篇4

  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违背规律、不按规律实行、随意而行无异于毁坏孩子的生命。董博士提倡成年人要走进孩子,否定"西人把孩子当成成年人的预备队、中人把孩子当成小大人"(鲁迅语)的两种观点。他认为:孩子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待开发的宝藏。成年人在自己多年积聚的背景知识前提下,去解读孩子;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推断孩子的思维,自以为很为孩子着想,其实父母、孩子说着同样的语言,同样的话却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因此家长解读孩子就要做两种转变:首先从人类的习惯教育转变为科学教育,了解孩子成长的阶段性、规律性,掌握、遵循科学的育子方法;其次从原有的主观态度转变为客观态度。

  董博士剖析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理解"过程"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提倡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的天赋差异有限,多种潜能等待开发,博士以实例证明任何的潜能开发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被激活,然后是环境支持,再就是科学的系统训练。具备这三条,挖出了宝藏,潜能得到开发从而成为特质。董家兄弟的成功就是例子:董二博士是长春理工大学的化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却曾经化学不及格,董三博士就职于黑龙江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三次参加高考,第三次考上的是两年制的大专。揭开耀眼的光环,他们的成功经历的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作为家长、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移情"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相理解、理解万岁,在爱心的支配下作为教师通晓人性,走入孩子心灵,了解孩子的喜好、欢乐,更要了解孩子的恐惧、迷茫、孤独、无助,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情感基础上引领孩子成长。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教育无小事,时刻以敬畏的心态对待教育,对待我们所从事的特殊职业。因为我们的`言行可能造就孩子一生,也可能毁掉孩子一生。教师拥有神圣的职责。

  董博士提到教育要追求人性化,遵循转变的天条,他的描述是:"我们每个人都掌握着一扇由内开启的门,钥匙在自己手里,不经我们同意,任何人无法改变我们"。是啊,作为教育者只能对受教育者施加各种影响,这些都是外在的,受教育者要发生改变,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内在的品质: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取决于学生具有的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取决于学生是否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是否快乐的学习。成功更多依赖于受教育者那种"我想要"的内在需求和主动追求,这种需求如同草原上的狮子捕食猎物那样强烈渴望,渴求知识、渴求赏识、渴求发现、渴求创造、渴求成功,把人类生命的积极的原动力调动起来,使探索、学习从苦差事变成愉悦、快乐。使学生转变,使孩子成功的过程中,教师、家长以爱为本,以鼓励、表扬、肯定、理解、关注、批评和规则做教育工具、教育手段,坚持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使孩子增强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引领孩子寻找学习的快乐,领略成功的喜悦。我们教师是先行者的身份,来做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来做知识的播种者,来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做人类爱的使者。

  董博士还提到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确定你的幸福,事情总有两方面,凡事多想积极的一面,这样有利于自己的心态积极向上。有时自己因为自己的付出与学生的回报不成正比,自己会埋怨学生不争气,心态很长时间消极,通过读书,我心情开朗了,我要通过问题去发现问题的本质,为什么学生不领情?与学生沟通较少,作业有时落实不好等,这样找到问题的症结,何谈不上进。状态决定成败,学会看到光明,学会阳光思考,一切幸福皆源于心。工作是幸,奉献是福。

  是的,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我们很少会思考这些问题,虽然工作中,我们会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去关注学生心理上教育,但我们没有坐下来认真思考过,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应先将人育好,教书才会事半功倍的。总之,追求卓越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理想境界,追求卓越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奋斗、不懈创新的过程。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 篇5

  我有幸观看了来自吉林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董进宇博士关于《造就卓越教师》的视频,,感受到这些教育优秀者看问题的细致和透彻。 董博士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手法,语言非常朴实,阐述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如:学习真正的秘密不是刻苦,是快乐。中国有句老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要想学好,他就必须刻苦学习,必须有毅力才能办得到。这就给孩子一个错觉:学习是件很苦的事儿。其实,学习的真正秘密不是刻苦,而是快乐。当然,学习的快乐不是那种简单的、浮躁的、浮浅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是进入一种高度的宁静、愉悦的状态。是克服困难后的愉悦。真正的快乐学习的大秘诀是:第一,寻找到快乐,即辅助学习兴趣;第二,产生学习目标和理想,把今天的学习跟目标和理想联到一块,被激励起来;第三,进入了乐此不疲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即找到了快乐,学习也就不再是一件苦事了。

  董博士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由内开启的转变之门,钥匙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不经我们同意任何人无法改变!”这给我们教师的启示是: 教师和学生之间永远只能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作为教师只能影响学生,而不能改变学生。 你的所有工作都是间接的。 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如果作为老师你积极的去影响了你的学生了,但学生没有改变。你只能等待机会再次的影响他。从这一点来说,办教育就是办“环境”。人和人之间理解是特例,误解是常态。

  董博士一开始就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说明人具有动物所有的类的特性外,还具有来自自由意志的个体性。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守着一扇由内开启的门。作为老师首先要知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其次要知道教育者的天条,“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再次说到了理解的前提:相同的`背景知识。要相同的词汇定义。相互的立场。四、相同的价值观。五、相同的思维方法。他幽默的语言时常让大家听的很轻松,愉快,他还特别注重与现场老师的互动交流。最后董博士讲了符号与真知,以及老师如何讲清楚真知。点出成为名师的条件。对照一下自己还差的很远,自己需要努力和改进的还很多。他还以学生的语气给老师写了一首诗《如果您能理解—写给教师的诗》,写得很感人,也很值得老师们去回味一下,我们如何理解学生,我们如何成为卓越教师,都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

  本学期我教的是数学、语文,回想我平时的课堂教学,惟恐学生的研究不如自己讲得精,使课堂时间的主动权仍为教师所拥有,教师的讲解仍占有主要地位,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指引,解决问题。我们要给学生的不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不仅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要培养卓越的学生就要做卓越的教师。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作者引用了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如开发潜能,爱岗敬业,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博览群书、加强研究等。其中对我思想触及最大的是第二项修炼“爱我所选终不悔”。回想自己从教的经历,虽然有过跳槽的念头,也曾多次抱怨工作的辛苦,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岗位,而且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凭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啊!既然不能“选我所爱”,那就干脆“爱我所选”,因为“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职业。”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直到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