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兰观后感

时间:2022-10-12 10:17:4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九兰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兰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兰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九兰观后感1

  2022年9月16日,由导演朱丹执导的电影《九兰》在北京悦荟广场首都电影院举行首映礼,同期在全市全国放映。

  昌平历史,家乡故事,弘扬正史,好评如潮,观众高度关注重视,用最快捷的方式上网查看购票先睹为快,我是其中一个。我看到很多中老年人步入影院,散场都是眼睛红红的热泪盈眶,竖起拇指称赞,“电影好,接地气!应该让年轻人多来看看,当年老一辈人如何艰苦创业建设家乡,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说实话,我已多年没进影院看电影了,这次朱丹导演继拍摄“南口1937”获国际大奖之后又一力作,献给十三陵水库建设者们的故事片“九兰”早有耳闻,一路关注很期盼。9月28日我第一次踏进影院,观影“九兰”,大气磅礴,吸人眼球,感动感怀,饮水思源,感慨万千。我想,这样的好电影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勤劳质朴的百姓心中。

  “九兰”,一个质朴而闪光的名字,“心若兰兮终不移,气如兰兮长不改”。60年前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的打夯小分队,守着荒山谷底艰苦创业,建起了九兰猪场,首开我国现代化养猪先河,成为世界楷模。九兰的名字,从燕山脚下的昌平享誉中外。九兰花又开,芳心不改志不移,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唱响劳动光荣。

  电影故事“九兰”场面声势浩大,情节生动感人,开场片头一曲劳动号子打夯歌,震荡大地,展现当年十三陵水库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人们回望共和国初期妇女顶起“半边天”,和男同志一样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为家乡做奉献的九兰精神,感受那段吃苦受苦不觉苦,“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年代燃情岁月。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喜欢故事片“九兰”中流传在那个年代的主题曲“革命人永远年轻”。山谷中,篝火旁,青年男女年轻的建设者,畅谈理想,畅想未来,口琴独奏,高歌一曲,清新流畅,如诗如梦,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热火朝天的年代。“岁月静好,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继默默奉献。”无数平凡百姓,坚守初心,战斗不止。今日在喜迎二十大的氛围中,莺歌燕舞,日新月异,很多梦中美好都已实现。我是共和国同龄人,走过那个年代的人,看到片中似曾熟悉的画面,心如浪涌,感怀泪目。

  十三陵水库建于1958年,时光回顾60年前,这里是荒滩秃岭,风沙扑面,山洪暴发,浊浪滔天。雨季过后,乱石河滩。明十三陵破败的陵寝建筑在风雨飘摇中。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国力薄弱,水库工地上的大型机械很少,要建水库靠什么?当时的昌平县只有二十几万人,举一区之力在这样的不毛之地修建一座水库,成了新中国北京郊区地标性建筑,昌平人民知道自己肩膀上的份量。只能靠中国人的臂膀,靠社会主义的热情,靠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

  其中,名震水库工地的九兰组来自崔村乡五大队,七姐妹来自沙河乡,不服老的五老组来自昌平南村,十大姐来自北七家村,尖刀队是来自大东流乡东光农业社的社员等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成为7000名农民工的核心力量。

  史料记载:在160个昼夜的苦干中,劳动者们战胜了严寒、风沙、雨雪和炎热,战胜了顽石和硬土,在整个过程中,无数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在工地出现,“钢铁”“卫星”等突击队、“五老组”“十八勇士”“七战友”“七姐妹”“九兰组”等先进单位2872个,各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共有20409名,力量和智慧来自群众,或榜上有名,更多的是默默奉献。

  七十年代初,我在昌平郊区插队,听村里老人讲,修十三陵水库时都抢着去,觉得光荣。在那个贫困年代,冬季大会战修水库是常事,各乡身强力壮的青壮社员成群结队地背着简单铺盖赶赴水库工地。我身边曾去过修水库的人多年后无不感慨地说,那年特别冷!冷的让人不忍回忆。他们穿着光板棉衣,住着简陋工棚,夜间不敢脱衣睡觉,互相挤着取暖。白天泡在冰冷的泥水中,冻得双手裂口,双脚发麻,那时年轻,谁都不歇工,也不叫苦喊累。每天有热乎的小米粥、放肉油炒的大锅菜及半斤一个的'大“门墩”馒头或半发面的大窝头能填饱肚子就是“乐”事!给点工分补贴很知足。昌平的7000农民工吃住在工地,从没轮班换岗。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以甘于奉献的精神留下足迹。

  十三陵水库,滴下伟人的汗水,凝聚人民的辛苦。在水库建设期间,前后约40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当年的工地现场,人山人海,100盏聚光灯照亮工地,昼夜不停,1958年5月29日,毛泽东主席带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一行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干劲儿。在短短160天里,一个坝长627米、高29米、库容量8100万立方米、最大形成水面692万平方米的十三陵水库胜利竣工,不仅创造了中国的一个奇迹,也在全国人民的心中竖起来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十三陵水库,就其规模和现状来看,远比不上三峡工程。但是,无论在祖国的哪个角落,只要一提起十三陵水库,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它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景区里;因为它兴建在1958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因为它是共和国领袖在百忙中来到水库工地和数万劳动大军一起挥锹铲土,并在水库坝头建起一座由4位领袖共同题词的《十三陵水库》纪念碑,这在新中国水库建设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它的风采、知名度和享誉度依然定格在人民心中。

  历史不能复制,但可以回望。在共和国的初始阶段,百废待兴,从硝烟中走过来的领袖们,在未来发展的蓝图上,指点江山,逢山开路,截流成湖。几十万劳动大军,用双手、用汗水、用激情,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为子孙后代筑造了一方勃勃生机的乐土。

  当年的劳动场面,已成为历史,但是,“九兰”那种改天换地的精神,那种冲天的干劲,永不过时,永存世间,成为一个时代的丰碑。

  劳动是人间奇迹的缔造者,奋斗是深深耕耘的犁铧,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荣光。

  九兰观后感2

  2022年是新中国成立73周年,也是昌平区十三陵水库建成64周年,再现当年党团结带领人民热火朝天建设场面的电影《九兰》上映,可谓是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影片以“初心未改志不移,九兰花又开”为主题,生动塑造了先辈沐风栉雨、开拓创业的英雄群像,展现了人民群众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伟大力量。

  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九兰》带我们回到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时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叶,为了战胜干旱等自然灾害,全国掀起了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自关怀下,40万人民群众历经160个昼夜的“大干、快干、猛干”,在京畿西北建成十三陵水库,这既是对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也是党带领人民完成十大工程以外的重要建树。电影剧组专门走访依然健在的“九兰组”老人们,查阅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片库、昌平区档案馆、十三陵水库博物馆留存的史料,忠实还原了当年水库建设现场的打夯比赛、“劳动号子”对歌等普通劳动者们不怕苦累、争分夺秒、奋勇向前建设十三陵水库的震撼场景,也让记录水库建设场面的珍贵彩色影像资料在尘封半个多世纪后第一次在大银幕与观众相见。已至耄耋之年的.“九兰组”老人们始终扎根昌平,守护这片热土,她们秉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奋斗精神,为一代代青年建设者传递火种,永葆年轻;为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聚力。

  二、激情燃烧斗志旺

  《九兰》深情歌颂了参与水库建设的人民群众。隔着岁月往前看,当“哟嗬嗨嗨!哟嗬嗨嗨……”的打夯歌响彻耳边,我仿佛也来到了1958年旌旗飘扬、人来车往、夯声鼎沸的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这里有着“九兰组”的姑娘们,有着“五虎队”“七战友”的小伙子们,也有着画家、作曲家、新闻记者等文艺大队的队员们;这里不仅有着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大爱”,也有着梅月兰、骆玉明等这些青年人惺惺相惜、极富炙热的“小爱”,是他们共同构成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群像。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口风琴声响起,自己也仿佛置身于激情燃烧、干劲十足的水库建设者中。水库建设者们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伟大业绩,为我们留下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九兰”精神;为我们聚焦“四区”建设,战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挑起的“芯片战争”卡中国脖子等现实困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三、红色血脉永相传

  《九兰》以十三陵水库建设者梅月兰祖孙三代人的家庭故事为脉络,通过三代人的思想观念碰撞,引发了我们对“初心”的思考。探寻十三陵水库建设者的初心,是战胜自然灾害,让人民有水喝;是改变穷苦现状,建设新中国;是让人民幸福,让国家富强。而我们身为中国新一代建设者,成长于中国社会重要转型期和东西方文化碰撞期,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要传承红色血脉、学思践悟、笃行实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生逢盛世,更要不忘初心,传承发扬“九兰”精神,承担起兰台人为国守史、为党管档、为民服务的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我也相信新时代一定会孕育更多像《九兰》这样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

  九兰观后感3

  无可替代的情绪感染力,是电影之所以能被列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艺术价值高的电影,往往能带给观众巨大的情绪感染力;观众感受不到情绪或觉得情绪假的电影,也必然是艺术价值缺失的烂片。9月16日全国上映的电影《九兰》以上世纪50年代末十三陵水库建设为背景,将九个名字都带“兰”字的年轻姑娘组成的打夯小分队投身水库建设的“九兰”故事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本片演员陶玉玲、谢芳、袁霞、李文玲等艺术家,当年都曾积极参与过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此次饰演曾经的偶像们的老年时期,都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和敬意,实现了情绪感染力的大爆发。

  作为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会赞助项目,《九兰》由北京华都新雨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出品,北京欢乐祥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永安城影视传媒中心摄制。何香久、陈慧颖编剧,朱丹导演,陶玉玲、高岫楠、常戎、杨磊、梅丽儿、阳光主演,谢芳、袁霞、李文玲特别出演,纪连海友情出演,以“初心未改志不移,九兰花又开”为主题,塑造时代英雄群像,写出了普通劳动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同时,影片通过家庭三代人间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冲突,引发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什么是真正的“初心”。

  影片以“九兰”中年龄最小的梅月兰的老年时空为切入点。她在美国读书的孙女为了让她享受最好的医疗条件,千方百计地劝她一起去美国。然而,此时的梅月兰不仅仍旧为九兰猪场操劳,而且始终放不下这里的一切。面对孙女的不理解,奶奶给她讲起了过去——她和“九兰”其他八位姐妹投身水库建设的青春岁月。

  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在建国初期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事件,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现场参加建设。“九兰组”更是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出于对偶像的崇敬,在讲述“九兰”往事的段落里,影片将新闻电影制片厂珍贵的影像资料和现代的拍摄素材,进行了极富创意的有机结合,不仅再现了当年40万民众160天建成十三陵水库的震撼场面,而且推动了影片故事的发展、氛围的营造、情感的酝酿、主题的探讨。

  通过在昌平档案馆、十三陵水库博物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片库深入地查找资料,以及对依然健在的“九兰组”老人们的走访,影片精准还原了当年的建设场景。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剧情段落里的施工用具、服装造型等,都和纪录片资料里的一模一样。“九兰”原型之一、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金淑兰老人,更是为影片重新演唱录制了“劳动号子”,精准再现了当年建设者旺盛的`劳动精神。

  和很多以个人为主的传记片不同,《九兰》并没有把主人公九兰组的事迹描绘得惊天动地,而是更多地以其为代表,去展现那个时代的劳动者群像,是一曲“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颂歌”,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价值。详细了解到九兰组的精神后,观众们会和片中的年轻一代角色一样,深受震撼,重新认识“初心”二字,并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传承这份精神的主动愿望。前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自强不息,用双手打造了如今的繁荣昌盛。我辈又岂能安于享乐?

  通过主创们在艺术上的严谨表达,以及真情实意地从心而发,电影《九兰》必然能将“九兰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九兰观后感4

  9月16日,电影《九兰》在北京首都电影院举行首映礼并在全国院线公映。该片由导演朱丹执导,著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著名演员杨磊、常戎、高岫男等主演。

  这是一部基于新中国初期十三陵水库建设真实事件创作,以“初心未改志不移,九兰花又开”为主题,传达出“九兰精神”所代表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现实意义。其中,尘封半个多世纪的珍贵彩色影像资料,也首次通过大银幕和观众面。

  电影《九兰》以修建十三陵水库时“九兰”的事迹为原型,由三代水库建设者的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突,呈现为祖国建设而薪火相传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新时期年轻建设者们如何不忘初心勇于奉献的新貌。“正是因为十三陵水库建设过程中,无数个像“九兰”、“骆驼”身上发扬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成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拼搏奋斗,才有了祖国今天的繁荣富强。”电影《九兰》的导演朱丹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演过不少主旋律电影的杨磊在这部影片中饰演男一号骆驼,成功塑造了又一个军人形象。

  在首映礼现场杨磊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是所拍摄过的主旋律电影中最为之感动的, 从拿到剧本到建立起人物关系、色二度创作,一路走来既体会到了当年各方建设者修建水库那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又感受到了色心中那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整部电影传递的就是大爱与奉献!”在首映礼上杨磊发声要让更多的人认识九兰、认识这些曾经为了造福人类而英勇牺牲的建设者们,让“九兰精神”代代相传。

  说到主旋律电影,杨磊曾在电影《二师兄来了》中与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如:刘江、张连文等,在电影《天刃》中与张勇手、王丽云等合作。这一次在电影《九兰》中又与诸多老艺术家如:陶玉玲、谢芳、袁霞、李文玲、张勇手等一同合作,相信在影视圈中能与这么多老一辈艺术家合作过的年演员也是屈指可数,对于杨磊来讲能和这么多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合作是幸运的也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老艺术家身上既能学到过硬的专业艺术素质又能感受到了老艺术家们的崇高的人性品德,杨磊表示,“这是给予自己的不可多得的瑰丽的财富”。他也会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华,未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广大的观众。

  据悉,杨磊受天津人艺术剧院邀请,参加由北京巨世纪、开心麻花、北演公司、天津人艺联合出品,钟海导演、刘敏涛领衔主演的传奇话剧《俗世奇人》的排练及演出工作,在剧中饰演华大夫,已于9月14–18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接下来将在10月21-23日开启上海巡演。

  杨磊作为主演与刘敏涛同台飙戏,可谓是看点十足。杨磊的台词张弛有度、节奏拿捏到位,色塑造定位准确,与刘敏涛、徐松子、陈赫同台献艺并得到了导演及出品方的一致好评。这与他过硬的专业能力分不开。杨磊曾在著名表演艺术家刘晓庆领衔主演的话剧《华绝代》中饰演主演盛宣怀;话剧《背叛》中饰演男一号刘大威。

  相信有了话剧舞台的历练,结合影视剧的创作,杨磊会快速成为具备更优专业艺术能力及更高艺术素质的新一代艺术工作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完成艺术为人的新时代使命。

  九兰观后感5

  7月7日,建党百年献礼影片《九兰》在昌平举行研讨会,电影专家学者们在观看了影片后,充分肯定了影片的艺术水准,称《九兰》是一部“创造历史的建设者们的颂歌”,对主创人员在疫情期间“炙热”的创作精神,以及影片所表达的“九兰”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也给予了赞许。

  《九兰》由朱丹执导,谢芳、陶玉玲、高岫楠、杨磊、梅俪儿等出演,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十三陵水库建设为背景,将曾经扬名国际的“九兰”故事首次呈现在大银幕。

  主创团队深知影片创作的巨大压力,在道具服装化妆层面,做到了忠于历史的真实还原。片中建设十三陵水库时期劳动者穿的服装、采石用的铁锹等道具,都基于十三陵水库博物馆的'实物进行设计复制。“九兰”原型、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金淑兰老人,为影片重新演唱录制了“劳动号子”,精准再现了当年建设者旺盛的劳动精神。

  原国家广电总局剧本策划中心常务副主任高尔纯坦言,拍摄这样这段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创作难度非常大,但看完影片后就放心了。“我被《九兰》所营造出的历史创造者的建设精神深深打动。影片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拍出了九兰突击队当年的冲天气概,让人动容。”

  著名导演丁荫楠曾执导过《周恩来》(1992年)、《邓小平》(2002年)等影片,他就影片在艺术层面的创新和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九兰》通过三代人的家庭故事,传承出了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相信这样正能量的电影,能够激励年轻观众积极向上,为国奉献,也一定能够获得他们的喜欢。”

  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认为,影片《九兰》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片中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并称影片“再现了一段壮阔的历史,极富炙热的情感”。

【九兰观后感】相关文章:

九兰的观后感(精选5篇)10-13

九兰观后感(精选5篇)10-12

九兰观后感(通用5篇)10-12

看九兰观后感(精选5篇)10-12

最新九兰观后感(精选6篇)10-13

电影九兰观后感(精选5篇)10-13

九兰的观后感(通用5篇)10-13

看九兰观后感(精选5篇)07-12

看九兰观后感(精选6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