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时间:2023-09-21 07:01:4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当我们观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时,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起跑线》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

  清明时节雨纷纷,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以把双脚搁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这种貌似包场的感觉特别不错,简直是VIP贵宾级待遇,这就是错峰观影的好处。

  从小就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印度片内容往往有许多反转情节,剧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处。

  此番观摩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不例外,说是喜剧,但是从头看到尾我没觉得有啥让我可乐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锐矛盾。

  故事《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为其择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学校,在择校过程中屡屡受挫却逼得夫妇两屡屡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穷人到贫民窟生活以期获得贫困生的审批通过名额,把本应属于真正的贫困生的名额给侵占了,直至中产夫妇搬回高级住所,曾无私帮过他们的贫民窟的兄弟找上门来,谎言揭穿时,男主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却又被道貌岸然却很卑鄙的校长而驳回,让男主人出了下下策,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了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读书了。

  印度电影依旧走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善恶的路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贵,穷人的境界不见得低俗。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人口稠密的国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励志电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员的很多阴暗面,此番的《起跑线》也不例外,这大抵也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看电影,一方面看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领略印度风情,对印度贫民窟印象深刻,对印度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环境不好人却不一定不好,许多的善良真诚在人贫困的时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却有点麻木了似的。

  看了电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轻些,我一定觉得现实会像电影里一样美好,但是现在年纪也不轻了,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打击,反过来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现实里,碰到同样的情况,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样大公无私,我心里打了大大的问号谁还不是想尽办法挤破了头不让自家孩纸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啊!其实以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人本质好的到哪里都好,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不管是到上层做事还是留守基层干活,自身过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许会干扰一时,但是内因则决定一世,所谓的起跑线都是目光短浅的人定义的,人生漫漫长路,是场马拉松跑,起跑线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后。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2

  写下题目,就有一种念书的时候被要求看完电影写读后感的感觉。这几天感觉都很悃,中午强迫自己走了1个多小时,晚上健身房30分钟之后实在感觉不行,庆幸自己做了看电影的决定。

  不知道是不是人生中以后都不会去印度了,衡量了一下还是选择了看印度电影《起跑线》,谈不上有多大的期许,只是觉得在健身房再多运动一会,估计就倒下了,还是休息一下比较适合我今天的精神状态。电影院里面也真的是只有小猫三二个了,有时候感觉可以和陌生人一起为某些笑点大笑几声也是好的状态。

  谈不上有多大的惊喜,只是有一些估计全人类都很有共鸣的东西再加上一些印度文化元素在里面。教育这件事情,从来都谈不上绝对的公平;至少在我看到的世界里面,富有的有权力的人永远可以选择更好的.教育,当然这无法保证他们的孩子一定出色,甚至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但是从机会本身来讲,是的,他们在教育权力的认知和选择上都更优先。电影的话只是一个投射,不是说贫穷就更有人情味,富有就没有人文关怀,在我的认知里面,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享有同样的层次不齐的面貌和人格。

  电影好看,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面,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多金、爱老婆、爱孩子然后傻到说我要揭穿你这个虚伪的假面,宁愿让自己的孩子不在这里上学,所以才会觉得感人,所以才可以傻傻流流眼泪也觉得蛮爽的。比起教育的公平,或许那些朴实的夫妻之间的爱、人际间的关心、对子女成长的关心,才是让我们觉得唏嘘和珍重的点。影片的最后,只有那个一直说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不惜所有代价的老婆给自己的丈夫鼓掌,其实这个就是返璞归真了。而我们穷其一生,无非是在所有的金钱权力幸福的追寻中,最终找到这样最简单的感情和最真切和重要的教育,绕一个大圈子,回到最简单的命题。

  什么是最可贵的?是不论在贫穷还是富裕的情况下面,还能不忘初心,做到原始的自己。作为“生意人”,男主当然不是不谙世事的傻白甜,可是他最可爱的地方,是无论怎样的改变,都没有背离“爱”这个字眼,是对家人的爱,是对别人付出的珍重,所以让一切嘲笑他的“精英阶层”人士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教育公平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独立的个体,改变阶层也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说只有“爱”才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让你打败别人的不是“恨”,而是足够多的“爱”。当对方看到男主可爱的女儿选择了原谅,当男主站在舞台的中央说出了全部的事实,其实不过就是揭露了人生短短至多一百来年最重要的秘密,“爱”是最大的武器。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3

  《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要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而这所谓的名校,仅仅是一所幼儿园而已。电影的剧情可谓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装穷,在装穷的事实被贫民窟的邻居识破后,一家人又良心发现了。

  《起跑线》的题材非常大胆,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印度人在这部电影里被分为三个等级: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上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说:“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中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训顾问所说:“如果皮雅进不了顶尖的幼儿园,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下等人。正如邻居所说:“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门艺术,我会教你的,因为我经验丰富。我爸爸很穷,我爷爷很穷,我太爷爷很穷,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穷,我来自贫困家族。”

  剧中,米塔铁了心要把女儿送进排名前五的幼儿园,因为她觉得“不能让女儿接受我们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说明人们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但是后来他们又发现自己与上层阶级格格不入,说英语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说印度语的皮雅玩耍。因为,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阶级的象征。好学校尽可能地只收上层阶级,不去好学校读书就很难成上层阶级,不成为上层阶级又很难被好学校录取,这完全就是一个怪圈。

  为了进入好的幼儿园,皮雅每天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剥夺,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孩子的现状吗?为了好学校,家长们一掷千金挤破头地购买学区房;周末的舞蹈班、奥数班哪个不是人满为患。用鸡汤大号的流行话语套路,这是一个贩卖中产阶级焦虑的电影。这样的故事让人亲切,它会发生在北上广深,也会发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当不懂茫然的时候,出现各种不同声音的时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因为急于求成,而采取了各种非常规手段,最终就会导致一步错步步错,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言来补漏的结局。

  最贵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4

  最近上映的印度电影,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印度电影历来故事简单,但是总能针砭时弊,笑中带泪,打动人心。昨天又去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很扎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对中产阶级暴发户,妻子觉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挤入上流社会,是因他们没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儿送入最顶尖的私立学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为此不吝啬金钱和时间,在想尽一切办法都行不通后,他们伪装成穷人骗取底层孩子升学福利名额。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夫妻乔装成穷人到贫民区后发生很多感人故事。后来主人公良心发现,放弃私立学校名额。

  印度电影从来不遮遮隐隐,很多时候把印度残酷的现实,血淋淋的摆在观众面前,像阶层固化、贫富差距。主人公问男二,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没有名字,只有富人才有,我爷爷、我爸爸、我都是穷人。在穷人眼中,喝一瓶矿泉水都是奢侈,会说一句英语都不是这个阶层的表现。他们无力抗争,只能一代又一代忍受贫穷。

  看完印度电影,感觉我们生活在中国还是幸运的。至少在上升的中国,虽然贫富差距巨大,阶层固化还没有完全成型,如果足够勤劳是可以脱贫的,比如万千大军的快递小哥,也许不会大富大贵,但是温饱不愁,也许将来还有更大的打拼空间。

  女主人公很像每一个中国妈妈,为孩子的未来焦虑,为孩子选择学校动用一切关系。我也是这样的妈妈,我们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当年为了孩子升入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最好的班级也是绞尽脑汁,不遗余力(高中更多是凭考试成绩,也是前面选择的'结果),中间也发生很多惊心动魄的插曲。

  假设当年没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孩子会考入名校吗,答案是否定的。考大学容易,考名校是绝对需要拼教育资源的。高考对普通人家,是唯一改换门庭的方式,所以很好理解为什么全民族都这么重视择校,因为教育资源有限。

  我和孩子做一个对比,都是省重点高中,当年我身边有一部分农村孩子考入名校,现在生活无忧。女儿读高中时,身边没有农村孩子,几乎都是城市的。最后全班同学都考入名校。孩子升入大学后,更是如此。这些年城市和农村差距、教育的不公平都越来越大。因为很多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正规的英语,没有机会学习奥赛,拓宽理科的思路,没有机会学习各种课外班,没有机会享受最好的师资,他们想跳出那个山村,只能是成年后出来打工,做最简单的体力劳动。据说京东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操作,未来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工,最先遭受打击的便是这些没有文化的外来务工人员,哎,长叹一声,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5

  不拼“小升初”

  印度教育体系采用小学-中学12年学制,中学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学校属“12年一贯制”。小学和中学自然衔接,没有“小升初”或“中考”,决定升学与否只是门槛较低的期末考试。

  学者中学的老师乌米什·沙阿介绍,“只要不是三门主课考试不及格,就可以顺利升入中学”。主课有数学、英语文学、英语语法、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在孟买,所谓及格是百分制试卷过40分。

  印度“高考”是教育竞争最激烈的阶段,每年都有大约1000万人参加。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尼赫鲁大学,录取率相当低,只为成绩绝对优异的学生准备,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把它们当成志愿。

  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标相当现实:考一所普通高校,学点专业技能,毕业后参加工作。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穆丝坎告诉记者:“我想考一家医学院,毕业出来后从事医务工作。在印度,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

  男生马南就读“普通”私校学者中学。他的母亲说:“印度高考竞争太激烈。我们家马南喜欢板球,想成为板球运动员。我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她对孩子的未来不显得特别焦虑。

  印度家长们真这么“知足”?

  “学校即阶层”

  影片中文译名为《起跑线》,英文名为《Hindi Medium》,直译是“印度中产”,关注的是印度中产阶级难以逾越现状、既无法挤进“上流”、也不愿融入“下层”的尴尬。

  对印度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戳中的“痛处”是社会阶层固化现实。印度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阶层固化问题一直存在,而现有“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仅无力消解阶层固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这一现实。

  影片中主人公夫妇为孩子费心“择校”,不惜“扮土豪”到“装穷”,片中“母亲”一句台词显露这种“焦虑”的`背后动机:“学校就是阶级”。

  在孟买的公立学校,老师授课用印地语,英语只是一门课;而在私立学校,一律采用纯英文教学和英文教材。这一差别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求学的路能走多远。在印度,想借子女教育实现阶层跨越十分困难,就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样,主人公夫妇“扮土豪”或“装穷”都行不通,即使穷人家孩子借助“贫困生名额”进私立名校,也会因消费水平等种种隔阂无法融入所谓“上流”圈子。

  既然“焦虑”改变不了现实,不少印度家长无奈之余,似乎“乐天安命”。

  中国哲学家庄子所说“得意忘言”,意思明了,不必明说。电影语言亦如此。这部印度《起跑线》中不仅显现“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冲突和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也揭示靠教育“起跑线”难以改变贫富分化“终点”的社会现实。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

  看完整片下来,感叹虽然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上学问题,但全片这位小女生的戏份并不多。真好,电影没有消费小女孩的“惨”,没有借小孩的难受来讲故事。 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父母要搬家时,可以借搬离家乡这事,渲染小女孩与伙伴分离的悲伤。

  作为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可以借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差距,营造个人落寞气氛。 跟着父母装穷人,可以渲染她作为一份子,那种不解、无奈、怨恨父母或者难受情绪……然而最后在《起跑线》里我们都没有看到导演要消费小孩的伤感,大部分的`小孩镜头都是乐观、积极的,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给公共学校捐钱后,所有学生齐心齐力,给校园焕发新装,画面留给了观众一群孩子阳光积极的一面。用小朋友的惨来增强画面氛围,是最容易打动观众,因为他们属于无辜和天真的一类人,电影没有拿这种设计来消费,我认为这是尊重和保护。另外,虽然该片有很强的现实批判主义,针对上学难、资源分配、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种倾慕于上流社会的作风作出了讽刺。

  但,从拉吉和米塔这对父母的初心来讲,更多还是正能量。只有穷过的人,才知道穷有多难受,才有更强欲望去跳出贫困圈。即便没有达到多贫穷的状态,有一颗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样的,因而才会对下一代提出更严厉要求。这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拉吉和米塔没有这种向上层攀登的欲望,可能他们只会甘愿一辈子留在小城镇里,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者再俗点说,就是当个本地土豪好了。 还有3个细节想分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刚搬到新屋时,举办了一场party,拉吉和女儿一起开心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尽洋相。米塔受不住,拉下了电闸,镜头随之发生米塔骂拉吉的一幕。其实这部分可以结束的了,就告诉观众,这是一幕出洋相的镜头,完事了。不过,接着拉吉回去楼上,捡起刚刚跳舞时丢下的西装,满脸尴尬。

  个人觉得,这是刻意设计出来的有始有终。代入当时拉吉的角色,他已经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就是在笑他出丑,但他还是得要把自己丢下的衣服捡起来。这件衣服,代表的可是他丢下的脸哦,会是什么感受? 2、拉吉工作室的员工前来送喜饼,告知他们夫妻俩他的儿子被抽中入读名校了。这时候作为女神的米塔,无奈得一直在抖腿……焦虑得要放下女神架子了。生气,除了瞪眼神,还得多点有意义的小动作。 3、拉吉和米塔面试失败后,对着一直辅导他们如何面试的老师那幕谈话。我留意到桌上放着一盒费列罗,虽然被虚化了。这是富人的代指物?因为,当他们装穷去到穷乡僻壤的村落时,当地邻里给他们递上了糖,但米塔极力阻止女儿去拿糖吃 这大概就是暗示着不同阶层的隔阂吧。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1-07

起跑线上12-09

起跑线上作文03-24

起跑线作文03-20

起跑线上作文08-02

别输在起跑线上!11-09

爱的起跑线12-08

人生的起跑线10-07

起跑线作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