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与认知升级的散文

时间:2021-09-09 09:16:38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终身成长》与认知升级的散文

  《终身成长》这本书总让我想起傅盛的认知三部曲。德韦克认为,成长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向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转变的过程,傅盛认为,成长是认知的升级。

《终身成长》与认知升级的散文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到底是思维模式的差别还是认知的差别,我觉得这两种理论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给了我相似的启发。

  首先,想要成长就不能过于在意别人给自己的否定标签。

  思维模式是需要培养的,最开始,大部分的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通过学习和调整,让自己慢慢养成成长型思维。

  我们常说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经常受到鼓励的孩子会更自信,更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而总是从父母那里受到打压或者批评的小孩,会在潜意识里把父母的话当成是对自己的真实评价,自己也接受自己不聪明,没天分。如果孩子从小接受的是负能量,他很难激励自己成长。

  一个女孩子,五年级的时候,来学英语,当时她的基础很差,班上倒数第几名,中教老师都说她吸收得比较慢,总是遗忘才学地知识点。可是她的妈妈对她有一种莫名的信任,认为自己女儿什么都可以,总是在公开场合不停夸奖孩子。老师们觉得她对孩子的信心是盲目的,可能会起反作用。

  现在孩子已经小学毕业,同时被成都四所重点初中录取,在别的孩子还在愁能不能读上本地初中的时候,她愁的却是应该选哪一所。她现在已经可以和外教老师流利沟通。并且在初中以前就进入了托福课程的学习,这对一年半以前,连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都分不清楚的她来说,的确是很大的进步。

  再回过头来,去看她妈妈对她的教育方式。以前我们觉得妈妈对孩子那种盲目信任,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仔细想想,妈妈虽然是不停在夸奖孩子,可是她夸奖的方式和别的家长不一样。

  她总说:我的女儿是最棒的,她不仅聪明,而且比别的孩子都要努力。

  后半句是我们一直忽略的部分。

  想要帮助一个人成长,比起肯定他的天赋,最好是肯定他的努力。

  在看《终身成长》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反省自己,发现自己有过很多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行为。非常庆幸自己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改善。

  再者,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会认为成功取决于当下的输赢,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当下的输赢不过是成功的一个环节。

  这让我想起最近重温的一部电视剧,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尽情享受眼前的困难吧,因为这并不是终点。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也可以发现,不同的人面对失败的态度,也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时候,班上男同学输了篮球比赛,有的人会哭鼻子,有的人会不甘心,有的人甚至会发脾气,用暴力宣泄自己的情绪,也有的人会总结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输。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可能会认为成功等于自尊,他们认为输是对自尊心的伤害,当他们遭遇挫折的时候,可能不会想着怎么剖析原因,吸取教训,而是把这个不好的结果归因于外界的环境或者他人的不配合,甚至会一蹶不振。

  在工作的前两年,每次任务完成得不好时都会自责,会沉迷于这个失败的结果,非常沮丧,甚至影响接下来工作的开展,如此恶性循环。我的主管告诉我,事情总是可以解决的,如果你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发脾气,去指责自己,怀疑自己,那么你即将迎来的是更多的失败。

  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们,成功不等于自尊。比起终身成长这件事来说,那点自尊根本算不了什么。

  同时,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总是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总是乐于去分析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这和认知升级又有共通之处。

  傅盛认为,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认知的升级,想要升级自己的认知,首先就要假定自己“不知道”。

  认知有四种形态,大部分的人都属于前两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者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有些类似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于和自己持有不同观念的人,他们往往是对立或者抨击的,以他们的认知,他们对于和他们不同的行为模式是排斥的。

  而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会更谦虚。他相信自己还有更多的潜能,他们不会给自己设限,并且热衷于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发掘过程中,并不会拘泥于某一个小环节的失败,因为他们对于失败之后的进展更加期待。

  之前我跟一个小姑娘做离职面谈的时候,提到她跟职位不匹配的'一些行为,也把其他同事对她的评价告诉了她。

  比如同样的指令发布给不同的人,我收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我的指令是:为了提升中心的教学质量,请两位完成十份调查报告,并且给相应的老师做反馈。

  两个人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了十份教学质量的调查报告。这位小姑娘的确是按照我的指令完成了任务,但和我真正想要的效果差很多。

  她打印了十份调查问卷,直接发给学生,学生在下课后,接到了额外的任务,有些不耐烦,也没有认真填写,而且字迹非常潦草,反馈并不认真。然后她把调查问卷直接转交给了上课老师,从这样的调查报告中,老师其实没有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

  另一位同事是拿着调查问卷去巡视中心,和有空的学员交谈,认真询问每个问题,把答案手写在调查问卷中,最后当面给上课老师做了详细的反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同样的指令,不同的人达成效果不同,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指令的理解程度也有区别。

  不过我做离职面谈的那个小姑娘,工作能力是很强的,执行力也强。她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意见的时候,不论这个建议是好是坏,她一定会第一时间加以反驳,去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有时候对错并不重要,如果执迷于对错。很有可能把成长的机会浪费掉。

  面谈一个多小时之后,那个小姑娘还是不解的问她到底哪里做错了。一个小时的沟通效果并不明显,我只能对她说,其实没有对和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她依然很费解,要求我把所有的事实陈列出来,甚至想要找其他同事去对质这个事情的对错。

  我想在那一刻,她就是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所以当别人否定她时,她会生气、委屈甚至恼怒。

  其实每个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不同的认知形态在不同阶段,在一个人身上也会有所体现。

  我们能做的就是假定自己不知道,虚心的向比自己更优秀的人靠拢。在执行的过程中,让自己成长。

  终身成长这本书我看了很久,每一次都只看一点点,觉得有太多东西要思考,看一遍,可能是没有办法充分的理解,但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

  人与人就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认知不同,没有好与坏,没有对与错,但是每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形式所对应的成长路径,我们最好有一定了解。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了解,我们也许就能明白曾经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什么不同,身边的人和自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也许我们的心态会更平和,会对自己不习惯的行为有更多的包容。

  作为学习指导,我们经常会给学生一些学习建议,制定学习计划,有的时候可能还要改变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认知,在双方还没有建立稳固的情感时,这样的建议往往会遭到拒绝。

  新老师遭到拒绝的时候,总是很沮丧。觉得自己用心说了那么多,得到的却是不理解,甚至是冷漠。

  我也被拒绝过,被拒绝也是一件好事,说明这个方法已经行不通了,也说明这个人你暂时要放一放,你可以先去寻找新的目标。

  《终身成长》这本书,建议大家可以慢慢看,没事的时候挑一些小章节来看。一边看一边思考,也许你也可以尽情享受眼前的困难,因为它们并不是终点,只是成长的一个小驿站。

【《终身成长》与认知升级的散文】相关文章:

我的终身随笔散文10-08

《终身成长》读后感05-26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09-27

终身成长读后感08-19

哑爷爷的终身优美散文10-08

终身的主题散文随笔09-22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07-13

《终身成长》读后感7篇10-16

职场生涯成长的认知与突破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