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盔饰里的大情怀散文

时间:2021-09-11 16:10:41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小盔饰里的大情怀散文

  倘若不是亲见,你真的无法把这个带着古老而神秘韵味的盔饰和一个意气风发的九零后联系起来。古老的盔饰,犹然带着昔日的气息,穿越时空,和这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结缘。

小盔饰里的大情怀散文

  这个青年就是刘清河,二十七岁,祖籍东北,在长治长大。他喜欢的盔饰已有2000多岁的高龄了。

  盔饰,也叫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里演员所戴的冠帽,也是戏曲服装道具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盔饰有:冠、盔、巾、帽。最常见冠有皇帝戴的九龙冠、皇后戴的凤冠;将、帅戴的将盔、帅盔;书生、武士戴的文生巾、武生巾;公、候戴的公帽、侯帽等。品类不同,功用各异。不同颜色、样式的盔帽还可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身份,年龄、性格。

  盔头的制作,源远流长。从出土的文物看,汉代就有了盔帽。唐代的陶俑、玉器、瓷器上也有身着华服、头戴盔帽的人物造型。元代的壁画里也能见到杂剧演员戴着不同形状的盔头。到了明代,江苏苏州、昆山一带昆腔逐渐发展成熟,戏曲盔头制作也在苏州兴起。在江苏南京至今还有盔头巷,或许当时此地盔饰制作曾盛极一时,以至于用“盔头”作了巷子的名字,如同北京的胡同用行业名称作胡同名字一样。清代,因了京剧,北京也兴起了盔头制作。在今天,全国有四五家在做盔头。

  见到刘清河是农历二月二,正好是周末。在一个安安静静的小二楼环绕的小院,刘清河在这里义务做技术指导。这个小院属山西善莫道文化有限公司旗下,做“清韵”盔饰。院子里的一层摆放着做袼褙的案板。几间房门紧闭着,门上写着上条、刷红土、沥粉、组装等字样。刘清河说:“这里就是做盔饰的地方。一层是各个车间,二层是办公和刷漆的地方。”做盔头步骤复杂,有十几道工序。从做纹样、雕刻、上条到合纱,粘合,熨烫,每一步都需要非常细心。包好接缝,缀上管子就有了盔头的雏形。之后是刷红土,沥粉,刷漆,贴金箔,点绸,一切准备就绪即可组装成型,一件精美的盔头也就做好了。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还得刘清河自己完成,那就是做纹样。

  推开一扇门进去,几个女工正在忙碌着,看到我们进来,继续着手里的活儿。有一个女工拿正要上条的部件让刘清河把关,刘清河一看,指点她说:“这个把把太长了,再弄短些,牙牙按着牙走,这地方要上龙头唻。”女工领会了要旨,去琢磨她的部件去了。

  随他走过每一个车间,每个人都在心无旁骛地工作着。

  刘清河怎么和“清韵”盔饰结缘呢?事情还得从六年前说起。

  “清韵”的故事开始于2012年。那时候,刘清河到沁县杨安乡南沟村做大学生村官。在这个居住零散条件艰苦的小村庄,刘清河徒步走过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在走访中,他看到村民生活贫困,心里不安了。老百姓关注的是用真金白银来丰富他们的小日子,怎么让村民们有更多的收入,刘清河想了很多的方案,可村民们也就那么多的土地,谁舍得拿出自己的土地让人做试验呢?要想富裕还得另做文章。

  刘清河知道村民或多或少有一点对戏曲的喜爱,他自己也喜欢戏曲,并且在学校时办社团也积累了一点工作经验,曾经他和同学们一起做戏服赚钱,现在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乡亲们也在这方面赚点钱呢?不过,做戏服难度太大,做盔饰倒相对简单一些。利用农闲时节做戏曲盔饰来增加村民收入,这样既不影响生产劳动,又能改善一点村民的生活。怀着这样的初心,刘清河揣着四处筹借的几千元钱,踏上了盔饰制作的学艺之路。到杭州、到上海、到河南、到保定,四处走访学艺。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清河结识了业内极具权威的盔头老师傅,于是又马不停蹄赶到了北京。然而,传统的老手工艺人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点保守,一个仅见过一面的年轻人怎么可以轻易走近老艺人并学得梦寐以求的技艺呢?手艺活儿往往是传内不传外的。刘清河先后五次登门拜师,却都被拒绝了。不幸的是刘清河又遭遇了窃贼,手机丢了、钱没了、连身份证也被顺走了。看着手里仅剩下的20多元钱,他懵了。瞬间坠入生活的困顿和窘迫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怎么办?回去吗?乡亲们怎么办?向父母求助吗?父母可该怎样担心呢?最终,他决定留下。尽管一顿只能吃一袋方便面,喝点凉水,晚上去自助银行、地铁站口或通宵营业的快餐店蹭地儿休息,可钱还是迅速没了。到最后,他不得不给饭店刷碗打工换饭吃。

  刘清河依旧坚持着,每天在胡同口一等就是十几个小时。刘清河一次次站在老艺人的门外,一次次虔诚地守候,终于精诚所至,老艺人接纳了他,开始传授他技艺。他用一个手艺人的敏感和执着来领悟每一件作品,从打样到制版,从上条到沥粉,一步一步,一点一点,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有的时候一些地方更需要自己去揣摩,于是他就在半夜偷偷练习,用心至极,用情至极。终于学成归来。

  在村子里面,那些没有任何制作盔饰经验的乡亲们聚拢来。从好奇到用心学习,从怀疑到肯定,最后确信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就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帮他们致富的人。刘清河的初心,村民们懂了。那些在闲暇时无事可做的村民有了自己的工作。“清韵”戏曲盔饰生产合作社也成立了。他们悉心侍弄着自己手中的盔饰,一步一步学,一点一点操作,从打“袼褙儿”到“雕刻”,从“沥粉”到“贴箔”,再到“点绸”,刘清河细心教授,耐心指导,严格把关。“清韵”社员用常见的纸和铁丝做出了一件件盔饰,从最初的简单笨拙到最后的形神兼备,他们成功了。慢慢地,精品戏曲盔饰定做、影视剧头戴、文物帽饰仿制、高端盔饰工艺品等,他们也渐渐拿手了。

  第一件作品在朋友的帮助下卖到了上海戏剧学院。精美的盔饰一件接一件做出来了,“清韵”的出现让人们发现世间竟有如此美好的东西,人们接受了它,开始喜欢上了它。长治县、高平市的剧团都慕名而来,要求“清韵”社员承做盔饰。因为“清韵”的美,戏曲文化圈里的人懂得了美。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看到了盔饰的美也疯狂转发,就连名家名角也说:没有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好的东西,不容易啊!太难得了!

  利用互联网宣传、盔饰的销路也逐渐打开。紧接着,刘清河在微博上申请注册了“清韵”盔饰的账号,开了微店,还带着产品多次参展。市场打开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达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刘清河为“清韵”注册了商标和版权,合作社逐步走入了正轨。刘清河也入选为“最美中国人”在山西电视台播出。看到电视里的宝贝孙子竟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和波折,奶奶哭了。这时候家里人才知道刘清河做了一件大事。

  刘清河用自己的担当点燃了老百姓的致富热情。二十多岁的年龄,频频获奖,刘清河却依旧保持低调与沉静,继续默默前行。人们知道的有“优秀大学生村官”、“重教富民优秀村官”、长治市“十大乡村好青年”等等。就在这个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刘清河的父亲病倒了,是可恶的癌症。虽然沁县和长治距离不是很远,可他却不能在父亲的床前尽孝。刘清河怀着对父亲的思念依然工作在岗位上,村里忙完到乡里,乡里忙完到县里。象一个旋转的陀螺,几乎就停不下来。就是在父亲重症入院抢救治疗期间,在父亲的病榻边还绘出了盔饰图纸50余套。

  调回到长治的刘清河依旧牵挂着“清韵”的社员们,不单单舍不得这个项目,其实更多的还是想“通过这个项目服务更多的人,让更多的所谓的社会弱势群体有钱挣,也就是脱贫”。自己转岗走了,可“清韵”不能半途而废,项目需要续接下去。刘清河更愿意把这个盔饰文化传承下去,推广下去,把“清韵”做成品牌,让更多的人喜欢它,热爱它。因为盔饰的美而喜欢戏曲,喜欢上我们的传统文化。他把项目和公司对接,把“清韵”交给了山西善莫道文化有限公司。

  “自己一手创建起来的清韵,怎么舍得给了别人?”我问他。

  刘清河笑笑说:“其实自己也有过犹豫和不安,‘清韵’社员们进了公司后是否过得舒心,生活会不会紧张,他们能不能习惯公司的制度管理,想了很多。只是对自己,没有想太多。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非要计较个人得失呢?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是要有获得感。”

  他常常想起爷爷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买米别丢了口袋。是的,无论何时,怎么能忘了自己的初心?

  正是怀抱着这样朴素的想法,刘清河在做了紫金街道的办公室主任后又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帮助自己辖区的居民?他多次去做生活贫困的低保户、转业军人的家属、上访户的亲戚的工作,让他们学习做盔饰。虽然经历了波折和坎坷,“清韵”终于在长治落户了。

  为了教授新员工,他基本没有休息日。每天从单位下班就晚上八点多了,然后来“清韵”这里继续工作;周末还要培训新员工,指导他们操作。不过,第一步做纹样暂时只有他自己会,他需要把纹样做出来,拿捏好,下面的员工才能开始工作,况且这一步精确度要求也相当高。虽然偶尔也会有长治学院的美术系学生来帮忙画画图样,但是大量的工作还得自己做。

  为了能更好地把握盔饰的制作,他每做一件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来了解即将戴这个盔饰的人是什么性格,什么身份。曾经,他修补了过去戏曲演员戴过的盔头,从这些废弃的盔头上学得了传统的图样,自己也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出了新的图样,可他还是在每接到一个新的制作任务时小心谨慎地反复推敲盔头的样式。他说,因为喜欢,就想多看它一眼,就想把盔饰文化传承下去。有的时候夜里醒来看到盔饰在那里,都会开心的笑,咱长治红色经典《红灯记》也是在这里做的盔饰、服装呢!现在南方的戏曲发展的很好,如浙江的金华,一个市八个县有三百个剧团,而我们一个市十三个县才有十个剧团。南方人在家里做个大事也要请个戏班唱,北方只有乡村会请戏班,城市里年轻人很少有人看戏了。自己要做的就是做好盔饰,让更多的人看到精美的盔饰,盔饰做的好看,别人就会多看两眼。看的多了,自然就喜欢上戏曲了,就会了解戏曲里的故事。喜欢的人多了,还愁戏曲断层吗?

  上海京剧院上演的《兰陵王》是一部新戏,“清韵”承接了做盔饰的任务。精美的盔饰再一次向喜欢着它的人展示了它的美和魅力!“清韵”盔饰越做越精,越做越好,从南到北,“清韵”走进了一个个剧团,成为戏曲人的最爱。上党梆子名家张爱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陈素琴等人都特别喜欢“清韵”盔饰,正月十七,“清韵”盔饰开业,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红丽成了今年的第一个贵客。

  目前,“清韵”与全国最大戏装生产厂商浙江正龙戏装有限公司有效对接了。他希望企业做大做强,直到占领全国的市场,而自己只做技术上的免费指导。

  刘清河说:“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孕育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而富有生机,是因为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坚的文化自信。因此,更需要我们以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希望可以打造全国首家品类最多、样式最全、质量最精的戏曲盔饰生产基地,让这项非遗手工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如今,山西长治已然成为业内公认的典范,成为一座盔饰文化地标。他也获得长治市“向上向善好青年”、“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实践组铜奖、国务院文化部第十七届群星奖提名奖、长治市首届“当代乡贤”等荣誉。

  这就是刘清河,以他的淳朴和担当,在戏曲文化和扶贫济困的情怀里默默地释放着能量。

  “鸿鹄之志不在展翅欲腾的那一刹那,而在于矢志不渝的不断行动和前进中”,刘清河用他的智慧和执着为他的理想和信念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清韵”将成为一种执着进取的精神,而越来越多的人也将被刘清河感染和带动。

【小盔饰里的大情怀散文】相关文章:

小耳机,大情怀02-09

文字老藤里读情怀的散文09-25

霞光里的小里河散文01-24

咪里与小浣熊散文06-15

深夜情怀散文06-10

栀子情怀散文07-02

情怀短文散文06-29

篮球的情怀散文06-29

陕西情怀散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