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结下的深情厚谊散文

时间:2021-09-24 17:16:12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文字结下的深情厚谊散文

  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传奇式故事。它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又是一段由文字结缘凝成的纯真友情,更是一个残疾人的心路历程和奋斗史。

文字结下的深情厚谊散文

  --前记

  我与陈玉梅的相识缘于文字,是文字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使我们从陌路到笔友再到挚友。

  二十年前《青岛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小屋的故事》,报道了女作家陈玉梅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后被《青岛电视台》制作成专题节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地反响。我看了报道后,深受感动,便决定想亲自见一见陈玉梅本人。

  与此同时,又有一篇轰动岛城的文章《卖晚报的小女孩》在《青岛晚报》发表,讲述了一个六岁女童父母离异后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顶着酷暑严寒勇敢地走上街头卖晚报挣钱为自己缴托儿费的故事。继而青岛电视台拍成专题节目《春风雨》播出,后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新民晚报》、《良友周报》等全国二十多家新闻单位相继报道,全国各地的好心人纷纷伸出温暖之手,汇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汇入青岛,一时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感人故事。素有爱心和正义感的女作家陈玉梅一直在关注着这个故事的始末。希望能见到《卖晚报的小女孩》一文的作者。

  我通过电视台打听到陈玉梅的住处,几经周折找到了她。虽然在这之前已经看过关于她的报道,有了一些心里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这是一间临街搭建的小屋,小屋与一个煤屋相连,进小屋需低头俯身钻进煤屋,里面总共有4平方米,因过于狭窄放不下床,靠墙支起一块木板当床。床前的空间几乎被坐在马扎上的陈玉梅占满,剩下的地方放一条方凳,方凳上摆着纸和笔,这便是陈玉梅的写字桌了,露出的丁点地面刚好坐下一个人,若有第二人进来,就须立在门口,也就是煤屋和小屋相通的位置。陈玉梅站不起来,只能坐着和我握手。

  我们虽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聊得很投机。

  原来陈玉梅出生九个月时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一级残疾,医生曾预言:一生都无法离开病榻,需人照顾,寿限最多不超过三十年。陈玉梅命大,硬是在与疾病抗争中活了下来。

  她高中毕业时,成绩是可以进北大的,但因身体的原因,升学无望,就业无门。感到前途渺茫,一度心灰意冷,甚至绝望。陈玉梅想到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再靠别人伺候度过一生,有何颜面面对父母?又有何颜面抬头做人?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经过一番认真思考,陈玉梅下定决心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身体残疾志气不能残疾。陈玉梅想到了手中的笔。“我可以用手中的笔为残疾朋友服务,为社会解忧啊!”就这样,她开始实施为残疾人而写作的.长远规划。

  她走下病榻,用蹲行的方式走出家门,用她只有三分之一健康的身躯,转动着轮椅,到那些有困难的残疾人家里了解情况,深入社会各界采访。然后通过她手中的笔,把那些残疾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写出来。她的愿望就是让社会更多了解残疾人的疾苦,从而理解和关注他们。

  那时没有电脑,只能用笔一个字一个字的在纸上写,然后反复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天道酬勤,经过一番辛勤的努力,一篇篇残疾人题材的文章见诸报端。很多残疾朋友的实际困难由此得到了解决,有的被安排在了福利厂就业,有的因医疗事故致残得到了法律支持并追回了赔偿,有一些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得到了社会的救助......

  她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坚持不懈,笔耕不辍,就在这小小的方凳上创作发表了关于残疾人的作品上百万字,被誉为青岛市残疾人的“代言人”。

  我是抱着崇敬的心来见陈玉梅的,得知陈玉梅的不平凡的经历后更加敬佩不已。

  当我们聊到关于六岁报童的故事时,陈玉梅既为小女孩的乖巧懂事和独立自强的精神所感动,又为她过早地背负起生活重担的遭遇而同情。对文章的现实教育意义大加赞赏,并希望能够尽早地见到作者。当我告诉她我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时,她喜出望外,紧紧地拉住了我的手,高兴地说:“我替这个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做了一件善事,让更多人能帮助到她,这个孩子算是有福的了。”此时此刻,我们好似故交好友,心的距离一下拉得更近了。

  就这样,我与陈玉梅相识了,在以后的交往中,从写作到生活,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当她了解到我们一家人都在默默地为这个小女孩奉献爱心时,陈玉梅很感兴趣。不久,陈玉梅撰写的《安徒生不会想到》一文在青岛日报发表,与此同时,青岛早报刊发了《超越血缘的亲情》一文,《山东交通报》也相继报道,刚要平息的岛城又掀起一波爱的暖流。与前一波不同的是主题由讴歌小女孩转移到赞扬社会上献爱心的主题上,当然也包括我家,更预料不到的是被选入了《中国世纪之光》国家级大型书刊。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笔友,借小女孩七岁生日之际,我邀约了陈玉梅夫妇等几位笔友在我家相聚。妻子做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肴,有的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因文字的缘故,其名字早有耳闻,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而融洽,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兴致正浓时,借着酒兴拍掌齐声唱起“生日快乐”和“祝你平安”歌曲,将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我们按照年龄大小排起了把兄弟,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有点像是《三国演义》里的“桃园结义”。这种特殊意义的聚会,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情感是纯真的,没有半点杂质,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

  陈玉梅的老公刘华保也是一位热心人,富有正义感和强烈的责任心,除了上班,还要担负起家庭的里里外外大小事务,全力以赴支持陈玉梅写作和社会活动,采访时主动充当陈玉梅的脚力或以志愿者身份全力相陪,陈玉梅军功章里自然少不了老公一份功劳。

  陈玉梅的爱心和文笔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青睐,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分配一间楼房,解决了住房问题,尽管房子不算大(套一),但陈玉梅很知足,很感恩。为了回报社会,陈玉梅除了继续撰文外,又开始实施第二项伟大的善举,转动轮椅,千里迢迢,不辞劳苦,深入全国各地深牢大狱进行义务帮教。先后去过省内外的30多个监狱、劳教所等。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教主题。不仅如此,还经常在中秋节、春节等节假日,犯人思想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到服刑人员中间去,与他们促膝谈心共度佳节。在陈玉梅的感召下,无数浪子回头,迷途知返,无数个频临破败的家庭得以挽救,有的提前释放,有的改判刑期,陈玉梅侠肝义胆感天地泣鬼神,被狱警和劳教人员尊称为“蹲行侠”。即:蹲着行走于深牢大狱里的侠客。

  但是,在为他人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前进的希望的时候,她背后为此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只有自己知道。由于她和她亲自组织带领的残疾人帮教队的伙伴们都是残疾人,自己本身行动极为不便,而长途跋涉都是车船劳顿,大家都是拄着拐杖或转动着轮椅代步,就更为不便。为了不给他人添麻烦,一路上尽量不吃不喝。在路上也会经常遇到生病等身体方面的意外状况,但是她们都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坚持走到了今天。

  如果说陈玉梅写作是以感恩父母和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为动力的话,那么,义务帮教则是以感恩和回馈社会为动力。在青岛市,只要一提起陈玉梅和她带领的残疾人帮教队,那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常为拥有这样一位张海迪式的好朋友好姊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十年来的岁月,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有的渐行渐远。而我与陈玉梅之间的友谊,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疏淡,反而更加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去年我和妻子获悉陈玉梅买了新房子,乔迁新居,甚为高兴。回青岛时,第一时间先去“烧炕”,以示祝贺。见面后什么话语都感觉苍白无力,无法表达出久别重逢后的心情,只有紧紧地相互拥抱在一起,然后泪眼相对,破涕为笑。说不完的家常,道不尽的衷肠。

  新房与公园毗邻,环境优雅,打开窗户满眼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陈玉梅望着眼前的美景,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心旷神怡,无比幸福。

【文字结下的深情厚谊散文】相关文章:

文字散文03-17

文字的境界散文03-13

与文字相伴散文03-13

文字是呓语散文03-13

文字的女儿散文03-13

组合文字散文03-13

文字的情调的散文03-13

文字的灵性散文03-13

文字情缘散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