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坪之行散文

时间:2021-10-04 11:57:33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黄坪之行散文

  去年过完中秋节不久,记得是农历八月二十左右吧,受市文联、市科协召唤和邀请,去武都黄坪参加科技文艺采风活动,就是到陇南康神苦荞酒业公司的原料基地,了解苦荞麦的科学种植,欣赏秋天里漫山遍野开放的苦荞花。接到通知,十分欣喜。我想,趁着周末,走一趟此前尚没有去过的黄坪乡,主题活动之外,顺便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体验一把山乡季节的变换,还能够多一次向文艺前辈们交流学习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啊。

黄坪之行散文

  可这天天公不作美,倾盆大雨陪伴了我们一天,也影响了活动的开展。刚出城的时候,天阴沉着脸,没有要下雨的样子。翻过米仓山,车窗外的雨刮器就一个劲儿地奔忙起来,轮胎下面的雨水也听着刷刷刷山响。等到拐进到黄坪沟,已然是大雨滂沱了。而且,整整一天,大雨绵延不断,几乎无法进行户外活动。可我们心有不甘,还是打着雨伞来到了野外的田地里,拍照,摄像,采摘苦荞叶子。果然,这里山前山后,村庄周围,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苦荞麦地,青翠葱茏,长势喜人。仔细看上去,苦荞麦秸秆上,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挂果,果实细小青绿,密密麻麻,很有规律极有层次地排列着,一小簇一小簇地,在风雨中微微荡漾。但经受着秋风秋雨考验的苦荞花,俨然失去了阳光下的妖娆和美丽,面对我们的热情洋溢和一相情愿,一点也不动声色,不予理睬。我们只好躲进农家避雨,跟粮农们聊起关于苦荞麦这种老粮食的话题。

  在距离黄坪乡政府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我们跟该村苦荞麦种植协会的马会长,聊得更多。他家就在公路旁边,一座新修的二层线胶小洋楼,十分敞亮和惹眼,屋里的陈设和电器,非常时兴,装潢也一点不亚于城里人的布局和设计。这个马会长,正当中年,一看就是个勤劳朴实的人,能干事情的人。就是他,带头带动村民们进行着大规模的苦荞麦种植。他说,黄坪这个地方,高寒阴湿,土地贫瘠,没有啥出产,古来就是洋芋蛋,苦荞面。如今,我们这儿生长出来的苦荞麦,人人都爱吃,烤出来的苦荞酒,人人都爱喝。当年饥不择食的粮食,苦得难以下咽的粮食,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宝中宝,吃香娇贵得不得了,做梦都没有想到啊。在马会长家里,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品苦荞茶,喝苦荞酒,说苦荞话,其乐融融,笑语声声。山里人待人热情,真挚,还煮了土鸡,洋芋,青玉米,端出鲜葵花子,新核桃招待我们,我们磕着,吃着,喝着,品着,早已忘却屋外的风雨交加了。

  海拔1500米以上的黄坪乡,是武都相对偏远的乡镇之一,这里的滞后不仅仅取决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还取决于古来种植结构的单调,以及朝天一把籽的耕种方式,一点也没有科技含量。这里的农民群众,祖辈都是广种薄收,入不敷出,即使已经步入二十一世,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同行的半个黄坪人夏青主席,曾在这里支教的王瑞玉老师,都深有体会。他们叙说着,多少次出入黄坪踏着泥泞艰难跋涉的情形,他们感叹着,黄坪人世世代代靠种植洋芋蛋维持生计的艰辛。其实,高寒阴湿,秋雨绵绵,就是黄坪的地域特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也是对黄坪最为贴切的描述。也正是这个地域特色,成就了黄坪的大面积苦荞麦种植,成就了我们的黄坪之行。

  如今的黄坪人,在进行了更多的种植结构调整和尝试之后,已经蓦然回首,清一色大面积种植着苦荞麦。这主意,全然出自一个女人的构想和鼓舞!这是一个身宽体胖的女人,年过不惑,却激情荡漾,敢说敢干。这也是一个很有鼓动性的女人,她竟然鼓动了黄坪一沟数千人,心安理得的为她种植苦荞麦,数量还高达3000亩!这样一个可观数字的后面,是多少绿色健康产品,是多少受益的粮农啊。而且,武都30多个乡镇当中,有26个都在这个女人的鼓动下,种植着苦荞麦这种古老的粮食。无法想象,瑟瑟秋风中,绵绵秋雨里,灿烂阳光下,武都更多高寒阴湿的土地上,处处开放着苦荞花的情景。要说,这个女人多少还有点夸夸其谈,虽然她的言谈往往语无伦次,不切主题,可她还是在创造一个奇迹,也在创造着一个神话,她要把苦荞产业做大做强,她要把苦荞产品打出陇南,打出甘肃,走向更大的国内国际市场,她要把更多人的健康挂在心上……

  这个女人就是康神苦荞酒业公司的经理孙小燕,人送外号“孙二娘”。一个名不副实的名姓,一个名副其实的绰号,想想她的脾性和为人,想想梁山好汉的种种作派,“孙二娘”这个绰号,实在太绝妙了。其实,这就是她的品牌啊,独一无二,别具特色,喜闻乐见。同行的文艺工作者们甚至建议,把她目前已经经营得具备一定规模的苦荞酒系列产品,苦荞茶产品,就命名为“孙二娘”牌,绝对能打得响,叫得亮!个性就是品牌,需求就是市场,这个人人皆知的“孙二娘”,大智若愚,很有经济头脑,她把地域特色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完美的结合了起来,优先抢占了市场和人气,已经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许,她四处奔波,艰苦创业,追求的只是利益的最大化,可她在经营的同时,却创造了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形成了种植+生产+销售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企业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特色产业开发,帮助农民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科技含量。孙二娘此举,功莫大焉。而且,以这样高寒阴湿的原产地出产的苦荞麦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绿色无公害酒类和食品,着眼人类健康,有着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难以想象的美好未来。

  说起荞麦或者苦荞麦,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陇南人,对它们并不陌生。陇南各县的高半山地区,都能生长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小时候,我就别无选择地品尝过苦荞麦的滋味,还跟着大人们种植,收割过。收割苦荞麦的季节,一般就在阴雨绵绵的中秋前后,割倒了晾在地头的苦荞麦捆子,就像站在地头的草人,我们都叫它“乔老爷”。打场时,就在田间地头临时选个场地,把那满山满坡的“乔老爷”集中起来,两个人各自拿着木棍,一上一下地拍打。别看这打法简单,也还需要技巧。一棍子打下去后,不能立即收起来,而是要赶紧把那打实了的“乔老爷”往起挑一挑,对方打下来才有效果。不会打苦荞麦的人,往往就忘了那至关重要的一挑,有时还有点忙乱,想去弥补,反而适得其反。真正的老手,打起场来,一打一挑,你上我下,此起彼伏,很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打场看场都舒畅,这也是劳动中伴随的一点点快乐。

  那年月,陇南广大的农村人,总是以高粱玉米苦荞麦这些粗粮为主食,而且往往青黄不接,食不果腹,大人孩子天天渴望的就是饱饱地吃一顿白米白面。人们对吃苦荞麦饭,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好印象,反正我一旦回想起来就觉着苦不堪言。而且,荞麦也好,苦荞麦也好,最怕绵绵无期的秋雨,成熟了的苦荞麦果实,如果在雨里浸泡三天,就会出芽,出了芽的苦荞麦饭,苦得更是难以下咽。我倒觉着苦荞地里伴生的一种老菜叶子,老菜根,清香可口,别有风味。前些年,当我也加入三高患者的'队伍,大夫嘱咐我多吃苦荞麦食物时,我才开始很不情愿地回望苦荞麦。然而,好多能够出产的地方,都不再愿意种植这种收成要受气候极大影响的老粮食了。近年来,市场需求剧增,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才把它视为至宝,苦荞食品也一跃成了更多美食家和富裕人家餐桌上的珍馐佳肴了。

  苦荞麦其实不同于普通荞麦,它不属于禾本科,而属于蓼科,跟何首乌,大黄是亲兄弟,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苦荞麦有七大保健特点,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出产于中国西南及晋北一带的高寒山区,绿色天然,纯净无污染,且因产地不同而营养殊异。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在《千金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苦荞麦具有安神补气活血、清热止痛、降气宽肠、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减肥美容等功效。苦荞麦拥有独特、全面、丰富的营养成份,而且药用特性好,有人体所必须的多种营养成份,所以被世界营养学家誉为人类的“天然黄金搭档”!国家谷物研究所研究表明,荞麦特别是苦荞麦,其营养价值居所有粮食作物之首,并且含有其他粮食作物所缺乏的特种微量元素及药用成分(生物类黄酮、硒、铬、锰),对现代“文明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及几乎所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均有预防和治疗功能。

  关于苦荞麦,还有更多溢美之词,更是闻所未闻。想想,更加佩服这个孙二娘的敏锐。苦荞麦种植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考古发现,在汉代时关中地区已经开始种植了。如今,孙二娘让这种古老拙朴的粮食跟现代人的健康长寿结缘,并大规模进行科学种植和开发利用,目前已经申报获得了酒类生产专利,的确很有超前意识,时代意识,开拓意识。交流中,她还畅谈了自己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构想,尽管,她的一些想法还很幼稚,还无力实现,但她能够有这种认识,能够体会到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还真出人意外,令人刮目相看。是啊,小到企业经营,商品生产,大到所有的经济社会建设,一旦少却了文化底蕴,没有了文化支撑,也就失去了长足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应有的坚强后盾。其实,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最终都要归结到文化上来,至少也要以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来,存活下去。

  从中午到下午,淅淅沥沥的秋雨一直继续着,关于老粮食的闲谈,也一直没有停息。孙经理和她的会员们,同行的文艺和科技工作者们,说者津津乐道,听者津津有味,彼此都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不说苦荞麦的无尽的好处了,单是德国人称之为“东方神草”,日本人称之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韩国人称之为“神仙的粮食”等等这些美誉,就令村农民们眉开眼笑起来。这些闲谈,一定会鼓舞他们的种植信心,让他们扎根家乡,建设家园。

  最后,当我告别他们,即将离开,悄然回首车窗外雨雾中的土地,土地上湿漉漉的苦荞麦禾苗时,禁不住十分感慨。在这样高寒贫瘠的土地上,却能茁壮成长着苦荞麦这种朴实无华的“黄金”作物,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想来,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才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多少年以来,无论人们亲近或者疏远它,爱惜或者践踏它,它依然那样默默无闻地生长出绿色和希望,馈赠给耕耘者们丰硕的果实和收获;多少年过去,江山易改秉性难易的,依然是这方土地,辛勤的耕耘者们憧憬的一切美好和未来,都要在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也许,只有深沉地热爱这一方土地,热爱这些质朴的老粮食,才是呵护生命,呵护健康的唯一途径,才是我们真正应当赞美的主题。

【黄坪之行散文】相关文章:

游黄桷坪_550字02-08

昏人坪散文04-15

清凉志公坪散文04-19

代县之行散文06-08

宁波之行的散文06-08

北京之行【散文】04-20

兰州之行散文06-28

高坪创业故事:感恩杜鹃的黄久富02-10

黄地毯散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