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们有多远散文

时间:2021-10-05 20:42:21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关于离我们有多远散文

  月半圆,佳木斯大妈们在楼下群舞,选择城郊建房原本就是为了图一清净,能看见月亮和星星,夜晚能听见虫鸣和流水的声音,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催生了农村化的夜生活,每天听着同几首舞曲在不断得循环播放,真的能让人崩溃。刚开始,索性带上耳机,听听钢琴曲或是有声小说,久了也就适应了,听见大妈们舞后在楼下谈笑风生,心反倒安了、静了,虫鸣之声又入耳不绝。秋夜是虫儿们的舞台,它们在用生命放歌,或急促或缠绵,听不出悲喜,只是在不停地吟唱只有它们自己才懂的曲调。时近中秋,屋后桂花园阵阵香气从紧闭的门窗缝隙里钻进来,比白天要淡了很多,倒也可人。这样的夜真的很好,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在云冈石窟拍的照片,神游其中,到也是一种放松,忙碌了一天,也该给自己的心放一个假了。

关于离我们有多远散文

  夜渐深沉,大妈们这时早已散去,虫儿们唱得更欢,我在想它们或许是快乐的,或许它们根本不知道,也不会去想几个月之后的浓冬将会是怎样的凄苦。倘若真的如此,它们是幸福的,至少比我们这些高等动物要幸福,这样想来,人的烦恼真的.很多时候是自找的。恍然之间我似乎明白了中国的佛像为什么很多眼脸下垂,似闭非闭,正所谓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寓意世人当常观己过,不盯人非。很多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站在佛前,凝神端详,佛一脸慈悲,嘴角轻扬,那种微笑让人心静神凝,让人徒生歆慕。现在想来,只有拥有一颗清静如水的心,才能拥有那样的微笑。或许只有悟入佛的知见,去除贪,嗔,痴,慢,疑五毒之心,降服其心,不执我、法二见,方能心生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口出爱语,身入正道吧。

  现在想来,儒释道在元明时期能三教合一固然与佛道世俗化不无关系,我想更应是得益于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细细一想,无论是儒家的存其心,养其性,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坐忘守一,与佛家定而后发慧、大而后能容,它们共同之处在于,都倡导修身从修心开始。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只是称呼不同,本质一致。《仁王经疏》曰:“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想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静中得见佛法妙,随念法行,正念分明,处处觉悟,不舍众生。当年破山和尚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破戒,足见其慈悲之心,而为世人所称道,五戒十善最终修的还是心。

  世相万千,溯本追源,万法归宗。佛教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至东晋南北朝,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但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从南北朝至五代,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佛教中人称之为“三武一宗法难”。这四次灭佛运动都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的,但其中前三次的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两次及唐武宗会昌五年的那次灭佛运动,都与道教有直接关系,只有五代后周世宗的废佛运动,未见有道教的掺入。在佛教与儒、道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儒、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佛教传入之初,为使中国人理解这一外来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传统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渗入了佛教之中。如果说,这种初期的融入尚是不自觉的话,那末后来佛教为了在中国扎下根来,则进行了自觉的、主动的融合。东晋名僧僧肇,深通老庄和玄学,他的著作《肇论》,借老庄玄学的词语、风格来论说般若性空中观思想。在使用中国传统名词和文辞来表达佛教理论方面,达到了相当高妙的境地,深契忘言得意之旨。而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的悬空寺,集佛、道、儒于一身,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玉皇大帝是道教人物,而如来则是佛教。而在少林寺有“三教合一碑”即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此图从整体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即正面是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则是道教的图像,即老子。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圆融。纵观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史卷,受到这三种思想交融涤荡的文人也不在少数。近代则有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的李叔同,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却在声名日显之时,绚丽至极归于平淡,遁入空门,大步飘摇,绝尘而去,法号弘一,千古绝响,徒留世人喟叹。

  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拂尘去垢,开发佛性,自能证悟成佛,以前总觉得佛教很高深,佛离我们世俗之人很远,现在想来应是心中有佛,处处佛。佛不是神,不在天上,也不在寺庙里,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亦是种活法。世界上困扰人心的事,其实多半是因为修养不够引起的,正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世事纷扰,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有一片宁静之地。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给灵魂安一个家。接受,面对,更要懂得放下,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就要修心,心修好了,一切都好了。把心安住下来。佛,无需远寻,都在心里。


【离我们有多远散文】相关文章:

我们离“15学分”有多远?01-20

我们离好作文有多远?02-22

公正离我们有多远散文05-01

我们距离完美有多远心情散文05-15

父母给的爱离溺爱有多远02-22

科学探究离学生有多远?01-20

我离英豪有多远作文03-02

我们离司法公正还有多远?01-20

我们离“依法行政”还有多远?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