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经典散文

时间:2021-10-09 13:45:17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现代文学经典散文

  现代文学是多谱系。有的侧重从认识论角度开展,有的侧重反映论,有的侧重实践论;有的侧重史学视野,有的侧重人学视野,有的侧重美学视野;有的站在本土的立场,有的借鉴西方理论话语体系;有的则主张多角度、多视域的调和创新等等。文化上:因经济发展带来对物质生活的极大向往,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巨大改变;艺术上:理论研究不断拓展、深入,生发出美学、文艺美学等学科的发展壮大;从文化维度看,现代文化状态是复杂多元的,文学理论只有在价值层建立了与主流文化形态相对应的联系,与其他辅助文化形态建立不同方式的联系,才能有效解决理论的现实性、时代性、民族化问题。同时,既要对现代文学转向、审美泛化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的指引,维护艺术的主体性、学科的合法性,又要增强主动性、敏感性,及时发现新的文化、技术语境下艺术因素、审美特征的新变化,对其发生的相对于传统的种种变异、创新进行解释,并把对这一系列新事物的理性认识内化在理论中,使之知识化、逻辑化、体系化,形成现代文学新的理论创新。

现代文学经典散文

  笔者认为,现代文学从宏观上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深入的递进关系。主体是一元的,身份是多元的;主体是确定的,由主体到转变既体现出此前主体性研究的缺陷,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路径。通过抽丝拨茧,旨在发现观点之间逻辑起点、论述方式、理论要素、贡献缺陷等一系列或承继、或反驳、或相通、或异质的关系,以观点为切入点观照文学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全貌。

  现代文学渴望摆脱机械反映论和政治决定论他律的束缚,而转向凸显文学本身应该具有的特性,其中最突出地表现为审美的需要。“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审美的反映。而自律性和审美性的实现都是建立在文学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之上的。自律是文学主体性的理论基点,文学主体性是自律的实现途径。现代文学整体上呈现出理性精神与合理性冲动的抗衡。合理性是一种开拓性、工具性的理性,它追求确定性、可控性、有效性,功利性,所以它在本质上是不合于文学的`。对现代文学的合理性冲动提出了质疑,高扬了文学的理性精神。从文学自律性到现在进程中得以集中的体现,同时中国文学主体性研究逐渐拥有了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化的思想内涵,但同时表现为论述的离散化倾向。在文化研究的视野内,身份成为主体的新表征,为阶级、种族、女性等边缘群体发出声音提供武器,也进而成为新的批评术语。

  文学主体性理论是“文学是人学”和人道主义命题的延伸,究其本身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作者主体、对象主体和接受主体。现代化进程的主体性研究出现两个关键词,理性与现代性。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既张扬了主体性,又遮蔽了主体性。主体是受社会、历史、文化、话语等多方因素制约的受限制的存在。主体如何构成是未知的、形而上的、悬而未决的,而主体的存在状态是可知的、具体的。文学主体性研究中应将主体视为一种文本的功能性存在,主体从实体向功能转化,成为文本展示的工具。

  文学的写作方式基本采用从“概念”到“现象”到“个案”的思路,无论其广度与深度、故事和叙事,还是篇制、风格,都呈现出多元的趋向,表现激进急迫,以独特的眼光进行筛选和过滤,迎合求新追赶世界潮流的愿望。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逐一分析论证,抽丝拨茧,旨在发现观点之间逻辑起点、论述方式、理论要素、贡献缺陷等一系列或承继、或反驳、或相通、或异质的关系,以观点为切入点观照文学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全貌。人文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社会价值观传递的重要支撑点,潜在地规范着个体内宇宙的形成。文学的作用不仅是愉悦还要凸显善与美。

  现代文学研究一直保持了不断开拓、时时更新、积极创造的充满活力的势头。对中国现代文学中众多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创作等作了扎实深入的研究现代文学的潮流,在相当宽广的层面上把中国现代作家群推到世界面前,为今后的多向度的研究奠下了学术基础。现代文学样式的追求,在他探索新形式的过程中,面对在中国境遇迥异的两种文学思潮,流露出不安和犹疑姿态,而这种不安和犹疑正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作家在创作上的矛盾心理。现代文学有相当高的起点,它将自己视为文学语境中的一员,能够敏锐地捕捉现代文坛流行质素,同国内的文学创作实践相结合。

  现代文学主体性理论可以分为三个研究阶段;文学自律性阶段、现代性阶段与反思现代性阶段;如果从关键词上梳理,文学自律性、审美性、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主体间性、文化研究、接受美学、语言等等共同构成了主体性研究广袤而深邃的理论空间。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中介环节比较欠缺。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用以解构主体的策略,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文本的意义发生延异。同时语言的间性特征又使之成为连通主体与主体、文本与文本、主体与文本的的节点,语言是主体与文学之间的中介,如何填补这些中介环节的空缺成为下一阶段主体性研究的重点。

  对现代文学活动特性的认识,使文学活动具备了跨学科的视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丰富成果被吸收接纳。同时,由于主体性研究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而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体性,对主体的不同解读影响了文学生产和流通的境遇。主体不是先验的,而是被建构的,主体的生成性使其身受合力的规训,而在这种规训中暗含着文学活动的他律因素。

  从现代性尤其是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思考主体性,中国的现代主体表现为理性的、独立的、无限的主体,而与审美现代性相关的现代派和先锋派成为文学创作实践的尝试,在审美取向上表现为从极端的个人主体确立到非主体、反主体写作倾向之转化。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可以发掘主体间性的因子,传统美学中注重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重新焕发了生机。美学和文本间性沟通了主体间性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实现了从主体间性到文本间性的转向,文本间性成为晚近最重要的批评术语之一。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学主体性研究回归本土和实践的诉求,但同时必须警惕物泛主体化的倾向,而且语言的间性特征还有待进一步关注。

  现代文学都属于通俗文学,它由新文学和流行文学组成。现代文学主要面向知识分子,流行文学报刊则主要面向市民,由此出现“大众化”和“化大众”的文学分野。同时又以大众文化的方式直接参与民众的启蒙活动中,并由此形成现代文学作为启蒙的三种方式:知识性启蒙、知识分子公共领域的营造、启蒙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在解放人的同时也禁锢了人,发挥人的个性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的个性,使人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启蒙是一场平民文化运动,现代文学启蒙运动是一场审美文化运动,对审美的拒绝与排斥。

  现代文学的发展成为对传统美学观的解构和远禺。不仅凸现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品格和价值取向,而且也有效地、结构性地规约着其生产动力、运作机制以及主题追求。带来了现代文学语言以及文体类型的现代变革,带来现代叙事方式的变革。以浅显的语言向民众普及启蒙思想,“口语词”和“书面词”的统一,书面语相对于口语的中心位置受到了触动,这与在传统文学格局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小说代替诗文成为文学的核心、文学把一般民众而不是士大夫阶层设定为自己的读者,在要求文学真实地再现社会人生的同时,也要求文学真实地表现主体的内心情感,体现出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化精神的一致性,具有同样的进步意义。

  现代文学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符号,同时还是世界观、思想、思维方式本身;前者既是语言工具运动但更主要是思想文化运动,是语言变革运动,后者主要是语言工具运动,是文艺大众化运动,是语言改良运动,二者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作用和贡献也迥然不同。在语言风格上,一方面这种内心独自式的倾诉性表达给人一种不加修饰、流畅自然的感觉;另一方面,经常出现的由很长的定语、状语或补足语组成的句子,又使它具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个性主义文学的语言追求,与现代汉语建立之初的修辞理想,构成一种呼应与互动的关系。现代汉语的修辞学理论的修辞观是建立在对语言表达主体思想情感的能力高度信任的基础之上。它不仅反对形式主义地堆砌语言,同时也反对为节省语言而导致表达的含混多义。现代的文化语境中、充分显示自身思想特色的研究向度,这些指向各异、内涵不同的学术向度各自充分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论述、构成关于历史的互为依据、互相指斥、又互相拆解的“众声喧哗”般的对话情境,共同构成了维度开阔的话语空间。

  现代文学语言的雅化、审美化对现代汉语的建设有重要意义。文学语言大众化转向的倡导者,把这些作为清算对象,是盲目的。文学语言大众化转向中对民族形式的强调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建构意义,但由于对大众化倡导者而言,民族化仅仅是大众化、通俗化的一种手段,在倡导民族化时,只强调对民间形式的利用;相对来讲是人们对语言问题关注较多,现代汉语变化比较明显的一个时期,也是文学对与现代汉语的建构贡献最大的一个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其实都已经发生。因此,在以后的时间里,当人们对现代文学与现代汉语的前途表现出某种困惑时,往往要回到这段历史当中,去寻找可以使自己走出困惑的启示。对现代文学艺术的行进方向作了细致而有意义的内部调整,促进了文学文艺自身的和谐、成熟与稳定,为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健康发展作出努力,也是现代文学对当今多元化的文化建设也会提供有益的精神资源。

【现代文学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01-20

现代文学论文01-15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01-13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203-01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103-01

磨刀人——现代文学阅读理解及答案01-15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演示会方案08-24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演示会方案04-27

全球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