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的温度的散文

时间:2021-06-07 17:06:39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乡情的温度的散文

  乡情如冬日一杯温热的白开水,捧在手里,暖在心头;乡情更是一杯家酿的青红酒,想家时喝一口,于泪眼婆娑中乡景浮现在梦境里,乡音、乡情就是主旋律。乡音、乡景、乡情伴随着游子们渐行渐远的脚步,抚慰着他们四处漂泊的灵魂。

乡情的温度的散文

  背靠仙山,面对笔架山,依着桃花溪畔的小村庄是我的出生地,除了景色秀丽之外,乡亲们的淳朴厚道令我深深地眷恋。

  在农村,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懂得,长女或是长子小时候在父母下地干活之时,带着弟弟妹妹玩是常有的事情。寒暑假,村子里到处都能看到稍大些的孩子,身边跟一个小小孩,或玩耍或捡猪草。在我还未达到入学年龄,父母下地干活之际,我带着小我两岁的妹妹,在村子里四处游荡。更多时候是带着妹妹,到村里年长的阿婆家,看阿婆晒谷子,喂鸡喂鸭喂猪。午饭或晚饭时间到了,若父母还没从田间地头收工回来,唤我们回家吃饭。阿婆会从锅里捞出刚煮好的地瓜或芋头,给我俩姐妹充饥。可能吃多了村里阿婆的甜地瓜,我的小嘴儿变得特别甜,遇到年长的总是露出甜甜地笑,再一句“阿婆”、“阿公”。阿婆、阿公们特别疼我,有时候还会留我俩姐妹吃白米饭,特意买一块油炸豆腐,长方形,切开,一人一半,沾嵩口酱油配饭。彼时,一碗白米饭,一块油炸豆腐就是一顿上好的美餐,满嘴的鲜香。离开村庄后,我再也没吃过如此美味的美食。

  在我外出求学期间,寒暑假回村子,路遇阿婆阿公。他们总是拉着我的手,端详半天,看我是胖了还是瘦了,白了还是黑了。末了,总是感叹一句:还是念书好,以后不用种田!

  时光飞逝,它逐渐带走疼爱我的阿公阿婆们。当有一天,回到家乡,再也看不到那些老面孔,再也没有人用粗糙的大手,拉着我的手,端详着我,一缕忧伤弥漫在心头挥之不去。席慕蓉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何偿不是如此呢?!在城里“磕磕碰碰”多了,总是喜欢回到故乡,漫步在村里的老田埂上,找寻被疼爱着的旧时光。

  近日心情颇为不佳,时感疲惫。穿梭在早已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常叹“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遂趁着国庆假期,以游客的身份带着睡莲姐回到嵩口古镇。

  古镇之行与她,是寻访一份千年古镇留下的古老印迹。与我,只想悄悄融入古镇的乡音里,抚慰日渐焦躁的心绪。

  曾经隶属古镇子民的我,对古镇不陌生。直街、古街两条街道成环抱状贯穿古镇,各色店铺林立其间。每逢初一、十五“赶墟”日,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五里八乡的村民聚集与此,卖出农产品,买回生活必需品。

  历经千年洗礼,古镇的文化与经历沉淀出质朴而厚重的底蕴。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古镇居民,自古传承着质朴的人文气息、厚重的历史文化,接人待物自有一份特别地宽容与大度。

  我和睡莲姐沿着直街转入左手边的一条巷子。才离开直街几十米,转角即完全脱离街上的商业气息。一大块菜园子种着地瓜,叶子浓绿,藤蔓爬满菜畦;园子一角有一架南瓜,叶子已带着枯黄,挂着一个小小的,墨绿色的果实;玉米秸杆与丝瓜藤不见秋色,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睡莲姐拿着单反对着南瓜藤、丝瓜花狂拍,并不停地质疑:那个挂着的`、墨绿色的、不大像样的果实就是南瓜?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忍不住嘟喃一句:我以为南瓜是长在土里!在一旁拔葱的女人笑了,善意地说:南瓜的季节已过,这架南瓜今年结了六、七个大大的果呢!看着面熟,我忍不住用乡音与女人对话,果真是熟人,只是多年未见。她随即热情地邀请我们上她家吃午饭,我客气地推辞。随即我就后悔,带睡莲姐到古镇人家做客,何尝不是一种别样感受?都怪自己在城里呆久了,老想着不麻烦别人,却因此疏远了乡情,辜负古镇居民特有的热情。不过,心情顿时大好,乡音乡情如一阵暖暖的风吹拂,熨烫着略显疲惫的身心。

  随处可见近代土木结构的房子。一座两层楼一字型房子,青瓦土墙,鹅卵石砌就的石基前廊,摆着木条凳,洗面盆。几条洗脸的毛巾挂在厨房窗前。睡莲姐觉得这正是拍摄的好素材,让我扮乡村浣衣女。女主人在厨房里吃午饭,我微笑着和她打招呼:“吃午饭啦!”当我自忙自地摆放她家的脸盆,准备拍照时,却发现她站在一边,手里端着一瓢水,说:“倒了吧,盆里的水有些脏,我再装一瓢给你。”“盆子可以用来洗手的么?”“可以的,那是我家的洗脸盆,倒掉的水就是被我家孩子洗过手的。”言语平和如邻家婶婶。一股温温地暖流从心底滑过。

  继续沿着小巷前行,寻找疯转在朋友圈中的“鹤型巷”、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民居。

  出游不爱做功略这是我最大的缺点。而我始终认为,一路上所遇美景皆是缘份,错过的即是缘份未到。我们一边走一边拍一边问,兜兜转转遇到许多景致,获得诸多好照片。路遇古镇居民,彼此微笑着问答,语气里充满祥和,令人心安!

  有着神奇传说与美丽外形的“鹤型巷”,在我们寻寻觅觅中,出现在眼前,我们忍不住惊叹!从上往下俯看,似乎有一只优雅的仙鹤收起翅膀,曲着修长的脖颈在古民居群里歇息。巷子左拐右绕曲曲弯弯形如鹤项,故名“鹤型巷”。鹤型巷的巷道两边铺着鹅卵石,中间却是土路。据说,这是“鹤”的呼翕通道。传说这条巷子非常难筑就,是张圣君一夜之间用法力建成。当一群古民居有着优美的远古传说,吉祥的寓意,栩栩如生的形像,徜徉其间,该用多少的情感细胞才能感受到历史的丰富呢。

  我悄悄地立定于“鹤”的呼翕通道上,慢慢地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吐出来。想象着一轮太阳明媚而温暖地笼罩着我。运用我的潜意识,全身心感受着“鹤”的一呼一翕,感受着大地之母的一呼一翕。阳光从上而下奔涌在我的血液里,大地之母的能量从我的下肢传向我的五脏六腑。我顿悟:四季更迭有序;物事荣枯有时;花开花落;一呼一翕。既然无法主宰,那就顺应自然吧。睁开眼睛,我的心神已安宁。欢愉地、摇摇晃晃地、踩着鹤型巷道边的鹅卵石,心情飞扬成小时候的纯净。

  当我们从鹤型巷转出来,直达古民居——龙口厝门前,步入大门,穿过前庭,进入前厅,已是正午,感觉有些累,在前厅右侧木头条凳上坐下来。没有游客,也没看到厝里的居民。正惊讶于如此悄然的环境之时,一个嵩口男子,中年、瘦高个儿、从背后的厢房里出来,穿一件洗得有些发白、印着手机广告词的蓝色T恤,灰白色的长裤。我们与他搭讪着。随即,他为我们介绍这座龙口厝。他说,据考证这是嵩口最早、单座规模最大的厝,始建于宋代。窗子的窗棱都是最简单的格式,没有雕花。可是房梁两端却雕刻有人物、花朵、琵琶,每一个木雕都精美绝伦,栩栩如生。房子也比其它厝矮,这正是宋代建筑的特点。他的声调不高,带着一点怯怯的音调,却是不亢不卑。在这古香古色的大厝里生活,终日浸染着先祖遗留下来的大气、纯朴、厚重的家族气息,他骨子里流淌着的气质必不俗。随后,他带我们沿着大厅横穿拔魁厝、和也厝、宴魁厝,真正感受传说中“龙口大座厝,乌鸦飞不过”的宏大古厝。

  那个下午,他陪我和睡莲逛古镇,吃小吃。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进店吃东西或是买东西时,他就主动消失。当我们再次走在古镇的街上,去下一个目的地时,总能在某个转角的地方遇到他,然后陪我们继续前行,最后走到大樟溪畔的古渡口。

  大樟溪上虽无画舫穿梭,曾经却是有带篷的木船。竹篙探碧水,摇橹欸乃,来来回回横渡于大樟溪,迎来送往两岸居民。大樟溪的古渡口,也是山的那边,我家乡的村民们来往于古镇的必经之路。渡过大樟溪,翻过对面的那座大山,就是桃花溪畔。中学时期到镇上求学,我和乡里的同学每周末都徒步翻越大山,来回于家和学校之间。

  流连在大樟溪畔,看碧波轻漾,芦苇随风簌簌微摇,古榕树遒劲的根须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瞬间,有今昔何昔之叹!“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望着温柔的大樟溪,好想能够坐上小时候带篷的木船。在碧波里,在船棹的欸乃声里,听风听雨,听乡情弥漫在乡音里。

【乡情的温度的散文】相关文章:

寂寞的温度散文06-09

遗落的温度散文10-18

旧书的温度散文10-18

清水的温度散文10-18

等待的温度散文10-18

细节的温度散文10-18

乡情随笔散文03-11

纯朴的乡情散文11-10

阳光的温度的优美散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