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池塘散文思乡系列之一

时间:2021-06-09 20:49:22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家乡的池塘散文思乡系列之一

  我的家乡位于东南沿海丘岭地带,红瓦房荡漾在浓绿的龙眼林中,绿树红楼是我乡。

家乡的池塘散文思乡系列之一

  千万年来,凭借自然力的不息开凿,两山之间冲出一道溪流,溪流两岸是先民们用勤劳双手垦就的田畴,自低到高梯次布局着水田、旱地和果园。水田每年可耕种三季,旱地多栽种红薯,黄豆之类耐旱的作物,再往高处便是经年不需灌溉的龙眼林了,民居就穿插在林间,宛如一片安祥之乡。

  为了保证田园有不竭的水源,先民们又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在不同高度挖掘出一口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储蓄着自然界的水份,再配以沟渠水系,接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这些池塘如同大地的眼睛,又如散落的珍珠,点缀着家乡的田畴,也滋润着我的童年。

  池塘的命名没有统一的规范,有以其几何形状命名的,叫三角池,圆池,鸭蛋池的都有,两口相邻的圆池如同一副老式的眼镜,富有想象力的乡亲便称其为眼镜池。也有以其主人的名字命名的,属于阿三家就叫阿三池,属于员外家的自然就称员外池。属于寺庙禅院的一般都叫和尚池或尼姑池。也有以所在的位置命名的,如后埔池,前埔池。更有以其构造命名的,池塘侧壁由石头砌成的为石池,砖头砌成的为砖池,没有任何堆砌的为土池。还有以周边的景物命名的,如大榕树下的那口大池自然就叫做榕树池。由遗弃的采石坑形成的被称为石坑池。总之池塘不能无名,试想要是没了名,最为犯难的该是生产队长了,因为那个年代,生产队里劳力调派都是每天清晨进行,队长总会站在村里的高坡上高声吆喝着谁与谁去哪一口池塘挑水到哪一块地浇禾,等等。那是一个纯农业的社会,电未通,扩音设备用不上,当头的全凭嗓门响亮。

  夏天,池塘是我们天然泳池,也是天然鱼池。每年过了端午节,大人们便允许我们下水游泳了,直到深秋才收住。池塘带给我们泳、潜、逐、赛无穷欢乐的同时,时常还会附带鱼、虾、螺、蟹的收获。甚至大人们都期待这份收获,因为有了这些父辈们往往还会搭上半斤烧酒,煮得通红的河鲜就着酒,足可让他喝得满面通红,有了这些,仿佛一天农田的辛劳就驱除得无影无踪,所谓田园之乐就这么简单。

  那个年代农药尚未大面积使用,这可宠坏了池塘中的鱼虾了,它们有时会肆无忌惮地叼啄浴者身体突出部位,当然是轻柔的,让人可以接受的,似乎是有意挑逗和嬉闹。当年就有一种说法,久治不愈的伤口只要让小鱼修整修整,很快就会愈合。记得有一次我上山捉山鼈虫,磕破了膝盖,由于部位独特,化脓的伤口一直难以愈合,只好等到夏天下池里去让成群的小鱼用细嘴修整,果然一阵痛痒过后,不出数日,伤口便奇迹般的愈合了。由此联想起时下许多温泉养生的鱼疗项目是否发端于此?不得而知。

  正常的年份,乡亲们不会去介意池塘中水位的高低。然而,每当遇到干旱的年份,人们必定要将目光盯上村里的每一口池塘。为了抗旱保苗,祖先们发明了花样繁多的汲取办法,有用水车的,用吊桶的,夜以继日地将池塘中水腾出来,送到田间地头。最常见的是一种本地话叫“沪桶”的汲水工具,由半截木桶锯成斜口,桶的两侧各铆上高低两个眼,系上二道绳,由两人分站池塘的两侧,各自操纵着两条缰绳,两人之间用一种节律般的默契,身体一俯一仰,缰绳一张一弛,实现下探、舀水、上扬、倒水,再下探的过程,如此反复,高效地将池中的水舀上沟渠。大人们辛劳着,小孩们会赤祼着身体结伴守在池边等待竭泽的一刻,鱼虾乱蹿,他们会争先恐后跳下池去收拾搁浅的鱼虾。如今想起这一幕,还会为人类将自己遭遇的旱灾转嫁给这群无辜的生灵而愧疚。好在当时地下水充沛,池塘连着泉眼,汲干的池塘往往一夜之间就可以自行完成补给,藏匿在石缝中的小生灵得以生延。

  叔公那辈人还通晓一种玄秘的知识,他们似乎能窥见池塘与某个家族贫、富、兴、衰之间存在一种莫名的关联。他们最为乐道的莫过于眼镜池了,那是两口直径约十丈,紧挨着的圆池,两池中间是通往半山腰小村落的狭窄村道。奇怪的是,如此紧邻的两池竞有肉眼可觉察的水位高低,更为离奇的是两池塘的水长年一浊一清,泾渭分明,清者叫清池,浊者自然叫浊池。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村里出了位员外爷,拥有半个村庄的田产,正是他顾人开挖的。据传,清池挖不到二丈深,便找到泉眼,浊池则挖到三丈还是干燥的。工匠们几乎都绝望了,工头还是责令小工们往下挖,黄昏时刻,小工们在池底隐约听到一老妪的责骂声从地下传来,“别挖啦!再挖就到我屋顶了。”小工们先是对视,互相询问对方听到了没有,都说好像听到,接着几乎同时丢弃锄头和畚箕,夺命而逃。第二天天亮,工头壮着胆回来探察,结果发现池中已注满一池浊水,遗弃的工具漂浮在水面。

  老员外百年后,兄弟分家,大哥拥有清池,所出的子孙个个知书识礼,勤俭持家,渔樵耕读,守成有方,家运昌盛。拥有浊池是弟弟,所育子孙多为浑浑噩噩之辈,吃喝嫖赌,家道凄然。这是传说更是演义,可下面发生的事就是叔公亲眼所见。

  抗战时期,一支军旅从村里路过,就在眼镜池边的`坡地安营。那是兵匪难辨的年代,族长见兵来了,本能地组织乡亲们逃遁到山林里。入夜后族长壮着胆摸回村里探察,结果发现来的是蔡廷锴将军的部队,正转移到粤北打鬼子。不愧为名将,治军极为严明,官兵对乡亲们的财物秋毫无犯。消息传开了,未待天亮全村的乡亲都兴高采烈地回来了,族长召集村里的老者到坡上去探望官兵,发现兵员们粮草不济,衣单被薄,个个面色蜡黄,正汲取清池的水烧饭。看到这些,他们再也坐不住了,立刻号召乡亲们有粮出粮有钱出钱。那个年代几家能有余粮?族长率先将为其长孙结婚准备的三担谷,一口猪捐给军兵。在其感召下乡亲们踊跃捐粮捐物,箪食壶浆,不到一天时光,数十担谷子,十几口猪就送到军营。这时清池的主人老三大伯实在拿不出粮食了,老人一狠心将家里来年春播的五十斤种子捐了出去,将军得知后坚决不收,老三执意要捐,说是不收就是瞧不起他,眼看实在拗不过大爷的真诚,最后,将军象征性地从老伯的破口袋中抓了一把,说是收下了。接着走到一堆高坵,当着乡亲和全体官兵面高声说道:“感谢父老乡村们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接济我们,这年头谁家宽裕哪!刚才咱村里的老三大伯,坚决要将家里来年春种的种子捐给我们,你们说我能收吗?”“兄弟们:为了让乡亲们来年能安心地在此耕种,我们只能在前线上奋力杀敌去,你们说是不是?”众官兵齐声答道:“是!”响亮的回答穿越林樾,也震撼所有乡亲的心,老三大伯这才平息捐谷子的冲动。

  叔公当年还穿开裆裤,清晰地记得第二天军队离开时,螺号吹得特别嘹亮,村里有三位青壮丁跟上将军的队伍,其中就有一位是老三大伯的长子,从此再没有他们的消息,那是一段发生在峥嵘岁月里的悲壮往事,伤了谁?又激发了谁?一时难以尽言。

  军队离开后不久,族长便着手在清池东侧立起一座石碑,上面镌刻着由村里老秀才用工整的颜体书写的“蔡廷锴将军汲水处”八个大字。据说当时秀才坚持要写成:“蔡廷锴将军饮马处”,族长却坚持应写成:“蔡廷锴将军汲水处”,双方各不相让,秀才说应写意,族长说应尊重事实,一时争执不下,双方只好到村头土地庙占卜,由土地神定夺。后又历经波折,石碑的命运与家国和将军的命运一样多舛,湮灭在是是非非之中,如今难觅踪影了,不能不说是村史的一大遗憾。

  叔公关于眼镜池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据说民国初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半山村的一位年轻母亲,连夜赶到镇里为急病的小儿请郎中,路过眼镜池时一阵风将她连人带簑衣吹进浊池中,天亮后乡亲们将她从水里捞起时早已溺毙,于是浊池中有水鬼传闻不胫而走,死者的丈夫从他乡赶回,这是一位不信邪的汉子,非要试一下水鬼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走到池边将赤脚探入水中,猛然缩回,脚掌上居然留下五道清晰的爪痕。有了这些故事加上池中常年回荡着绿青蛙令人发瘆的鸣叫,单人从两池之间走过的确是需要勇气的。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此渐渐明白了,大人们这么做,其告诫我们不要涉险的用意是明显的。

  十年前,一场热带风暴来袭,暴雨引发山洪,洪水退去,一夜之间村里大部份池塘被淤埋了,村里的年轻人全外出谋生去了,农业荒废,池塘功用不再明显了,留守村中多为老弱病残,根本无力对池塘进行浚复。

  五年前,一条高速公路贯穿村庄,又填去了大部份的农田和池塘,包括眼镜池。

  渐渐地池塘只存在于乡亲们的回忆之中。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从事航海事业,航迹遍布各大洋,与浩瀚的大海相比,显然家乡的池塘不是同一量级的,但是从精神的孕育层面思量,家乡的池塘从来都不逊色。我甚至认为,孩提时池塘中学到的本领对我的航海实践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我真的无法割舍对家乡那小小池塘的思念。

【家乡的池塘散文思乡系列之一】相关文章:

家乡的池塘07-22

家乡的池塘作文01-10

家乡的池塘作文08-06

家乡的池塘作文09-02

作文 家乡的池塘06-03

作文 家乡的池塘05-29

门前池塘的散文10-21

池塘优美散文06-11

思乡经典散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