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曲有感作文

时间:2022-04-30 11:48:54 作文网 我要投稿

听戏曲有感作文(精选4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戏曲有感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听戏曲有感作文(精选43篇)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

  上个星期周末,老师布置了一个实践的作业,让我们回家学戏曲。

  放学后,我匆匆回到家,打开手机找戏曲。我还没有想过要唱什么剧、什么歌曲,所以我去网上搜索。我看了很多很多东西,最后选定了唱黄梅戏。可是黄梅戏里有好多歌,不知道唱哪一个好,我只好又到网上搜索。我看了一些排行,排在比较前面的黄梅戏只有《女驸马之谁料皇榜中状元》。听网友说这首戏曲比较好学,很快就学得起。

  我跑到后面的房间里,关上门,听这首歌。我听了很多遍,还是一点都不会唱。我想:这样下去不行,得试试其他的办法。我觉得可以先背歌词再学歌。于是,我就去搜索歌词。但是,我歌词也记不住。这就是那位网友说的很好学吗?我干脆闭上眼睛,跟着音乐轻轻的哼。我终于有一点会了。我还是继续哼,哼到不会跑调。我有了一点成就感。我又打开手机看歌词,一句一句和上歌词,最后全部连起来唱一遍。前面唱的有一点感觉了,但是后面还是不太熟悉。我本来想再练一下的,但是要吃晚饭了。

  我匆匆地吃完晚饭,又开始练了。这一会儿,我想应该只练第二段,把第二段练熟一点。我连第二段的方法和第一段一样,所以比第一锻炼的时候快。现在,我终于可以勉勉强强地唱出来了,我要练得更熟一点。

  我有点信心了,所以就打开一个录歌的软件,想要录下来听一下。开始了,我前面安然无恙地唱下来了,但是,后来很多地方唱错了歌词。我把录下来的听了一遍,然后把唱得不好的地方练了几遍。

  我终于会唱这首戏曲了。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

  以前,我对京剧一词十分陌生,只知道京剧是“咿咿呀呀”唱的。可自从老师对我们说有“国粹进校园”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才对京剧有了更深的了解。

  老师让我们去查与京剧相关的资料,我到电脑上一看,原来和京剧相关的资料这么多!

  原来,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在查资料时,我学了一小段京剧,无意间看了看京剧的唱法和曲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了我一跳!从古至今,共有五千八百多个曲目!有十九种唱法!京剧真不愧是中国的国粹,真不愧是“东方歌剧”!

  京剧演员最常用的唱法,就是“真嗓”了。“真嗓”亦名大嗓,本嗓。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在演唱时,除小生和念白,其余均用真嗓。

  你瞧!京剧多受人们喜爱啊!京剧之所以被誉为“国粹”,“东方歌剧”,就是因为它受到中国的重视,受到日本,美国,欧洲的重视!愿京剧将来有新的发展,走向世界!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

  淮剧是我家乡中戏曲剧种之一,它原名叫江淮戏,流行于淮阴、盐城等地。

  淮剧的表演人物不限,而且演员的服装、化妆不像京剧那么复杂、那么讲究。基本上只要穿上你所要表演的角色的人的衣服,化妆也是一样,如要扮演一位老太婆,只需穿一身老太婆的服装,和戴一头假白发,再化妆成一个老太婆的样子就可以了,不像京剧,脸上画脸谱,服装还要穿得像

  展翅要飞的燕子似的。

  淮剧的唱声也不像京剧那么粗或细,而且淮剧表演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少的唱段,不像京剧表演过程中基本都要唱,还要在场上在走来走去,做出一些随表演的变化而变化的表情,可淮剧则就不那么麻烦,只要你稍稍改变一下声带,做一些极奇简单的动物和表情就可以。

  比较有名气的淮剧有:《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和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后,还编出了一些现代的淮剧。这些淮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给我的家乡的人民带来了欢乐。

  这就是我家乡的淮剧,一个具有活力、颇具魅力的戏曲剧种。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4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5

  翻开我的记忆,发现关于戏曲的内容是非常少的,因为学校开展的特长训练我才对川剧的“变脸”有所认识。

  怀着对川剧的好奇,在一个微风习习的周六,我哼着“蓝脸的窦尔敦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打开了电视机,端坐在沙发上,等着观看川剧“变脸”。

  随着音乐的响起,表演者穿着精致的表演服,搭配各种各样美丽的扮相,迈着他们特有的步伐走上舞台,或是低头间换了脸;或是抬手间变了脸;或是转身间变了脸;或是挥扇时又是一副脸孔。一举手一投足都让我落不开眼,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这么多的脸谱到底是怎么藏起来的呢?这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演绎,真的好神奇!虽然我听不懂唱的是啥,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的观看。

  不过在我心中有个疑问:“每个脸谱怎么那么奇怪呢?”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在面对凶猛野兽的时候,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的形态,以吓跑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其实后来才听妈妈说,我哼的不是川剧脸谱而是京剧里的脸谱,原来戏曲不仅仅是川剧,还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秦腔等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戏曲原来有那么多的种类和表现形式,作为一名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会去多去了解学习并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6

  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在一个开心的日子里,在这个日子里,我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晚会。

  在这一天的上午,我们都去中队长那里报名,有的是组团的,有的是单个的……他们都去报完名以后脸上都洋溢着无法比拟的笑容。

  到了晚上,我们回到教室以后,我们把座位移成一个“U”字型状。同学们都在为晚会的奏响,做前奏呢!

  有的在绣立体绣;有的在练自己晚会上要练的戏曲;还有的在写今天还没完成的作业。

  晚会开始了,主持人上台先来了一个开场白,接着就是戏曲知识竞赛,可是,第一道题就难倒我们了,我们疯狂的查找了好多资料,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然后,就是唱戏的环节了,第一个节目是《我是中国人》,这个节目是一群男同学唱的,有很多的男同学都是蚊子叫,只有一个偏矮的小男生,声音雄浑又洪亮,唱的调也挺准的,并且,还不用看歌词,直接就能唱出来,不像别人,都拿着一张歌词,在那里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

  我也有节目《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这首还挺好唱的,虽然一下子就没了,但是我也在默默地在脑子里练习。有的时候,我也会忘词,我在晚上的时候,一开始是不紧张的,后来,我慢慢地害怕到我了,心里涌出一股莫名其妙的紧张,一紧张起来,我就把歌词本也带了上去。我唱的时候,我的心都在嗓子眼了,我唱的声音已经很高了,都是因为那群男生太吵了吧。

  那天的晚会可真热闹,有吹笛子的;有团唱的;有单唱的;还有的是……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7

  戏曲,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从宋代流传至今。我国约有三百六十种戏曲,如我们熟悉的京剧、沪剧、黄梅戏等。我与戏曲有着不一般的感情。

  记得我4岁时,爸爸带我去看太太(我的曾外祖母)在文化宫的演出。舞台上灯光闪烁,舞台下热闹非凡。一阵鼓声后,出来了几个穿着光鲜的人,一开口那声音便直冲云霄,如雷,如雨。

  他们似是在演一个故事,说的话颇有韵律,但我只能略懂一二。突然,有一个身着红衣、头戴珠冠的人出场,原先台上的人瞬间住了声。她并不急于开口,而是从容地左顾右盼……

  爸爸告诉我,那是太太。

  之后的几幕我已有些忘记了,但我现在仍记得,当年我那78岁的太太,身着红衣的亮相。

  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次音乐课,音乐老师教我们唱一段戏。丝竹、二胡、锣、竹板,同时响起。“生旦净丑角色全,唱念做打不简单,五色的油彩脸上画,锣鼓一响要开演。”其中每一字几乎都要转一个音,类似京剧的唱法,十分悦耳。

  我学得很认真,至今仍记得如何唱,且更能体会到,那“不简单”。

  如今,我听的流行歌中也渗透了戏曲,“逐梦令,浮生半醒,谁薄命叹倾城盛名”“兰花指捻红尘似水,三尺红台,万事入歌吹”“似水流年何自怜,梦回莺啭春如线”……《北京一夜》中甚至把英语和戏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老妇人一直等待出征的丈夫,而她丈夫已故了,丈夫的灵魂等着北京城门开,好与佳人相会。已过一千年,城门久未开,那老妇人仍在痴痴地等着那出征的归人……京腔京韵中演绎了一个凄美悱恻的爱情故事。“良人何时归”,每每听到此处,总令人唏嘘不已。

  最近,我看了一个老电影——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影片中的程蝶衣从小学戏,长大成角,最终为戏自刎。他的表演使“虞姬再生”,他的感情生活却是屡遭挫折,他每唱“霸王别姬”就暗示了剧情的转折。这部作品一共两个多小时,我看完之后哭了出来。“不疯魔,不成活”,程蝶衣真正沉入了自己的“戏梦”之中,从一而终。

  与戏曲有这么几段缘分,实属有幸。我愈发感到戏曲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珍宝,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戏曲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仍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我相信,“戏曲”这一国粹定能流传下去,流芳百世!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我的爷爷酷爱戏曲,每天都咿咿呀呀的哼着,自从爷爷学会放电视后,那戏曲的声音更是传遍左邻右舍,震得我的耳朵呀,都“嗡嗡嗡”的响。

  对我而言,戏曲就是那种一句话都要说个好长时间,弄得人不耐烦的电视剧,还有那正不正斜不斜的音调,真是太难听了。爷爷却总是听得不亦乐乎,要我说,那些流行歌曲比这土里土气的腔调好听多了。“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唉,你瞧瞧,他又开始听了。我捂住耳朵在一旁写作业,但那长长的音调还是直往我耳朵里钻。就这样,戏曲一直是我的仇敌。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这天下午,学校要举办“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操场边站满了老师,还不时有些爷爷奶奶辈赶来,他们或坐或站在操场边沿,目光都向着舞台。我真的是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听戏曲呢?

  带着疑惑,表演开始了,当欢快的音乐声响起,一位妙龄少女迈着轻快的小碎步走来。那一身五彩斑斓的衣裳让人眼前一亮,长袖飘荡,一身粉梅色纱衣,月牙白的衣裙,多么引人瞩目。“真美啊!”我一下入了迷。当听到《天仙配》中的“荒郊野外,孤男寡女,拉拉扯扯,成何体统”这一句,看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爷爷跳出来时,我不禁笑了。这种令人回味的腔调,这种故事性的表演,一下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这就是戏曲的强大吸引力吗?有这样几句谚语:“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我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把精彩呈现给大家,演员们付出了多少的辛苦呀!我的家乡就有种很出名的戏曲叫做目连戏,戏中也穿插了不少杂耍表演,如度索、翻桌、蹬罈、跳索、跳圈、窜火等。当我认识到这种戏曲时,我可谓是十分震惊,那种高难度表演深深的震撼了我———这才是真功夫啊!这才是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呀!我耐心地,从头到尾的看完了所有的表演,那悠扬悦耳的腔调,那绘声绘色的表演,一直在我心头荡漾……

  “用目来观看,捉到个贼姑娘……”黄梅戏又响了起来,这次,我跟爷爷一起坐在电视机旁,听着这悠扬的腔调,看着那精彩的表演,摇头晃脑,不亦乐乎。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9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

  为了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我特地上网查找。

  我先一段既简单又好听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听着听着,那似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的黄梅小调使人感受到了剧情人物的欢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头欢歌的小鸟……突然,我感到一阵摇晃,猛地睁开眼,感到重心不稳,原来由于我听得太入迷了,差点摔倒在地。再一看,戏早已唱完了。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戏曲不比流行歌曲差。同样很好听。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脸红。我这个只知道听流行音乐,只知道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却一直没发现戏曲艺术的美,一种脱俗的美,一种自然的美……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去尝一尝。其实,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亲自去实践,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就像戏曲,它虽不分时代,但既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它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不褪色。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0

  从小,就对戏曲有着不解之缘,这份情结要缘于我的父母。

  那时候父母都是教师,我们还住在老家的乡村里。那时候的乡村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就是快到年底的前一阶段,大的村子自己排演我们那里的地方戏—茂腔,然后在正月里到临近的村子演出。而父亲就会在里面做伴奏,拉二胡,母亲就教演员唱腔,演出的时候给演员化妆。耳渲目染,我也喜欢上了戏曲,所以父母亲随剧团去哪,我也跟到哪。当时对戏曲的喜欢,是喜欢他们的装扮,一个个画的美艳绝的脸和那漂亮的水袖。然后慢慢的喜欢茂腔的唱腔。那时候的自己也幻想着有一天也扮成他们的样子,在舞台上演出。还记得又一次在后台时,有一个人夸我说,这孩子唱戏一定不错,另一个说,铁梅一般,听到他们的赞赏。心里那个美 啊。

  对于老家的茂腔,作家莫言的推荐,在中央台戏曲频道演出过,记得莫言还唱了几句原汁原味的唱段。人啊,不管怎么变,不变的是对家的回味和思念。

  后来又通过电影了解了全国各地的剧种,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豫剧《花木兰》京剧《白蛇传》等,慢慢的,从老家的茂腔,又喜欢上了这些剧种,学唱这些剧种的经典唱段,还记得《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的全部精彩唱段,都能背下来。以至于在以后上学期间的每次演出,演出戏曲的成功,都缘于以前的积累沉淀。

  记得小时候做的一件很幼稚的事,现在想想很可笑,那时候因为太痴迷戏曲了,上初一的时候,试着给当地剧团的团长写了一封信,说要去他们那唱戏,想不到剧团团长真回信了说,谢谢你对戏曲的喜爱,可现在你还是个孩子,要以学业为重,等你毕业了再来吧。

  直到现在,戏曲频道还是我最爱看的节目之一,只要有我爱看的,家里人只有靠边站了,甭想跟我抢台。天津台的《国色天香》是我很钟爱的一个栏目,各路明星演绎的戏歌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传统的,才是长久的,民族的,才是久恒的。

  戏曲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景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传奇人物,都能在戏曲的舞台上找到它们的身影,优秀的戏曲演员们在那七尺的舞台上,塑造出了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把人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表现的淋漓尽致,梁祝的爱恋,七仙女的真情,包公的刚正,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

  戏曲,我就跟你这样的一路走来,从童年走到暮年,然后 到人生的终点,不离不弃。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1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霸王别姬》中气势磅礴的词曲再一次在耳畔响起,而曾经与我一起守在电视旁津津有味地听戏的人却早已不在。我终于明白当年爷爷看此戏时的感伤,也不住为戏中那命运多舛的人儿落下泪珠。

  现代人不喜欢戏曲,这个时代快而浮躁,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听那些慢而难懂的戏曲了。然而,从小伴着“咿咿呀呀”的戏曲长大的我,却对戏曲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小时候和爷爷住在一起,时常听爷爷咿咿呀呀地跟着电视哼些什么,便好奇地凑过去看看,却只能看懂那画面上的人涂着满脸的油彩,穿着奇怪的服饰,嘴里也咿咿呀呀地哼着什么。那脸上涂着油彩的戏子对于年幼的我来说仿佛是个怪物一般,着实把我吓了一跳,便不敢轻易靠近那电视机。

  可时间一长,我长大了些许,竟对那戏曲有了些许好奇,凑近仔细听,也还是听不懂。于是我问爷爷那人唱的是什么,怎么打扮的这样奇怪。爷爷笑着摸摸我的头:“那是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这一部是《霸王别姬》。”爷爷眯起了眼睛,像是在回忆着什么“你奶奶以前也是个戏子呢。”我便知道他是在回忆逝世的奶奶了。爷爷翻出一张老旧的相片“你看,这就是你奶奶以前的模样,想当年……”我没有再听下去,而是对这相片中的人儿产生了些许兴趣。

  “原来奶奶以前这么漂亮……”我喃喃道。相片中的人儿,脸上覆着绝美的浓妆,穿着一身青衣,正走在一条小径上,却被人叫住,回眸掩面娇羞一笑,我仿佛还能看到她头上那枝金步摇在微微晃动。

  从此对戏曲着了迷。

  说实在话,最开始为戏曲而着迷,是被那旦的华美服饰和倾城容貌所折服,再后来又被剧情所吸引,对于戏曲的艺术性这些东西全然不知晓。于是,在电视机前咿咿呀呀的又多了一个小身影。

  再后来,我搬离了爷爷家,回到家中上了小学,便离戏曲远了许多。

  而我逐渐长大,身边的流行音乐越来越多,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我便渐渐疏远了戏曲。后来,也觉得戏曲没多大意思,故事情节老套,令人深感乏味无趣。

  突然有一天,家乡传来爷爷病故的消息。

  我回到爷爷家,暂时搬回去住。常常在原来的房间里写作业,却听不到了以往那句“咿呀”,心中之觉得空荡荡,愁思满布。然而,闭上眼睛,我却似乎还能感觉到爷爷在我身边,还有那一句“咿呀”。

  我走进昔日爷爷的屋子,找出那部落满尘埃的《霸王别姬》,擦干净,播放起来。听着熟悉的唱腔,仿佛又回到了年幼时坐在爷爷身旁咿咿呀呀的时候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2

  中国的戏曲在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它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

  我的爷爷是个戏迷,自然爱看戏,爱听戏,也爱唱戏。每天早晨,爷爷都会大展歌喉,边唱边比划:“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喊着:“爷爷,别唱了,过路的人都在看你呢!你唱的是哪一出呢!”唱哪出?来来来,我告诉你。”爷爷向我挥挥手。我跑过去,爷爷说:“这曲叫《玉堂春》,不错吧?”“噢,原来你们戏迷流行这曲呀!”“流行哈哈———”爷爷笑了,“对,我们就流行这曲。你们孩子流行啥呀?”于是我得意地唱起了周杰伦的新歌:“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原来玄儿喜欢听蚊子哼哼的呀?好吧,你听吧,听吧!”我看得出爷爷有点失落,但我决不喜欢,同学会说我老套的。这样,每当村里来了戏班子,爷爷一席都不缺,而我情愿一人在家里看《流星花园》,因为流行呀!

  小时候跳舞,有一跳《艺苑新蕾》,服装上画了个大大的脸谱,我觉得它透着古怪,便扔在柜子底层,不见天日。直到几年后的一天,表姐惊喜地发现它后,爱不释手,我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她。后来到她家,我发现她房间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脸谱,收集了非常多戏曲光盘。我嘲笑她:“你好土呀!”“说什么呢?”表姐嘴一撅:“你不知道吗?脸谱和戏曲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挂着脸谱,无论到世界哪儿,老外都知道咱们是中国人……”接着,表姐给我上了一堂戏曲课,我也惊讶得半天没回过神来。

  回到家,爷爷依旧在唱:“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爷爷,你们现在还流行这曲啊?”“对呀,我们永远都流行这曲。对了,你那蚊子哼哼不唱啦?”“嗨,又过时了!”

  我这才明白,戏曲不分时代,它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从那时起,我不再排斥戏曲,因为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深长……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3

  戏曲是我国的一大文化,它历史渊源,在汉代出现了戏曲的原型,叫“角抵戏”;在唐代,民间舞蹈得以入宫,得到更大的发展;宋代,又出现了 “瓦舍”和“勾栏”;金朝时,南方出现了“南戏”,北方出现了“北杂剧”,之后,南方的“南戏”逐渐发展起来,戏曲的雏形形成。

  后来在各朝各代出现了许多戏曲形式,列如元杂剧,还有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是在元代,第二个繁盛期则出现在明清时代,在明代还出现了四大唱腔,分别是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在清代,戏曲转型,向民间化、通俗化转变,后来由于徽班和湖北汉调艺人同台表演,后来逐渐融合,成为了现在大家最熟悉的戏曲形式——京剧。

  后来在地方又不断的出现许多戏曲种类,诸如越剧、评剧、黄梅戏之类的,戏曲有许许多多的形式就不一一阐述了。

  我国的戏曲是我国的国粹,从1400多年就出现了,是我国无形的财富,属于非物质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戏曲这一辉煌的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戏曲的舞台被现代的歌舞给抢占,戏曲表演的地方在现在可谓是少之又少,比如我们这里,我就不知道哪里有看戏曲的地方,所以说现在我们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得非常不好,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逐渐形成的民间文化、艺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传承并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以及精神,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精神、智慧、文化的结晶体,而现在随着时代在向着科技化,现代化发展,戏曲这一千多年前的东西,不受现在人们的喜爱,自然而然没有了市场,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除了中央电视台在播出以外,其它的地方我们很难找到戏曲的影子。戏曲这一伟大的民族结晶体不能就这样埋没,我们应该将它延续下去。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也应该进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大众而变化,不然古板、死板的东西是一定会退居二线或者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当然戏曲也是中国几千年前的文化,有人会说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我想问:现在在以后不也将成为历史吗?改变是必然的,不然戏曲非但不能表现现在、以后的历史,却将会在历史的河流长流中无奈的被埋没。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接受戏曲,而戏曲也应该做改革,以适应现在的潮流。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4

  我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可如今,却要面对是去?还是留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电影,电视,几乎没有人关注戏曲。在以前,爷爷在没事的时候就会听听戏曲。可现在,爷爷闲的时候却不是看戏曲,而是看电剧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俗话说:要想知道果子甜不甜,最好亲口尝一尝。戏曲也是如此,只有亲身去体会,才能知道它的奥妙。

  生活中的美是靠大家的眼睛去发现的,而戏曲中的韵味则需要大家去细细品味。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以前,戏曲是人们喜闻见乐的文艺形式。而现在,人们休闲的方式却是看电影,电视,逛街。除了一些老人之外,大部分人都不曾接触过戏曲。

  在老家,有一位十分喜爱戏曲的老人曾说过:“戏曲的舞台上尽管没有崇山峻岭,河流湖泊,没有狂风骤雨,骄阳似火,但演员可以凭借虚拟的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如京剧《三岔口》,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靠演员的精湛技艺就表现出了摸黑打斗的真实情景。这些都是电影,电视剧做不到的。”这样的戏曲难道会比电影,电视剧差吗?我们不应该去关注和学习吗?

  爷爷跟我说过“在老家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有唱戏的人来我们村。没到这时候,村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很开心,到唱戏的时候,舞台旁边就会站满人,唱戏人精彩的表演常常会赢来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到了结束的时候大家都恋恋不舍。然而,当村里有了第一部彩电的时候,大家没事的时候都围着电视看春晚,每年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以前是一村的人,到后来大家家里都有电视时,看戏的只剩下两三个人,到最后唱戏的人都不来了。”时代在进步,可我们艺术瑰宝却在消失。

  现在的“90后”“00后”的大部分人都说戏曲过时了,老土,而去追求他们所谓的时尚,流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戏曲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独一无二的戏曲正要面临着失传。

  我们应该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文化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的韵味。

  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决定权在大家手里。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5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著名的剧种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当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我的爷爷和姥爷都是戏迷,他们说之前的戏曲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每出戏都堪称经典,每位演员在台上走心的演出,戏迷们在下面走心的听着,非常舒服。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

  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的退出的确是一件大事,如何挽救就成为了我们现在要做的首要任务,那么怎样传承更好呢?

  戏曲与当今时尚元素结合是挽救戏曲的最好办法,现在许多艺人和戏曲大师们正在磨合,有许多熟悉的作品加入戏曲元素后又是另一种风格,获得了许多戏迷的肯定和观众们的认可,认为可以继续发展下去,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也自发的去学习戏曲,并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造诣,之前的一些经典曲目也被年轻人们反复推敲改编,使古老的戏魂又有了青春的活力,如今的戏曲已经在逐步国际化,这让大家很欣慰。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已经渐渐地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我们要多多了解戏曲,支持戏曲,相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之后,会焕发出新的光芒,再次震撼世界。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6

  每到村里过庙会,大队都要写一出戏唱唱,这几乎都成定例了——就像过年家家户户要贴对联一样自然。

  今年也不例外。吃罢晚饭,我就当饭后散步,溜达着就到了吹吹打打挺热闹的大队院。舞台上有个演员在咿咿呀呀地唱,舞台下稀稀拉拉坐着几个老年观众,几个中年人背着手看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偌大的大队院里,空空荡荡的,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以前不是这样的。小时候,那时候群众看戏热情高。有的戏迷宁可丢下地里的活计,也不耽误一场连本戏。有的从地里回来,晚饭也顾不上吃,就去舞台底下占座位了。他们不仅爱看,还喜欢煞有介事地点评呢:“昨晚上那个女包公唱得真好”,“今天下午那个皇帝唱得那叫什么呀,公鸡嗓子,哑的很”。那个时候观众的意见还能左右大队干部的决策。有一个剧团本来是要唱五天的,因为群众反映强烈,不到两天就给轰走了,据说工资也没有领够足数。

  村里煤矿正红火的时候,大队曾写过三班戏,每个剧团都把自己的代表作品,台柱子演员贡献出来,彼此之间飙戏。曾有一个剧团以孙猴子戏为主,有个武生把一杆金箍棒舞得像一团花儿,引得我们在台下疯狂叫好。但是就因为一次不慎把小妖掷来的佩刀丢到舞台下,次日那个剧团就乖乖走人了。

  那个时候看戏,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过庙会的时候,一家人出来看戏,没有丢人看门,因此家中财物遭人偷窃的事情时有发生;那个时候人们的凳子放在大队院,唱多少天,放多少天,就像电影院的座位,都是固定的,看戏的时候,对号入座即可;那个时候,看戏的观众人头攒动,坐着站着的人把舞台围个水泄不通,出去方便一下都得费老大力气才能挤出去;那个时候尤其是孩子们,对看戏有无座位实在不在乎,大队的围墙上,广播架上,院子里的砖摞上,只要有立足之地,都是看戏的好座位。

  可是现在,戏还在唱,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县城里曾经享誉一时的曲剧团早已经如鸟兽散,虽然重视文化建设的市领导又斥重资,成立了市豫剧团,虽然豫剧团很重视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但是只是有戏曲的传承是不够的,还要培育滋养戏曲的良好土壤。年轻一代越来越疏远戏曲,戏曲演出,演员比观众还多,这不能不说是戏曲发展的尴尬。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7

  现代青年追求流行乐,摇滚乐,追求非主流,另类,追求快感刺激。当然忍受不了戏曲那悠悠慢慢的的唱速,咿咿呀呀的唱腔。实话实说,我也不爱看戏。但在我小学时我曾发生了一件关于戏曲的事情,至今使我回味无穷,难以忘却。

  那是三四年级的事了,我们班举行了一次班会,同学们可以上台跳演节目,我就表演了“唱脸谱”。听起来不可思议吧,可事实就是这样,往往事实会超乎人们所料,让人大吃一惊。

  其实,我也不明白当初我为什么要选择这首歌,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歌海中偏偏选择了这首,也许,还真是戏曲那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我,是我鬼迷心窍了吧!哈,这一切都无从考证了。我只知道,这件事在同学中引起巨大反响,这首歌震惊了他们,这件事一直深深刻在他们心中。以至于几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做起“戏曲大舞台”这个实践活动时,很多与我小学就是同学的同学,竟提起这件事,开玩笑似的要我再唱一次。

  那节班会课上,我自信的走上讲台,自己给自己报了幕(我是主持人)便“惊艳”亮相,拉开架势(现在想来动作一定很别扭),唱了起来。我幻想着自己是巨星是大师,万众瞩目,星光闪耀。我看到台下同学眼发直,以为我表演的多么好,使得同学们这么兴奋。

  可事实上,在一个如此流行音乐与现代舞蹈云集的舞台上,居然有一个人唱戏,这个人还是他们眼中文静的,默默无闻的,成绩优秀的朱同学,惊讶成都当然会乘火箭上升。后来,在同学们惊喜而又敬佩(我真是勇气可嘉,找死)的目光中,我走下讲台。这绝对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

  那次表演,我接受了戏曲,戏曲也接受了我,我们配合的是那样默契!我永生不会忘记这件事,但我再不会像从前那样做了,我不会再尝试戏曲。因为,还是实话实说,我不喜欢戏曲了。

  不过,那种悠然自得,那种绚丽色彩,那种美丽而古老的神韵,的确不错,很可惜,我实在不感兴趣。还是顺其自然吧,毕竟每个人爱好不同,我尊重我的选择,肯定我的选择!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8

  人们常说人生就犹如一场戏,在这场戏中,能够了解到真正的自己,这场戏,没有任何的做作,虚伪。而在我看来,戏曲,也是一番没有任何做作虚伪的戏。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心中的戏曲。

  戏曲分生、旦、净、丑这四种戏曲独特的表演方法。

  中国的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和思想观念。就例如‘生’,生指的是除花脸和丑角以外的男性主角统称,同时,里外又分为‘老生,小生,娃娃生,武生’不仅如此,‘旦’也来头不小,它是女性主角统称,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是指扮演性格,品质或者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丑’是指扮演喜剧主角。

  戏曲还有很多的版本,据统计,我国的戏曲约有360多种,其中,目前比较受人们欢迎的戏剧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等等。多种多样的色彩,融入到这个戏曲大家庭,戏曲遍布全天下,不受地区限制,不受语言限制。它慢慢的向世界走去,是它,把中国璀璨的,多样的,民间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虽然有很多的人热爱戏曲,但还是有那么一批人,喜欢追逐潮流,在我看来,比起潮流,我们更应该尊重前辈流传下来的知识文化,当现代的酷炫撞上古老的文化,我们犹豫其中,摇摆不定,但即使再怎么喜欢潮流,也不能够去侮辱老祖先生生世世流传下来的遗产!

  中国的戏曲在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它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19

  多少年了,中国的戏曲仍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不断的流传着,有着各自独特的唱腔,鲜明的民族风格的戏曲,是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它凝聚了我们历史深厚的内涵和悠长的韵味。

  古起元曲至今,中国的戏曲几千年的历史,雍容高贵的京剧,典雅别致的昆剧,高亢悲凉的梆子戏,婉转轻柔的越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本土的特点,悠长的历史和独特的唱腔,戏曲那高贵别致的艺术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这里。优美的曲调配上独特的唱腔,让人也仿佛置身于其中。曾经,我也听说过我们的粤剧《帝女花》,里面那苍凉悲楚的曲调。秋风瑟瑟,皎洁的月色,把帝女花的凄惨悲凉的心情也不知不觉的透露出来。我也不得不佩服戏曲的精妙内涵。

  可是如今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戏曲仿佛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逐渐被我们淡忘淡忘……现在流行的含糊不清的jay式唱腔才是众多青少年极力追求,热捧的,而谁有还会想到那地地道道的古老国粹——戏曲呢?对于我们的几千年文化的见证,早已被我他们带上“老土”的称号,如果在街上问几个人,当今最红的歌星是谁,我想他们一定能脱口而出,可谁又会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旦是谁呢?其实流行音乐并非不好,可在此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国的国粹,无论如何,它是历史的见证,智慧的结晶,文化的奠基,他还是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他永远是我们的瑰宝,永恒的历史,永远不变。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0

  “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一个只有椅子那么高的小姑娘咿咿呀呀地哼唱着一首戏曲。

  小姑娘扎了一个冲天辫,肉乎首的粉色小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小手在空中乱挥,大大的黑眸中满是欢愉。

  这是幼年时期的我,因为一次“偶然”迷上了戏曲。

  那时,妈妈刚从音乐学院学习回来,每天都播放戏曲的音频,那独特的节奏,颇有韵味的戏曲使仅有3岁的我觉得十分新奇:“妈妈,你放的是什么?”

  “含子,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戏曲。”妈妈摸摸我的头。

  “妈妈,这些戏曲好好听,你教教我吧……”我对妈妈撒着娇。

  “不行,你太小了,就算是学也唱不好。”妈妈拒绝了。

  “求你了……”

  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终于同意了,她先教我唱京剧《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桐县……”妈妈开始唱第一句,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是哪几个字,跟着唱音唱了起来:“苏三离了‘风’桐县……”

  “错了,不是‘风’桐悬,而‘洪’桐县。”妈妈拍拍我的肩,“再来一遍。”

  “苏三离了洪桐县……”你看这个“洪”多好听呀,我一直以为它是“红”字,红色多鲜艳啊,我爱吃的苹果也是红色的哩!

  “将身来在大街前……”妈妈似乎觉得我唱得不错,便很快教我了第二句,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个“街”字不读“jie”而读“jiai”呢?还有“我”怎么会发“ngo”的呢?我死缠烂打地问妈妈这个问题,可妈妈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

  很快,我便学会了《苏三起解》,我每天都醒得很早,便站在小马扎上,大声唱着《苏三起解》,把全家人都给吵醒。

  “羽含,有了你全家就不需要闹钟喽!”爸爸开玩笑地说。

  随后,妈妈又教我唱黄梅戏——《女驸马》,它的节奏很欢快,我也是十分喜欢,手拿小拖鞋,踏着音乐的节奏,挥来挥去,有一句我始终弄不明白:“帽插宫花好新鲜。”头上戴花不是“好看”吗,怎么会是“新鲜”呢?

  有一次,妈妈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教我唱难度很高的沪剧《燕燕做媒》,本以为我学不会里面的上海话,结果我居然唱几遍就会了!妈妈上班去了,我在家里对着碟子唱:“就是同村个李小晚,哎呀,迭(这)门亲事勿稳当,攀了迭门亲,村里厢有人讲……”后面的念词我也能模仿出来:“小外(晚)令才(人才)长得好,城里哪个比得上,放了犁,秀(就是)耙,劳动生才(产)好榜样,……”

  小时学过的戏曲,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学习戏曲也给了我一副好嗓子,进入了学校合唱团。

  现在的我依然会找我的“良师益母”——妈妈温习一下戏曲,在记忆深处,是她教我戏曲,只有她才会耐心地教我,用温柔的声音指导我。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1

  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

  中国历史文化悠远留长,它自然成为我国一大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着它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有的是人赏心悦目,有的使人兴奋不已,又有的使人泪如雨下,它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一说要听戏,我内心便是十分的不愿意,但是没办法,外婆受伤后双脚不灵活,走哪都得有人跟着,迫于无奈我在不愿意也得去。戏曲给我的感觉是,只适合上一代人,而不适合我们这些连听都听不懂的人,陪外婆听戏我只知道一点,这出戏是豫剧,具体演些什么,讲些什么,我全都不知道。

  到了剧院,好多人都围在那里,出于好奇我也凑了过去,原来是我们家隔壁那个老爷爷,据说他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竟然为了听戏,不顾自己的身体,我自言自语的说为了听一场戏至于这么拼吗,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管不顾的这出戏还不如不演。我的这番话被外婆给听到了,外婆把我叫到一旁对我说道,你不懂这出戏是那位老爷爷的学生演的,是想给他一个惊喜,那个老爷爷曾经可是戏曲界的风云人物,而他的学生里也有不少知名人物。

  那一刻我改变了自己对戏曲的看法,我想认真的去观看这场充满浓浓的师生情谊的一场戏,戏曲开始了,那一个个戴凤冠披霞衣的,把人物演的栩栩如生的。在听戏的过程中我也时不时的回头看看那位曾经的戏曲风云人物,他站了起来随着台上的节奏在摇动身体,好像是他在台上表演给我们表演,而我又仿佛看到那个叱咤风云的他。戏结束了,以前连听都听不懂的我现在竟然知道这出戏是穆桂英挂帅,果真用心听何不用心听区别很大。

  突然从后台走出一个人,把老爷爷扶到最前边,台上的人聚集在一起朝老爷爷深深地鞠了一躬,大喊道‘老师谢谢你’老爷爷想要跑到台上,但是因为上了年纪再加上生病双脚走不快,显得非常不协调,一位学生跑下来把自己的老师背了起来朝台上走去,那一瞬间我和老爷爷包括在场的所有人的眼泪都不约而同的流了下来。台上老师,学生都紧紧地相拥在一起,我相信老爷爷此时的内心是十分快乐的,是十分感动的,是十分欣慰的,他快乐他学生回来看他,他感动学生没有忘记他,他欣慰他教出了一批这么优秀的学生。我想在场的其他人的想法和我一样,特别是那位戏曲界的‘风云人物’。

  从这件事过后,彻底改变了我对戏曲的所有认识。原来戏曲里面可以包含许多东西,就像那位老爷爷的学生演的那场‘穆桂英挂帅’包含了对老爷爷的感激之情。

  我想这就是戏曲的魅力了吧,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戏曲的魅力,我也会更加努力的去欣赏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2

  本应是风和日丽的下午,可天色去越来越暗,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雨丝已经密密麻麻落在了我的身上。我加快脚步,我可不想被淋成落汤鸡。

  路过家附近的广场,昨天搭起的戏台子上,演员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一招一式气势非凡,雄厚浑圆的嗓音美如天籁。我驻足了一会儿,便不敢再停留——雨又下大了许多。匆忙回到家,从窗口瞧见那一群演员撑起了伞,仍然在唱着、跳着。一想到还有作业没完成,就无暇再看下去了。

  雨,仍在下着,不过是更汹涌了一些。时针指向了七,越剧演员们准时上台了,他们穿着肥大的戏服,画着俏丽的脸谱,带着笨重的头冠。虽美,但大雨早已把戏服淋湿了,脸谱弄花了,头冠也变得摇摇欲坠。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是扎实的台步,飒爽的身姿,独特的唱腔,献给的却是……空无一人的观众席。

  好奇心驱使我撑着伞下了楼,一走出门外,一股冷风吹得我打了个颤,但台上那些演员们,湿嗒嗒的衣服拖泥带水,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矫健的身姿。在大雨中,越跳越美,越唱越响。

  人们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他们在这一个多小时背后又留下了多少汗水与泪水?舞台上光鲜亮丽,难道只需要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不,不是的。没人会知道也没人想知道,观众在乎的只是台上最精彩的那一刻,而演员们最珍惜的,也是那一刻。他们献给观众的是最优质的欢乐,给自己留下的,是双倍的压力,和那永远的腰酸背疼。

  歌声萦绕在耳畔,伴奏的是哗哗的雨声,这雨中的戏曲,无法忘怀。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3

  伫立在熟悉的古巷,凝望着村口的戏台,那熟悉的戏曲声窜入耳际,昔日的回忆在脑海中回放……

  古老的戏台,高大且宽阔,伫立在村口。记得小时候村里逢大事经常会在这里唱大戏、播电影、演木偶,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爷爷奶奶去看大戏。对于孩提时代的我,这不仅是村里的热闹盛宴,更是玩耍的好去处。

  每次唱大戏那天的黄昏时刻,在家里就能听到戏台传来的锣鼓镲钹声,听到这声音,我总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又可以狂欢了。那日傍晚,戏台锣鼓喧天、镲钹齐鸣,晚上又要唱大戏了!吃过晚饭,我便迫不及待地拉着爷爷奶奶,带上长凳,来到村口的戏台前。此时,戏台两边,早已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小摊:卖烧烤的、卖冰糖葫芦的、卖玩具的……一声声的叫卖划过天际,孩子们围着这些小摊,央求着大人们为自己买上一两样玩物或吃食。我也不例外,让爷爷帮我买了串冰糖葫芦和一个风车,边吃边玩,好不快活!

  夜幕降临,大戏拉开了序幕!一切喧闹声都伴随着戏的开场戛然而止,所有的人们一齐注视着那火红色的戏幕上升,一起侧耳聆听着开场的铜锣声。

  大戏上演了!画着白脸的小丑穿着一身华丽的衣裳上台了,当他开口唱第一句台词时,台下的人们一齐叫好。年幼的我,也一知半解地抬着头,和大人们一起看着台上那一个个顶着大花脸、扯着嗓子的戏曲演员。有时爷爷会把我举在肩上,边看戏边跟着哼哼。那铿锵有力的唱腔在天空中回荡,那顶着花脸的小生,在一方戏台上,稍稍转身,一袂衣袖,舞出了别样的神韵……

  大戏结束了,人们还意犹未尽,两个一伙、三个一群谈论着今日的戏;孩子们则一个个跃上戏台玩耍,学着那一个个演员,扯着嗓子、比手画脚地舞着……

  如今,经济越来越发达了,爸爸妈妈在城里买了房,我好几年没看到大戏了,但那一个个角色,那一句句充满乡音的戏曲,深深地烙印在我记忆中,戏曲文化早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今天,我还会无意中唱出几句戏曲台词呢!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4

  豫剧是我的家乡——河南省的经典剧种,我从小听戏长大,直到现在上小学,学习任务重了,但有空还是小听一会儿。

  豫剧有许多名旦,最著名的当仁不让就数常香玉,她不仅唱得好,还爱国,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缺少飞机,常香玉得知消息后,便带领剧团四处演出,把演出所赚的钱一分不留全部捐给国家,用于买飞机,在她的影响下,全国各级人士纷纷捐出钱财,国家共收到捐款3800亿旧币(折合新币3800万元),随即国家从苏联进了一批米格—15战斗机,其中一架就以常香玉为代号。这也是我喜欢豫剧的原因之一。

  我们老家每年庙会,都会请有名的豫剧团去演出,我们那里唱戏不像鲁迅先生《社戏》写的那样在晚上唱,而是早晚都唱,戏台设在村头一块空地上,十几个柱子支起一个简易的戏台,戏台后面用布挡开,分前台和后台,戏台下一片宽敞的空地就算观众席了,就这样,观众还是听得全神贯注,白天不够,晚上还要来个“连灯拐”。

  看了几次梨园春,赶了几次庙,我对豫剧渐渐产生了兴趣,特别是上学期学过《花木兰》后,我还会时不时哼上两句。特别感兴趣的是豫剧的服饰,它极为漂亮,金黄的龙袍,紫或蓝的官服。旦角中脚上穿一双花头鞋,普通女的则穿绣花鞋。更有趣的是在女人头上缠根条就算病了。而男角色只要象征性挥一下马鞭,无论多远的路算到了……看着看着,不由地沉浸于那丰富的唱腔中了,遇到熟悉的还会附和两句;听着听着,我了解了那一个一个的历史故事,时不时向小伙伴炫耀一下。

  河南,是一块被戏曲浸润的厚土,豫剧,给我带来了童年的快乐,我爱你,家乡的豫剧,爱你那美丽的旋律,爱你那丰富的情节。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5

  很多人都不喜欢看戏,喜欢看戏的也差不多都是老人,其实也有很多人都喜欢唱戏,在电视上经常看到。

  为什么到了我们这年代大部分都这么不喜欢看戏呢?有很多原因,我们家里人都不喜欢在电视上看戏,却喜欢在别人家里办喜的时候看。只有这时候,很多人都会去看,因为他们唱得很搞笑。

  在电视上我看到很多人在那里唱,有小孩也有大人,还有老人。他们唱得非常好,可是我不喜欢看戏,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不喜欢看戏和唱戏是因为觉得他们演得很假,不是很真实。每次他们老人看戏的时候,我都会时不时的去看,每次看到他们演哭戏的时候,都没有哭,都是装的。但是演戏剧又很容易,有些人正是因为戏剧太容易演所以还是有很多人来演。

  中国传统戏曲,是去还是留呢?我觉得应该是留吧。虽然我没有资格来评价,可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是有必要发言的。戏曲毕竟是先人们流传下来的,它就应该有必要留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6

  周末的清晨,外婆带着我到公园的小树林里听戏。树林里,有一个用石头搭的简易舞台。台下已有很多坐在马扎上的老人,他们都在那里翘首期盼着好戏开锣。

  等了好一会儿,锣鼓声响起,帘幕后走出来一位化着精致妆容的美妇人,她咿咿呀呀地唱过一段后,便甩着长长的水袖舞了起来。台下听戏的观众不时地大声鼓掌,连声叫好。这是我对传统戏曲的最初记忆。那时的我,正在妈妈的引导和熏陶下,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古诗词。舞台上的戏曲演员字正腔圆,唱念做打,好不热闹,却丝毫提不起我的兴致。环顾四周,老人们竟都是一副沉醉的表情。然而,我怎会想到有一天自己在听戏时,竟然也是这种表情?也许因为妈妈的职业,我们家保留了一些文化传统。逢年过节回老家时,亲人们常常围坐一团,捧读古典诗词,谈论古典戏曲,一起研究戏文,一起听戏。那些戏文虽然生涩难懂,可当我真的沉浸到戏曲文化的氛围中,我才发现,戏曲的唱词优美,音色婉转,曲调雅致,那甩动的水袖,总是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情。耳濡目染,我逐渐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

  现在,我也能和京剧票友小姨妈谈论京剧角色,领会戏曲的魅力。看一部戏曲,就能了解一个历史事件,读懂一个人物,就可从中知得失。“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戏曲就像写意的山水画,用纵横的笔势在方寸舞台上表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现在,人们把这些寄托着美好愿景的传统戏曲抛掷一边,认为那是愚昧、过时的代表,一点点忘却。传统戏院消失了,戏曲只能栖身在这片小树林里,只有老人们还在孤独地守望着。“眨眼间数年光阴,寸炷香千秋万代。”

  戏曲的魅力令人着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传承发扬呢?当我们为万圣节着迷,为圣诞节狂欢,沉浸在西方文化的新奇中时,我们能不能也经常去感受一下那些美好的戏曲文化呢?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7

  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戏曲频道弘扬了传统的戏曲艺术,宣传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国粹文化。星期天,原本对戏曲知识一无所知的我在妈妈的带领下观看了央视十一套的节目。

  打开电视,很巧,播放的正是京剧《赵氏孤儿》,只见里面的人物个个都画了一张大花脸,不由得让我吓了一大跳。“大花脸”中最凶神恶煞的应该是屠岸贾了,只见他瞪着牛一般大小的铜铃眼,凶相毕露的大声询问程婴:“赵氏孤儿在哪里?快快交出”饰演程婴的演员说道“不知大人此话何来,我年过五旬,何来婴儿?”……虽然里面的人儿个个演的活灵活现、唱的字正腔圆绘声绘色,可我一点都不想看,心里转满了动画片。看看时间,才5分钟!心里立刻冒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看动画片时时间过得那么快,而看戏曲时间却过得那么慢呢?在前十分钟里,我几乎是盯着钟过的,我何尝不想在分针上加个火箭推进器呢!“哈欠”!瞧,我都打哈欠了,上眼皮似乎变成了铁,不停地与下眼皮打架。最后下眼皮招架不住,不仅投降,还让瞌睡虫爬上了身。一直处于半睡半醒状态的我,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激灵醒过来,不行,还要写作文呢!我抬起头,这时程婴的妻子出场了。她上来唱了一段,然后询问程婴“孩子呢”?程婴一时语塞,屠岸贾大叫“拉下去”。这时剧情似乎更加曲折,我也逐渐被这曲折的剧情给吸引住了,双目也紧紧地、聚精会神的盯着电视屏幕,比看我最喜欢的动画片还要认真几倍呢。我在心里默默的想:真没想到,我竟然会喜欢上看戏,甚至连喜怒哀乐都和剧中人物们连在了一起。当看到白发老人公孙杵为保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残忍杀害的那一段,我的心陡然一紧,为这位正直善良的老人被杀害而感到一阵悲哀。很快,一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我恋恋不舍的关掉电视,心想,有机会还要再好好领会领会戏曲博大精深的内涵哇!

  小小的戏曲舞台,却能演绎出无数精彩的故事,更为广大的戏迷们带来了精彩的艺术享受和精神需求!戏曲,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啊!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8

  “儿子,快到7:20了,快调到戏曲频道,看戏!”我听了恋恋不舍地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最后一眼,然后很不情愿的调到了戏曲频道。

  唉~这都要怪吴老师出了着了个这么刁难人的任务——听一小时的戏曲。哎,有办法了,“哎哟,肚子疼,”老妈冷笑道:“别装了,快听戏吧!”啊,失败了,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乖乖的坐在电视机前看戏了。开始了,演员刚一唱,我身上的鸡皮疙瘩就紧急集合,连续不断。我真不知道,这么难听的东西也能被称之为“国粹”,真是难以想象。这声音难听就不说了,再看看这脸画的怎么和妖怪差不多呢?看得我心惊肉跳的。5分钟过去了,我实在受不了了,便向老妈求起情来:“妈妈,你看,我这几天表现也不错,也看了一会儿了,能不能就此结束啊?”我陪着笑脸对老妈说。而老妈也不温不火的对我说:“不行啊,这是你们吴老师布置作业,一定要一个小时的,现在离一个小时还早着呢?我得做好监督工作,要不然我就是不负责任的家长了。”唉~诡计又被老妈识破了,没辄了,看来,逃是逃不掉的了,那我就拖延时间,我一边看一边东摸摸西看看,就等着一个小时赶快熬过去。这时候,老妈突然对我说:“张若怀,你就在这给我认认真真的看,我就在这里既陪着你看也监督你,你定下心来看,也许,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见此情景,我只好耐着性子,硬着头皮认真地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渐渐地被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这部戏的名字叫“赵氏孤儿”,说的是一些正义的侠士为了保护一个忠诚的宰相的后代而舍生忘死的故事。再接着,我又被演员那生动的表演给吸引住了,只见那些演员表演得活灵活现,双眼炯炯有神,看着看着,我不知不觉也在一边手舞足蹈的学了起来。可是,我的表演实在太差劲了,看起来是那么的笨拙,呆板。这时候,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的含义啊!这一招一式是经过怎样的刻苦训练才练成的啊?不由得从我心底油然而生出对这些演员的敬意。就在这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过去了,而我还在那里津津有味地看着。

  第一次看戏,可真令人难忘!我从最初的不情愿,到后面的津津有味地看完。这次看戏使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要你去尝试,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29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童年与刚刚改革开放的时期度过。当时农村的娱乐活动很少,村里一年一度的唱大戏就成了全村人最大的娱乐奢望了。

  每到秋初之际,村里就会派人外出写一班戏来村演出。一来丰富丰富匮乏的农村文化生活;二来正值农作物急需雨水之际,也祈盼风调雨顺,以求当年有个好收成的心愿。在人们的期盼中村委传出哪天来村演出的确切消息,大家相互传递着信息,各自邀请着外村的亲戚朋友来看戏,全村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气氛。在演出的前一俩天,每家每户或多或少会增加些新面孔,邻里之间相互问候着,祝福着,村里显现出几分少有的热闹。

  汽笛清脆的响声把寂静的村庄沸腾了。大人们相互谈论着今晚早点吃饭,去戏场看戏;孩子们雀跃着,奔走相邀,往返在家和戏场之间,往日没人驻足的戏场热闹了起来。中午过后,在村子的主要街口贴出了海报,人们浏览着、谈论着、嬉笑着、相约着晚上的戏场。

  大约下午6点以后,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了,晚饭要比平时吃得早,孩子们则已经有早早就到戏场去占座位的了。那时没有什么公共的座椅,靠近戏台的前面村里会摆上几排杨树椽子,充当临时的座椅,后边就是各家各户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圆的、方的或凳子、或椅子什么的,大家倒也摆的一排一排的,虽然不是摆的太整齐,但大家还是比较规矩的相互照应着。我和妹妹也会早早去场子里在好一点位置的椽子上摆上几块手绢什么的,占几个座位,一下午兄妹二人轮流的看着占下的座位,看着戏台上的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和熟悉的、不怎么熟悉的小孩、大人打着招呼,焦急的盼着夜幕的降临。日头缓缓的向西沉去,夕阳染红了半个天幕,戏场也仿佛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场子里的人们逐渐的多了起来,嬉笑声、叫喊声、小贩的吆喝声充斥着整个戏场。我们兄妹二人也翘首寻找着自己的家人,不时互换着跑回家吆喝几声:快点、快点。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陆陆续续的到齐了。8点钟开始,台上会每隔一会儿奏一段过门:一是提醒戏子们应该开始化妆准备了;二是告观众戏快开了,大家尽快到齐了。人们扬着笑脸,嘴里边磕着瓜子什么的边唠着家长里短的话题等待着正式开演。8:30到了,戏台上的幕布随着器乐的演奏声缓缓地拉开,戏演开了,台下的吵杂声也逐渐的静了下来。人们的表情随着表演的剧情变化着,懂得、不懂得全都津津有味的欣赏着,随着演员过硬的功底和卖力的演唱以及群众忘情的投入不时传来阵阵叫好声,初秋的暑意融入了浓浓的戏情里,高涨的激情把夜空也渲染的亮了许多。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瞪着眼看着戏台上表演,听着大人们嘴里不时传出的几句解说,似懂非懂的留着记忆,逐渐的积攒起了对戏曲的爱好。大约12点半以后散戏了,人们呼男携女,扶老抱幼鱼贯而出了戏场,吆喝声、狗叫声、开门声、关门声把整个村庄搅得又出现了短暂的沸腾。

  如此四天,辛劳一年的人们的脸上露出的是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演出结束后,大家任要谈论几天,比比去年的啊;今天的有什么不足啊;戏子们谁好啊等等之类的话题。我们孩子们也是演出后的几天才能从喜悦中恢复过来,但却在我们幼小的心中留下永远不可磨灭的痕迹,陪我们长大成人,培养出我们这一代对戏曲的爱好。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0

  以前,我对京剧一词十分陌生,只知道京剧是“咿咿呀呀”唱的。可自从老师对我们说有“国粹进校园”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才对京剧有了更深的了解。

  老师让我们去查与京剧相关的资料,我到电脑上一看,原来和京剧相关的资料这么多!

  原来,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在查资料时,我学了一小段京剧,无意间看了看京剧的唱法和曲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了我一跳!从古至今,共有五千八百多个曲目!有十九种唱法!京剧真不愧是中国的国粹,真不愧是“东方歌剧”!

  京剧演员最常用的唱法,就是“真嗓”了。“真嗓”亦名大嗓,本嗓。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在演唱时,除小生和念白,其余均用真嗓。

  你瞧!京剧多受人们喜爱啊!京剧之所以被誉为“国粹”,“东方歌剧”,就是因为它受到中国的重视,受到日本,美国,欧洲的重视!愿京剧将来有新的发展,走向世界!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1

  有一支戏,曾经必然是这样的:从那戏子银铃般的嗓音滚落,或圆润,或尖细,或流水般婉转,又像旭日般慷慨。于是,那一颦一笑,一吟一唱,便穿过水袖飘飘,滑落缭绕云丝,复又化作阵轻风儿,挂在了一树老海棠,摇曳不定……

  那戏子,定是素手柔荑纤细葱白,身着一袭青衫飘飘。轻抬手,掩朱唇;眸子若弯月点点氤氲,声似银铃,或是轻嗔,便有无限韵味。

  有一支戏,曾经必然是这样的:那青袖女儿默然独立,一抹黛眉如烟,一汪清眸若水。袖儿飘飘,娇嗔间轻起腔,似悲似喜,像那杏花扑面,又若细雨淋漓。上演一出西厢记牡丹亭,将那人间世事演尽。那看戏的人,沉浸戏里;那演戏的人,如痴如醉……

  关于戏的名字,必然曾经有一段这样的故事:在《诗经》之前,在《楚辞》之前,在仓颉造字那时节,人们将歌舞吟唱融入到一个故事里。于是那故事,变得多情,多姿,多了一分韵味。水袖轻甩,红幕半掩,演绎一场悲欢离合,潸然泪下……

  那时的人们苦苦思索,轻启唇齿,便予了它一个名字——戏曲。

  优伶启嗓咿咿呀呀一曲别离相遇,婉转水袖间珑玲袖线轻挥而过,留下刹那间的芳华。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是柔如水,还是金戈铁马,将那戏台上一出又一出繁锦传奇演绎……

  所有的戏,都交给看客去评述,去品味。所有的梨园子弟,都掩在华丽的红幕后,那戏台旁的千百颦笑与回眸,便储入彩袖飘飘,任它们再一一去回忆罢了。

  戏曲曾经必然是这样的,还是它仍藏在哪个角落?愿能透过望不尽的高楼,走出看不完的电子屏幕,去追溯从前的那一角梨园……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2

  人常说,人生犹如一场戏。在我看来,它是一场长久却无需道具的戏,这场戏的,主角是自我,每个人在演戏都是演真实的自我,感受喜怒哀乐自是一种快乐,真可谓,何必让杞人忧天占了上风。

  既然是看戏,何不真就当做一一场戏曲,边看边想,看完还是要记得摆脱出来,千万不可执迷。快乐是一生,悲哀是一生,碌碌是一生,追求亦是一生!

  戏剧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戏”“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剧”。

  中国戏曲主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看了上方的介绍还不错吧!

  中国的戏曲文化就是这么精彩,要一点一点讲十天十夜都说不完呢!期望未来的我们能继续发扬它哦!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3

  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若要追溯戏曲的历史,恐怕要从尧舜禹时期了。戏曲的文化在中国孕育是相当早的,它在世界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高,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曲文化。

  记得小时候,农闲时,院子里的长辈们就聚在一起谈论戏曲,有的兴致高的还会唱上几句,我还会死缠着他们教我唱,多多少少会哼一些。不过却从未系统的了解过戏曲,也基本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戏曲,更别说从戏曲艺术角度看这国粹了。

  《曲艺知识》这门课让我们不仅了解戏曲的种类,即包括京剧、豫剧、黄梅戏等,还包括相声、小品等。戏曲是美的集成,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很惊叹戏曲的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它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它完全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大量换舞台背景,戏曲就用一个小小的舞台创造出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把一个个故事表现的美轮美奂。这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它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吧。

  戏曲是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对待戏曲的态度却是如此冷漠,难道就让它永远只存在于历史的记忆里?

  在看《梅兰芳》的时候,电影里梅兰芳要在戏曲里添加新元素而他爷爷却守旧地不肯改变,然后他和那个法官从新开了家戏院演他们的新戏曲,这一情节深深地触动了我。有人说现在的戏曲都是在吃着以前的老本,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吸引不了年轻人的兴趣,戏曲注定要没落了,注定只会留在历史的记忆里。现在对戏曲感兴趣的年轻人的却不多,戏曲的继承人很少,有新的发展也很困难,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戏曲才会得到继续的发展,民族文化才不会没落。弘扬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责任。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戏曲逐渐没落的时代,我们更加要积极的去正视这种文化,使其可以很好地延续下去。近年来,教育部也逐步重视起来,高校也相继开设一些有关戏曲的科目,这有利于同学们了解更多的戏曲知识,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多的领略戏曲的魅力,使其得到更好的弘扬与发展。在上了《曲艺知识(戏曲)》的课之后,让我感受到在这个戏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我更加看好中国戏曲的前景。中国戏曲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历经岁月的沉淀,必将会受到更多人的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曲艺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且品类繁多的艺术,而对于像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来说,对曲艺方面的知识是十分缺乏的。经过十周《曲艺知识(戏曲)》选修课的学习,我收获了不少,从接触到了解,从了解到产生兴趣。虽然曾老师给我们讲理论知识的时间不多,但是从一些曲目的观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戏曲的那一种艺术,那一种文化了。在课堂上所观看的电影《梅兰芳》、京剧《白蛇传》、黄梅戏《天仙配》,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让我大开眼界,惊叹于演员出色和独到的演技,这也是我们现代很多演员所缺乏的东西。

  以后我会多多关注戏曲方面的东西,多了解国粹,虽然我不能作为一个传承者,但我可以做一个关注者!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4

  淮剧是我家乡的戏剧之一。它的原名是江淮戏。它在淮阴和盐城很受欢迎。

  淮剧演员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演员的服装和化妆也没有京剧那么复杂和精致。基本上,只要你穿上你想表演的人的衣服,化妆是一样的。要扮演一个老妇人,你只需要穿上一件老妇人的衣服,一个假的白发,并且化妆成一个老妇人的样子。与京剧不同,你需要在脸上画脸谱,然后穿得像京剧一样。

  像燕子展翅飞翔。

  淮剧的唱腔不像京剧那样粗或细,在整个淮剧表演过程中唱腔很少。与京剧表演过程中的基本唱法不同,淮剧必须在场上走来走去,并做出一些随表演变化而变化的表达。然而,淮剧并不那么麻烦,只要你稍微改变一下你的声带,做出一些非常奇怪和简单的动物和表情。

  较著名的怀剧有:《舌对舌》、《干校》、《乔奶奶骂猫》,主要剧目有《九连十三英》(即《秦香莲》、《兰玉莲》等九部荷字戏,还有《王》、《苏定英》等十三部英字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后,还编了一些现代怀剧。这些淮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给我家乡的人民带来了欢乐。

  这是我家乡的淮剧,一部生动而有吸引力的戏剧。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5

  假期,我与父母去成都游玩。

  成都市,它是一个多姿多彩大城市:有香辣双味齐全的串串香,成都人特爱吃麻、喝辣;有土生土长的纯正四川话,字字句句都回味无穷;有又精彩又好吃的功夫茶,令人赞叹不已;也有出名全世的川剧表演,在其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变脸,或让人惊讶得整场烧开的喷火,这迫不得已要我钦佩。

  一天,大伙儿和杨大姐一家去成都名游玩景点——成都宽窄巷子玩耍。这里有浓郁的老成都味道,亦有中西结合,这儿建筑类型不一样,这让我认为十分幽默。中午,大家进了全名是“成都印象”的饭店用餐,这也是有老成都的浓郁味儿:大门口有一铜雕店小二正弯着腰、笑眯眯地给你请进;餐馆如古塔,如同影片里古时候普遍的餐馆,来过很数次成都市,这还第一次感受到。杨阿姨与大伯抢到靠演出舞台旁边的一桌,一进门处就是二楼,下边也有一楼,那有一个演出舞台,大家那桌一掉转头俯瞰便由此可见演出舞台。夜里七点多钟,表演开始了,最先是二胡、古筝、琵琶合奏,歌曲但是超好听。

  接着是“顶部时间”——顶灯,浓浓川味与顶灯时间令我誉不绝口。

  下面也是小品。经常在电视机里看到四川小品,十分风趣、趣味;可今天亲眼所见,我不得不觉得高兴。这一搞笑小品逗得大家乐欢喜,逗得我捧腹大笑,伶牙俐齿也令我敬佩,我拍巴掌称精彩纷呈。

  杨阿姨说,最精彩的在最后一个综艺节目,我好奇地问是啥表演,她讲等一会儿就知道。

  我吃完了饭,专心致志地看表演。

  不一会儿,我看见了一位年龄大概已过不惑之年的叔叔,他衣着一川剧演服,从我那边经历,我顾虑起来。以后,.我如梦初醒。

  这一伯伯前额上面有眼角纹,面部上的肉皱着的,腮部旁的纹如池塘雨天一样那逐层漪涟,很是繁杂交叠;太阳穴位置又如轻风吹来的每次小波浪,双眼似小珠串,极有一种我国古代人的清雅感,好像蕴含着古色天香。走起路来大摇大摆,又似匪徒大当家的脚步,一看起来就是“武林高手”。第一次一见,我也对他拥有刻骨铭心的印像。

  他走以后,我与杨阿姨的大儿子又再次悠闲地收看精彩的表演。

  这种表演都要我觉得到浓厚的四川味儿,可是我还是感觉最后一个综艺节目——川剧变脸精彩多了。

  一个小时后,有点儿烦闷的我突然瞪大眼,精神实质立刻抖擞起来了:啊,是他,哪个伯伯,他如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地从后台管理走上台了,我迫不及待地下楼去,坐着台前桌椅上。一位阿姨也踏入演出舞台变脸。却叔叔演出得更精彩纷呈。他唱了一小段曲调,调子精神实质强有力,极是超好听。只听到音乐背景一断,三秒后,他马上变脸起來,周边的场景也活跃性、繁华了很多。他的面具时红时黑,五彩缤纷,红似关公像,黑似包青天,栩栩如生。

  一会儿,他又喷火,火是那般长,充足一米。大伙儿吼叫着:“好!好!”因为我不由自主地高声吼着,拍手夸赞。大伙儿就如煮沸的串串香火锅,川剧演出则如汤中菜,和在一起,受欢迎又麻辣。

  伯伯踏入后台管理,阿姨表演着。十秒后,伯伯走下台与大家见面。嗬,他还在变脸呢!大家都争着与他握手、合照,因为我不愿罢休。最终,我争到,与这大师站在一起,爸爸照了独有实际意义的二张像。虽是二张,却蕴涵民风和我那聊不完的兴奋,它针对我来说如金子一般宝贵。

  每每看见了这二张相片时,我禁不住回念着成都市,但我更会想到这位川剧“大师”,我始终不容易忘却,他帮我留有了刻骨铭心的印像。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6

  一、戏曲表演对演员“唱、念、做、打”技巧能力训练的要求

  为了避免舞台演出中出现“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1]的局面,李渔提出了训练演员“唱、念、做、打”舞台表演能力的要求。对于“唱”功的训练,李渔要求演员掌握四点技巧:

  其一,要“解明曲意”。当时演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往往导致在唱曲过程中“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1],演之舞台就会出现“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1]的现象频繁出现,以致成为没有丝毫感染力的“死音”。如果演员能够“解明曲意”,演员的表情就能与剧中人物的神情保持一致,唱曲时就会蕴含“曲情”。唱悲曲则“黯然销魂而不致反有喜色”,唱欢曲则“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而演员“解明曲意”的关键在于“求明师讲明曲意。师或不解,不妨转询文人”[1]。

  其二,要掌握“调熟字音”的唱曲技巧,即演唱时的“出口”、“收音”二诀窍。李渔强调世间的字音都是由字头、字尾及余音三者构成。因此,唱曲之人在吐字发音时一定要将这三者完整的协调起来。李渔以“箫”为例,认为其字头为声母“西”,字尾为韵母“夭”,余音为“乌”。如果演员将其字头和字尾都发成“箫”音的话,则中间的正音就非“箫”音。因此,演员唱曲时一定要先审音,出口音一旦发错,则整个字的发音全错。

  其三,吐字清晰,“字忌模糊”。李渔认为字音是从人的口腔中发出的,不同字的发音应有不同的口型。口型不分明,那么吐出来的字必然模糊不清。因此,演员在开口学曲之前一定要“净其齿颊,使出口之际,字字分明”[1]。其四,掌握同唱与独唱的演唱技巧,即“曲严分合”。李渔认为“同场之曲,定宜同场,独唱之曲,还须独唱,词意分明,不可犯也。”[1]这要求演员在“解明曲意”后,再根据词意内容判断出合唱曲目与独唱曲目,因为“词意分明”,不可轻犯。

  可见,对演员进行“解明曲意”、“调熟字音”、“字忌模糊”、“曲严分合”的训练,均是立足于舞台表演的艺术效果。戏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李渔在强调戏曲以“唱”为主的前提下,同时将“宾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教授演员“唱”、“念”技巧的角度,努力使得二者的关系相得益彰。当时的梨园在教习演员演习之法时普遍存在着“唱曲难,说白易”[1]的错误观点,对此李渔指出“词曲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谱载分明”[1],因此唱曲看上去很难实则很容易。宾白由于一直未被重视,甚至在刊刻时故意略之,造成演员练习念白时“无腔板可依、谱籍可查”[1]的局面,所以念白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正因为此,李渔提出念白之法当与唱曲之法等同,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的宾白练习方法。对于念白的“高低抑扬”之法,李渔认为其与唱曲之法是一样的。曲文之中“每遇正字,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则声低气短而急忙带过”[1]。念白也一样,遇到正字声音必高而长,遇到衬字则声音低而短,这样念出来的宾白必然优雅、美听。但是演员受限于自身文化水平而无法分辨出正字、衬字。对此,李渔提供了一简便方法,那就是将发音高且长的字用朱笔圈之,而衬字则不圈。对于念白的“缓急顿挫”之法,李渔认为优师应在宾白的当断处用朱笔画出记号,演员在练习时便会稍作停顿,相联处则不画。演员练习熟悉之后,念出的宾白就像唱出的一样了。“做”、“打”是舞台表演中程式化了的表演技艺。在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等诸表演技艺中,它们虽被排在“唱”、“念”之后,然就其技术性而言,其要求之高,则可与“唱”、“念”同年而语。戏曲舞台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如空翻、下腰等,是需要演员具备极强的身体素质与技艺功底的,因而对演员就有习舞的技艺训练要求。首先,李渔认为欲使演员“体态轻盈,则必使之学舞”[1]。在中国古代戏曲表演理论中,人们通常把舞台中的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每种脚色都有他们固定化了的程式动作。这要求演员在训练中需熟练掌握各种脚色的程式化动作,以便在舞台中再现各种脚色的独有特征。而这些程式化动作完成的前提就在于“习舞”。其次,中国古代戏曲表演理论中的各种程式化的虚拟动作都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如戏曲舞台上的开门、关门、行船、骑马等动作,都由舞台中虚与实的程式化表演动作完成。舞台中的门、船浆、马鞭等都是实体,船、马等都是虚拟化的实物,程式化的“虚拟动作恰是把虚与实二方面结合起来的纽带”[2]。演员习舞则可使虚拟化的表演动作更加形象、逼真,从而能让观众理解舞台中程式化的虚拟动作。最后,习舞还能使演员在舞台回身举步间“悉带柳翻花笑之容”[1]。“柳翻花笑之容”应指的是演员所独有的一种表演气质,用李渔的话来说就是场上之“态”。舞台中的不同脚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场上之“态”,演员要把脚色的场上之“态”完美的演绎出来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机械化地将其程式化动作展示给观众,因为这种机械化地表演方式不仅会让观众产生脚色扮演的生硬之感,还可能造成演员所演之脚色与剧中人物性格特征相背离。而演员一旦拥有场上的表演之“态”,则其所扮演的脚色就会由形似达到神似,从而达到“妆龙像龙,妆虎像虎”[1]的舞台表演境界。

  二、戏曲表演对演员仪容、服饰装扮的要求

  李渔关于演员的仪容、服饰装扮的要求也是其戏曲表演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戏曲艺术是一种代言体的舞台表演艺术,为了达到舞台演出中演员所饰脚色的形象化、逼真化,演员的仪容与装扮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戏曲是由演员通过舞台脚色扮演而展现出来的一种代言体艺术,这就带来了对演员仪容和化妆的特定要求。首先,从演员的仪容来看,李渔主要对其“肌肤”、“眉眼”、“手足”、“态度”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对于“肌肤”,李渔认为应以白者为佳,但“妇人本质,惟白最难”[1]。因而他提出了三种“相肌之法”:“面黑于身者易白,身黑于面者难白;肌肤之黑而嫩者易白,黑而粗者难白;皮肉之黑而宽者易白,黑而紧且实者难白。”[1]对于“眉眼”,李渔则从“相人”的角度提出了“相目”之法:“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粗而大者,居心必悍;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聪慧;目常定而白多黑少,或白少黑多者,必近愚蒙。”[1]优师则可根据演员眼睛的不同特征,判断出她们的各自性格特点,然后再依照她们不同的性格选择最适合她们的脚色。这样选择出来的演员就能最大限度的将人物特征完美地演绎出来。对眉毛则要求“眉若远山”、“眉若新月”,当然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标准。若眉毛带有月形,这样经过人为修饰后便可达到“眉若新月”的要求。对于“手足”,李渔认为纤纤玉指者十百之中也找不出一两个,因此,在“相手”时只需在嫩柔尖细中取其一样,其它要求便可忽略了。关于“态度”,则要求演员要有“媚态”。这是因为“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1]。所以“媚态”在身的演员,只需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姿色的人。但是“态自天生,非可强造”[1],所以演员的“选态”没有固定标准可言,优师只能凭借多年挑选演员的经验而为之。其次,在戏曲登场演出之前演员还需“修容”,即化妆。对于洗脸梳头,李渔提出“盥栉”之法。古时演员盘发时通常会搽油脂或抹头油用以固定,这难免会让脸部沾有油垢。

  而“上粉着色之地,最怕有油,有即不能上色。”[1]因此,演员在搽粉之前需将脸洗净,保证脸部没有油垢。一旦脸上沾有油垢,就会造成脸部搽粉之处越显其白,而油垢之处却愈显其黑。对于演员所盘发型,李渔认为应“日异月新,但需筹为理之所有”。但时人所盘之发型“只顾趋新,不求合理;只求变相,不顾失真”[1],凭空捏造,任意为之,尽管形式多样,但却缺乏“形色相类之义”[1]。故李渔提出“仍用其名而变更其实”[1]。“仍用其名”是沿袭古人所盘发型的名称,“变更其实”则是在旧称之下变换新的样式。李渔认为云可用“千变万化”四字形容。因此,女子如果善观云象,发型则可根据云的不同形状而变化。演员便可依据所演脚色的不同身份与地位盘出与之相吻合的发型。对于涂脂、搽粉,则需讲究“点染”之法。“脂粉二物,其势相依”[1],如果面部搽有粉底再到唇上涂脂,则脂粉二物相得益彰。倘若面部没有粉底而到唇上涂脂,则脂的红色无法显现出来,且使肤色由黑变紫。因而肤黑的人要想涂脂便需将肤色由黑变白,其途径只有一条———搽粉。“以一次分为两次,自淡而浓,由薄而厚”,这样才能让肤色由黑变白。“点唇”之法刚好与搽粉之法相反,只需一点即成,多点几次则会呈成串樱桃状,这样就影响美观了。演员的服饰,是李渔十分重视的问题,为此提出了“衣以章身”服饰理论。“衣以章身”主张服饰搭配要能彰显出人的身份地位,并与人的智、愚、贤、富、贫等身份、特征达到统一,能让人一眼便能判断出高贵与低下。对于演员来说,在登场演出之前就应根据剧中脚色的身份地位选择不同的戏服、佩戴不同的首饰。由此可见,演员的服饰是角色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也是戏曲装扮性最重要的体现。李渔认为演员使用服饰装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首饰佩戴应让佩戴之人“增娇益媚”,而不会“损娇掩媚”。如果一位面容欠白、头发泛黄之人佩戴合适的珠翠宝玉,其肌发会因此而光芒四射;反之,如果让一位肌白发黑的美妙佳人满头都是奇珍异宝,则会让人因为首饰的光彩夺目而忽视其容貌美,导致首饰美掩盖了人美。所以,李渔主张“以珠翠宝玉饰人”,反对“人饰珠翠宝玉”的佩戴之法。其次,李渔对演员的着装提出了“洁”、“雅”、“宜”的要求。要让演员的着装达到“洁”、“雅”、“宜”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相体裁衣”。如果演员面色较白,衣服颜色可深可浅;如果面色较黑,则只适合穿深色衣服,浅色衣服只会越显其黑。如果演员肌肤较细腻,衣服则可精可粗;如果肌肤较粗糙,衣服则不宜精而宜粗。另外,李渔对青色之服推崇有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将“洁”、“雅”、“宜”三者完美的统一起来。青色之服无论是面白者、面黑者还是年少者、年老者衣之都不会显露出自身的缺陷,此乃“宜”;富贵者衣之,有一种雅素之风存于其间,此乃“雅”;与其它颜色相比,青色之服最耐脏,淡于其色的污物粘于衣上皆可不觉,此乃“洁”。“洁”、“雅”、“宜”三者的完美结合铸就了青色无与伦比的美。

  三、戏曲舞台表演的格局及其要求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到清初,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成熟的舞台表演组织程序,这就是李渔说的“传奇格局,有一定不可移者”[1],而这不可移者的“格局”正是戏曲舞台表演过程中为人遵守的独到演出程式,主要包括“家门”、“冲场”、“出脚色”、“小收煞”、“大收煞”五款,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戏曲舞台表演的基本形式。戏曲开场的第一折为“家门”。李渔要求此折“务使开门见山,不当借帽覆顶”[1]。即要求演员以寥寥数语直接道出本传中剧情大意。在李渔看来,戏曲一开场就用剧情大意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不仅如此,李渔还以场中阅卷之理喻之。考生文章如果从一开始就能将考官的眼睛吸引住,先入为主,这就是上好文章;而如果让考官看到二三行才觉其好,那么终究只能算是可取可弃之文。因此,“家门”一折必然要有“开门见山”的艺术效果。当然,要想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演员的台词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因为戏曲演出讲究“先声夺人”,因此,这对剧作家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李渔在此便大吐苦水说到此折虽字数不多然却最难下笔。除了个别信手拈来之人可从此折做起外,其他人李渔则建议采取“终场补入”之法。“终场补入”之法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剧作家能够根据整本剧情的曲折变化写出恰到好处的“立言大意”,而不会造成故事情节前后之间相互矛盾。戏曲开场的第二折为“冲场”。李渔要求此折“务以寥寥数言,道尽本人一腔心事,又且蕴酿全部精神”[1]。即要求演员用“定场白”的方式将剧作家的本意概括出来,且唱引子、诵诗词只能“暗射”不能明言。演员在念完“定场白”后,要让观众明白所演为何剧,因为“一本戏文之节目全于此(冲场)处埋根”[1]。因此,“冲场”一折又比“家门”一折更为难写。戏曲开场还应注意“出脚色”的次序问题。李渔对此的要求是“传中有名脚色,不宜出之太迟”[1]。有名脚色若出之太迟就会让观众分不清主角与配角,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舞台演出效果。而善观场者只要在前几折中记住主要人物就不会影响到对整部戏曲的审美接受,因为“十出以后,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1],即使有人物的出现也只是个配角,不会影响到舞台演出效果。戏曲上半部演出结束为“小收煞”。他要求“小收煞”应做到“宜紧忌宽,宜热忌冷,宜作郑五歇后,令人揣摩下文”[1]。也就是说在戏曲上半部演出结束时应制造悬念,让观众自觉揣测故事的后续情节发展,这样能使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继续保持较高的情绪欣赏下半部的演出。也就是说“小收煞”应该使剧情产生“悬而未决的延续性”[3],能让观众产生强大的审美期待心理。同时,“小收煞”作为上半场的结束,它又应该具有相对完整性,这样“小收煞”就起到了相对划分戏曲情节构成的作用。

  全场戏曲演出结束的最后一折为“大收煞”。“大收煞”作为整本戏曲的结尾要有“团圆之趣”。也就是说要以大团圆的结局作为全场的收尾,这不仅可以满足当时观众乐于接受的大团圆审美期待心理,还可以解决上半部结尾所设置的悬念,同时对故事情节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这样就不会让观众观后产生散漫之感。为了使全剧情节有一个完满的结尾,李渔对“大收煞”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是前后情节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1],无包括之痕,“使观众的‘情节趣味’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4]。如果大收煞之前的戏曲情节前后之间没有逻辑联系,那么最后一折的结尾就会出现“无因而至,突如其来,与勉强生情,拉成一处”[1]的弊病;

  二是大收煞在“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1]。也就是在戏曲结束之际剧作家仍要极尽翻新出奇之能事,创作出“先惊而后喜,始疑而终信,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的戏曲结尾,使观众“执卷留连,若难遽别”,甚至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1]。

  这样,“小收煞”和“大收煞”在整部戏曲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对戏曲情节的总体安排、布局的作用。通过对李渔戏曲理论构成的剧本、演员、观众、舞台格局等戏曲表演元素地分析,足以见出其戏曲理论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特征。正因为此,他的戏曲表演理论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清末戏曲理论家杨恩寿的《续词余从话》及民国时期吴梅先生的《顾曲麈谈》。二者不仅对李渔戏曲理论评价甚高,还直接引用李渔戏曲理论的原句以印证自己的戏曲理论观。

  在当代,戏曲的传播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由舞台传播转变为舞台传播与电视、电影传播并重,但戏曲舞台表演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电视、电影传播只是将其舞台表演通过电视、电影媒介传递给观众,因而从基质上说戏曲仍是一种舞台表演的实质没变,只不过借助了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而已。由此看来,李渔的戏曲表演理论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价值。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7

  江南的戏曲以昆剧、越剧和黄梅戏为代表。如果北方的戏曲是“武戏”,那么,江南的戏曲就是“文戏”。如果北方的戏曲是“帝皇将相之戏”,那么,江南的戏曲就是“才子佳人之戏”。江南戏曲最大的特色是它的“文戏与情戏”。北方的戏,有点“豪气”,江南的戏,却充满“情气”。你不用看戏文,单看戏名,你就已经被它的“戏情”所影响,所吸引。《牡丹亭》、《桃花扇》、《西厢记》、《红楼梦》、《玉簪记》、《天仙配》、《楼台会》、《长生殿》等等。读起这些戏名,你就会未看情先动。

  江南戏曲最大的特点是唱词美。那些唱词,简直句句都在拨动你的心弦。在勾引你的魂魄。让你如醉如仙。“隨手摘下花一朶,我与娘子带发间。”(《天仙配》)这是何等的浪漫与动人!叫一声“娘子”比叫什么“爱人”要美不知多少倍!随手摘下花一朶,轻轻地带在娘子的发间。这里用“带”而不是用“插”,这是何等的柔情啊!这个“带”,有头戴花的意思。戴上花的娘子,又是何等的动人啊!醉了、醉了、醉了!

  “不要说谁是谁非感情对与错,只想梦里与你一起再醉一回。”(《贵妃醉酒》)与美人同醉共舞,放下是是非非的世事与情事,去醉生梦死,这是何等之洒脱?!何等之乐事?!这句唱词的“点睛之笔”,是梦里再醉!这种醉,不是酒醉,而是情醉,是魂牵梦萦的情醉!

  “去时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奴在深闺等,海棠开日我想到如会。”(《春闺梦》)。又是魂牵梦萦的痴情!听到这样的唱词,你会忍心吗?你会负心吗?你会移情别恋吗?你还会放下她去追求功名利禄吗?分手时繁花似锦,今日柳又青了,已经是第二个春天了。希望海棠花开之日能够相会。如此花情柳意,你能不动恻隐之心吗?

  “万般恩情从此绝,只落得、一弯冷月照诗魂。”(《红楼梦》)。江南戏曲的唱词,很容易惹人眼泪。听此唱词,眼前便想起林妹妹的葬花的凄凉。爱情如花开,又如花落。情魂如花魂!情已逝去,花须落葬。哥已去,妹相随。生不是你的人,死后投胎来世还做你的人!听此唱词,能会不落泪吗?我不用听唱,我已是边写边落泪了。

  江南的戏曲,一字一字皆是千般的情致,万般的柔肠。江南的戏曲,唱词美而动人,戏情柔而感人。江南的戏曲,笑着别人的开心,哭着别人的难过。愿与江南的戏曲,同痴同醉!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8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剧种繁多有趣。戏曲是“戏中之曲”,我爱歌曲,但起初我并不喜欢戏曲,后来他也被她感动了,渐渐的喜欢上了戏曲。

  小的时候,姥爷有一个录音机,那还是一个有磁带的年代,记得每次姥爷总是带着它出去买东西,他推着小车,里面有好多零食,小玩具,还有唱着戏的收音机和我。那时候听不懂,总觉得唱戏的人好墨迹,半天长不出几个字,咿咿呀呀,不知道唱的是啥,可是姥爷爱听,爱听沙家浜,还有什么智取虎威山啦,姥爷总能唱得很有气势,小时候的记忆存在那个小推车上,那个收音机还有跟唱的姥爷。那时候天还是很蓝,很喜欢天空的颜色,就像那时候的戏曲。那时候不懂戏里唱的是什么,只知道很好听。后来姥爷走了,带走了蓝蓝的天和小推车,只剩下了戏曲还留在我身边,咿咿呀呀。

  现在有时跟着奶奶生活,奶奶也喜欢听戏,奶奶喜欢躺在阳光下的躺椅上,听着收音机,偶尔我也认真听听,听听里面讲的什么,突然觉得戏曲也不是那么的老气横秋,也想流行歌曲一样,旋律优美。淡淡的喜欢了这个,这个中华的艺术瑰宝,我不得不说这里面带有我无尽的思念。

  如今很多孩子也开始学习戏剧,这是我很高兴的,以前觉得这是老人们才喜欢的东西,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现在觉得她还是很有魅力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上戏曲,喜欢这种文化。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39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地方戏曲,源于我省淮安市及盐城市。妈妈尤其喜欢淮剧,正是在妈妈的熏陶下,我不知不觉对淮剧有了好感。它在不仅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我省淮安,盐城,扬州等地,还逐渐推广到了全国,也深受各地戏迷朋友们的喜爱。

  我的大姨陈澄出生在江苏泰州一个淮剧世家中,她的父亲陈德林,母亲黄素萍,是国家一级戏剧演员,他们倾尽自己的一生在这戏曲的舞台上,被分别冠以“淮剧皇帝”,“淮剧皇后”的称号。陈爷爷和黄奶奶不仅创新了不少淮剧题材,同时还亲手带出了很多学生。大姨就是在这样优秀的教育背景下,十二岁就登台出演《赵五娘》,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与欢呼。她后来考取戏剧学院,也成为了国家一级戏剧演员,且被称之为“淮剧公主”,并担任人大代表。姨夫陈明矿是大姨的同学,同样是国家一级戏剧演员,担任我省淮剧团团长,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领导。大姨和姨夫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在淮剧中,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2015年11月,陈爷爷和黄奶奶退休了,但是二老对淮剧的热爱之情却日益热烈。他们拿出了毕生的积蓄,在上海闵行影视城拍摄了史上首次彩色淮剧电影《腊月雪》,主演正是陈德林,黄素萍,陈澄和陈明矿这淮剧世家。为了这部电影,一家人日夜辛劳,付出了很多心血。后来电影成功上映,在故事结尾,带出所有徒子徒孙出场,

  让观众们很受感触和动容。在我眼里,陈爷爷,黄奶奶真的很伟大,打心眼里为他们点赞。

  这独特的淮剧世家,曾获得两次梅花奖,五次白玉兰奖。去年的时候,大姨和姨夫在北京出演《小镇》,获得了文华大奖,拿下全国戏剧界奖项大满贯,成为中国戏剧界独一无二的传奇世家。

  在大姨全家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下,我也学到了一定道理,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必须不断努力与坚持,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我为大姨一家感到骄傲!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40

  端一杯清茶,守一盏孤灯,回溯时光的长河。在那熠熠生辉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打开那扇神秘的“文化”之门,远方飘来一股清香。我定睛一看,是芍药花。

  芍药花带给了我一份馈赠,是层层叶片背后更隐秘的那个世界,竟滋养着戏曲的繁花。我瞬间被吸引了,当我走近那芍药花,我颤抖着,犹如临近那雷霆的水,犹如板块移动的丼,又如五十只飞鸟同时飞离离后的村。从此,我便一直追寻这中国戏曲的脚步,欣赏,热爱着。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纵然南风索梦无期。

  遇见你的眉眼,如清风明月,在似曾相识的凡世间,一半青涩,一半初见。遇见戏曲是在一档自制的节目《国风美少年》,从此,我与戏曲便深深的捆绑在一起。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我迈过繁华都市,灯火阑珊,来到了勿忘亭旁,紫荆灼灼。看见了一个站于群山之间,碧草之下的飘逸少年,身着长衫,吟唱着《西厢记》:“俺曾见宫殿楼阁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哪知如此冰消?眼看他起朱亭,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碧苔青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那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动人悠长的清音回荡在山谷之中,令我心醉神迷。

  席慕蓉说:“梦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三毛说:“心中的梦想是栖息的地方。”戏曲就是我心中始终坚守的梦想。那独一无二的唱调,服装,形式,是无可比拟的。但,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风流犹拍古人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还是给我一朵云吧,擦去晴朗的时间,我的眼睛需要泪水,我的太阳需要安眠。我缓缓走向那位白衣少年,对他说:“我可以学习戏曲吗?”他让我唱:“整山河,待后生。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这是很有名的《定军山》,他缓缓地将眼睛睁开,对我摇了摇头。我的心一下跌倒了谷底,落花随水流,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我没有天赋学习我所热爱的戏曲,这也许是命中注定。但我后来明白了,我热爱戏曲,并不是一定要唱得优美动听,而是继承和传扬这份传统国粹的精神,以之为目标,朝之前进,整个世界都会为了你的初心与坚持而让路。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在粉白的沉默里,端一杯清茶,守一盏孤灯,冀望着我所热爱并欣赏的中国戏曲。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41

  每到村里过庙会,大队都要写一出戏唱唱,这几乎都成定例了——就像过年家家户户要贴对联一样自然。

  今年也不例外。吃罢晚饭,我就当饭后散步,溜达着就到了吹吹打打挺热闹的大队院。舞台上有个演员在咿咿呀呀地唱,舞台下稀稀拉拉坐着几个老年观众,几个中年人背着手看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偌大的大队院里,空空荡荡的,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以前不是这样的。小时候,那时候群众看戏热情高。有的戏迷宁可丢下地里的活计,也不耽误一场连本戏。有的从地里回来,晚饭也顾不上吃,就去舞台底下占座位了。他们不仅爱看,还喜欢煞有介事地点评呢:“昨晚上那个女包公唱得真好”,“今天下午那个皇帝唱得那叫什么呀,公鸡嗓子,哑的很”。那个时候观众的意见还能左右大队干部的决策。有一个剧团本来是要唱五天的,因为群众反映强烈,不到两天就给轰走了,据说工资也没有领够足数。

  村里煤矿正红火的时候,大队曾写过三班戏,每个剧团都把自己的代表作品,台柱子演员贡献出来,彼此之间飙戏。曾有一个剧团以孙猴子戏为主,有个武生把一杆金箍棒舞得像一团花儿,引得我们在台下疯狂叫好。但是就因为一次不慎把小妖掷来的佩刀丢到舞台下,次日那个剧团就乖乖走人了。

  那个时候看戏,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过庙会的时候,一家人出来看戏,没有丢人看门,因此家中财物遭人偷窃的事情时有发生;那个时候人们的凳子放在大队院,唱多少天,放多少天,就像电影院的座位,都是固定的,看戏的时候,对号入座即可;那个时候,看戏的观众人头攒动,坐着站着的人把舞台围个水泄不通,出去方便一下都得费老大力气才能挤出去;那个时候尤其是孩子们,对看戏有无座位实在不在乎,大队的围墙上,广播架上,院子里的砖摞上,只要有立足之地,都是看戏的好座位。

  可是现在,戏还在唱,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县城里曾经享誉一时的曲剧团早已经如鸟兽散,虽然重视文化建设的市领导又斥重资,成立了市豫剧团,虽然豫剧团很重视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但是只是有戏曲的传承是不够的,还要培育滋养戏曲的良好土壤。年轻一代越来越疏远戏曲,戏曲演出,演员比观众还多,这不能不说是戏曲发展的尴尬。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42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各地。

  刚刚我提到了戏曲,那戏曲又是什么呢?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戏剧与希腊悲剧、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戏曲正在消失。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是科技。像戏曲这样的“老古董”,再过若干年可能就完全消失了。你看,现在3G都退网了,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了。戏曲也会像3G这样,一点一点,直到完全没有了为止。

  可现在,人们却想方设法的留住这枚“国粹”,像戏曲广播体操,戏曲进校园,这都是成人们想把这些东西灌输进儿童们的脑子里,想让他们(儿童们)接着传承下去。

  但是事实告诉他们(成人们),这么做都是徒劳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戏曲也是一样的,总有一天,“戏曲”这个东西会消失不见。像我前面说的那样,3G网消失了,4G、5G也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6G,7G……戏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影、电视剧。反正,一个事物有开始,绝对会有结束。人也是一样,有诞生,也有逝去。

  听戏曲有感作文 篇43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中,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昆曲的典雅精致,粤西的轻柔玩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宝贝——吸取天地之中,去感受他拨打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很多剧中,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如大家都知道的京剧,就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东北的吉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二人转衍化而来的。

  中国的戏曲和西方戏剧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比如我们经常在洗礼看见的大花脸,那就是戏曲中的一个行当。戏曲剧种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表演上也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协议特点,比如用几个龙套表演就代表千军万马,舞台上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的动作来表下。

  中国的戏曲,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听戏曲有感作文(精选43篇)】相关文章:

戏曲人生作文03-11

关于戏曲的作文(精选10篇)03-31

有关戏曲的作文04-10

听雨的作文精选15篇01-01

听雨的作文(精选15篇)07-28

听沙作文04-29

听全国知名的班主任经验报告有感范文06-07

师爱师魂——听XXX报告有感 -心得体会01-01

戏曲大舞台作文(5篇)04-17

关于戏曲的作文10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