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时间:2022-05-23 16:04:50 作文素材 我要投稿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精选16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最害怕的就是作文了吧?别担心,积累一些作文素材,会对写作文非常有帮助!你知道怎样正确积累作文素材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精选16篇)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1

  居里夫人

  其实在世界上,相较于男性科学家而言,“出圈”的女性科学家其实并不太多,居里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居里夫人还曾经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不过,最终她本人却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患病去世。

  那么,居里夫人是如何被自己的发明给“害死”的呢?为了科学研究,居里夫人常常废寝忘食地忙碌着自己的工作,为了方便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想法,她随时随地都会携带着一本笔记本,同时,她也会将一些研究物质放到自己的口袋中。

  由于长期接触到放射性元素,所以日积月累下,居里夫人的身体也受到了重创,包括一直到今天为止,居里夫人生前留下来的笔记本上,还携带着大量的放射性元素,由此可见,当时她长期处于高危环境中,受到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2

  亚历山大·波格丹诺夫

  这名科学家的身份照比居里夫人,是要复杂许多的,因为他同时进行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同时,他还是一名科幻小说家,而且出版的小说作品还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这名科学家的大脑思维是非常跳跃的,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式来形容他,那就是“思路清奇”。

  在100年前,这名科学家再次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人类可以延缓衰老,甚至是永葆青春。那么,这究竟该如何去做呢?

  这名科学家认为,只需要将年轻人的血液换给老年人,那么,当拥有了年轻的血液后,也就意味着老年人会再次焕发青春。

  要知道,这种换血的做法,在当时的科幻作品中都不多见,可以说亚历山大·波格丹诺夫的想法真的是非常超前了,而且他也是实干派,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还不惜拿自己来作为实验对象。

  更加有趣的是,为了让大家都相信他,他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换血之后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年轻了。不过,最终因为输入的血液是来自一名传染病患者,这就导致他也被感染而死掉了,而且一直到今天为止,他的观点也没有被证实,这意味着,亚历山大·波格丹诺夫白折腾了多年,最终死个不明不白。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3

  亨利·温斯坦利

  对于长期在海面上航行的人来说,看到了灯塔,等于看到了岸边,也等于看到了希望。那么,你知道灯塔的发明者是谁吗?答案是一名来自于英国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亨利·温斯坦利,为了让船员们可以更好地知道距离岸边还有多远,所以,在18世纪初,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灯塔被建成了。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说,灯塔的发明在今天也是被应用的,而且从人类发展来看,灯塔也是一项挺不错的发明,亨利·温斯坦利是如何被自己发明的灯塔给“害死”的呢?

  这就需要从亨利·温斯坦利的“盲目自信”来开始说起了。我们都知道,人类是很难和自然进行抗衡的,在自然力量的面前,人类简直显得太渺小了,但是,亨利·温斯坦利却认为,自己建造的灯塔是世界上最牢固的建筑,认为它可以抵御任何自然力量。

  结果事实证明,话是不能说太满的,灯塔建成后不到3年,就因为一场飓风而吹得支离破碎,在灯塔上的亨利·温斯坦利也随之死于自然力量之手。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4

  小托马斯·米基利

  当我们说起如今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正在被人类一点点破坏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问题:臭氧层空洞。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臭氧层空洞出现的原因,和人类使用氟利昂等有关,而如果想要找到一个“真凶”的话,这个人就是小托马斯·米基利。

  当然,这个曾经被称作世界上最伟大发明家的小托马斯·米基利,他的很多发明都是遗患无穷的,除了氟利昂的发明之外,他还曾经发明了号称无铅的乙基汽油,伴随着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铅中毒数量飙升,而且由于铅中毒会遗传,可以说一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有很多人因为小托马斯·米基利而受苦。

  当然,小托马斯·米基利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当他老年的时候,他因为瘫痪而卧病在床,这个是时候,小托马斯·米基利又进行了一项新发明,为了让自己活动起来更方便,他发明了一套“辅助起床装置”,不过却因为设计太复杂了,一次意外让他被自己设计的装置给活活勒死。

  可以说小托马斯·米基利的这个操作,也算是“恶有恶报”了,真的是令人又恨、又觉得可笑。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5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他75岁的时候,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画的几何图形,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来,拔出了利剑。阿基米德坦然说:“等一下杀我的头,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罗马士兵的剑已经砍下,阿基米德大叫:“我还没完成。”便离开了人世。

  第六位:瑞典化学家诺贝尔。

  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硝烟中跑出来,全身多处都流着鲜血,而他却高兴地大呼:“我成功了!”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6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7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一道,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力学学科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近代力学科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只短短的几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早在回国以前,郭永怀就同谈镐生探讨过回国后如何培养力学人才的问题。回国后,他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经常同年轻人一道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在培养研究生和助手时,他注重使他们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他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重点强调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领,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为所级学术领导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他除负责研究班的日常组织工作外,还亲自执教,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开课前,他把辅导教员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到有关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对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再让他们为课程安排一个实验计划,使这门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临毕业前,郭永怀亲自指导安排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并设法每周都同辅导教员和学员碰头,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前后共办了三届,毕业生达290多名。现在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单位和重点院校的力学系或力学专业教研室,他们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郭永怀在培养人才方面不遗余力。1958年,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讲授高速边界层。执教中,每堂课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他评论和分析学者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使初入门的研究人员都深受启发,甚至终生受用。在讲到求解各种形式的N—S方程时,他总是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指出采用什么样的变换有希望获得成功,走哪一条路是徒劳的,会遇到什么问题,症结何在。凡听过他课的人都感到回味无穷。陆士嘉也常常赶来听郭永怀的讲课。她当时曾评价说:“只有他能讲得这样传神。”

  郭永怀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将自己比作一颗石子,甘愿为青年人的成长铺路。他深感大批培养优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学术接班人这一艰巨任务在他的工作安排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这一点。1961年,他曾写道:“当前的打算是早日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慢慢形成一支专业队伍。”随后他欣慰地说:“由于几年的工作,已经见到效果。”献身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1960年5月,郭永怀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九院),并兼任该院副院长。他在处理好力学所日常工作的同时,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研制核武器这项对我国政治、国防和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业中。在原子弹研制初期,郭永怀主要负责力学方面的领导工作。

  在原子弹理论探索阶段,郭永怀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当时在第一颗原子弹采取什么样的引爆方式上存在不同意见,郭永怀通过比较两者的优劣,大力支持“争取高的,准备低的”的方针,即以较高级的“内爆法”作为主攻方向。又如,在炸药爆轰波的理论计算上,郭永怀正确地提出用一维特征线法进行,解决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难题。为了使大家了解爆轰学,郭永怀还亲自讲授了爆炸力学。

  在爆轰物理试验过程中,郭永怀经常深入试验现场,指导工作并协助开展试验。当时,为确定原子弹爆轰聚焦技术方案,争论是很热烈的。年轻的物理学家陈能宽提出了一个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但却能少走弯路的聚焦方案。许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郭永怀从力学角度反复估算,大胆支持采纳这个方案。为了配合爆轰试验,郭永怀还指导设计部人员进行不同试验元件的结构设计,使爆轰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郭永怀十分重视并经常在九院的会议上反复强调核弹的武器化和系列化,指出要努力做好核武器的后期发展工作。在此后的进程中,他一直负责总体结构设计、外型设计以及环境模拟实验的指导与把关。他很早就安排了一系列与武器化有关的预研课题,包括结构设计、外型设计、飞行弹道、物理引信、环境试验项目与设备等。在弹体结构设计中,郭永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设想,包括薄壳结构、通用核航弹等。它们都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步得以实施,对核武器的轻型化、实战化和系列化以及新原理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环境试验方面,郭永怀在建立我国核武器环境试验设备及分析研究上起了主导作用。他从技术人员的配备、课题的安排、试验项目的确定和试验设备的筹建等多方面入手,使我国有了一整套大型、精密、试验范围较广的设备,包括冲击、噪声、振动、过载、温湿度、霉菌、盐雾的组合试验设备和大型离心试验机等。他还亲自出马,找有关单位协商研制专门设备。

  郭永怀的科研眼光长远,在他心中始终装着武器化阶段的长远计划。他提出动态环境试验要开展随机振动、高速冲击和噪声试验。为了提高核武器的适应性,他提出开展拓宽温度试验。九院当时分工不分家,郭永怀的注意力也常常超出力学领域之外。他特别关心“安全论证”课题的研究。“安全论证”就是研究当飞机投下核武器后,能否以及怎样安全躲过光辐射、冲击波的威胁。为了保证绝对安全,郭永怀极力主张理论计算与模型空投试验结合进行。为此他还亲自过问并参与计算核航弹和氢弹空投过程中的飞行弹道、伞—弹弹道特性。在他的倡导下,经过严格的计算与分析,每次核试验飞机都安全返航。

  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对核武器系列化发展提出许多建议和设想;他指导进行了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研究、水洞试验以及调研工作;对研究发展潜地导弹也作出了贡献。此外,郭永怀还应两弹结合时期的需要,对我国核武器科研体制提出了重要设想。

  1968年10月,郭永怀再次赴青海,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试验工作。在离开青海之前,他对这次国家试验进行过评价发言。当时,试验的理论方面有“过早点火几率”问题;实验方面有设计内球新结构问题;材料加工方面正考虑产品自热和装配贮存问题;在整体系统方面有“弹、伞、机”的协同配合问题。郭永怀从这次热试验的准备情况瞻望1969年和以后的任务,大胆提出今后设计要重新考虑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机动、安全、和小型化指明了方向。12月5日,郭永怀从兰州乘飞机返京。当飞机在北京机场着陆时,发生了一等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在回国后的短短12年时间里所做的工作之多令人叹服。他参与了我国小型地空导弹、氢氧发动机和反导导弹的研制;他翻译并出版了普朗特的名著《流体力学概论》,组织翻译了《爆炸力学》;他担任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两个杂志的主编;他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和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郭永怀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钦佩。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出版社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出版了《郭永怀文集》和《郭永怀纪念文集》。1988年12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大院东侧绿荫丛中为郭永怀树立了一尊汉白玉雕像。郭永怀的光辉形象将永存人间。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8

  科学,这么“高大上”的事情,有时却意味着让普通人受不了的“重口味”。

  1908年,美国医生克劳德·巴罗对血吸虫病产生了兴趣。当时他在中国农村传教,发现经手的病人有半数感染了血吸虫病。这让他非常好奇。为了找到感染原因,巴罗吞了一些从感染者身上取出的虫。

  是的,你没看错。就算是在黑暗中,或者即使想象一下这个实验,都让人恶心。但巴罗只顾着期待,吞了虫子之后,自己的另一头会出来些什么。

  第一次没啥发现,他猜是肠道里的消化液破坏了实验。第二次,他用小苏打中和了消化液,吞下虫子,再如平时一样吃了晚餐。试到第三次,他发现自己排出了虫卵,不觉大喜过望。如此再接再厉坚持了一年,最后他服药排净了寄生虫。

  这只是西方版“神农尝百草”故事的引子。14年后,巴罗在埃及开罗工作,当时这个国家为血吸虫病所困。在埃及,血吸虫病又被称为“大肚子病”,是当时全世界最为盛行的疾病之一。这种寄生虫能在人体内存活数十年,有时也寄生在淡水螺体内。巴罗想知道,美国的螺会不会成为第二中间宿主。

  他试着带螺去埃及,但它们大多死在途中。为避免办理进口许可证,他决定用自己的身体来运输血吸虫——美国海军防疫医疗队的领导认为,这可实在不是个好主意,因为血吸虫会引起痢疾、贫血以及恶性病,甚至会要人的命。

  巴罗没有被吓退。3周多的时间里,他给自己喂了4次虫子,然后就这么“带”着虫子,登上了回美国的飞机。

  起初,他不停地流汗,头晕目眩,食欲严重下降。3个月后,他的阴囊开始流血,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里面有血吸虫卵。再后来,他夜夜出汗不止,还开始便血。因为20分钟就要排一次尿,他没法睡觉。

  这是极为严苛的考验:他每天要排出1。2万颗虫卵,日夜尿血不止。

  最后,他不得不回到埃及的专科医院,靠注射锑来治疗。锑是一种危险的物质,严重损害了巴罗的心脏,不过幸好最终起效了。算起来,从巴罗故意感染上血吸虫病起,他经历了漫长而悲惨的18个月,直到不再排出虫卵。

  吞下血吸虫、霍乱弧菌以及各种各样“重口味”的东西,给自己注射患者的血液,往心脏送导管,在后背做伤口——这群拿自己身体做实验的人,被称为“自体实验者”。这些科学家的行为让人叹为观止,要问他们为何干出这些事来,那实在是一部混合着无私、自大、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

  还好,科学的领奖台上不乏这样的“傻子”。

  1981年,澳大利亚消化科临床医生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合作,推断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巴里开始做实验:他把一支试管放进自己的喉咙,让它滑入胃中,蹭下几片胃黏膜来做检查,确认自己既无肠道感染,亦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过一段时间等胃壁愈合后,他便吞下了事先培养好的幽门螺旋杆菌。

  当然,他也做了其他的一些准备工作:首先,他没有让医院伦理委员会知道,以免他们阻拦;其次,在仰脖子喝下这些细菌之前他一直瞒着老婆。巴里当时才30岁,他和罗宾谁也不是肠胃病学家,他们的实验即使说出去也会被人嘲笑——谁能相信在胃酸里还能有细菌存活并致病。

  其实就算不说,他老婆也能猜到,因为没过几天他就没精打采,还开始呕吐,更惨的是,她对他冷嘲热讽,说他口气“腐臭”。

  不过幸运的是,科学“大餐”起效了。巴里肠道组织的一系列活检报告显示,他出现了严重的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接着他们又证明了,除去幽门螺旋杆菌后,症状会消失。

  1984年4月5日,这项研究成果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立刻在学界引起轰动。这一研究打破了当时已流行多年的既有观念,使得消化性溃疡从原先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被誉为“消化病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革命”。

  2005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这两位科学家。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9

  道尔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被认为是近代化学基础理论的奠基者,这是由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尔顿原子论”。

  由于家里很穷,道尔顿十三岁就辍学了。不过少年道尔顿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找同学借来课本,在家里自学。由于道尔顿善于动脑筋,他的学习进度比同学还快。他有一位亲戚爱好自然科学,道尔顿就向他学习数学、物理知识。后来,道尔顿自己开设了一所学校。他不仅负责学生的功课,还带领孩子们做游戏。一到晚上,道尔顿就刻苦读书。

  1781年,道尔顿到一所学校当老师,这是一所很简陋的学校,但是图书馆里却堆满了书。道尔顿看到书架上有这样多书,兴奋极了。知识才是他追求的财富!从此,天天坚持不懈地读书,攻读数学知识,努力培养自己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在这段时间,他还学习天文,观测天气。

  道尔顿兴趣广博,阅读了大量书籍,却能够学为己用。他的读书方法很有独到之处。

  第一个特点是书本知识和实验相结合,这使他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他视野开阔,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广泛阅读,对哲学著作尤其倾心,这给他的思想方法带来很大益处,从而获得了很大的成就。道尔顿还是第一个研究色盲的人,英国人为了纪念他这一贡献,将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在回答“你是如何取得这样成就的”这一问题时,道尔顿说:“某些人之所以超过他人,与其说他是个天才,不如说是因为他能够专心志致地学习,而且具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

  世界上不存在天才,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英国哲学家卡莱尔也说过:“天才是一种长久刻苦努力的能力。”与其说一个人是天才,还不如说是因为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10

  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曾提到过一位女科学家,她在德国工作,是研究放射性衰变的先锋。由于当时德国科学界普遍歧视女性,她被迫在物理大楼外一间木匠房里做实验。但就是在这里,她成为了弄懂原子核裂变的第一人。

  木匠房本该是制造椅子的地方,却在这里诞生了核裂变,这既让人激动,又让人心酸。

  这位女科学家名叫丽丝·迈特纳。她的真实处境比吴健雄提到的还要糟,她不仅被安排在木匠房里工作,而且还不能随意进入物理大楼,甚至连大楼内的厕所都不允许使用,因此,每次内急她都要一溜小跑到附近的餐馆解决。

  在如此恶劣的处境中,1918年,迈特纳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并将之命名为“镤”。她确立了核裂变的概念,但却一直拒绝参与研制核武器。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迈特纳访问哥伦比亚大学时,已是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了。细心的吴健雄很快发现,这位老人有个不良习惯——不洗澡。

  在哥大,洗澡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所以她的这个习惯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因此吴健雄不得不小心地提醒她,她是否想去洗个澡?她歪着头,调皮地说:“不,她已经‘练’出来了。”因为在她的木匠房里是没有洗澡间的。她的话让吴健雄终生难忘,每次提起都会难过。

  丽丝·迈特纳终身未嫁,1968年以90岁高龄去世。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11

  诺贝尔的名字在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科学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设置了著名的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世界公认的最高科学奖。

  诺贝尔有过很多科学发明,但人们一定想不到他小时候只上过一年学。

  诺贝尔小时候生活在瑞典,父亲是一位机械师。由于父亲的生意不好,他们的生活很贫困。更不幸的是,一场火灾又烧毁了他家的全部财产,他们的生活完全陷入困境,只有靠借债度日了。父亲为了躲债,背井离乡到俄国谋生。

  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的童年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调皮、活泼,他到了八岁才上学,并且只读了一年书,就再也没有进过学校。后来,父亲在俄国的生意好起来,诺贝尔全家便迁居到了俄国。由于不懂俄语,诺贝尔和两个哥哥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就请一位老师在家里教他们俄语。当俄语学得有一定基础后,又跟老师学习其它学科。诺贝尔学习非常勤奋,成绩也很好,得到了老师的赞扬。

  后来,父亲又让他出国进行学习,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美国等很多地方。他善于思考,认真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但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而且成为一位受过科学训练的化学家。那时,他父亲创办的工厂正在生产武器和,他在父亲的工厂里学习和掌握了地雷、的生产,研究了大炮和蒸汽机的设计。他不但掌握了许多实用的工艺技术,还熟悉了一个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诺贝尔通过自学,逐渐成长为科学家、发明家。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12

  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13万进攻明朝,长驱直指四周无援的孤城宁远(今辽宁兴城)。后金兵步骑蜂拥进攻,万矢齐射城上,但明军凭坚城护卫,11门西洋大炮不停地发射,后金兵死伤无数,损失惨重。

  一场恶战打了3天,宁远城岿然屹立,明军取得与后金交战8年来的首次重大胜利。努尔哈赤败回沈阳,叹道:“我自25岁征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何小小宁远一城久攻不下?”半年后,便在忧愤交加中去世。

  很显然,西洋大炮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过明朝人怎么会使用西洋大炮呢?这是一个名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传教士教的。

  借科学传教的利玛窦

  利玛窦1552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地区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曾求学于罗马神学院。利玛窦在研究神学的同时,曾得到著名的数学家克拉维斯等名师的指教,相当广泛地涉猎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公元1582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十年,他作为第一个赴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来到中国传教。

  利马窦发现当时的中国士大夫最感兴趣的并不是关于上帝的说教,而是未曾见过的奇异技术,便有意识地利用科学传教,一个新奇而富有吸引力的世界由此展示在中国人面前。他向官员赠送天球仪、地球仪、钟表、日晷、星盘、象限仪和纪限仪等,指导求教者制作天文仪器,还用星盘和其他仪器测定一些地方的地理位置,测塔的高度和山谷的深度等。

  他绘制过一幅精美的世界地图,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喜好,把地名都译成了中文,并且将中国摆在中央,画得十分详细精确。此图甫一刊出,顿时受到了当时士大夫们的喜爱,人们争相传阅。不久,神宗皇帝也知道了,请利玛窦到皇宫去也绘制一幅。皇帝对这幅地图爱不释手,每天晚上都要看过地图才去睡觉,还屡次召利玛窦进宫讲解。

  在这幅地图上,利玛窦首先给出了地球南北两极、经纬线和赤道,然后绘出了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南极圈和北极圈等,标出了地中海、尼罗河、罗马尼亚、古巴、牙买加和加拿大等国。采用了360度制,给出了左右对称的36根经线……这些和现代世界地图几乎完全一致,而且利玛窦创造的上述名词至今还在使用。利玛窦的地图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概念,令士大夫耳目一新。

  利玛窦在中国士大夫中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最著名的是徐光启。当时辽东后金给明朝的压力越来越大,徐光启在与利窦玛的交往中,认识到葡萄牙、荷兰这些欧洲小国能成为军事强国,仰仗的利器之一就是火炮,便先后从澳门购买了西洋大炮约30门。正是有了这些火炮,明王朝才在宁远之战中逃过一劫,并将改朝换代的日子后延了18年。

  两朝重臣汤若望

  利玛窦之后,一些传教士沿着这位先行者的足迹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在带来耶稣“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中有一位名叫汤若望的,先后在明、清两朝获得了重用。汤若望1592年生于德国科隆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贵族家庭,曾在罗马研习了4年神学,系统地学习了哲学、语言学、数学、天文学等知识,晋升神父后便主动向教会当局申请到东方传教。

  刚到中国不久,汤若望便因成功地预测3次月食而声名大振。1626年,汤若望在中国学者的协助下撰写了《远镜说》,对伽利略望远镜作了详尽的说明,它是中国出版最早的一部介绍西方光学理论和望远镜技术的启蒙著作。

  1630年底,经徐光启推荐,38岁的汤若望进京参与修订历法。他编撰的《崇祯历书》是一部涉及天文历算等知识的多卷本参考书,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算知识,曾有人半开玩笑地称之为“汤若望百科全书”。

  清朝建立以后,急需修历治历人才。1644年7月汤若望向朝廷进呈了3件仪器和历书范本1册。众官员对其历书审核再三,无懈可击,但对他的历书而言,真正的考验是对日蚀的推算:中国传统的大统、回回历和汤若望的西历都推算这一年的八月初一有日食,但3种历法推算的具体日食时间各有不同。在这一天,相关朝臣登上观象台,当场检验3种历法对日蚀推算的结果。人们屏息静气,举头仰望,随着报时官一次次大声宣告时辰。大统历和回回历所测算的时刻一一过去,但太阳仍未被“天狗”吃去。到了汤若望所推算的时刻,果然“天狗”慢慢吞噬了太阳。清廷对汤若望的成功印象深刻,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也就是国家天文台台长。汤若望的历法也得到认可,一直使用到民国初年。

  汤若望在清宫里是个能人、神人。什么都能修造,从钢琴到自鸣钟,从大炮到天文望远镜。他和顺治皇帝关系非常亲密。一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中西博学多能的蔼然长者,一个是年幼失怙渴望亲情、渴望知识的身处险地的少年天子,两人成了忘年之交,顺治称他为“玛法”(满语,意为尊重的长者或爷爷)。

  可是顺治皇帝英年早逝,一群知识浅薄的历官倚仗权臣鳌拜的支持,攻击汤若望等人潜谋造反,邪说惑人,历法荒谬。汤若望那时已年过古稀,被打入刑部大牢之后,只待凌迟处死。正在这时,北京连续4天发生地震,接着皇宫又闹起火灾。迷信的王公贵族吓坏了,汤若望终于被释放。汤若望拖着病残之躯又活了14个多月,于1666年辞别人世。

  康熙皇帝的老师南怀仁

  与汤若望一起蒙冤下狱的还有另一个著名的传教士南怀仁。南怀仁1623年生于比利时,年轻时勤奋求学,尤其对天文、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659年来到中国传教,在钦天监担任汤若望的助手。

  康熙八年五月,年轻的康熙皇帝一举铲除了鳌拜集团,政治局势为之一新,汤若望等人得以平反昭雪,南怀仁继任钦天监监正。他潜心从事天文研究,制造了多种天文仪器。为适应清代天文历法已采用360度制和60进位制的需要,南怀仁著有《灵台仪象志》一书,详细介绍一些天文仪器的制造、安装及使用方法,书末附新测全天星表。南怀仁还在汤若望所制200年历表的基础上推算出2000年内的天文数据,编为《康熙永年历法》。

  南怀仁博闻多能,精通西方科学知识。其著作《仪象志》和《穷理学》介绍了经典力学基础知识,同时还介绍了光的折射和色散方面的知识。这在中国当时是全新的知识。

  刚到北京的时候,南怀仁就曾协助汤若望使用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把一口重达12万斤的大钟悬挂在钟楼里。南怀仁还在中国进行了汽轮机的最早实验,就是利用一定温度和压力的蒸汽的喷射作用,推动叶轮旋转,从而带动轴转动以获得动力。

  康熙帝倾心科技,奋而向学。南怀仁经常受命进入宫廷同康熙帝讲论西洋音乐、几何、天文、历算知识,并特地为康熙帝编写了教材。每天破晓之时,南怀仁就已入宫,午后三四点钟才告退。南怀仁率真质朴,才干卓越,深得康熙帝的信赖和赏识。

  明清之际以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天主教耶稣会士为主角的西学东渐,持续两个世纪,为中国打开了一扇面对西方科学的窗户。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13

  在瑞士,有一位病理学家叫特凡·博利格尔,这位老兄虽然没有看过港产“古惑仔系列”电影,却经常在酒吧里目睹脾气暴躁的人用啤酒瓶打架,他显然对这种暴力斗殴很有兴趣,所以他总想搞明白一个问题——到底是用装满啤酒的酒瓶击打头部比较安全,还是用空啤酒瓶击打头部比较安全?于是他组织了一帮同事,开始拿啤酒瓶和人的头骨做实验。实验就是拿酒瓶敲人的头盖骨,然后记录敲击数值。敲碎了一个又一个酒瓶和头盖骨之后,他得出了一个强悍的结论:无论是装满啤酒的酒瓶还是空酒瓶都可以敲碎头盖骨,而装满啤酒的酒瓶要安全一些,因为瓶内所积蓄的啤酒压力能让酒瓶很快炸开。

  在英国,有一位科学家叫哈沃德·史泰波顿,这位老兄对声音很感兴趣,他潜心研究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了一种青少年能听到但是大多数成年人听不到的高音频。于是,他继续努力,研究出了一种能发出这种高音频的奇特装置。

  在法国,有一位科学家叫玛丽·克里斯蒂娜,她带领一帮同事,从狗和猫身上找来了一堆跳蚤,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装置中,每天观察它们“跳高”,测试记录每一只跳蚤的“弹跳力”。这帮法国人经过细心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研究成果:狗身上的跳蚤要比猫身上的跳蚤跳得高!

  在日本,有一位科学家叫今井真,他带领6位同事每天拿一堆芥末做实验,实验的内容就是看什么浓度的芥末味对人更有刺激性,什么浓度的芥末味能让人从睡梦中醒过来。经过反复试验,最后他们终于如愿得到了那个浓度值。

  读完他们的故事,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这样的——这帮科学家吃饱了没事做吗?然而,他们做的真的没有意义吗?下面我告诉你,他们所干的事情的意义所在:

  当特凡得出那个酒瓶敲脑袋的理论之后,公共安全部门、警察甚至法院开始参照这条理论破案和判案了;当哈沃德研究出那个高音频装置之后,成年人可以用它驱赶喧闹的孩子,以便使自己的工作不受干扰,同时这些音频也可以让不懂事的孩子远离一些危险装置;当玛丽的跳蚤理论出台以后,兽医和动物保护者更加了解了跳蚤的习性,也更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不受那些携带病毒的跳蚤的伤害;而当今井真得到那个浓度值后,马上设计出了一个芥末报警器,这个报警器可以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唤醒睡梦中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士。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14

  “女性著名科学家”是一个要求颇为苛刻的标签。近现代以来,中国能够当得起这个称谓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不少女性在考虑是否要走科学这条道路之前,首先要闯过性别关。

  即使到今天,也很难说男女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追溯到20世纪初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泽慧和石油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婉珍出生的年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则更低。

  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她们不仅需要内心坚定,努力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还需要有和反对的声音据理力争的勇气。

  开明、男女平等的家风和雄厚的财力,在当时是女性获得优良教育的重要基石。在这一点上,两位女科学家有着极为相似的家庭背景。何泽慧的父母出自官宦望族,而陆婉珍则出身书香世家。

  尽管拥有家庭方面的天然优势,她们还是需要以异于常人的勇气去争取学习机会。例如,何泽慧在早年的求学之路上,就两次险些因为性别问题被导师拒之门外。

  第一次是考大学时。1928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何泽慧于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与她同级的28个物理系新生中有8名女生,但当时的系主任叶企孙主张“女生一个都不要”。《何泽慧传》的作者、科学史专家刘晓推测,或许叶企孙觉得,女生学物理比较难,而且物理系的毕业生将来有可能要从事与战争相关的工作。

  “但她就是不服输,努力争取,她性格中有很积极的一面。”刘晓用3年时间收集了与何泽慧有关的翔实资料,撰写成书。

  在得知可能被劝到其他系之后,何泽慧“挺身而出”,和女同学们一起据理力争:“你们为什么在考试成绩之外设立一个性别条件?招生的时候没有说啊!”最后,系里只好同意她们先试读一学期。

  经过几轮淘汰,最初的28名新生只剩下10人,何泽慧是胜利者之一。没想到,相似的一幕竟然在她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时重演了。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与何泽慧同级的男同学,包括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都被老师引荐到可以为“抗日报国”作贡献的南京兵工署等单位工作,但女生几乎不在考虑范围。

  选择留学德国的何泽慧一定要争这口气。“兵工署不要我们,我自己去找德国军事专家的老祖宗去!”刘晓在书中解释道,这位“老祖宗”就是德国军事专家克兰茨教授——现代弹道学的开创者、“兵工署”的顾问,当时帮助中国筹建了弹道研究所。

  一心想救国的何泽慧坚持要学习实验弹道学,请求克兰茨教授接收她,但被拒绝了——弹道专业此前从未收过外国学生,更没有收过女生。

  何泽慧穷追不舍。她对克兰茨说:“你可以到中国来当兵工署顾问,帮我们打日本侵略者;我为了打日本侵略者到这里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克兰茨教授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同意她先以旁听生的身份试试。第一学期结束后,何泽慧便转为正式学生。

  她在追求女性平权的道路上又胜利了。

  过了性别关之后,若还要在“科学家”之前加上“著名”二字,则是更大的挑战:一方面,需要有引领某领域科学发展方向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有服务全局的胸襟。如果说前者是技术问题,后者则是意识问题。

  何泽慧的父亲何澄曾亲历八国联军侵华,愤而留学日本。他曾说:“若想中国不受外国欺负,必须把外国的强项学到手,我就是倾尽家资也要送你们出去。”

  陆婉珍的父亲陆绍云从小目睹国家贫穷落后,加之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一早就决心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后来也远赴日本,学习纺织技术。

  父辈为了民族富强、国家兴旺所作出的努力深深地印在年幼的何泽慧和陆婉珍心里。数十年后她们成为大科学家,有人问最初是什么让她们对科学产生的兴趣,陆婉珍回答:“大部分是由于科学救国的思潮。”何泽慧则率真地回答说:“没有兴趣,没有兴趣,那时候就是为国家……”

  爱国和有社会担当是彼时成为大科学家的必备条件。但仅有爱国之心是不够的,她们还需要“静默地想救国的方法”——这是何泽慧17岁时经历日本侵华的感悟,也是诸多像她一样的`救国科学家奉行一生的行为准则。

  为救国,这些“不起眼的小女孩”选择去啃科研的硬骨头。

  1940年何泽慧在德国克兰茨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而后前往法国与丈夫钱三强会合,共同在居里夫妇的实验室工作;比何泽慧小10岁的陆婉珍在美国知名化学家希斯勒教授指导下于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与石油化工学家闵恩泽结为伉俪,并供职于一家著名的精制玉米公司。

  尽管她们已经在国外获得了相对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救国之心从不敢忘。钱三强曾说:“正是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回去改变她的面貌。”

  抱着这样的信念,1948年,何泽慧和钱三强夫妇登上了从法国出发的轮船。回国后他们创建了我国首个原子学研究所,双双成为我国核物理领域的奠基人。

  1955年,陆婉珍和闵恩泽夫妇也登上了从美国出发的轮船,回国后创建了我国首个石油炼制工业研究所,开了我国油品分析技术的先河。

  除了白手起家、勇于创新,这两位女科学家还对科技发展趋势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准确的判断力。例如,何泽慧的研究重心从原子核物理、原子能,到中子核物理,再到宇宙线,始终站在我国核物理研究中最迫切需要,也最关键的一线。陆婉珍早年坚持研究的不被学界看好的近红外光谱油品分析技术,如今竟有愈来愈热之势。

  褚小立是陆婉珍的学生,曾跟随她学习工作近20年。让褚小立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人不要被物降住。”

  尽管陆婉珍家境殷实,但她从小恪守俭朴的习惯。加之幼时受祖母淡然生活态度的熏陶,似乎从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她的心绪,对于物质生活,更是要求极低。

  在褚小立的记忆里,陆婉珍每年冬天的打扮都一样:一件深蓝色呢子大衣、一顶棕色的帽子和一条毛围巾。这身衣服她至少穿了20年。

  听说有女学生出门不知道该穿哪双鞋时,陆婉珍说:“这有什么难的,你准备两双鞋,在家穿一双,出门穿一双不就行了?人不能被物降住,物应该为人所用。”

  陆婉珍认为人生在世要处理好三级关系:最低级别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中级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最高级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我们最终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她非常清楚自己的追求。不管外界有什么声音,陆婉珍向来都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平静而坚定。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陆婉珍和何泽慧单纯、平和地度過了干校时光。

  传记中写道,谈及挑煤的活儿,陆婉珍总会骄傲地说:“我很有本事,我个儿大,有力气,会掌握平衡。修厕所是项技术活,我做得也可以。”

  何泽慧似乎比陆婉珍还要乐观,由于“身体老弱”,她只领取了敲钟、看场等任务,她竟然像在科学实验室测算数据一样将敲钟时间计算得分秒不差,最后所有人都用这个时间来对表。其间她还顺便用自制仪器在荒郊野地里完成了对贝内特彗星的观测。

  在刘晓看来,这些科学家早期完整的、长期的教育和科研经历,已经使她们获得了饱满而坚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她们心中的追求,多大的风雨都难以撼动。

  事实上,她们的人生信条早已被锁定,正如居里夫人给何泽慧和钱三强的临别赠言所说:“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15

  事后回想起来,韩春雨觉得,自己和NgAgo的首次相遇,就像一部“无厘头”的喜剧。

  那是一个深夜,他已经苦寻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工具多日。但就在这个可能名垂人类生物技术研究历史的关键时刻,实验室的显微镜却不给力,“耍大牌”的NgAgo迟迟不肯在显微镜暗淡的灯光下登上科技舞台。

  韩春雨只得穿过漆黑的走廊,用一把他学生之前偷偷配的钥匙打开公共实验室的大门。在更先进的设备下,这个淘气的蛋白终于对蹑手蹑脚的科学家莞尔一笑。

  5月2日,韩春雨和他团队的科研成果通过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公之于众。紧接着,这位河北科技大学42岁的副教授对互联网时代“一夜成名”有了深刻体验。

  在生命科学领域,使用核糖核酸(RNA)作为引导工具的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今最炙手可热的角色,号称“将手术刀送入细胞”。韩春雨却不走寻常路,带着NgAgo这个默默无闻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闯进热闹的片场。“脱发的中年人通过基因修复,满头黑发就成为可能。”他这样解释这项被称为“诺奖级”科研成果的功用,“当然从现在看这还是比较科幻一点的应用。”

  随着网站发布该成果,很快朋友的越洋电话就向他通报,连MIT(麻省理工学院)的BBS上都有人开始议论他这位“HIT”(朋友对河北科技大学的简称)的副教授。

  但在韩春雨看来,自己科研人生并没有因为这一刻而发生意外改变。这位70后总是喜欢用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中的经典台词来描述与NgAgo相遇对于他的意义。“就在那一刻,我是一名科学家了;而在这之前,我其实是像一名科学家。”

  韩春雨一家三口住在学校提供的58平方米的住宅里。他刚到河北科技大学任教时,学校原本给他提供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但他看中了如今这套旧住宅离自己实验室只有5分钟自行车路程,于是婉拒了。

  与NgAgo初次相遇的更多细节,韩春雨已记不清。只记得在那历史性的一天,他从实验室翻过墙回家,“身手格外轻快”。——凌晨离开实验室对韩春雨来说是常事儿,他从不打扰熟睡的门卫,总是从一人多高的围墙上一跃而出。

  这一次,随着全新的基因编辑工具亮相,这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也一个跟头翻到了灯光闪耀的学术舞台。

  有人评论,相比已经备受关注的前一代基因编辑技术,被韩春雨带到大家面前的这个新面孔能做更多的事情。它的编辑对象所受限制更小,能编辑基因组内任何位置。而且编辑精准度更高,能避免前一种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出现的脱靶现象。

  43岁的中科院院士邵峰专门撰文探讨,如何才能涌现更多“韩春雨”。更有媒体直接指出,韩春雨的成功将给无数非名校、无头衔、无职位的科研人员以信心。

  在韩春雨看来,做科研只是“爱冒险却胆子小”的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

  2000年,韩春雨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士的第一天,在实验室的桌子上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报纸:一面是深圳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人们端着饭盒边吃饭边谈工作;而翻过来则是爱因斯坦悠闲的半躺在花园的躺椅上。这个年轻人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这条路不那么好走。寻找一种全新基因编辑工具的想法并非韩春雨独有。和他一样,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都受到一篇专业论文的启发,正摩拳擦掌。在高手林立的学术圈,韩春雨默默无闻。北大清华的优秀毕业生,价值千万元的实验设备——学术竞争者的这些优势都是韩春雨难以企及的。

  他的实验团队只有5人。在河北科技大学的旧实验楼里,进进出出的学生没几人能说清韩春雨实验室的确切位置。实验室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教室,实验所用的器皿,有些是喝完的饮料瓶。

  开始此次科研时,他手中有可支配科研资金三十多万元,可没想到做的时间比预期要长,费用也比预期要多。为了买试剂,目前他个人欠试剂公司三十多万元。

  在这一点上,要“当科学家”的他就像《喜剧之王》的主人公尹天仇。只是与故事里的主角相比,韩春雨的逆袭如今在科技界已不是天方夜谭。

  互联网时代悄悄地改变了科研的游戏规则。通过一根网线,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手触摸到巨人的肩膀。但能否率先成功站到巨人的肩头,用韩春雨的话说,那就要看科学家的自我修养了。

  “我们的实验没有什么复杂的,关键要看实验设计。”对自己的科研成果,韩春雨实话实说:“大家都是聪明人,比的就是智商!”尽管一再声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韩春雨的锐气,像他光头上的头发茬,一不留神就会冒出来。

  科研团队成员、他的徒弟高峰告诉记者,受相同论文的启发,竞争者的思路通常是如何将该种蛋白改造成在常温下依然有活性,而韩的做法则是找到功能类似但不需要65摄氏度才有活性的同源蛋白。

  这一思路简洁得多,但也意味着有可能是在庞大的蛋白家族中“大海捞针”。“肯定有,找去吧!”韩春雨对高峰说。

  坐冷板凳,对于韩春雨来讲,已经算不上什么稀奇事儿。韩春雨的父亲韩进廉,生前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韩进廉开始从事当时并不被鼓励的红学研究。韩春雨记得父亲这样的研究,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偷偷进行。一张稿纸,父亲也总是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这次团队中的另一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沈啸记得,他第一次到韩春雨实验室,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实验室落后的硬件,而是这里的人对科研的“疯魔”程度。

  永远散发着潮湿气味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里,用铝合金和玻璃隔出一个几平方米的角落,就算卧室,床是直接铺在地上的4床褥子。

  每天晚上高峰都在这里睡觉。贴在玻璃上的旧纸箱,阻挡着组培室24小时不灭的灯光。铺盖旁边的纸箱子上放着饭盆,而晾衣服的枯树枝则搭在空调和墙壁之间,晃晃悠悠地从电脑桌上通过。

  窗台上一个花盆里种着植物。刚入住时,高峰吃完桔子随手撒下的种子,如今已经有一尺多高。

  “卧室”电脑桌旁有一把小转椅是属于韩春雨的,他总是坐在这里和徒弟谈论文。他至今依然很难在这个缺了一条腿的小转椅保持平衡。每当他不小心一个趔趄的时候,总是会苦笑着告诉高峰:比我那时候好多了。

  和高峰一样,韩春雨2003年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为了完成科研项目,也在实验室“飘”了两年。和高峰不同,他没有固定的地铺——哪个学弟不在他就借个地方睡觉,要是学弟都在,他便在协和医院的走廊里找个相对僻静的地方打开铺盖卷。

  互联网把更多机会带到科技工作者面前。韩春雨认为,这个时代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依然是对科学“非功利”的热爱。

  为了更投入寻找新的基因编辑工具,2014年他果断放弃了已经被学术期刊答应“接收”的论文,而那篇论文的发表无疑会带来科研项目和不菲经费。

  “科学家做科研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发论文。”对科研目的的追求,韩春雨达到了“洁癖”的程度。

  2005年年底,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士期间,作为第一作者,他曾在期刊《核酸研究》上发表过科研成果。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那只是学生毕业有需要。”他说,为评职称写论文还不如淘茶壶、弹古琴。

  走出实验室,韩春雨看起来并不像科学家。他喜欢淘茶壶,自己研习古琴。时常在古琴和汉服论坛潜水的他,还警告记者,这两个圈子的人不能惹,他们的嘴可“毒”着呢!

  在他看来,公众对科学家存在某种误读。“科学家都是很热爱生活的。”随之又笑着补充说,“走火入魔的除外。”

  他一鸣惊人后,很多人都猜想韩春雨会不会离开这所既非211也非985的院校。他却没有这么想,“工作十几年没有出什么重要成果,要在其他院校可能早就被扫地出门了。”

  和电影中的尹天仇一样,一夜成名后,韩春雨也成为媒体追逐采访的对象。记者对他的成功逆袭总是充满好奇。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爱扮酷的韩春雨会不厌其烦地搬出《喜剧之王》的桥段“打太极”——这是一个科学家的自我修养。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 篇16

  海洋学家席薇亚·厄尔博士年幼时曾被波浪打翻,自那以后,她就迷上了海洋。她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海洋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地理》的驻站探险家。在大部分时间里,她要么徜徉在浪头里,要么遨游在深海中。她致力于拯救海洋,她希望人们明白:吃金枪鱼三明治是“不厚道”的。当我们饕餮海鲜盛宴时,或者用杀虫剂消灭花园中的昆虫时,海洋都会受到影响。

  你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在哪里长大?

  厄尔: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可不急着长大。我出生在新泽西南部一家小农场里。在我12岁时,父母搬到了佛罗里达,墨西哥湾成了我家的后院。

  我与海洋的第一次邂逅发生在新泽西海岸,那年我3岁,海浪把我冲倒了。就这样,海洋俘获了我的全部注意力!那次经历并不恐怖,反而令我兴奋不已。

  从此我满脑子都是海洋生活的念头,且从未消减过。新泽西海岸的沙滩有许多巨大、粗糙的马蹄蟹——我觉得它们非常奇妙,许多成年人害怕马蹄蟹,我觉得自己比大人们厉害多了。我并不觉得马蹄蟹可怕,反而觉得它们很美。它们从不攻击我或者其他人——它们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世无争。

  你是如何成为一位科学家和探险家的?

  厄尔:很简单。我是一个从未长大的孩子。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探险家都具有孩童的特质,他们勇于发问,能够感受到世界的奇妙之处。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谁?什么?哪里?为什么?什么时候?怎样?他们总是在提问,我也总是在提问,像一个5岁的孩子。

  你有哪些幻想?

  厄尔:潜入水下,拯救海洋,变成一条鱼,或者想象自己是一条鳗鱼,没有胳膊和腿,只有滑溜的身躯,游来游去,然后钻进洞穴里只露出脸……我真想进入鱼的身体中,体验鱼的生活。鱼类拥有人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官。它们从鳃至尾都有侧线来侦测水的流动,侧线可能还有更多的作用。或者想象自己是一头蓝鲸——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能够感知几百甚至几千公里外的声音,这种神奇的能力将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总是这样幻想。每个人都会做白日梦吧?

  你有崇拜的英雄吗?

  厄尔:我有很多崇拜的人。我的《国家地理》驻站探险家同事们各有独特之处,每个都是英雄。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是传奇人物。

  小时候,父母是我的英雄,我的兄弟们也是;成长的路上,优秀的教师是我的英雄;还有亲戚们,尤其是姑姑与叔叔,他们乐于为大家带来快乐。我的家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富之家,但我的家人拥有精神财富,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知道无论我闯了什么祸,我的父母都会站在我这边。

  你到过的地方最棒的是哪里?

  厄尔:最棒的应该永远是下一个地方。我喜欢回到多年来我熟悉的地方,因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动机是尽我所能,将这些地方迅速发生的巨大变化告诉世人,使人们尽快认识到这些变化的结果。

  从我的孩童时代至今,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已超出此前人类历史对地球影响的总和。首先,人口数量增加。我出生时,全球人口20亿,现在全球人口逾60亿,也就是说,人口翻了3番,而地球并未变大。为了满足生存需求,人类施加于土地、空气、水、野生动物上的压力剧增。

  我有幸比寻常人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海洋,目睹许多常人未曾见过的景象。人们需要了解这些事实。如果你不知情,你就不会关心,而许多人偏偏不知情。我自封的使命是:激励人们亲自去看,各施所能,为自己、为自然界带来改变。要知道,这一切彼此紧密相连。

【科学家事例作文素材(精选16篇)】相关文章:

作文素材事例04-28

坚持的事例作文素材04-14

作文素材 挫折的事例12-19

名人事例作文素材10-21

古人勤学事例的作文素材12-21

人物事例作文素材大全05-21

名人事例作文素材(通用11篇)04-19

初中作文名人事例简短素材10-14

高考作文事例论据素材积累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