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的作文

时间:2022-07-23 10:24:51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关于风俗的作文九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俗的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风俗的作文九篇

风俗的作文 篇1

  我的家乡是漯河。在漯河,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悉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行。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圆在一起食用,赠送自己的亲朋好友。

  腊八粥是由各种豆类和干果熬制而成的,丰富又营养。

  当然,腊月二十八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我和妈妈一起熬过腊八粥。熬出来的腊八粥可口诱人,甜美香醇。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腊八粥美容,腊八蒜保健。你,喜欢吗?

风俗的作文 篇2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习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食俗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节庆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风俗的作文 篇3

  我知道的风俗很多: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先来说说春节吧。春节是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节日,过春节又叫“过年”。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尽量赶回来跟家人团聚,过一个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快乐年。过年时,小孩子那就更开心了,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还可以拿到压岁钱呢。有一首儿歌我至今还记得: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心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噼噼啪啪真热闹。

  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整整齐齐。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人们一大早就起来,杀鸡宰鹅包饺子,打年糕。还有呢,就是挂年画、贴春联。

  那个时候,我也是好忙的。我忙什么呢?对了,写春联。街坊邻居都知道我喜欢写毛笔字,是书协会员,都买来红纸请我写春联。一个个大红“福”字,一幅幅红彤彤的春联写好了。能为人们带来方便,为节日生活增添一些喜气洋洋的气氛,我虽然累一些都无所谓的。

  除夕晚饭,非常丰盛,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团年饭,好不热闹!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一起放烟火,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片快乐祥和。

  再说说清明节,这是对先人表示追忆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人们为祖先扫墓,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

  端午节的由来和我国古代爱国诗人陆游有关。插艾叶、挂香囊、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风俗。只是现在雄黄酒已经很少见了。

  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真是一件美事。每到中秋,家人团聚,仰望一轮圆月,我不禁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风俗的作文 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风俗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祝愿人们生活幸福,身体健康。

  这一次,我要讲的是清明节的风俗。

  说起清明节,首当其冲的事就是拜坟。拜坟的时候,手和头都要磕在地上,还要拜三下。因为“三”在古代代表“多”的意思,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诚意,让死者保佑自己。

  这一天,小孩子们的第一件大事,莫过于抢糖果了。据说,这抢糖果也是有一点意思的,你抢得越多,你以后的生活就月甜蜜,但孩子们是可管不了那么多,抢来的糖果只是为了吃,不为了别的。

  扫完了墓,抢完了糖果,就更忙了。大家一起祠堂里,屋外鞭炮声“啪啪”作响,屋内锣鼓声响彻云天,好不热闹。吵闹了一阵之后,就由村里的`老人来诵经,更有一大群人抬着羊、抬着猪走来走去,猪和羊的嘴里叼着一枝柳条,表示春天来了,用猪和羊来祭春。

  值祠堂的人渐去之时,又分家族或家庭“吃清明饭,喝清明酒”,展示出自己的子孙繁茂与亲昵。清明节并没有一定要吃些什么,但只有客人吃饱了,主人才会高兴,不然就会被认为主人家的饭菜不可口或招待不周。

  家乡的民俗实在很多,只因为我才疏学浅,只能列出以上几项,但这也证明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民俗的博大精深。

风俗的作文 篇5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女性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女性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 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女性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女性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女性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风俗的作文 篇6

  今天姐姐结婚。家门口停满了车子,车子上沾满了鲜花和彩带,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彩色长龙,。院子里和楼地上,挂满了气球。姐姐的婚房里都是红色的被子和彩色的气球,床上还放了红色的蛋,红色的花生和红色的糖果,什么都是红色的,简直是进入了红色的海洋。

  妈妈说这是中国传统的习俗,表示吉祥和喜庆。大人们有的在煮东西;有的在忙着打电话;还有的在给姐姐整理衣服。小朋友有的在吃东西;有的在玩电脑,还有的跑来跑去的。我没事做,在一旁看别人玩游戏。后来有个阿姨,叫我去床上翻滚一下,还说要给我红包。我才不滚呢:“我在蛋上滚,不是滚蛋吗?我才不干,给红包也不干。”为什么叫我滚蛋啊?我不高兴。妈妈走过来跟我解释了,说:“这是当地风俗,预祝姐姐生个白胖健康的宝宝!”原来还有这种风俗的呀!看来我还不该生气。后来我还发现大人们让姐姐给长辈敬茶,让她吃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表示早生贵子。原来每一种活动都是有寓意的,表示亲人们的一种祝福。每一种祝福都是爱的体现。中国的风俗还真有意思!

风俗的作文 篇7

  过年的第一天,妈妈带我去儿童公园,去看舞狮子,我想:舞狮子一定很好看,如果我是一位小男孩,我保准可以舞狮子。

  到了那里,我看见三只‘狮子’,赶忙往后走,“你不是一直想看舞狮子吗?今天,我就让你看个够!”妈妈说。

  我这才明白,那就是舞狮子啊,真了不起,一个狮子是由两个人扮的,那狮子一蹦一跳的,真让人看花了眼。

  舞狮子穿着红外套,红外套中加了一点儿颜色,近看,感觉是橙色的,远看,感觉是黄色的。舞狮子的人都穿着黑鞋子,红裤子,也穿着红外套。而且,都是男的舞狮子,没有女的,地板上有一些‘柱子’,舞狮子就在柱子上蹦来蹦去的,我就勇敢的跑了上去,快到舞狮子身边时我就慢慢的走过去,摸了摸舞狮子的毛,毛真软!

  舞狮子一蹦一跳的,真吸引人的注意力,舞狮子真好玩,只有你有这个本领,我肯定以后女的也能当上舞狮子。

风俗的作文 篇8

  家人吃得者,则终岁大吉。如今,人们已不信这些了。不过,还有人家在饺子里放上糖块、花生仁等,吃到糖块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长寿(花生名长生果)。除夕之夜这顿饺子全家都要吃,谓之曰“岁饺子”、又叫“团圆饺子”。

  古时,称饺子为“馄饨”、“水角”、“角子”、“扁食”、“煮饽”、“银元宝”等等。

  《广雅》记载:那时的饺子叫“馄饨”,形状如饼,到了北齐,形状与以前的就不同了。颜之推谈到:“今之馄邬,形如偃月,形状与现时无异。”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中,也有记述:“凡御宴至第二盏,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那时御宴上的饺子是“双峰”的,形状与现时的不同,可能是宫中的特制,与民间的形状不一。经过2000多年的变革,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儿。

  据近年考古发现,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区发掘出的唐代墓葬里,发现木碗里有饺子的遗存,其形状与现在的一样,这表明,在当时人们食用的饺子已经传到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北方人都爱吃饺子,把饺子当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过节,迎宾送亲,总要包饺子。春节、除夕、初一、初五、全家吃饺子,喜庆团圆。辞旧迎新,预祝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平安、顺利。 北风东渐,上海街上开了许多饺子店,上海人对饺子也感兴趣了。

风俗的作文 篇9

  社火脸谱是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经历了多少个朝代之后,社火脸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了拯救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民间艺术,十几年来刘贵忠走遍了山西的社火之乡拜访民间艺人,收集散失在民间的珍贵的社火脸谱粉本,整理绘制出了100多种社火脸谱,创新和发展了葫芦脸谱,为这门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20xx年刚刚开始,记者走进了刘贵忠的工作室-怡雅轩,在不到30平米的画室,一个个色彩鲜艳的葫芦图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是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它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中最具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型,其寓意就是镇寨、避邪、驱赶寂寞冷清,是原始先民们祈福求祥最直接的一种表现美好愿望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没有谁还记得用社火脸谱来庆贺来年的五谷丰登,社火脸谱也随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xx年,老刘和画友到临汾下乡采风,而就是这次偶然的机会给了老刘意外的惊喜。锣戏让老刘无望的心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为了把这门濒临失传的艺术挽救回来,为了让老百姓懂得社火脸谱,从工艺品的角度欣赏它、接受它,老刘将社火脸谱发展到葫芦上来刻画。

  在葫芦上绘制社火脸谱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细心和绘画功底,从第一道工序的勾线到填色要求都非常的严格和精细,老刘创造的葫芦社火脸谱以深厚扎实的画功,配以多层次的图案、粗犷的造型,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既单纯又细腻,葫芦社火脸谱用自己独特的内涵无论从寓意还是造型都呈现了原始民间的大吉大利。

【风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风俗的作文03-22

风俗冬至作文12-13

冬至的风俗作文12-13

端午的风俗作文02-08

风俗的作文【热门】02-14

汉族风俗作文03-24

白族的风俗作文03-24

傣族风俗作文03-25

民族风俗作文03-25

民族风俗的作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