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时间:2022-11-11 13:25:22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集锦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集锦15篇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这首诗。下面请和我一起来看看,我在春节会做什么吧!

  大扫除、贴春联。腊月二十八这一天,人们都会贴春联、窗花,挂灯笼、大扫除,我家也不例外。我们总会回到爷爷奶奶家干活。爸爸踩着梯子贴春联、给大门刷上新油漆,妈妈和爷爷在一旁帮忙指点,春联还是我爷爷亲笔写的呢!奶奶在扫地,哥哥在……总之,爷爷奶奶的家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漂漂亮亮的。

  放鞭炮。大年三十终于到了,晚上,我和表姐在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里放鞭炮。表姐把一串鞭炮放在地上,取出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着,只听“噼里啪啦”一阵响,我捂着耳朵、尖叫着又蹦又跳。我们接着放烟花,当烟花飞上天空,我抬头看着一朵朵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着她们美丽的“笑脸”,再看看表姐兴奋地通红的小脸,感觉真是幸福极了。

  拜祖先、吃饺子。放完烟花后,饺子也正好煮熟了,看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是吃饭前要先拜祭祖先的,我只能忍着馋虫老老实实的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焚香叩拜。拜祭过祖先,奶奶一声令下:“吃饭!”我马上风卷残云的吃了起来。不一会儿,饺子就被我们一扫而空了。奶奶做的饭可真好吃呀!

  守年夜。吃完饺子,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也开始了,我们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面,吃着水果、嗑着瓜子看春晚。贾玲演的小品《一波三折》逗的我们哈哈大笑;上海舞蹈学院的大姐姐们跳的《朱q》让我们拍手称赞;岳云鹏和孙越演的相声又让我们连声叫好……

  春节的习俗让春节年味十足,我喜欢春节的习俗,喜欢过春节!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2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意味着新年的开始。人民为了欢度春节,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包饺子、守岁等,形式多种多样。而我要介绍的是贴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又称“门对”、“对联”、“春贴”。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述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当在自己家门口贴春联时,就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呢?这是因为可以压邪。我通过查资料得知,关于春联还有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呢!

  据说在东海有一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在桃树的东北方有一座鬼门,门里的妖魔鬼怪会跑到人间玩耍。桃树下有两个神将,分别叫神荼和郁垒。他们负责把守鬼门关。如果善良的鬼想出来就放他们过关;如果恶鬼想去祸害人间,他们就把恶鬼抓起来。老百姓们都怕恶鬼来自己家捣乱,因此人们就在桃木上面写上两个神将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震慑那些鬼怪。后来,人们觉得在桃木上写春联有点复杂,于是就改成在纸上写吉利语用来驱邪。

  我家也有年年贴春联的习俗。如果亲自写一副春联,那就更好了。除夕的早上,我们一家人就准备好了笔、墨、纸、砚,开始写春联。我早就想好了要写的内容,拿起毛笔在红纸上写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的首秀春联出炉啦。字的笔画虽然有些稚嫩,但红彤彤的颜色和大大的福字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家家各有各的韵味,也各有各的希望。我们家自己写春联独一无二,为春节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通过贴春联这个习俗,我知道了春联是一种人们对生活愿景的美好寄托,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我喜欢写春联,喜欢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3

  每到正月初九,我们闽南的人各个都得熬夜通宵。不是因为那时有什么像看春晚那样盛大的晚会,而是我们闽南的一个特殊的习俗敬天公。

  那天晚上,孩子们和长辈们都得连夜赶去祖宅,我经常也是迷迷糊糊地上了车,就去参加活动,它也并不盛大,可以说就是一种形式。这个极其简单的仪式,我却一直对它略略反感。

  按长辈的话说,每年的正月初九,天公就会从天上出来,那我们就要摆好贡品,在午夜十二点时跪拜迎接。有时我问得长辈不耐烦,就会得到一句:你问那么多干什么?跟着做就是了。

  我的祖上生活也是较为富足,住的是一栋小洋楼,只不过因为漫长的年岁,变得有些许残破。敬天公的位置通常在二楼,很简单,就是一个贡品桌,几柱香,几个跪拜用的垫子。

  这种仪式感觉就像是过去早朝一样,一齐向天公跪拜。总感觉这里头有些许封建的影子,或许是从前封建的历史太久,已经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了吧。

  直到最近几年,我还是不太肯下跪。面对着空气一通下跪,让人知道了岂不是笑死?再说了,若是在我不经意间贡桌后站了个人,我朝他下跪磕头,那岂不让人占尽了便宜?每到这天,我都得是在爷爷的好说歹说之下,才肯不情愿地跪下去。屋里满是烟火味,让人够呛。我跪下的,还是不肯闭眼,非要看着前面没有人,才肯磕了几下头。看着我的弟弟们都纷纷跪下照做,我不禁疑惑,或许是因为他们还不懂下跪的含义,也或许只是我想得太多了。敬天公的习俗我至今都没能了解,每年也都只是极不情愿地跪下。那每年的下跪就权当是保佑我考试考好吧。

  敬天公是我们闽南的习俗,或许不久之后的将来,我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了。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靖江,人人最期待的是春节,是大年三十夜晚的守岁。

  在大年三十晚上,亲戚朋友们都会来到我家。吃了饭后,大人们都把守岁要用的东西和食物……都准备好。一到九点,大人小孩们一起喝一杯,这就意味着我们就要开启一夜的守岁之旅了。庆祝完,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都打着八分满的精神,男人们会在一起打牌,女人则是一起喝茶、织布、聊一聊家常……,而我们大点的孩子就聚在一起做手工或是在网上看电影,那些小孩子就在房间里做游戏,看动画片。当然,虽然每年都要守岁的,但每年都有不同的乐趣。我们大孩子在做手工时常常会出现材料不够或不会做的现象,这一次我们不仅买了充足的材料还找了一位姐姐来教我们。做累了,就看会电影,选电影时总会有不同想法,因此我们选电影就要很久。因为这个房间是我们大孩子的主场,想来这看电影的小孩子,只能何事都听我们的安排,在这里,我们就是他们的老大,他们就是我们的小弟,不管我们怎么说他们都只能照做。

  到了凌晨三点多,几个人会煮些夜宵给大家吃。每一次都是普通的面条而已,可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抖音吃的不亦乐乎。孩子们吃着就会抢起来,每一次大人都会说:“孩子就是孩子,抢起来都是香的。”

  一直到天亮,一个圆满的守岁才算结束。守岁,在我的脑海中,是整个春节中最热闹的,最有趣的,也是大家最喜爱的一种习俗。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5

  莒国历史,源远流长,这里的春节必然会随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而丰富多彩。

  记忆中的春节从腊月中旬就开始了,大家纷纷忙着看望亲朋好友,乐不可支。临近小年,大家又开始购买糖果、柿饼等年货,等腊月二十三晚上祭祀神仙,尤其是灶王爷。过完小年,人们就见缝插针地打扫房间,将自己的家收拾得一尘不染。

  盼星星,盼月亮,久违的除夕终于到来了。这天,我总是先帮助爸爸把各种福字贴好,接着便能随心所欲地玩耍了。夜幕逐渐降临,妈妈端上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整整齐齐地摆上六只酒杯和六双筷子,姥姥倒上三分之一的白酒,倒三次,间隔约五分钟,说是先让神仙来吃。姥姥到阳台烧事先叠好的宝和打好的纸,我则给天底下各路神仙,家里的观音老母、灶王爷、财神爷烧香。大家一起磕头,以示尊重,祈求保佑。

  神仙们吃完,我们一边看着春晚,一边相互敬酒,共享年夜饭。在精彩春晚的陪伴下,不知不觉就到了十二点,爸爸下楼放鞭,妈妈去煮水饺,我再把香烧一遍,吃几个饺子,倒头就睡。

  一觉醒来,便是大年初一。先祝福家人一句“新年好”,穿上崭新的衣服,给长辈磕头拜年,说吉祥话,长辈就赠与红包。接下来的几天,无非就是拜年、待客,春节忙碌的影子也渐渐远去了。

  年年岁岁,我们一如既往地过一年一度的春节,累并快乐着。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6

  我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中秋节。中秋节在我得家乡那可是有许多的习俗呢!

  八月十五,在这一天我们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记得那次中秋节让我至今难忘。早上奶奶拿着面、葡萄干、豆沙做起了月饼。先把馅做好,再把面和好,先把面放到模具里,加上一点馅再加一点面,最后再按一下一个圆圆的月饼就做好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做了起来,可由于是第一次做把顺序弄反了先放的馅然后才放的面。月饼做出来以后我和奶奶都哈哈大笑,奶奶一边笑一边教我怎么做月饼。照着奶奶的样子我和奶奶把所有的月饼都做好了,放进烤箱里烤一下月饼就做好了。闻起来香香的我似乎忘了这是刚唠出来的就用手去拿月饼,可月饼没吃着还把自己给烫了一下,这可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呀!我等月饼凉了一会再吃,真是太好吃了!我没忍住多吃了几个,这时奶奶走了过来对我说:“不能再吃了,一会儿要吃饭了而且月饼是要到晚上才能吃呢!”我可怜兮兮地对奶奶说:“就在吃最后一个,就一个。”奶奶看着我无奈的说:“唉,真是拿你没办法。”我横盼竖盼终于盼到了晚上。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又圆又亮的月亮,吃着月饼。我看了看月亮又看了看手里的月饼,突然跳起来站到大家面前说到:“我终于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了,因为月饼和月亮一样代表团团圆圆!大家都互相望了望,不约而同地笑着说到:对!对!

  中秋节就是要吃月饼,就是要赏月就是要一家人团团圆圆!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7

  一乡一风俗,每个地方的人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的家乡在上海,别看它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它也有着对春节独有的表达方式,从祖辈开始,一直传承至今。

  上海的春节是从农历12月23日进入“过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南方城市比北方城市晚一天“祭灶”。这天夜里,每家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台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送灶时人们还要供上糖元宝,据说是为了让灶神不说人间的坏话。

  腊月二十五,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也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种张罗。首先要购买备足食品,其次是准备新衣,再次是贴春联、年画。除夕夜人们就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

  我觉得有趣的是元宵节,年幼的时候爸爸每年都会给我买个兔子灯,听爸爸讲在他小的时候可都是自己做的。在元宵节这天,包汤圆是我家的重头戏。每年奶奶都会早早的准备好包汤圆的各种材料,我们全家就会围坐在一起包汤圆。在雪白的水磨粉中加入热水,揉捏出软糯的面团,把甜甜蜜蜜的豆沙包入和好的面团中,希望新一年生活美满,团团圆圆。

  过了元宵节,春节差不多就结束了。春节悄悄地到来,又随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悄悄地溜走。春节,承载着我们的期望与欢笑。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8

  今天,我和大家讲下我们家长过年的风俗。

  相传很多年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经常打扰村子,后来有个圣人告诉乡亲们,“年”怕鞭炮、红色,只要谁家没有,“年”就会到谁家去。所以现在挨家挨户们都会在自己门口贴上红色样式的福字。我们不仅要做这些,还要祭拜、登山。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步步高升。不过放烟花是我们小孩的最爱了,五彩缤纷的烟花“啪啪”响着,这时,我们就会陶醉之中,过好久都没有反应过来。

  欣赏了“烟花晚会”后,我们就要一大早被叫醒,更糟糕的是要登一天山,一家人在长辈的陪同下,开始向山顶前行。这次我跟爸爸打赌过,我要成为第一个登上山顶的人,为了我的诺言,我充分做了准备,带上我足够的物质出发。我踏着轻快的步伐,奋勇向前,一会儿功夫,我的家人都被我甩到了后面,连人影都看不见了。山路十八弯,以耗尽了我的力气,心底在想还有多远呢?离山的顶峰还要多长时间呢?我的精力还能撑多久呢?正当我在思索的时候,隐隐约约听见爸爸他们的喊声,更能清楚的听见妈妈在叫,你慢点儿,匀速前行,才能抵达终点。我心里暗暗在想,今天的第一名,可能要“泡汤”了,当我垂头上气时,爸爸拍拍我的肩膀,小伙子加油!突然,信心百倍,精神抖擞。拿出了在运动场上坚持不懈,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向着我的目标继续出发。山路虽然不平整,但我有信心,有耐心,肯定会成功,一串串的联想,把我带到了山顶。哇!山顶好美呀!我成功了一次,我是第一个登上峰顶的。爸爸便在身后,预祝我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一次难忘的登山,一件记忆深刻的故事,让我永远忘不了。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9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或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是虚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兽下山来觅食,它找了很久,最终喜欢上了吃小孩。然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人们便把这只怪兽叫做年。连续几年,都在这同一天,许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们开始害怕起来。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个同样的、奇怪的梦:一位老者说:“年怕红色、怕鞭炮声,大家只要有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来了,来到山脚还是没有进村庄,因为它看到了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心里害怕了起来,还是看见几个小孩在放鞭炮,它吓得慌,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于是就把赶走年的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年,因为吓坏了,再也没有下过山,有人说它在山上饿死了;有人说由于那一次的原因,它吓坏了,回到了山中就吓到死了……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我要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了解它们的由来,让我对与传统节日的了解更加透彻。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0

  春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定是会做一大桌子好菜的。对于我来说,安徽的美食是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家乡风俗。

  在这众多美食之中,最符合我口味的当是白白胖胖的米粑了。它的做法我略知一二,也和奶奶实践过几回。第一步不消说,用水与面粉充分糅合成鼓鼓囊囊的大面团子,那外形跟吃撑了的“年画娃娃”有得一比。第二步便是捏皮了。跟“隔壁”那饺子不同,米粑的皮像是放大了几十倍,并且要靠人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捏制而成。往年我都是手扒一小块面团,拇指轻轻按住中间部分,另一只手拉、扯、捏、扭,直到变皮在手下“规规矩矩”地圆起来。我最享受也最喜的当是第三步了。

  第三步是奶奶的“专场”。她熟练地将葱、蒜整齐地切成小段,肉沫和着豆角、蒜泥、小葱糊糊涂涂地被奶奶的锅铲轻盈地翻炒着,小火炒后的香味总使我陶醉其中。豆角的酸溜溜、肉末的咸香、以及绿油油的小葱,“奶奶牌内馅”的味道,老家人都是赞不绝口。第四步的步骤与包饺子大相径庭,因此想必各位都是通晓的。值得一提的是米粑周圈包起来的花纹,这个得讲究。先是卷一卷,再是旋一旋,最后包一包,仿照的是孔雀尾巴上的纹路。

  全部步骤完毕,上锅一蒸,便可以狼吞虎咽了。米粑的外皮虽软糯绵密,但毕竟无味。因此各家会备上一碟自制辣酱,辛爽入味,辣酱各不相同,像我家,便会有一种舌头发麻的感觉,却不是太过于辣。

  春节是一年最热闹的时节,鞭炮声声声入耳,酒肉味丝丝入心,大红“福”字映入眼帘,美好的一年总在这样的团圆中开启,总在米粑鲜美的'味道中开启......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

  “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在中国,新年春节一直都是人们期盼的特殊节日。

  在大年三十即除夕,人们都会去贴对联,贴福字、贴窗花,之后便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一切“穷远”,“晦气”扫出门外,来年清秽。家中会做年糕,三牲饭菜来奉祀祖先。

  在晚上人们会吃年夜饭,而漂泊在外的游子也会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年夜饭一般要用“三全”(即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米糕)和“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食物,这顿饭往往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吃完年夜饭后,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因为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岁。

  正月初一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在早上会先放爆竹,送旧迎新叫“开门炮”,人们各家各户会互致祝贺拜年,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相传这一天是扫帚的生日,不能动扫帚,不然会引来“扫帚星”,倒霉运。

  照传统的说法,除夕辞旧,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斋初二解斋。同时吃“开年饭”,指对新的一年能有一个好兆头。

  正月十五,又称为元宵节。这一天会热烈喜庆的观灯,又称为灯节。大街上处处张灯结彩热闹极了,有兔子灯,有纱灯,还有各种各样有趣的灯,看得人们眼花瞭乱,回到家还可以吃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

  在欢乐喜庆的氛围当中,春节缓缓结束了,人们都各自回到自己工作岗位上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生活。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2

  在我的国家,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在每个传统节日里都有很多风俗。而每个地方的风俗也大有不同,而我要讲一讲我们那个地方,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的风俗,而就非属端午节不可了。

  在我们那里的端午节那是非常热闹的,在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起的很早,为的就是在这一天吃上粽子。所以都要起的很早开始包粽子,准备好材料后,我们就开始要包粽子了。这一天的早上整个村都热闹起来,每家每户都要把准备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拿好,前往我们村里的一个大院在那里整个村里的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到那个大院去包粽子,大人们很高兴,小孩们更激动,因为在包粽子的时候,小孩子们可以在一旁一起包粽子。能吃到自己包的粽子想到这一点,小孩子们都能一蹦三尺高了,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院里家长们和一些长辈在哪里忙活着粽子要包的材料,小孩子们则帮忙一起摘弄梧桐树叶来做包粽子的外皮。我把梧桐叶在清水里仔仔细细地洗了一遍又一遍,等我们把梧桐叶洗好后大人们也把粽子里的米和别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我们开始包粽子了,包粽子时大家说说笑笑,气氛特别热闹完全可以跟那些大节日的热闹程度有的一比。我们这包粽子里的食材可不光一种,按个人喜好来包。有的是豆沙味;有的是红枣味;有的是绿豆味……还有好多好多种。每个人都要包上好几个,供大家一起分享。包好粽子后就是蒸粽子了,蒸粽子的时候我们一村子人都围在一起,用话语来等粽子。大家说着笑着,时间好像过得很快,还没聊尽兴。粽子就好了,大家吃着粽子脸上都是幸福,满足的笑容。

  这就是我喜欢端午节的原因,我很喜欢我们村的这个风俗,让我们都能如此的快乐,满足充满幸福感。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3

  一岁在鞭炮声中,

  春风温暖屠苏。

  成千上万家庭的学生日。

  老桃换新桃。

  描述了中国人庆祝春节的盛大节日场景。鞭炮声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商务人士。放鞭炮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们在除夕放鞭炮,在新的一年里大赚特赚。然而,根据旧习俗,对财神的尊重应该是第一位的,鞭炮应该放在房子后面。传说如果你想发财,只有在最后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才会真心实意。

  我的家乡浙江和中国的许多地方一样,春节也有同样的习俗。例如:

  除夕熬夜或通宵

  中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俗称“年年”。守年夜饭从吃年夜饭开始,要慢慢吃,有的人要吃到深夜。根据宗八《荆楚岁时记》,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年夜饭的习俗,既有送别之感,又有似水怀念逝去岁月之感,更有给即将到来的新年送去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在玩耍、放鞭炮的时候,也是家庭主妇在厨房最忙的时候。前几天已经准备好了年夜饭,年夜饭一定要在除夕夜做。在北方,元旦的饺子也是三十夜包好的。这时,每个案板都在忙着切肉切菜。这时候,家家户户传来的案板声,大街小巷传来的鞭炮声,小商店里传来的算盘声,会计的抑扬顿挫声,处处夹杂着笑声,一个接一个,交织成一个欢快的除夕夜乐章

  ……

  除了这些,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拿其中一个。

  赵天蚕

  又称“田里烧蚕”、“田里烧财”,是江南地区流行的拜年民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绑着火炬的长杆立在田间,火焰用来拜年。火焰若旺,预示来年大丰收。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4

  当火车飞驰着驶入河南境内时。爸爸告诉我,我们跨过长江了,长江以南是冬天没有暖气的世界。没去过南方的朋友,一定会很好奇南方人是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的,或许会觉得痛苦难耐。而我却觉得南方冬天的取暖方式别有一番乐趣。

  记得小时候,在南方家乡的冬天穿得厚厚的棉衣,室内室外一样的冷。每当入冬时,奶奶就会搬出一个东西——暖脚器。暖脚器插上电便开始发热,用一个方形桌子罩们它。桌子上盖一张晒得香喷喷的方形小棉被,这样能更好的保留住温度。闲暇时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将小棉被盖在腿上,将脚放在暖脚器上,感受着桌子底下暖脚器的热量慢慢的从脚底传便全身,不一会儿身上就暖烘烘的了。桌子上总是摆着水果、瓜子、花生、坚果、零食,大家说说笑笑特别惬意。

  南方农村的取暖方式更为原生态,堂屋中间放一个木质方形低矮的架子,架子中间是圆形大铁盆,将烧红的木碳堆在铁盆里面。不一会儿整个屋子就开始暖和起来。聪慧的人们当然不会就只是用来取暖哟。将生的地瓜、玉米、土豆、糍粑埋在铁盘中烧尽的碳灰里,能煨出非常香甜可口的烤地瓜、烤玉米、烤土豆、糍粑。火盆的正上方往往还挂着一串串香肠、腊肉,借用木碳烧出的烟将它们熏得焦黄焦黄的颜色。这样熏过的腊肉能存放一整年呢!人们围坐在火盆周围,像每天都有篝火晚会一样,吃吃喝喝、聊着家常,谈笑风声。时不时会有腊肉滴下来的油掉到火堆中,传来滋滋拉拉的声音,好一派生活的生机与乐趣。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城市里的取暖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起来,然而农村很多家庭依然延续着最原生态的样子。虽然南方没有政府集中供暖的便利,但人们都在利用自己聪明的才智过着自己最有乐趣的冬天。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5

  每到过年,家门口的空气里总是飘着一种能让我神定心静的味道。那是堂前焚烧着的香纸和冥币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香味,若你离其很远,则会感到有几分芬芳。

  那回,我站在爷爷边上,观望着爷爷如何烧纸。只见爷爷用手将纸坦平,再将其放置一定厚度,延对角线对折,这时爷爷将双手间的空隙对准对角线的中点,双手握拳,大拇指与食指夹住中点左右搓揉,将原本厚实的纸张揉松成扇状。当我问爷爷为什么时,爷爷告诉我,这样容易点着。因为在乡下,很多这样古老的习俗还保留着。记得那时我家还有一个灶台,爷爷从灶台那拿出了一根烧到一半的柴火,并小心翼翼地点燃了刚才的纸。

  香纸点燃后,如果放置不管,那么很快就会熄灭,为了不让火熄灭,就必须加纸。加纸也是一门学问,不可以从上往下用力地砸,也不可以攥紧了再放。加纸时,要将原来的火包围起来形成一个蒙古包,如果你要加冥币,那么还要紧贴着上一层,然后等他们都着了之后,再在外面包一层。这样,就算有风也不容易将其吹灭。

  于是,家里的小院子里弥漫了青烟。没过多久,青烟渐渐地向上飘去,院子里又恢复了清静。这时,爷爷拿着一炷香再烧完的纸里拨了两下,香又着了,那诱人的香气找到了墙脚的梅花。那梅花似乎自知其香不如,所以含羞未绽。

  可是今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将我们挡在了门内。看到爷爷烧纸时,虽感觉还是当初的“影堂香火长相续”,但静谧中让我觉得少了“应有人来礼拜多”的气氛。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6-03

家乡风俗作文11-04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9-03

家乡的风俗作文03-19

家乡风俗作文03-29

家乡风俗的作文11-07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10

家乡的风俗02-13

家乡风俗04-02

家乡的风俗祭祖作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