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3-01-11 09:01:16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 14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作文 14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大年初一,春节之际。宅在家里的我,隔窗遥望,想感受一下新春的气息。可是,小区里,除了门口的对联、红灯,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开门炮仗”。

  开门炮仗,是中国春节的传统风俗。记得那时,即使除夕熬了大半夜,大年初一早晨,谁也不会赖床。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过香喷喷的饺子,就开始准备放开门炮仗。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放开门炮仗呀?”爸爸笑着说:“开门炮仗,就是开门大吉,驱逐瘟神,迎接新春,吉祥如意!”原来如此。怪不得,家家户户在大年初一早上,都放开门炮仗呢!还说要比一比:看谁家的炮仗品种多,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

  我们家准备的炮仗可全了!最少的几十响,最多的几万响,一捆一捆的,用红纸包着,还有很多成盒的礼花。一个人拿不动,我们就两个人抬。好不容易把炮仗抬到胡同口,可是,我们谁都不敢放,大人们也不让我们放。爸爸出来了,把一捆炮仗打开,我们把炮排一直抻出十几米。“要放开门炮仗了!”在爸爸的喊声中,姐姐赶紧拉着我,跑得远远的,姐姐还用双手捂住了我的耳朵。“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连串的响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就是这样来的吧?接着,我们小孩上阵了,放小鞭的,放礼花的,放窜天猴的,放二踢脚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顷刻之间,满地都是红色的外壳纸,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爸爸说这叫“满堂红”,预示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后来,我上网查阅才知道:开门炮仗,上古时代,就有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用以驱逐瘟神的传说。烟花鞭炮,起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现在,中国的烟花鞭炮,花样各异,品种繁多,质量过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呢!成捆的、几万响的开门炮仗,气势雄伟,响声震天,更是抢手货。如今的开门炮仗,已不仅是在大年初一早晨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铺,不论哪天开门营业,大多都燃放“开门炮仗”,意为喜庆,以图吉利。

  随着环保的呼声,烟花炮仗,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已经禁放。但是,这并不会阻挡我们对新年充满美好的祈愿,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热闹的开门炮仗声,永远一声声地响在街头,响在胡同,响在我心,响在你心,响在我们童年时美好的回忆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我的老家在山西北部的农村——繁峙。每年寒假我都会跟着爸爸妈妈从上海坐火车千里迢迢回到这里过年,因为这边有爷爷奶奶、有堂哥表姐、这里还有浓浓的年味。这边的过年特别热闹,奶奶从腊月就开始忙碌了,打扫院子、杀猪宰羊、蒸花馍、磨豆腐……这些我回去的晚不能看到,但是单就是我回去那几天也有几件风俗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北方过年自然离不开饺子。奶奶家的饺子是胡萝卜羊肉馅的。年三十一大早,奶奶就从厨房里端出满满一盆胡萝卜羊肉饺子馅放在土炕上。包之前奶奶还会咕咚咕咚地倒上好多胡麻油。边倒还边说:羊肉饺子只有加了胡麻油才好吃呀!奶奶、妈妈、姑姑、堂姐和伯母,全家女人齐动手,她们边聊边干,轻轻松松地捏了无数个饺子。饺子像一个个的银元宝,都精神地站在案板上,列队等待检阅!与此同时,我与堂哥表姐没有闲着,我们从柴房里搬来一堆堆柴火,把那连着炕的土灶烧起来,土灶上的大铁锅里的水被我们烧的翻腾起来了,一案板的饺子全部能够下到大铁锅里面,锅开之后,饺子也熟了。满屋子的水汽和香气,甚是热闹。

  羊肉饺子味道妙不可言!刚咬一小口,黄澄澄的羊油就流了出来,滴在乌黑通亮的陈醋里,好看极了。坐在炕上的我们几个孩子根本就顾不上淑女的形象了,一口就能吃掉一个。在一片大快朵颐后,盘子空了,只剩白色的饺子汤和几滴羊油了。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交上好运。

  正月初一,奶奶还会给我们做一样平时不怎么吃到的东西——炸油糕。油糕是山西特有的一种食物,它是用山西的黍米做成的。油糕里头可以包菜和豆沙,炸好了,再配上一碗烩菜(在我家也叫熬菜),那叫一个香啊!尤其是刚出锅的油糕,更加吸引我们内心的馋虫。我们常常由于吃得太猛而被烫到舌头,但还是抵挡不住油糕的香。油糕象征节节高,每次吃油糕奶奶都会让我们多吃一点,说要我们成绩也要年高哦。

  山西的大年除了吃东西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搭旺火。正月初一一大早伯父用大炭块垒成宝塔形,中间是空的,再用柴火填上,把柴火点燃,旺火就烧起来了。我们小孩蹲在旺火附近,又觉得新奇,又怕烫着,只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实,在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有烧旺火的风俗,代表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越来越旺。然而,由于烧旺火会导致空气污染,现在烧旺火的风俗也慢慢少之又少。但远在晋北农村的奶奶家仍然每年春节都烧旺火,我也期望我们家能够像这旺火一样越来越旺!

  也许,一直在上海读书的我会被这时尚都市的潮流卷入西方节日无底漩涡中。但是,家乡风俗的火炬一定不会熄灭,会一直燃烧100年、1000年,甚至更久……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中国有着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每一种节日,在各地都有着不同的习俗,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节日,还是宁波的元宵节。

  妈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宁波人,从骨子里喜欢吃各式糯米做的点心。而元宵节的汤圆,更是不容错过的。与现代化生产的速食汤圆不同的是,在宁波,传统的汤圆连糯米粉都是自己做的。

  提前一天,将上好的糯米清洗干净,并浸泡好。到了元宵那天,家家就都开工了。磨米,拌馅儿,忙得不亦乐乎。磨米时,一手推动水磨上的把手,另一只手往水磨里加米,磨出来的米浆沿着水槽,流入放好的桶中。接下来用干净的纱布把米浆包起来,让米浆中的水流干,便形成了一个个糯米块,再将这些糯米块反复揉搓,就变成了柔软的糯米坯子。

  圆子的馅儿也非同一般。将干芝麻炒熟后捣碎,加入绵白糖和小块的猪板油搅拌,不一会儿,便散发出阵阵香味儿,就算是吃饱的人,闻到这香味,恐怕也按捺不住,想再尝个鲜儿吧!拌着拌着,这芝麻馅儿就变得油亮油亮的了,顺滑无比,煞是好看!

  开始包汤圆了!这时,灶边总是有小孩子候着,等着吃汤圆。他们一个个张大了嘴,伸长了脖子,想第一个吃到汤圆。但大人们可被这帮“小馋猫”给惹急了——这样围着还怎么干活儿啊!

  “都出去,谁先出去,吃的汤圆就多!”

  听了大人的这句话,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跑了出去,大人们也就能安心地包汤圆了。

  大人们包汤圆的手法娴熟,双手就像蝴蝶一样上下舞动,不一会儿,就包好了。这包好的汤圆一个个圆滚滚的,挺着小肚腩,站在那儿,好不可爱!

  把它们放入煮沸的水中,看着白白胖胖的它们一个个在锅中上下浮动,颇为有趣。等熟了,将汤圆盛入碗中,轻轻咬上一口,那馅儿便会流出来,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催促着你赶紧吃了它——这种催促又有谁会不听呢?吹一吹,放入口中,能感到芝麻白糖猪油馅遍布口腔的感觉;咬一咬,能吃到滑嫩清香的糯米皮儿,这种口感,不禁让人想多吃几个。小孩子们可忍不住,不听父母的劝告,吃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摸着成了一只小皮球的肚子,瘫在椅子上才肯罢嘴,可眼睛还依旧盯着那碗中“白胖小子”呢!看着一脸满足的孩子,父母也奈何不了他啊!

  这就是我的家乡——宁波的元宵节。与家人团聚,吃着汤圆,便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包饺子了!包饺子了!”正呼呼大睡的我被妈妈的河东狮吼震醒了,我晃晃头把被子一推,穿上外套,屁颠屁颠跟了过去。春节包饺子是我家雷打不动的习俗呢!

  为什么春节要包饺子呢?我在网上一搜,原来女娲抟土造成人时,正值春节,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女娲左思右想用细线把耳朵拴住,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着,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丰功伟绩,就用面捏成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用嘴咬吃,哦,原来与女娲造人有关呀。

  我像发了狂的野马闯入餐厅,定睛一看,大家都包了好几十个了!我心急火燎,连忙坐在一把椅子上,顺手扯下一片饺子皮儿,用手捧住,又用另一只手抓起勺子,挖了一点点馅儿,小心翼翼地放在饺子皮儿上,对折着卷后,捏紧饺子的边缘。哼,我包的饺子一定能比过西施!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仔细一看,差点头晕眼花跌倒在地,这哪是个饺子呀,如此瘦弱,叫小白鱼还差不多,我怎会甘愿服输?开始包第二个饺子,我又拿起一张皮儿,吃一堑长一智,上一次的错误我绝不会犯了!我挖了满满一大勺饺子馅儿,倒在皮的中心,如法炮制,我开始端详第二个战利品,又眼冒金星,这个饺子倒不瘦,可又太胖了,它得上了肥胖症,像个猪八戒趴在桌子上,我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但我并非西楚霸王,只好厚着脸皮去包第三个饺子,这次我吸取教训,挖了半勺饺子馅,一丝不苟地包了起来。佛祖保佑啊,可以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这次千万要成功呀,老天爷终于开恩了,我仔细一看,它不胖不瘦,带着漂亮的花纹,像一位穿着长裙的少女。可我的意忘形,一不留神,金星就如一道流星一般飞奔而来,纵身一跃,说时迟那是快,它叼着饺子在空中做了一个完美的180度转身,拔腿就跑,等我反应过来时,它已与饺子一起无影无踪,我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呜呜呜,宝宝好倒霉。

  包完饺子,我与爸爸一起煮饺子,不一会儿水就烧开了,我们把饺子一煮,一股浓香扑鼻而来,我的神思都恍惚了,刚刚的倒霉,窗外的鞭炮声,客厅的谈笑声都远去了,只有这浓浓的香气……开饭了,我连忙坐好,夹起一个饺子,轻轻咬了一口,顿时目瞪口呆,肉汁的鲜香与面食的顺滑进入我的味蕾,让我好像身处仙境,浑身上下舒服极了。咽下去,我感到身体里好像多了一个小太阳,一股暖意四处流淌,让我感到暖和和的,我也顾不着烫了,三口两口把饺子吃了个精光,真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呀!

  饺子,新鲜美味;饺子,滋补祛寒。在热闹喜庆的春节里,它让百姓们齐声赞叹:“好吃不过饺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金黄的外皮,包裹着喷香的馅,这就是家乡的馅饼。一口咬下去,酥脆咸香味儿霎时蔓延至我的每一个味蕾,好吃极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汇,塌饼是家乡人的必备品,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它。做塌饼的阿婆经常站在店门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饼,刚出锅的塌饼……”下班的年轻人总会停在街头的塌饼店前,买个塌饼压饿。但他们往往只买一个,因为一个塌饼就已足够。老人们也经常会在买来后分一半给老伴吃,另一半则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宛如在享受世间最珍贵的美味。孩子们则是一放学就吵着闹着要大人给自己买来吃,手捧着一个热乎乎的塌饼,咬一口,那带着素菜味儿的清香,便弥散在了孩子的欢笑声与妈妈慈祥的笑脸里……

  我一回到乡下,便会缠着外婆,让她亲手给我做塌饼吃。每次开始做,她总要先去洗手,再将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她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个细节。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外婆将重复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软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儿,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后再利落地将拌好的馅放在上面,用勺子压实,每一步都是那么细致。每每此时,我都欢呼雀跃着围在灶台前,围在外婆的身边,围在氤氲的蒸气里,围在布满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觉仍回味在我的记忆中……

  当然,看着外婆娴熟的动作,我自然也是肃静不下来的。我总是会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让我试试好不好?我保证不捣乱。”外婆对于做塌饼可是分外认真,从不让他人帮忙,因为不放心――但她仍然会答应我的要求,在一旁慈祥地笑着指导我。

  外婆做塌饼的手艺可是一绝,乡里人都夸赞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饼,都会做很多,一部分留给我,还有一部分给邻里。我总能把塌饼都吃完,从来不会浪费。听外婆说,小时候每当我哭,外婆便给我塌饼啃,我便不再哭闹,家里人都说我是塌饼的忠实粉丝。

  当然,我们也经常送给邻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道谢,宛如这是理所当然的。我问外婆为什么大家如此奇怪,她却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细细想来,道理实在很浅显:这就是家乡人啊,热情,爽朗,却也憨厚,朴实;这种礼尚往来,不是客套,而是一种习惯。

  我爱家乡的塌饼,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文化在不断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规矩。这些规矩不断衍化,成了各地风俗。今天,我来介绍一下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温州,它是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在十二个时辰做不同的事。辰时大扫除,巳时贴春联;午时换新衣,未时置年货;申时全家福,酉时年夜饭;戌时看春晚,亥时逛灯会;子时燃爆竹,丑时收压岁;寅时齐守岁,卯时放亲友。我先来讲讲我最爱的年夜饭。

  吃饭前,手要洗干净。入座也有规定。圆桌的上做要让张这座,我们晚辈要等爷爷奶奶坐下才能坐。这次吃年夜饭时,弟弟看到桌上有他最爱的`烤年糕,马上就想夹一片。这是,爸爸拍了一下弟弟的手:“不能夹哦!要让爷爷奶奶先动筷哦!”原来,长者未动筷时,小孩是不可以先吃的呀!而且夹进碗中的菜是不能放回公盘中的,勺子也不可以在汤里搅拌。

  鱼肉是年夜饭的“主角”。我早就口水直流了。“啊呜啊呜——”我小心的吃完鱼背,刚要给鱼翻个身,就被奶奶阻止了。在我们这儿,鱼不能翻过来吃。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呀?因为呀,在我们家乡的人以前以出海捕鱼为生,鱼“翻过来”,谐音船“翻”了,不吉利,所以只能将上面的鱼骨和鱼肉分开,拨到盘子边沿,再吃底下的鱼肉。如果是一条大鱼放在桌子中间,鱼是不会全部吃光的。不但大年三十不吃,过年期间要一直留着,后来吃了没我也不知道。这在我的家乡,象征着年年有余。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吉祥的风俗!

  吃完年夜饭后,就是我最盼望的贴对联了。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是自己写春联,自己贴春联。对联要平仄相和、音调和谐,讲究“仄起平收”。对联声律也要相对,但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是二、四、六个字严格相对,一、三、五个字可对可不对。我们家乡的风俗中有一种特有的“机关联”。它一般都嵌入古今历史典故,人物名称事迹、动植物和药材名称、天文地理专有名词、时事政治、成语、俗语、文字游戏等等。而且,上联嵌有机关,下联则要破机关,要通顺合理,既工整又有意境。所以爸爸每次写机关联时,都要冥思苦想许久才动笔,有时还要和爷爷、太爷爷商量商量呢!

  现在很多人把老祖宗留下的风俗当作繁文缛节。但其实家乡的风俗,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做人之道,处事之法。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家乡的风俗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我们的保护并把它们给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7

  又逢一年七月七,天上的云彩也格外绮丽,布满了老南京的天空。都说七夕这天要观巧云,我在小院里漫步,看漫天晚霞。

  “巧妹巧妹,我们来做巧果了!”

  “来了,来了!”我答应着,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在我们南京,每逢七夕,家家都要做乞巧果子,俗称巧果。人们说做了果子的人,心灵手巧;吃了果子的人,聪明无双。我跑进堂屋里,食材已备好,满屋面粉的香味。

  个个雪白的面团,娘亲早已备好。这可有讲究,面团好不好,全凭主人揉的多有力,多长久。颜色越白,做出的巧果越美味。

  作为南京小厌蛋头(小孩子),压巧饼这种活儿我很是熟练。在可爱的花叶模具里洒上薄薄的一层面粉,轻轻抹开。我小心地把一个个小面团按进里面,用力压紧。多出来的面皮,用剪子剪掉,保证造型的美观。白白的小团子卧在磨具里,乖巧温顺。可别被它们的模样骗住了,这些小家伙们顽固着呢。

  面团变硬,大家都磕巧果了。我拿着模具,轻轻地请小团子下来。它们傲娇不理,我不由得大力往桌上磕。小家伙们仍旧顽皮,不肯下来。我无可奈何,只好请娘亲大人出马。娘亲在一边看着可乐了,倒腾几下,就把果子磕出来了。我把果子放入烤箱,就冲出屋子,赶着赏最后一抹晚霞。街坊里炊烟四起,晃晃悠悠连着大团大团的彩云,常言道“云出无心”,倒也自在,似仙女翩翩的裙。

  不到一刻,巧果的香味在院里散开。我自然高兴,要来一个透明的纱袋,装上大把大把的巧果,赶着送巧和讨巧。送巧和讨巧就是街坊邻居互赠巧果和糖果,互赠巧意。

  叫上几个小伙伴,小厌蛋头们在小巷里跑开了。此时已入夜,暮色长空温柔地裹着南京,有了丝丝凉意。我们一户一户串门,不多久,袋里就装满了琳琅满目的各色果子。你瞧,赵奶奶家是中国结式的,温四娘家是蝴蝶结式的……夏夜的风,把温热的果子吹得恰好,随意夹起一个,香酥在嘴里一点点融化,清凉也在身边散开。

  夜已经深了,我们都还不想睡,半卧在竹躺椅上,看天阶夜色。墨色的天空星光灿烂,群星中一条光带时隐时现,那便是银河。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萤火虫星星点点,与远处银河相叠,像牛郎织女一般。我央求阿婆再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阿婆说:“很久很久以前……”故事从古老的岁月走来,穿过深深的夜色,来到我的耳畔:

  “然后呢?”“然后呢?”我不断地问着。

  阿婆不紧不慢地说着,虽然在书上读过这个故事,但是,在七夕的星空下听这个故事,别有一番久远的神韵。

  听着听着,耳边恍惚有玉石之声,是星星,还是牛郎织女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8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逢五月五,不论是刚升学的小孩子,还是早已工作的大孩子,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腻腻的感觉呢?那拥有细腻口感的粽子,谁又不爱呢?

  据说粽子可有着大来历呢!传说农历五月五日,楚国大将屈原跳河自尽,河岸边的百姓为了防止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乘着船往河中洒下一种糯米做的食物,这便是粽子。

  一般的粽子分为两种——甜的和咸的。甜的加枣子、蜜饯或是豆沙。咸的要加大肉。形状则是千奇百怪,什么锥形、长方形、圆形都不在话下。只有你想不出的,没有你包不出的。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家都会包粽子。天刚刚亮,甚至连那层薄雾都还没退去,爷爷就早把需要的食材一个挨一个的摆起来,活像个小型展览会。大约吃过午饭,大家就陆续来了。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哪个远房表弟,原本冷清的前厅,一下子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活赛一百零八好汉在忠义堂聚义,只不过人家是讨论军事,我们是闲聊唠嗑包粽子。差不多人都到齐了,爷爷端出一大盆白乎乎的东西——是泡好了的糯米。大家都撸起袖子,连一岁大的婴儿也照这模样抬了抬手。先把粽叶过裹成锥形,倒米,加入大肉,再把叶子合上,一套动作一气呵成。“啊,怎么破了!”也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手一抖,粽子栽了个倒栽葱,里面的米如沙子般撒了开来。“哈哈……哈哈……”瞧表弟那得意样,我恨不得直接把粽子砸他脸上。不同人有不同的动作,但都是一门独一无二的艺术,一个个粽子立在木桌上,似乎也有了生命在偷偷交流似的。

  “砰”一个米团飞了过来,也不知是哪家孩子,把食材当飞镖,但毕竟过节嘛,大家都乐在其中。不一会儿,米团便像长了翅膀似的,在房屋的上方飞来转去。那个男孩早已成了“大花脸”,却还麻溜的搓着圆球,朝着对面比他大几岁的哥哥扔去,还不时扭动身子,躲避着炮轰似的攻击,一旁的女人早已放下了手中的粽子,板着脸看着面前的“小圣兽”,可谁叫“过节呢,不然又有“好戏”看喽。

  “噗——”起锅了。热气霎时间布满了整间屋子,一股浓浓的鲜香顺着空气漫入鼻子。粽子,寓意着祥和美好,也正是在这一天充满了热闹喜庆的氛围。吃着热乎乎的粽子,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犹然而生,那种软糯糯的口感,在舌尖化开。也就不一会儿,大家的盘子便都空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9

  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每一种节日都有一种代表性的食物。这不马上要到清明节了,我忍不住又在想艾叶飘香的青团。每年的清明节,我总是会跟着妈妈去老家安吉扫墓,因为那时候总会有一个保留的节目:全家动手做青团。

  往年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全家清晨就会去扫墓。一回来就会去田间采摘新鲜的艾叶。采摘回来后把它们清洗干净,再把它揉出汁备用,这时外婆就会用温水调和糯米粉,用力揉粉。等糯米粉变成团时,在一旁的妈妈就会把刚挤出来的艾叶汁均匀地倒入粉团中,外婆则继续揉粉。霎那间,雪白的糯米团就变成了翠绿的糯米团,再把粉团揉成圆柱形。外婆熟练地从顶端拽下一块块粉团,搓成圆团,这时舅妈、阿姨都会加入进来,人人拿起一团,开始包团子。首先在中间掏个洞,两个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再把准备好的豆沙馅或者咸菜笋丁放进这个洞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起来,最后把洞口封住。它的做法跟汤圆很相似,只是比汤圆大了好几号,把封住口的团子搓圆,再在团子的顶端做上记号,咸的在顶端做个小帽,甜的就搓成圆形。长辈们一边包着团子一边聊着小时候的趣事,而我们这几个小辈则在一旁打着下手,一会儿递给他们馅,一会儿递给他们面团……

  不一会儿时间,一个个青团精神抖擞地站在蒸架上,看着它们一小团一小团点缀着,好像摆放着一笼子的翠绿宝石。这个时候我们这几个小娃儿就围着炉子转,迫不及待地等着青团子出炉。20分钟后,当一阵阵浓郁的艾叶香味飘出后,我们个个都睁大着眼睛等着青团子。长辈们看见我们这猴急样发出了阵阵爽朗的笑声。

  终于出炉了,原来翠绿色的绿宝石变成了墨绿色的宝石。待它冷却了一会儿,我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圆的豆沙馅儿的团子,而表哥却冲着有小帽子的青团子伸出手去。我顾不得烫,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真好吃!我一口气干掉了两个,满口艾叶的清香,合着豆沙甜糯让我欲罢不能。当我想去抓第三个时,外婆抓住了我的手,用慈祥和蔼的笑容对我说糯米团吃多了胃会难受的。我也只好舔舔嘴巴收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以前的清明节扫墓,总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现在的清明节却变成了家人团聚、祭拜祖先,教导小辈要感恩、以孝为先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日子里,向祖先问好,并向他们述说现在的好日子,做上一回美味的传统小吃——青团子,也成了我们向往的节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0

  “几经磨转豆流浆,点卤成型玉溢香。百姓高官皆喜爱,时当供品给神尝。”这说的不正是美味可口的豆腐吗?古时候,豆腐可是珍品呢!它物美价廉,又不易变质,便于保存,怎会不让人喜爱?腊月二十五,要问谁家豆腐香?当然属咱们家乡了!每逢春节,我们都会做豆腐。

  要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就要在这天叫村民们集合――毕竟人多力量大嘛!首先,将黄豆做成豆瓣,放入自制的机器加水碾成浆,装在盆里,把豆浆和豆渣一起倒入布里过滤,途中要不停的抖动。不一会儿,豆浆已经被装入了塑料桶,等待加热。全村的儿童都已经迫不及待,按捺不住内心的焦急时,豆浆终于被倒入了铁锅中,用柴火开始加热,一直等到它成了甜甜的豆花。将豆花裏好,使劲挤压出多余的水分,盖上木板,不出半个小时,豆腐已经上锅了。现在,要开始煮豆腐了!

  我一边焦急的等待豆腐煮熟,一边问正在掌握柴火的奶奶:“奶奶,腊月二十五日这天吃豆腐有什么含义吗?”奶奶的脸被柴火照得通红,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呵呵,这含义可多了,豆腐豆腐,头福头福,象征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呢!而且啊,我们这有个传说,据说玉皇大帝这天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呢!可他哪里会知道,豆腐可是我们人间的美味呢!奶奶那个时候,筷子碰一下豆腐就能多吃半碗饭呢!”原来豆腐还有这样的传说啊!我望着锅中那“白胖子”似的豆腐,下意识地咽了几口唾沫,越发越显得焦急了。

  随着豆腐炉中热气腾腾的香味扑地而来,锅中的白气也一个劲的往上冲,惹得孩子们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了”。个个都咽着唾沫,兴奋又焦急地挤在锅旁边,都想第一个品尝豆腐的鲜美。

  “出炉喽!”奶奶这一声,好比军官一声令下,“小兵们”争先恐后地赶来,围在奶奶身边,看着她把出炉的豆腐做成一桌的美食,不出半小时,桌上已经摆满了盛宴:麻婆豆腐、水晶豆腐、豆腐炒肉、豆腐干炒竹笋,还有甜点豆腐花呢!大家个个吃得心满意足,仿佛那个鲜美的滋味还在自己口中,久久难以忘怀,因为这毕竟是“特殊”的味道。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的习俗,是我们故乡的味道。我坚信我会陶醉于家乡的传统风俗,是做豆腐,带给了我久久难忘的味道;带给了我过年的喜庆与兴奋;带给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与赞美!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1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

  端午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尽,人们划船追赶拯救。岸上的人则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这才有了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也是我们这几天最忙的时候,一大早,我们就要把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辟邪,以保安康。有时邻居还会过来互相祝贺,端午节的热闹气氛洋溢在每人心头。

  而端午节最大的事莫过于包粽子,事先准备好粽叶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里泡下,使米膨胀,煮得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可是偏偏,平时细心的妈妈今年却变成了愣头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妈妈这时也毫无办法,只好去请教外婆。外婆说道:“晓燕啊!长这么大,怎么还那么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热水泡上一小时就行了。”妈妈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开始包粽子了,这次轮到我发愁了,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粽叶中,再想想粽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无措。妈妈走了过来,露出了会心的一笑:“来,过来看。”只见妈妈手拿两粽叶,一翻,变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枣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绳子一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经过多次尝试,也开始变得顺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边聊边包,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你瞧,邻家的那个“小公主”也相当积极,一连包了好几个粽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样的问题,弄得到处都是馅渣子儿,人们见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却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几个起哄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们了。盘中的粽子越来越多,样子也各不相同,谁包的粽子一清二楚,大人们手法娴熟,手一动,粽子就出现在盘子中了,孩子全神贯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个。但是大人虽笑,却从不骂孩子,只在一旁静静地看,有时指点两句。终于粽子包好了。“这包得怎么看都不像个粽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却说“真棒!”这情景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粽子。

  终于,粽子包好了,粽子一个个排队跳下了锅。刚出锅的粽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无不流露出喜悦的笑容。这让我感叹祖宗的智慧,还让我知道家人的意义。包容是家庭组成的原因,包容对方,包容对方的一切,包括缺点,才能让家庭坚实、稳定。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2

  鲁迅曾在《祝福》里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打我有记忆起,春节是在腊八这天开始的。

  在这一天,家家都煮腊八粥,那种甜甜腻腻的香味便飘在大街小巷中,渗杂着些许年味,一碗碗的腊八粥被端上来,异香让人喘不过气来。据说,发明腊八粥的人还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呢!每到腊八,我总能吃到碗甜甜的腊八粥,一口吃下,莲子、饭豆、花生仁在舌尖盘绕,扑鼻的香气直向鼻子里钻,白雾迷住了眼,甜甜的腊八粥顺着喉咙流过了肚子,霎时,浑身上下都暖和起来了呢!

  过了腊八,年货便齐刷刷地给摆上了。上至高级商场中的喇叭,下至走街窜巷的手艺人,都吆喝了起来。春联、年画、窗花、糖、瓜子、花生应有尽有。每天睡醒,我都能看到妈妈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回来,这也成为我们家一道春节的风俗之一,——囤货。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家家祭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上报人间事宜,人们为了让灶神为自家说好话,所以在这一天祭灶神。每次,我们家都要给灶王供上关东糖,听爷爷说,这样才可以让灶王说家里的风俗。祭灶神在我们家都成为了一种精神。除了祭神,还要大扫除一次,因为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紧迫热闹,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就为了突显出新年万象更新的新气象。贴窗花、贴春联的习俗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我都要为我家的每一扇窗户精心刻窗花,左邻右舍的邻居都羡慕不已。

  紧接着,我们便热热闹闹地迎来了除夕。大年夜里,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这顿饭我们家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快乐的气氛。一般来说,年夜饭的餐桌上少不了鱼这个食物。因为“鱼”和“余”谐音,喻意“吉祥有余”或“年年有余”。按我们家的老规矩,无论是谁,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与大家伙儿团聚。我们家的所有人都要等到12:00以后才睡,小孩子们睡前总要给大人们拜年,是为“辞岁”。而大人们总要摸出点什么作为奖励,美其名曰“压岁”,这便是压岁钱的由来。

  初一在鞭炮声中大笑着走来了,这一天,我们家的所有人都穿新衣新鞋,走街窜巷到亲戚家去拜年。还在年味中没回过神来,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这一天,我们要观彩灯,吃汤圆,闹到深夜才睡。

  于是,春节就这样过完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也该去上班了。春节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走来,又轰轰烈烈的离去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3

  新年将至时,我的家乡溧阳有这样一种习俗——请车神。

  在长辈们的眼里,请车神是非常重要的年前活动,人们认为向车神献上美食美酒,车神便会保佑新的一年里出入平安,虽然听起来是一种封建迷信,但其实更多的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望。

  要说什么时候请车神呢?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某一天,我们这差不多是小年前两三天,其次一定要是黄道吉日。这一天,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最忙碌的,他们要做上一顿丰盛的菜肴,拿出香醇的好酒,为家里的车子贴上红纸,这天中午不仅车神吃得好,大家也都吃的好。

  今年请车神的日子正好是周末,我已经放假了,懒洋洋的躺在被窝里不肯起床,只听“呼”的一声,妈妈把我的被子掀了开来,我冷的打了个哆嗦。“懒虫,快起来,今天我们要去乡下请车神,你再慢点我们就不等你了。”妈妈催促道。一听要出门,我来了精神,飞速的收拾好自己,跟着爸爸妈妈下了楼。

  全家出动。开着跟我们已经有了感情的小轿车来到了外婆家,天气格外的好,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难得的暖和,天上万里无云,真是个适合请车神的好日子。去外婆家的路上就看见村上的好几户人家也在请车神呢。舅舅舅妈已经到了,外公的三轮车,我们家和舅舅家的轿车并排停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爸爸和舅舅一起搬出一张桌子,放在三辆车前面,我很清楚这是用来放上食物的。我和妹妹弟弟都挺喜欢请车神,因为在这一天午餐会特别丰盛,而且请车神多出来的糖果可都要进到我们的肚子里。时间慢慢移到中午,仪式也要开始了。我先帮着爸爸妈妈把写着出入平安的红纸贴在了车上,紧接着外婆端出了一盘盘好菜,寓意美好的鲤鱼,健康的蔬菜,甜甜蜜蜜的糖果,热气腾腾的米饭,最吸睛的要数中间的一盘猪头肉。三辆车放了三碗饭三杯酒,外公、爸爸、舅舅依次上前,把酒洒在地上,代表车身已经喝过酒了,又拣出一些菜和饭洒在地上,也代表着车神已经吃饱了。

  下一个环节人人参与,只见外婆娴熟地将纸钱纸元宝分成三份放在三辆车前,一一点燃,爸爸妈妈上前磕头,又对我说:“大宝,快来磕头保佑我们新的一年出入平安。”我立刻上前,用头轻轻地点了三下地,就连弟弟也被叫去磕头,看他可爱的模样不禁让大家都咯咯笑了起来。

  随后,大家围坐在桌边吃起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这应该是除了大小年夜饭外最重要的一餐了。

  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神,但人们依然这么做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们都能出入平安,小心驾驶。这样的一种习俗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4

  我的家乡在浏阳,这儿有许多传统习俗,尤其是春节的习俗让人记忆犹新!

  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提起腊八粥,谁不是嘴里立刻有一种甜腻的感觉呢?把小米,红豆,红枣,玉米,花生仁儿掺和在一起放进锅里慢慢熬。熬啊熬啊,在孩子们等得谗言欲滴时,甜甜的腊八粥就出锅了。那浓浓的香甜的腊八粥,谁闻了不是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呢!

  腊八粥喝过没几天,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从二十三到除夕这段时间,家家都要大扫除,扫掉所有的灰尘,扫去所有的不如意。在农村,男女老少上午都会结伴去集市上,大人们置办年货,小孩子们买自己喜爱的小玩意儿。淳朴的乡亲还会杀猪宰羊,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当一切准备就绪,除夕也就来到了。

  除夕这天可热闹了!大家都穿上了漂亮喜庆的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窗户上贴上了喜庆的窗花,男女老少都喜迎新年。当夜幕降临时,家家团聚,吃起了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在外地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赶回家吃这顿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家家户户除了很小的孩子之外,都会通宵不睡,一边看春晚,一边为家人守岁。

  我最喜欢正月初一了,为什么呢?相信你们一定已经猜到了,对!因为这天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呀,有哪个孩子不想让自己的口袋鼓鼓的呢?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孩子们都穿戴整齐给长辈拜年,平辈相见也会互相道声新年好。当然啦,长辈们总会塞给孩子们一个或大或小的红包,说上一些“越长越高”或“学习进步”之类的祝福语。

  初一到初五店铺都关上了门,街上很安静,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不过,在这期间,大家可以逛庙会,家乡的庙会十分热闹,逛庙会者络绎不绝。小贩们在庙外摆好摊位,高声吆喝着,吸引孩子们来买一些可爱的小玩意儿或小食品;唱大戏的在高高的台子上咿咿呀呀,卖力演唱;马戏团里,也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呼声。

  到了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整个城市笼罩在灯的海洋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当然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吃元宵了。元宵又称汤圆,是用黏黏的糯米面团做成的,有大有小,有白有黄,做好后放锅里煮上一会儿,一个个可爱的大宝珠就出世了。咬上一口,香甜满口,舌尖上流淌着甜蜜的味道,与家人团圆的幸福感,国泰民安的自豪感都洋溢在每个人的心头。

  过了元宵节,热闹的春节也就过完了,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的作文11-07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10

家乡风俗作文11-04

家乡风俗作文03-29

家乡的风俗作文03-19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9-03

家乡的风俗作文06-03

家乡风俗04-02

家乡的风俗02-13

元宵家乡的风俗作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