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03-15 15:41:13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热】瓦尔登湖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1

  走近梭罗的小木屋,走进那片翠蓝色的湖畔,呼吸都变得顺畅而舒适,仿佛终于觉察到了,自己在这世间,是如此美好而又独特的存在。

  我走进文字,不由自主就走入了那片比桃花源更美好而生动的世界中了。春夏秋冬,稀疏的人来车往,几个偶尔拜访的客人,小木屋外各种被作者细心用文字照料到的珍木花草和各处栖居的'小生灵……

  当然,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就是那潭湖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通往无限的湖底,我永远都会记得,冬天,那湖水会结成碧蓝的,翡翠一样的冰,里面还有各种形状的小气泡……

  作者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湖岸上的树木花草是它的睫毛,周围的山脉则是眉毛。自然最杰出的作品应当是水,是这万物之源啊!

  我想,瓦尔登湖不仅仅是地球上的一个坐标,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一片广阔而深远的地方,清澈,明亮,包容所有,润泽万物。

  “至于未来或者前景,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顺其自然,别明确限定我们将来应该是什么模样,至于过去或者从前,那就像我们的影子,无非是表明我们还在阳光下活着而已,应该将其抛在脑后。”

  当然,我也并不是完全的认同书中提倡物质极简的朴素主义,因为在现代社会里,那些凡事自给自足的情况已经相去甚远,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成为某种产业链所连接的共同体。

  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外界所困,要让内心时刻保持独立,清醒地期待每一天的晨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2

  身在喧嚣都市的我,几乎对乡村的理解只有:穷,荒芜。但一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并让我对生活更加有希望。

  梭罗,一个无名小卒,一生困苦,但在乡村中自得其乐,著名的《瓦尔登湖》便出自他手,正是此书改变了我。

  这本书是我和奶奶去书店时买的,奶奶当时看我才二年级,便不停地向我推荐儿童故事书,但这些故事书让我厌烦,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从我的目光刚接触到它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碧蓝色的卷曲花纹让人神往,如同清澈的湖水。我将此书从书架上抽出来,一张书卡上写着:“美国最伟大的写实文学,平淡生活中透出人性的光芒”我当机立断,将它买下。

  回到家,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简约生活,硬着头皮读了一会之后,觉得十分深奥,实在读不下去,便不再读了。

  后来,我升上了四年级,一天无意翻开这本书,我竟爱不释手!这部自传体小说,如水一般的平淡描写,写出了作者的乡居生活,看着看着我入了迷,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在美丽的瓦尔湖畔钓鱼,我多么想与作者一起耕作……看完了,我的心就如同碧澄的瓦尔湖水,无比的平静。原来我经常渴了就买水,饿了就掏钱买零食,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一直在奉行节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孩子的精神写照以及憧憬,但最后他依然承受不住精神压力卧轨了,梭罗虽然没有干出这样的事情,但我能从他的书中看到他,就像海子一样希望自己的心灵能有一处平静的居所。

瓦尔登湖读后感3

  在梭罗宁静的《瓦尔登湖》里,我找到三张散乱地放着的椅子,很简陋,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梭罗的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椅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他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对过着纯粹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游离出来的原子,五张椅子会让他回到原有的生活状态。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这么简单。

  更有趣的是我穿越历史的'目光又在居里夫人的会客厅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后来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妇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瓦尔登湖读后感4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作品,据说为了创作这个作品,他专门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他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后来他在瓦尔登湖旁边隐居。

  可想而知一个人独居两年心里面那种孤独与寂寞其实很难理解的。梭罗的《瓦尔登湖》讲述了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努力的去完成他的作品,在他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他却不知不觉保持着青春,最后当手杖完成的时候,它非常完美,成为了一件非常美丽的作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知道做好一件事情其实并不容易,我们不要用世俗的阳光看待每个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而做好一件事情需要你保持一颗简单的心。

  梭罗是一位美籍法裔,他的作品刚刚问世的时候其实没有多少人关注。然而这部作品的光芒却无法阻挡,今天他的`作品闻名天下。

  后来了解到,梭罗反对美国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憎恨程度不下于对大自然的热爱。1984年梭罗在瓦尔登湖已经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读完这本《瓦尔登湖》,虽然用了我一点时间,我愿意多花点时间去看书,慢慢的看一本书。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悟是我们一定要对自己负责。

瓦尔登湖读后感5

  每个人最不缺的都是时间,然而却都显得没有多少时间来阅读思考。在读瓦尔登湖的过程中,一些想法明显的拓宽了我的思路,虽然有些问题没有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但还是多了一些方向,而不是仅仅身陷于原本的想法。

  偶尔无聊会在想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干嘛,我们光溜溜地来到世界,最后什么也没有带走。像玄幻小说里,最后主角都是自己创造了世界,自己成为了世界里的神,但是他们却还是没有脱离受想行识、色香味触法等,最终还是没有脱离亲人、爱人抑或是朋友之类的感觉。或者当一个人不需要旁边的其他人的时候,他是不是需要不断地满足自身的感觉来促使自己更好地活下去,所以最终我们是否是都是为了过日子而过日子,或者是为了一种感觉,但是到最后都变成了一种空。

  就像是当一个人做慈善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做了一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想过他们所在的困境是他们今生所必须经历的[]磨难,我们可能传播了一种负能量,打破了他们自己所应该走的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的过程中,是不是只是为了找寻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思路更加宽广?为了寻找一种另类的方式么?

  然而,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几乎都是活成了同一个人、同十个人,是因为在前人的经验模式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让自己生活吗?所以我们是否只是另一种模式下别人的延续呢?就算最终我们能够活成了自己,到了那一种传说中的情况,是否真的是?

瓦尔登湖读后感6

  编者按:《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1845年,亨利·戴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走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一间小木屋。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我案头的这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

  瑞士的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瓦尔登湖》正是一个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它静,太静了。只有在红日斜坠的黄昏以后,平静躁动,心清神澈。

  看着这本绿色封皮的《瓦尔登湖》,眼晴似乎透过这层绿的书皮,已经看到了湖畔翠绿的森林和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湖边有一间精致的小屋。一切都安静极了。心灵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涤了一遍,也变得安静,恬淡了。而到万赖俱静之时,心便为之神往了。正如徐迟先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泌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赖俱静之时,我更为之神往了。的确,在读这本书时心灵会逐渐寂静不来,在慢慢的嚼读中,你逐渐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瓦尔登湖读后感7

  读完《瓦尔登湖》,我深感这本游记散文语言之艰深、晦涩难懂。其中涉及大量不常见的动物植物名字,名字难认且生物不知,在上网查询之后我才清晰地将梭罗描写的画面联想出来。记得一次偶然在百度上看到瓦尔登湖,她形成于山脚盆地,周围杉树围绕,蓝天白云与湖面互相倒映,野鸟成群——当然,梭罗是能一一叫出每种鸟的名字的。他还引用了中外经典著作里的典故,对于一般读者,若非有一定文学功底,难以将其理解透彻,若只循着书中的注解,将这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的'理解通顺也不成问题。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觉得这是对梭罗的生活态度最准确的表述了。我喜欢这样,若不是在外,在家我都会一身宽松舒适衣裳,躺在树荫下,摇椅上,或读一两篇喜爱的文章,或远眺两三里山外凝神片刻,放低心态,放宽胸外,感受揽万物于胸怀的豁然。于是“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在这番超脱的神游中,风随着我的思想纷飞,她刮落了病弱的树叶,从我身旁飘过。谁又在叹息“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她不理,又卷起一个小漩涡,从屋檐下那块风吹雨打不动的石头上翻过,差点在石头上那条日益加深的裂缝里翻沟,谁又笑“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她不懂,几个漩涡腾起,徜徉在树梢花枝中,留恋花香不走。谁在大笑“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一惊,迅速远离我的思想逃走。片刻间世界安静下来。

  “天空既在我们的头上又在我们的脚下”。

瓦尔登湖读后感8

  兄弟的离世让他难过,但人总要愈伤,他到了瓦尔登湖畔,在碧水苍山的环绕中,在悲痛之余,开始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他便是梭罗,《瓦尔登湖》的作者。

  那时世人不解,笑他,奚落他,嘲讽他,说他离经叛道,不识时务,但他不为所动,他心中有一支火炬高举,早已为他指明了方向。

  在瓦尔登湖的日子,他穷尽自然,返璞归真,而思想的深度却愈发向纵深发展。他在走出了人群,却始终不忘人群,人权思想之木傲然生长,他远离城市,却挂念城市,环境保护思想在溪畔源流。日复一日的`朴素生活中,他从未停止思考,他的思想,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也终于实现了蚌育珍珠的过程。

  终于,历史的判官笔是公正的,在那时人眼中卢梭所谓的“离经叛道”,终在时间的淘洗中散发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瓦尔登湖》的出版,超验主义不断转化为切实的社会制度。就算总有世人看不得,可又奈何时代的巨轮永不停止前进。

  忆往昔,回首今朝,时代飞速的发展把每个人的时间打散撞碎,走出机械式的日复一日,当代人是否也需要如“瓦尔登湖”一般的宁静呢?我认为是需要的。纵使往昔不可度量,但在当下,我们也总要让自己保有思考的空间,站在以往时代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看到的,也应该是更大的世界,更广阔的天空。

瓦尔登湖读后感9

  瓦尔登湖大卫和米德托·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远离喧嚣,希望在大自然的宁静中找到一种真实、简单的生活状态和更富有诗意的生活。也许读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体验作者的深入思考,找到真正的心理过程,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找到我们心中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的经历,与周围的农民和邻居相处,体验周围的一切,与周围的动物互动,心灵交流,以及在不同的世界感受到对自由的渴望。

  阅读之后,我还发现了我周围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就像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崭新而精致的环境。经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可以越来越多地探索生活的节奏,变得适应和平静,我的心态也越来越好。我渐渐地开始安静地思考许多我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许多人可能在大学的节奏中迷失了方向,但我利用这种动荡使它成为我的瓦尔登湖,让我越来越好。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平静自然的.书,是一本内心的指南。事实上,瓦尔登湖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地,而是一个精神超越和精神慰藉的地方。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在这个飘渺的世界里释放平静的灵魂,减少焦虑。这或许是“采菊东篱”的闲暇时光,让我们在大学里坚守一颗平静的心,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瓦尔登湖》里有一句话:“假如可以证明生活的卑微,那么就要把生活中所有卑微的地方弄明白,昭示一切人;假如生活是崇高的,那么去体验、了解它,这样在下一次远游时,把它如实记录下来。”

  我觉得生活是矛盾的,它的确很卑微,但我却不知道哪些地方卑微。小时侯,生活的卑微就是困苦的家庭还有父母劳累的双肩,但这种日复一日的.卑微却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儿女长成、又添了新房,这是一种崇高吧!

  体验、了解崇高的生活,就必须以卑微的方式去进行,也就是说,没有卑微就没有崇高。

  《瓦尔登湖》里有一句话:“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最终的归宿。”

  生活中有这么一部分人,可悲的是对自己没有什么看法,就象一片树叶,任凭风将它吹向哪里,一度的我也是这样的一片树叶,孤零零随风飘落,有时我想回到温暖坚实的大地,但风却不止。越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走,越被伤害的严重。我想做一棵树,这就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宁可做树而不愿做树叶。

  做为女人我如此悲伤,生活对于我是卑微的。做为妻子我是卑微的,做为母亲我也是卑微的。在家庭里、在工作单位,我就如一只卑微的蚂蚁,忙忙碌碌毫不引人注意,这就是我的生活,但蚂蚁的崇高在于,它在不停地思想、不停地做事。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我翻书不多,但每每翻完一本,总喜欢涂鸦一番,不敢言“读后感”,大抵是对自己的感言不够自信,所以总说“读后”,是不是感悟,并不在意。

  原来你是这样一本书!也许听过书名《瓦尔登湖》,也许没有听过,看到密友手边放着一本,作者是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我脑子猜想这大概是一本浓情散文类书籍,或是一碗鸡汤,并不是我爱翻的类型。只是临近春节,突然想让自己更慵懒一番,于是拿起翻阅,想象着拉萨的阳光、午后的咖啡,斜躺于沙发,应是一种美妙地享受。

  书中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半世纪前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日子里所见所闻、所思所考,所以书本推荐标准了这是一本集文学、哲学与博物学于一身的书籍。我看的这个版本是由李继宏翻译,文字没有过度优美,恰到好处,读来非常舒心,还能学习一些现在已经不常用但是略显古典的词汇,这些句子和词汇,就如一个优雅的`女子,没有浓妆艳抹,也没有素面朝天,让人心旷神怡。而那些富有哲思的句子,虽然时隔快一两百年,依旧适用当今时代,不论中外。

  梭罗的乡下生活,在我人生头20年,有所经历,只不过我没有搭建屋子的能力。但是梭罗烧柴火,我也烧柴火;梭罗种豆子、种土豆,我也种瓜果、捡土豆;梭罗没事看花鸟虫草、抓狗头鱼,我也逗鸟溜虫吸猫撸狗、捉螃蟹;梭罗……梭罗反思着人类物质生活、开发自然,而我盼望着长大,思索着这辈子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世界枉存。

  不过,这本书的最后几个章节,写瓦尔登湖的冬天,冬天的动物、冬天的湖,太过博物,略显科学,不那么有趣。不知道是梭罗经过几年,想说的尽说了,或者已经急切地期盼热闹的人群,不再有更多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最美的事情不过于此书最后一篇以春结尾,春天总是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带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本书的结尾就如开头一般,总是让人无法预知作者的思想,仿佛作者是凌驾于宇宙之上的智者,没有人能完完全全懂得他天马行空、跳脱不羁而又句句箴言的思想。面对如此浩瀚无穷而又简单通透的真理,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无知的小孩,任凭作者的思绪和文字,带我徜徉。每每读到朴实幽默的道理时,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让我心中称赞,作者竟可以一语道破,那些全然不知的道理让我暗下决心,作者经历之丰和思想之深,只求某年某月再次拜读时,可以更加明白其中深意。

  除了作者伟岸的精神形象,其对生活体味之细及周身万物之爱,让人赞叹。作者笔下的一树一湖,一草一物,都极具生命张力,一幅幅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所有比喻的措辞让我惊讶,因为是我之前从未想象到的`,然而却用的恰到好处,让人眼前惊艳,深深感到文字的力量。

  可能因为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文字,所以每次拿起来读的时候,总是内心会变得安静,一心只想揣摩更多。渐渐发现,读瓦尔登湖成了治愈我内心烦乱的良药,反倒把开始想要揣摩深意的初衷忘了,后来索性就不想那么多了,只想安安静静把它读下去。

  大道至简,无欲无求。看过豆瓣,听过书评之后,我也还是不能完全将它明白。也许作者的思想高度是我一辈子所不能企及的,但是读书这个过程却给了我与大家思想碰撞的机会,很是难得。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第一次读梭罗,读的是这本《瓦尔登湖》,大概是因为我怀有一期一会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报李之下,每一次的窥探都有所得,于是才有了今天这番心情的铺陈:他实在是有几分陶潜的味道,两者贯通中西方的深涧得以共鸣,采菊人生东篱之下,可曾撷得一抹馥郁?

  我开始探索他,同时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终于找到我所应该做的:平和。这个世界太浮躁了,当灯红酒绿铺满城市的重心,边缘的阴暗角落反而有几分风骨,我们应当清醒一点——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纵观过去,各路观点交锋不止,我们读书然后晒在社交媒体上,但是书的骨髓却未必吸收;我们去健身然后在网上发图,但我们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义。换言之,我们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想过跳出来,主流的价值观从来不是附和,而是内心的真正认同。

  我们是否也能在被装点地越来越花哨复杂的生活中,还原他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都受到了浮躁的影响,而这时平和就显得尤其可贵。我们读书,只为了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梭罗写书,或许也没有带着什么去改变谁的意愿,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而我恰好在合适的年纪看到了,了解了。于是我读出来几株孤菊的清矜,从方方面面教我们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我们在求学生涯中最忌讳的两种情况都得到了解决:荒废学业者他帮助你找到乐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诉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时间,隔着语言和文字的差异,我还是受到了他的教诲,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我们久久生活在世俗的繁乱之中,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产生厌倦感,可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就不一样,大自然永远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就是一个鄙弃功名,讨厌上流社会,追求自然的人。因此他独自在瓦尔登湖待了5年,开始了神仙般的生活。

  他在这里固然贫穷,可他每天耕种很快乐。虽然没有人与他交谈,但是它有许多的动物伙伴。他虽然要拼命地种庄稼,但他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他可以在上午种田,在下午看书或去勘测山川与河流,还可以采摘山中的野果,与小动物亲密接触。这种无人打扰的生活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啊!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没有上流社会的腐臭味,这儿的.空气都弥漫着自由的气息。我们仅仅在匆匆的生活着,为了什么?为了钱?可在森林中根本不需要钱。我们有时甚至忽视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可我们却将它贱卖了,它们变得一文不值。

  与此同时,我发现作者梭罗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活得很真实,不畏强权,他会在任何场合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遇到那些攀附他的人,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回绝他们,令他们难堪。

  其实,我倒是十分欣赏他的性格,那么的桀骜不驯,那样的真实。恐怕现在没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了。

  他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一草一木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美丽的自然,我们只有真正远离喧嚣,才能走近她,感受她的气息与活力。不过,现在或许我们永远都感受不到了。难道还有哪一片森林是完整的吗?由于人类的介入,她变得残缺不全甚至是狼藉斑斑。我们,是我们,都是人类毁坏了她的容颜,使她变得“喜怒无常”。是了,我们永远也无法贴近她了,是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大自然既能适应我们的长处,也能适应我们的弱点。

——题记

  我认为梭罗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我认为梭罗写了人们的贫穷不是别人不施舍或政府不救济,更不是自己在本来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没有换一个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人用简单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并给自己留下闲暇时间,以用来做伟大的事和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

  梭罗是崇尚自由的。当他从瓦尔登湖到村镇中修鞋却被捕时,可以发现他向往的是美利坚的和平与自由。“什么也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梭罗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视的东西。并仍能保持自己单纯的、自然的、美好的伟大心灵。并且他有着同样并且他有着同样生活简单,在世人看来卑微而粗俗的人作为访客,这些访客在梭罗看来是渊博的、谨慎而智慧的'。

  梭罗探索着大自然的美妙与历史,同时从大自然的历史中探求着人类的历史。梭罗从中领悟出自然对人类过错的宽容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忽然变得那么渺小!

  最后,梭罗提到“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因为,在梭罗看来,生命永远没有想象中的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