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科诨语汇的地方性与时代性论文

时间:2021-10-05 17:46:4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戏曲科诨语汇的地方性与时代性论文

  内容摘要:科诨,又称“插科打浑”,是戏曲表演里各种使观众发笑的穿插部分。本文着重于从语言的范畴来探讨科诨中地方语汇的地方性与时代性。

戏曲科诨语汇的地方性与时代性论文

  关键词:戏曲科诨地方性时代性

  科诨,又称“插科打诨”,是戏曲表演里各种使观众发笑的穿插部分。“科”多指动作,“诨”多指语言。本文着重于从语言的范畴来探讨科诨中的地方语汇。在剧情的发展之中的科诨,作为古典戏曲中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利用了幽默滑稽的语言、动作,是戏曲创作、演出中的一种独特的形式。科诨最初源于为皇帝寻开心而设的俳优所演的滑稽艺术之一,可以说是深受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喜爱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它的形成与在戏曲中的广泛运用,体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戏曲中科诨的大量使用,既来自于观众的心理需要,也导致了滑稽表演的戏曲程式化。

  科诨作为表现戏曲中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一般通过净丑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它利用滑稽调笑的语言动作,其主旨在于令人发笑,令观众在劳作之余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满足观众心理上的需求。因此,戏曲科诨的语汇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两种特征。而且这两种特征是交融共存的。

  一、戏曲科诨语汇的地方性

  戏曲科诨的地方性指的是不同剧种由于地方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不同,剧种所要求的科诨语汇也因此而具有地方特点,这种地方性也是不同地区人们长期审美习惯的积淀。

  全国300多个剧种,作为剧种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的地方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语汇。比如闽南地方方言在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别于汉语等其他方言的特点。闽南话中的凋肘、倚秋、压气、带驿马、交番婆等词,就很难准确译成普通话。而且,每一种方言的语汇都融合了当地人们历史流传下来的审美习惯和当地民俗文化的内在韵味。一个不起眼的语汇往往会在熟悉这个语汇文化内涵的听众的心里产生共鸣;一句蕴涵了幽默文化的科诨容易在懂得其内涵的听众中引起会心的微笑。因此,科诨在戏曲中的运用要符合地方剧种的美学特征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如在泉州市入选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新编古装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第四场,老女仆梅香在她的开场白中说道:“一日吃三顿,百事皆不问。管伊天子啥字姓,日落我就爱困。”(注:伊——他;爱困——犯困)将女仆的人物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获得了较好的舞台效果。

  再者,方言语汇与地方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其一,方言语汇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反映了民族分化整合与流动迁徙;其二,方言语汇中有一套与当地民间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经济制度、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及风俗习惯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稳固的亲属称谓系统;其三,方言语汇有很多反映社会生活层面广泛,富有当地乡土气息的脍炙人口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如在歌仔戏《皇帝告状》里的县令,发现上堂作证的是自己的女儿,他感慨的科诨:“哎呀!饲老鼠咬布袋,饲查母囝来告老爸。”这里的老鼠咬布袋是闽南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详的俗语语汇:“查母田”指女孩子,这里是父亲对女儿的一种昵称,而且“袋”与“爸”的闽南韵脚又很压韵,因此,在情境中既能塑造县令那种又爱又恨的'心理,又很好地体现闽南独特的乡土文化。其四,方言语汇中还夹杂有历史上中外交流和长期积淀下来的外来词;其五,方言语汇中还有源于当地自然景观、经济特征、宗教文化、民族以至神话传说等因素的地名。这五个方面的联系使得戏曲工作者在设计科诨时应该首先考虑方言语汇中这五方面的因素。因此,如果地方戏曲中的科诨语汇脱离了文化传统,让本地听众都听不出其中的幽默情趣,那么这样的科诨也就失去了其作用与特色。

  二、戏曲科谭语汇的时代性

  戏曲科诨语汇的时代性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的变迁,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使得不同的时代具有自己特有的时代语汇。而表现不同时代的戏曲剧目的科诨也应因为时代语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时代性语汇包括与时代现实生活存在的物质和技术有联系的语汇,以及与人们精神生活有联系的非物质性语汇。如在远古时代,生产技术和文明的不发达的现状,在没有“纸张”出现,就不可能有“纸张”的语汇,没有“火箭卫星”的现实,就没有“火箭卫星”的语汇。又如“克隆”技术是当代才产生的,因此在之前的传统戏中就不可能有“克隆”语汇。再如科举是封建时代产生的,因此在奴隶社会就不可能有此语汇。

  在戏曲中使用科诨既要考虑其地方性,又要考虑其时代性。而不应为了制造喜剧情境,为了迎合观众的軎好,滥用现代语汇于表现古代内容的戏曲科诨中。在2004年9月杭州“七艺”节参赛的作品中,根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所存同名南戏改编的北方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当完颜寿马想念王金榜,希望老仆人为他去骗王金榜来学戏,老仆人不答应。这时,完颜寿马和老仆人的科诨对白中出现了“敌敌畏”和“花雕”两个作为科诨的语汇。显然,“敌敌畏”是当时不可能有的语汇,它违背了科诨时代性特征原则,这样的为了逗笑,影响了这出戏的高雅审美。而“花雕”的使用,是因为这出戏是在绍兴大剧院演出。显然,编导为了迎合当地听众喜好,取得现场演出效果而设计的一句科诨,但让人听后有牵强之感。

  因此,对科诨的使用既要大胆,又要谨慎。要大胆,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产物,它的使用能让戏曲亦庄亦谐,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委实是戏曲大众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清代戏曲家李渔说:“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瞳睡之时。(中略)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主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全在于此。”(注:李渔《闲情偶寄》)李渔把科诨当作能让看戏人养精益神的“参汤”,特别重视。然而,新创作的大多数戏中往往缺少科诨,这就使这些戏显得板硬、生涩,艺术的自由灵动、妙趣、机趣、情趣就被削弱许多。要谨慎,因为不合情景的现代语汇在传统戏曲中的使用,破坏了戏曲的传统美感,使戏曲艺术咸了港台历史搞笑片一样,对传统文化形象的损害,对地方文化的遗弃和否定,对历史形象的扭曲。虽然在效果上产生了一定作用,但在历史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播上,潜移默化地误导了听众。这种影响在表面上看不出,但长此以往,将对听众产生潜在稳固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假话不断的重复就会成真话。因此,在传统和现代戏曲中,净丑科诨的运用也应符合地方剧种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语汇。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1版

  3、王评章一戏曲危机与剧种个性的关系《艺术论丛》2004年第1辑

【戏曲科诨语汇的地方性与时代性论文】相关文章:

对戏曲科诨用语地方性与时代性特点的简要探讨论文01-03

音译词的时代性论文01-24

戏曲家戏曲表演理论论文12-22

诨词(諢詞)05-28

论曲剧的地方性特性论文04-25

戏剧的互文性与时代性思考论文06-26

谈下地方性网站的潜力论文04-18

戏曲人物剪纸与地方戏曲综述论文04-25

语文美育的时代性和特殊性论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