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思维教育

时间:2022-07-20 18:08:18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思维教育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思维教育,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思维教育

  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思维教育 篇1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努力地挖掘它,加大对学生的唯物辩证法教育渗透力度,提高课堂教学中辩证思维教育含量。联系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把辩证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辩证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为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形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实践,寓教于乐一直以来,课堂教学处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机械地等待着结论降临,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观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去摸、爬、滚、打,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让学生感到“我能行”。“实践能出真知”,让学生亲自来参与实践,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看一看,想一想,形成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大脑的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证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动手实践,而是一味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学不得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扼杀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抑制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要多给学生实践机会,把抽象的符号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摸的具体实物,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感知,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得知识。

  二、灵活转化,激活思路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各数学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组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完整的网络体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一些数学的问题,并适时转化,思维就会被激活,思路就会得到拓展。如,我教完“比的应用”这一小节后,设计了下面一题:甲、乙两数相加,和是240,相除,商是0.6。甲、乙两数各是多少?这种“按比例分配”的变式题,开始大部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启发学生联想到除法与比、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然后相互转化,经过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转化,得出诸多不同的解答方法。

  三、打破常规,激发兴趣小学生往往根据已有经验去思考问题,容易被许多司空见惯的虚假现象迷惑,产生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数学的问题,如学生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应用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去类推,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但有时也会将他们引入误区而不能自拔。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学生用辩证思考方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消除定势,让学生用发展的、全面的、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四、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渗透辩证思维教育,必须让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发现新知。学生掌握了辩证思维方式,就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全面地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如: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应用题:“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照这样计算,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当学生掌握了根据行程问题三种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推导出计算方法后,我没有罢休,利用这道题,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大胆探索,寻求新的解题策略。用语言激励他们:看谁还会用其他方法解答出来?学生们跃跃欲试,动手画示意图,根据图意寻找联系。经过一番探求,学生得出以下几种新颖解答方法:

  ①18÷0.4

  ②18÷2×5

  ③18+18÷2×3

  ④18×5÷2

  ⑤18+18×3÷2

  ⑥18×1÷2/5

  ⑦设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2/5X=18。

  学生的探索过程,实际上是在不断进行辩证思维的过程,边探索,边获取新知,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加强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辩证思维欲望,并适时加以指导同时建立相应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发展。

  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思维教育 篇2

  通常而言,小学生思维活动的重点为形象思维,是学生想象力的显现。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当中促使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进行分析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运用直观教具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为想象与表象,表象即是对于以往认知和感觉过的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的影像,可借助直观鲜明的形象展示现实,同时也有部分的归纳性。如果不具备表象,也就无法进行形象思维。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变得实物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进行认知,能够进行实物感触、进行实际操作,在头脑中形成的想象的影像,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应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具与图片、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取得客观全面、丰富多彩的表象,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课时,可由教师预先展示出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圆形的实物,例如,地球仪、篮球、足球、瓶盖等,并让学生列出在生活当中的圆形的实物如水杯盖、碗、乒乓球、高尔夫球,借助真实感知生活当中的实物,让学生对于圆形的物体具有直观形象的认知。立足初步认知,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圆形的教学模型,并对照课本,圆作为椭圆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当椭圆自身的离心率与0相等时,就会使得两个焦点形成重合,形成了一个圆形。并在教学模型上找出两个焦点形成的重合点,通过将实物教学模型与课本知识相互结合,使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并在学习当中构建明晰的表象,使得思维趋向于理性化。另外,可在教学当中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课件,与动态的影像视听相互结合,演示出思维发展的趋向,这样可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

  教师在教学当中通常会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较少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而是听教师进行讲解,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对于知识缺乏感性的认知,这也会使学生难以锻炼和提升形象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经过亲自动手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获得直观形象的表象。可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能较为顺利地解决问题。可是由于小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在教学当中开展动手实践,就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秩序产生混乱。鉴于此,教师较少开展动手实践课程。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当中,教学目的为指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两个点之间的位置方向,可由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开展动手实践课程,教师可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张学校平面图,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实地测量校园里的各类建筑物的实际位置,并在学校的平面图上将测量数据进行标注。借助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位置与方向知识,并进一步认知平面图的重要作用。

  三、有效利用数形结合

  数作为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而形为具体化的图形、实物、教具等。数与形两者具有密切关联,学生应该先从形的层面形象思维,认真细致进行观察、实际动手操作,相互比对,经过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基于感性素材抽象化,方可取得有关数的知识。例如,课本当中的相关例题,在作为数量关系表示时,可合理地应用各种色彩以及现实生活当中的山川河流、动植物、各种现代的科技产品,通过展现这些实物,既能较好地表述数量关系,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当中,因为应用题充分融合了文理、算理、事理三个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学生看到后难以在大脑中出现直观形象的表象。借助线段图可以体现出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能将数转变成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因此,绘制出正确的线段图,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表象,使数量关系从复杂转变为明晰。应用线段图、数与形结合等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想象力,既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达成了抽象与形象两种思维的相互补充。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思维教育 篇3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应在概念、法则和应用题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分析综合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学中。

  2.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数学知识具有严密性,一字之差,意义全非,只有通过反复比较,才能区别相似知识概念之间的不同点。因此,教学可多采用比较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数位与位数、偶数与合数、奇数和质数、质数与互质数及质因数、方程和方程解及解方程等概念都有是极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学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对比,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又如:整数、小数加减法计算,都规定数位对齐,但整数计算时是末位对齐,到学小数加减法时学生就容易产生错误,可通过比较区别它们的异同来消除误解,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4.判断推理法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及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思维形式,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

  例如:让学生判断:质数一定是奇数吗?偶数都是合数吗?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一定相等吗?并说明肯定及否定理由,对加深理解数学概念起着重要作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先把三角形转化为等高、等底的平等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通过判断推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重视探究过程,突出学生主体

  数学教学不适宜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无法激发探究兴趣,进而阻碍逻辑推理思维的训练。逻辑推理思维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只有对知识点有兴趣,才能进一步研究,然后逐步归纳出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探究,对知识的探究主要从问题设置及动手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

  5.1设置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非常重要,简单的问题达不到教学的效果,难的问题又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重点地设置问题,逐渐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置的问题要涉及所学知识,尤其是和重难点相联系,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存在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首先引入分数的概念,由于学生对整数已经非常了解,那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整数与分数的不同。随后,教师要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出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分数的意义。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分数的性质,可以通过分析错误案例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逐步掌握分数的所有特征。在接下来的分数四则运算中,也可用同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而这一过程中的归纳推理也是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过程。

  5.2动手实践。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引导探究外,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知识点也是一种探究方式,这种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图形时,学生可以制作不同的图形模型,来探究每一种图形的轴对称情况以及对称轴的条数、总结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规律等。通过实际的操作方法来探究总结知识要比直接传授更容易理解与识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指导他们的进一步探究。

  6.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相分离,然而,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实践教学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推理思维。实践教学一般包括情景教学和实操教学两种方式。

  6.1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模式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很受欢迎,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的`特点,设置生动有趣的情景,将知识分解,采用竞赛、展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此过程中将知识点层层剖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价值,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

  6.2实操教学。实操教学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参与,教师的授课不是简单的理论传授,还要附加一些教学工具和教学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更加清楚地理解知识,进而归纳总结知识,锻炼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教师应用一些图形模型向学生演示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各种图形的轴对称情况,展示的过程不仅是在传授知识,也在提高学习兴趣,而之后的思考过程更是在锻炼思维能力。

  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我们要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哪些逻辑思维方法对学习某个内容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思维教育 篇4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的自觉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让其从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木柱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像什么,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皮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用视觉观察其形状。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完整、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生学好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二、重视双基训练,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教育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首先,应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确保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过关。其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类严格要求,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内容。通过分类推进,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在练习过程中,应先让学生说算理,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到适当时间,简缩思维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三、由于所学知识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差。

  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成练习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巩固、应用新知识的练习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注重综合性练习。

  如:在小学生数学课本第三册中《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注意变式练习

  如: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认识图形》一节课的教学中,讲了圆柱的特征后,出示一些位置、形状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去判断,使学生通过变式、比较练习,认识圆柱的本质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打好基础。

  3、注意一题多解。

  如:小学数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的第3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新学的乘法口诀中寻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死记硬套,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产生新的构思,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多个答案。

  4、注重顺逆思维的转化。

  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多数题目是按照已知条件,通过顺向思维解题的。逆向思维是从反向(或结果)出发而进行逆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比较习惯顺向思维,在解需要逆向思维的题时,常常感到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逆向思维题进行练习,在顺逆思维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20以内减法后,可设计“()-()=7”之类题让学生去练习,或在学生中掀起学习国际数棋热。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数量关系间的内联系,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5、注意总结规律。

  如:在“一位、两位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习了竖式计算的法则,那么,在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竖式法则时,应通过学生自学和练习,引导学生应用迁移规律,自己总结出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法则。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总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准确集中,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助于课堂结构的优化。在当前应试教育向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思维教育】相关文章:

渗透辩证法观点培养辩证思维能力07-07

辩证思维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的论文02-26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01-20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07-05

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思维教育10-07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论文01-15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10-05

教学中渗透辨证思维范文下载的论文教育理论论文06-14

辩证的思维与推理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