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创业事迹材料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学人智库】

沙漠腹地的英国博士

说起新疆的石河子,大家都不陌生。提起距离石河子市近100公里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0团场,知道的人就不多了。150团场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三面被沙丘环抱,场区内沙丘遍布,植被稀疏,是石河子垦区湿度最小的一个团场。就是这样一个艰苦的地方,却来了一位英国博士,他就是被当地人称作刘博士的刘超。

150团场林业站站长李大德告诉我们,他们团场一直与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有合作,2011年基金会带来一个项目。

“他们带过来一个项目,有关桑叶草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引进来作为林业站的一个新项目。当时来这个小伙子,一看一个小娃娃,他来能干啥呀?虽然他是博士生,但他对种植也不是太精通,他对生产、经营不懂。”

这个小伙子就是英国博士刘超。刘超今年35岁,北京人,是英国约克大学的生物学博士。他在英国学习生活了十年,5岁的女儿和妻子都在英国。2011年4月刘超回到北京,2012年4月他随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到新疆考察,他们先后考察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

“当时就是考察,就是来看看。我不愿意在北京坐办公室,我也在寻找项目,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一些价值。投资事业的话,还是中国的空间更大些。中国人还是回到自己的祖国过的更踏实,得到更多的尊重。你的每一份努力都能让你获得更多的认可。”

考察过程中,刘超跟150团场的王建斌政委谈了自己想在150团场种植饲料桑的想法。王建斌非常支持。

“他就很支持。说可以种1千亩,可以多种。你需要我们帮助的就尽管说,有什么事就找他们说,他们办。对于一个外乡人,就觉得心里暖暖的。坚定了我的一些想法。”

考察结束后,还没有回到北京,刘超就直接找人把饲料桑的苗子发到了150团场。团场林业站无偿地为刘超提供了土地、水、电、滴灌带等生产资料。为了不误农时,林业站派人每天帮助刘超种植饲料桑苗,三百亩地整整种了一个星期。同时团场还为刘超提供了住宿和搞实验用的房子。在刘超住的房前,刘超满怀感激地告诉我们:

“首先把这块地交给我用,这块地400亩。这块地有房子,而且有圈舍。我把圈舍改造成组合培育的温室。我的前面有个鱼塘,出门能看到一片水。我有时候拍照片,树倒映在水里,你想象不到这里是新疆。这个地方是沙漠腹地,经过改造变成这样。”

刘超真的留下来了,这让当地的很多人想不明白。一个博士生来到距离团部7公里的沙漠腹地种地,条件这么差,晚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刘超却不这么想。

“可能是新疆这种海阔天空的条件吸引了我。因为男人都有雄心壮志,希望到广阔天地施展自己所能。我以前没来过新疆,我来之后,真是觉得新疆天大地大,资源丰富。人才并不是很多,科技也不是很发达。但我觉得中国的希望、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在这。”

用刘超自己的话说他居住的坏境不错,有电,有电视,有煤气灶,有冰箱,有电脑,就是没有自来水。他的住房里摆放着八、九个塑料桶,每隔一天,他就得用自己的车装上这些桶,到几公里以外去打水。饭要自己做,衣服得自己洗。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熬的是想女儿。

“孩子5岁。其实我是特别想女儿的,真的特别想她。有时眼睛也会湿润。她很听话,说出来的话也都让人心里很暖。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她说想我。”

工作之余,刘超会经常拿出手机翻看女儿的照片,还经常会听女儿在微信里对他说的话。

“我长到1米13了。我学1、2、3、4、5、6、7、8、9、10。我们这个星期……”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种过地的博士,要把自己种植饲料桑的项目坚持下去,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想家,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种植的时候,没有调整好行距,机器不能进到地里中耕,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怎样抓农时,怎样预防霜冻,如何进行滴灌,这些都得从头学起。刘超以前没有管理过员工,怎样管理员工对他也是个新课题。

“饲料桑是中国的,是杂交出来的。因为很担心过不了冬。而且我们也没有采取措施,埋土、缠草绳我们都没有,去年连冬灌水也没有浇,它就过冬了。应该是种植成功了。”

经过一个冬天,150团场300亩饲料桑平均株高达到了1米5左右,成活率达到了98%,饲料桑的种植获得了成功。饲料桑,也叫雅津蛋白桑,由中国专家通过人工选择与杂交培育出来的。也叫沙地饲料桑。它能够在沙地上生长,在降水量很小的情况下也能够自然的成活。它能够防沙固沙而且蛋白含量很高。饲料桑一年可以割多茬,加工后喂家禽和牲畜都是上好的饲料。对饲料桑情有独钟的刘超说起来如数家珍:

“它其实浑身都是宝。上面的芽它可以做桑叶茶,第三片到第八片采摘后,晒干粉碎可以做桑粉,桑粉就可以人吃。比如说蒸馍馍,熬粥,或者直接冲水喝。它一个就是蛋白含量高,还可以清肠明目有这个作用。而且能够降血脂,降血压,能够控制血糖。牲畜它吃的话,也能够就是少得病,而且粪便也不会像原来味道那么大。”

近两年的科研和实践,刘超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农民,他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每一天他都是在忙碌中度过。刘超先后自己炒制了桑叶茶,磨制了桑叶粉,把桑条加工成培育桑树菌类的原料。今年,刘超还在房前的三亩地里种植了从英国引进的黑番茄,十一前夕,已经收获黑番茄十几吨,收入十万元。

在刘超的黑番茄地里,我们见到了林业站职工王和清。说起刘超他有点兴奋。

“他有啥架子,我们两个像哥们一样。是个踏实、肯干、能干的人,思想特别活。我一直都在帮他。栽西红柿,搭架子,砍架子,这个架子百分之六、七十都是他砍的。”

刘超也告诉我们:

“他是我到这来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去年的滴灌还有种植上的许多事,我都请教他。他是本地人,经验很丰富。我问什么他都会马上告诉我,他自己不清楚的,就帮我问。打什么药,这边都有什么药,他都告诉我,帮我很多忙。”

刘超来到150团场,不仅带来了新鲜的事物和新技术,他的行为对当地青年的触动也很大。150团场广播电视站的记者单继东是最早接触刘超的媒体人,他告诉我们:

“我们都是年轻人,我觉得他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问自己,把我放到这样一个环境中,我能待多久?,可能我第一天是新鲜,第二天是好玩,第三天是枯燥就想离开那里了。现在很多人都有想法,真正敢付之行动的,或者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非常少。”

刘超在150团场的事业才刚刚启步,他还有很多打算,还有很多的设想,尽管困难重重,他还是要坚持走下去。

“一个理想的状态是,我这边的桑树都长成了,我这后面有好几个大棚,有的大棚是桑枝木耳,有的大棚是桑灵芝,我把这桑灵芝弄成一个观光园。桑黄菌它抑制癌症的效果世界公认是第一位的,一克(孢子粉)一百美金。以后的增长点可能就在桑黄上。做成药厂,开发以桑黄为主要原料的药,到了这一步,差不多就成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