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的德育理念与策略

时间:2021-11-06 11:51:34 资料 我要投稿

徐特立的德育理念与策略

作者:徐厚道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年03期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69(2006)04-0001-05

徐特立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高度重视德育(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1913年至1919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担任教育学、各科教学法和修身等课程的教学,其间撰写了《教育学》、《小学各科教授法》等著作。在《小学各科教授法》里写到“修身科”,就是我们现在小学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中学开设的“政治”课。他指出:“盖小学所授各科,莫不有关德育,然各科均有特定之目的,对于德育只可谓有间接关系。惟修身科则直接以陶冶情操、育成品性之目的,是修身科之特色,亦所以居诸教科之首也。”[1]修身科“居诸教科之首”,也就指明了德育在学校中居首要位置。可见,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何等的重视呵!

树立崇高理想 发扬传统美德

徐特立认为,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有革命性,要“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1942年,徐老在《解放时报》上发表的《再论我们怎样学习》一文中,提出“在青少年一代中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其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造成其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年一代要把老一辈开创的革命事业接过来,而且要干得更好。他具体指出,培养青年革命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崇高的革命理想,既共产主义理想。这是一个人最坚实的精神支柱和最强大的思想动力。有了它,“就会有充沛的政治热情”,“眼光就远大了,心胸就开阔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有了它,“就能正确处理革命事业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就会抵抗得住一切错误的侵袭”;有了它,“就是在最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第二,培养革命的志气,这就是“能担起伟大的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重任”,“能保持旺盛的斗志,蓬勃的朝气,成大器,做大事。”[2]青年是老一辈的接班人,应该像老一辈那样有革命的志气,有远大的抱负,兴旺老一辈所创立的家业。第三,培养“无我、无畏”的作风。“无我”,就是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和个人得失,“考虑的不是从国家和社会那里多取得什么,而是自己要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什么”,“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是‘给’而不是取。”[3]无畏就是“不怕凶恶的敌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失败挫折,不怕流血牺牲”。他特别强调,“要创造就要克服困难”,“应该迎着困难前进,为了革命事业,困难再大也决不屈服,要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垂头丧气,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精神振作,昂首阔步前进,这就是我们无产阶级的革命性”。[4]他指出的这三项,可以说就是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目标。此外,他还阐述了德育的许多具体内容。

徐老也十分重视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生。1912年他为长沙师范学校提出的校训是“公、诚、俭、朴”。他教育学生,说得最多的是诚信,谆谆嘱咐青年要养成诚实可信的品德,脚踏实地,不占便宜,不自欺欺人。他在湖南省第一师范编写的《小学各科教授法》讲义中,明确提出“修身科”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诚实忠良之国民,以进于社会道德之生活。”[5]他说:“一个人最怕不老实,青年人最可贵的是老实作风。”[6]他告诫人们,如不能诚实守信,结果会“把社会信用失掉,使自己孤立而垮台,并且人格也丧尽。”[7]徐老一生都把诚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是诚信作风的楷模。徐老还强调以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学生和青年人。解放后,他在《对青年人的几点希望》中指出,青少年不要“以为长征时期过去了,延安时期过去了,从此可以坐享清福了,那是很不对的。要知道,创业难,守业更艰。革命前辈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夺取了全国胜利,但要保持这个胜利,就还要继续艰苦奋斗,搞好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然,革命胜利的果实,可以得而复失。”[8]1962年冬,他给《长沙晚报》写过这样的题词:“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老老实实,勤俭建国http://www.unjs.com,发愤图强。”他还说:“勤俭两字是永远永远需要的,现在需要,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有了勤俭,社会才能前进。”[9]

徐特立认为,德育不能超越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提出要求。因而,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适应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青少年年龄特征,促进儿童整个个性心理的和谐发展。

履行“人师”职责 彰显“身正”风范

徐特立精辟指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是当“经师”,即教科学知识,教学问;二是当“人师”,即教行为,教怎样做人。人师对“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习惯”,都是要管的。他并且强调“人师与经师二者合一”。[10]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履行教书、育人两方面的职责。只做“经师”,不做“人师”的现象,是一种不能宽恕的失职行为。

当好人师,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先进分子”[11]、“模范人物”[12]。他指出:“做人民教师的人,他的思想品质的好坏,也就格外显得重要。”[13]在1952年写的《教育札记》中,强调“教师之所首要者品性,次于品性者为教授能力。”早在《小学各科教授法》里论述修身科的十一种教授方法时,指出:“以身示模范,以为儿童之表率,最为重要……故教师当自慎其言行而以身作则。”的确,教师只有切切实实在点点滴滴的言行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同时,在传授各门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才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恰如其分地联系实际,并以自己美好的思想、品德、情感、世界观等“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总之,“教育家应了解政治并总合各种科学才能称职。”[14]

徐特立在1938年就自称为“身教主义者”。[15]他清楚地指出,教师应该以嘉言懿行诱导学生,使其思想上信服,行动上顺从。这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作用。

关爱宽容学生 实行民主管理

徐特立说过:“教员要有教育家的风度,要有热爱的心情,对学生要有很大的感染力,要有伟大的气魄。……我们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16]这就告诉我们,爱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师德的核心。

徐老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学生和先生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关系。”[17]这种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亲切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对学生民主”,“打骂、不讲道理,不要民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今天用来对待人民,甚至对待人民儿童,这是严重的封建残余。”[18]

徐老强调,教师要高度热爱学生、关怀学生,“看见青少年就高兴”,千方百计施教,“总要使他进步”。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情操美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他在湖南一女师范任校长时,对学生的关心就像外婆对外孙女一样。学生对徐校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十分感动,她们亲昵地称赞自己热爱的老校长为“徐外婆”。他认为,要从生活上关心照顾学生,从思想上关怀温暖学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怀备至。当时有姓汤、姓余的两个学生,死命读书,严重地影响了健康。徐特立建议二生停学休息,免得日后后悔莫及。为此,他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充分体现了徐特立对学生的爱护之情。有因家境贫寒难以继续求学者,求助于先生,他必尽力想方设法,甚至从自己的薪水中补贴一部分。教师凭借自己的威信和对学生的爱护,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和谐的心理关系,就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动,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奋发上进。

徐特立反对资产阶级的师生关系,“反对放任自流”,认为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把学生教好。如果学生表现不好,教师就应该采取同志的态度,帮助他,教育他。同时他也反对封建主义的师生关系,指出严格不是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是使教师变成了统治者,而学生则变成了被统治者。可见,师生的情谊既要有父爱的严格,又要有母爱的仁慈。教师只有把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结合起来,在尊重、热爱、关怀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才是真正的“爱”,师生关系才能更深入、更持久。

徐特立强调指出:“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19]而创造是一种十分复杂和艰难的脑体结合的劳动,特别需要宽松的环境和和谐的气氛。因此他认为,应该多方启发儿童和青少年对新事物执着地探究,鼓励他们树立创造的大志,具有冒险精神,敢于超越常规。徐特立曾呐喊:“要进行思想解放”,“思想顽固还不如思想混乱较好;少年老成还不如少年荒唐较好。”[20]这话对于抨击陈腐的教育观念,点燃年轻人创造的思想火苗,是很有份量的。他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为,“限制个性的发挥和奔放,就不会有所创造,不能发挥每个人的天才。”[21]由于个人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有所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一方面展露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某些缺陷。教师若是用一个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他,这样的人才苗子就一定不能很好地成长。学校、教师应该对其施以专门的教育,精心培育,帮助他们发挥长处和优势。对于学生“与众不同”的创造个性与不成熟的创造,教师也要给予包涵、宽容、理解与帮助。

徐特立以学生超过先生为荣。他认为,学生虽然是老师教出来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学生一定要超过先生,甚至要打倒先生”。“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然“也是先生的光荣”。[22]古往今来,承认“青出于蓝”的教育家不乏其人,而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作是“先生的光荣”者,并不多见。这种欣赏学生的高尚情操,正是高明人师的成功法宝。

徐特立认为:“民主是智慧的产地,领导的方法”,办学校,“不是靠校长一个人独干,或党、或学生来独干,而是要党、政、群合作分工共干。”[23]学校必须实施民主管理。就学生方面而言,就是教育者要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自治,培养自我管理、自动研究、自主工作的能力。

徐特立对民主管理学生,提出了许多精辟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八要八不要。[24]即:要实行思想自由,不要思想统治;要让其发挥个性,不要拿一个模式铸造学生;要培养浓厚的教育空气,不要空洞抽象的思想指导;要有轻松味,人情味,不要一切政治化,单调而枯燥;要温暖、体贴,不要压抑、强迫;思维争论中,要冷静考虑不同意见,扶持、丰富正确的一面,不要碰到不同意见就不满,甚至打击不正确的一面,拿大帽子压人;要加强学生自治,不要包办把持;学生会要为学生服务,不要顺着学生会的系统去布置行政任务。

他创办的鲁迅师范,实行的就是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民主管理原则。班长、组长及学生会和俱乐部的干部,都是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学生自己的会议,自己来主持,自己的事由自己来管理,定期开会,集体商议,讨论总结自己班组的`学习和工作,另外学生还可以推选自己的代表参加学校的校务会议、教务会议、训育会议和总务会议,参与商讨学校各方面工作,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供学校和教员参考与改进。学生的毕业鉴定,主要由学生集体来做。学校各班每月召开一次由班长主持的班务会议,全班同学对关系全班的重大问题进行民主讨论。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学,不是用行政命令处罚,而是采取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学校还成立了学生的自治组织,以此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集体智慧,并促进师生的感情和了解。

总之,徐特立关于关爱宽容学生、实行民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是肯定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成功进行德育,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巧谋“理”“情”交融 笃行感化教育

徐特立教人之道的精髓就是感化教育。所谓感化教育就是,教师凭借自己的威信和对学生的爱护,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和谐的心理关系,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奋发上进。他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心理相容,默契相通,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改造学生的不良品德时,应该坚持实施感化教育。感化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感化的真诚性、理智性和针对性。

感化教育的思想基础是“理”与“情”的融合。首先是让学生充分明理,心悦诚服。徐特立说:“我们的教育是革命的教育,其目的是教国民不是教顺民,应反对无理的服从及自己没有了解的盲从。一切纪律只是自觉的遵守,不是受到无理的外力压迫而遵守。因此,对于破坏纪律的学生,不是惩戒而是说服。”[25]他进一步指明:“说服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片面的注入,而是双方的讨论和研究。不是压抑学生的坚强意志,而是增加对问题进一步的了解,以正确的知识来克服无知的盲动。”[26]对学生不良的思想行为提出批评是不可少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徐特立说:“学生读书不好,总要使他进步,用教育批评的方式和他谈话。”[27]所以,教师批评时要体现关怀之情,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学生易于接受。可见,说服的方法是师生民主的双向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对道德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明辨是非好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从而培养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改造、自我评价等能力,教会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只有这样,教育效果才会明显。

他认为,在普通学校里,向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必须紧密地与现实联系起来,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去”。[28]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是进行思想教育最经常的途径。这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教师应“尽量发挥天才,大胆创造”。还“要广泛的组织各种形式各门学科贯彻思想教育的座谈会”。“把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以便大家展开讨论”。

徐特立重视教育中的感情陶冶。他认为,作学生的说服工作不能“性躁”,简单粗暴,而必须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特点做过细的艰苦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服教育既然是双向交流,那么教育者就应该诚恳耐心,循循善诱,以情感使学生消除心理隔阂,增强师生间的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激起进取精神,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长善救失。

诗教是徐特立感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感化教育,要力求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和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诗教就是这种寓德于美的好形式。我国是有着丰富诗教传统的国家,很早就有“诗言志”的格言。孔子就是一个善用诗来教化弟子的教育家,他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徐特立继承了我国诗教的优良传统。他把诗歌看作是如同格言一般,同是“道德之金科玉律”,[29]因为诗歌“于国民之性质,境遇最适切,又为家庭、社会所习闻,易于感触”。[30]他指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的方法,更不应该有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还用得着。”[31]20世纪20年代,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时,便写下著名的黑板诗《校中百咏》。这些诗是他就观察到的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优点或缺点后,有感而发,随时写上黑板的,几乎天天都有新作。黑板诗的开篇为:

“早起亲书数十行,格言科学及词章;

为便诸生一流览,移来黑板拧前廊。”[32]

这首诗表明徐特立把诗教看作对学生进行校风、学风、作风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把书写黑板诗当作一天的第一件大事,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一课。其内容也是很丰富的,除诗词外,还有格言和科学知识。

对学生来说,使他们终身受益而永志难忘的是反映他们当时实际生活的“黑板诗”。如有一首是从教学检查中,徐特立看到女孩子们数学学得好,十分高兴,诗兴即发:

“女儿智力何曾弱,十二三班作例观;

学算刚刚三载半,几何三角一齐完。”[33]

这首诗是与徐特立倡导妇女解放,创办女子教育的主张相贯通的。学生们得到校长的赞许,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激励,更加奋发图强,勤奋好学的学风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徐特立的“诗教”以鼓励赞许为主,也有批评。他的批评语意委婉,催人泪下,完全没有教训和挖苦意味。

比如:有一天,有个别学生嫌饭菜不好,饭后,到厨房里借故打碎了碗。对这种损坏公物的行为,徐特立认为是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问题,当即就找来打碗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第二天一早又写黑板诗曰:

“我愿诸生青出蓝,人财物力莫摧残。

昨宵到底缘何事,打破厨房碗一篮。”[34]

“人非圣贤孰无过,只怕当时不自知。

破碗重重置廊下,诸生一见应回思。”[35]

学生读了这些诗,深受感动,惭愧内疚不已。

又如:有些学生晚上进寝室脚步很重,踩得地板咚咚响,还一边走路一边说笑。徐特立并没有正言厉声地批评,而是在学校显眼的地方写下黑板诗:

“脚尖踏地缓缓行,深恐眠人受我惊;

为何同学不相惜,不出嘻声即足声?”[36]

这些诗写得明白流畅,亲切感人,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少用惩戒方法 呕心转化差生

感化教育与惩罚无缘,与体罚无份。徐特立一贯主张积极疏导和实行感化,力戒压制和惩罚。这是因为,学生之所以触犯纪律,有的是“出于一时感情的冲动”;有的是是非不分,“自以为合于真理”,坚持己见。在前一种情况下,学生事后常常悔恨,即使不加惩罚,学生“也可能自己认错”。后者在没有把事情弄清楚之前,单纯地进行惩罚,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无理的屈服,即盲目的服从”,“使学生逐渐成奴性”,其二是“更增加其不满,另找寻报复的机会”,“使学生更加横蛮不讲理了”。所以徐特立说:“惩戒方法以不用为是。”[37]

当然,徐特立并不是主张完全不用惩罚。他说:“如果在事实上有加惩罚的必要,必然是屡戒不悛重犯相同的错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对他体贴入微,“和当事人共同商讨惩戒的方法,以示爱护他和转变他的诚意,切不宜抱敌对的态度。”[38]

徐特立认为,对学生必须完全用诱导劝告和帮助的方法,绝对禁止强迫威吓,甚至敲打的手段。1952年,他在《小学校的体罚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人民民主国家的小学校里,还存在着体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是与人民民主制度对立的问题,与我们的社会制度根本不相容的问题。”[39]彻底地解决体罚问题,一是必须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清除“旧社会传统下来的有害的偏见”,能“以关心国家利益的精神教育儿童”;二是必须“制订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导制度,以及授课以外的学习方法等等”,使教师“得以从思想上、从组织上、从学术上来指导儿童”。[40]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上多下功夫,要清除各种形式的罚教。即使对有缺点和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不要硬灌“苦药”,而应该尽量寻找和运用他们乐意接受的方法。

转化差生,是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所谓差生,是指那些屡犯错误、思想品德不良的学生。徐特立说,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能冷淡、疏远和歧视,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真心诚意地、满腔热情地给以帮助。在做工作时,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把学生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行开导,像慈母希望孩子那样,用滚烫炽热的心去熔化他心灵上覆盖的冰霜,从而使他感到温暖和亲切,树立起改正缺点和错误的勇气和信心。如何使犯错误的学生思想通,感情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打开思想信息传递的通道,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喻理晓义,告诉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从而提高他的觉悟和分辨能力。这是顺理成章,因势利导,进行感化和疏导的基本条件。否则,思想抵触,感情疏远,思想信息也无法传递,感化和疏导也就无从谈起了。1946年9月,《教育通讯社》在致徐老的一封信中,谈到陶端予和鲍侠影用感化教育改造两个调皮学生的经验,教育界有异议时,徐特立亲笔批注:“陶的办法已收了效果,可以证明行得通”,[41]关键是教师的决心、细心和耐心。他指出,行不通,不是这个方法本身有问题,而是教师水平和能力不够。他始终认为:“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因势利导,学生的长处就能发展,缺点就能克服,就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教育者只要充满信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水平,运用徐特立所倡导的感化教育手段,是一定可以做好转化差生的工作的。

收稿日期:2006-04-29

作者介绍:徐厚道(1938-),湖南常德人,湖南理工学院教授,湖南省心理学会荣誉理事长。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徐特立教育思想。湖南 岳阳 414006

【徐特立的德育理念与策略】相关文章: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01-20

徐特立德育目的论-读《徐特立文存》五卷本的启示01-20

《中庸》德育理念精义10-06

创新德育的实施策略07-19

高校德育理念和方法创新研究09-03

高中音乐德育理念的渗透论文08-28

价值人假设与高校德育理念的重建10-06

徐特立的读书名言01-10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校本培训策略初探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