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到底吃没吃儿子伯邑考的肉?

时间:2023-08-01 12:20:54 许清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周文王到底吃没吃儿子伯邑考的肉?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典故吧,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你知道经典的典故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周文王到底吃没吃儿子伯邑考的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周文王到底吃没吃儿子伯邑考的肉? 

  伯邑考拒绝了妲己的诱惑之后,就献上了一头能歌善舞的白猿,白猿一眼就看出了妲己是狐狸精,在酒席之上一把就向妲己抓来。幸亏纣王眼疾手快,一掌把白猿打死在地,妲己惊魂未定,加之跟伯邑考有点恩怨,就说伯邑考是借机行刺。伯邑考反应灵敏,说白猿是看到桌上的吃的想吃,纣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让伯邑考弹一曲,如果弹得好,就赦免他的罪过。伯邑考觉得难逃一死,于是席地而弹,琴音中暗含讽喻纣王之意。弹完之后,把琴一甩,琴就朝着妲己飞去,打得妲己面前盘盏纷飞,妲己把身子一闪,跌倒在地。纣王大怒,把伯邑考乱刀斩为肉酱。这时妲己心生一计,说周文王不是囚禁羑里吗,圣贤定不会吃自己儿子的肉,你把伯邑考的肉送给他,看他吃不吃。他吃的话,就是一个凡夫俗子;如果不吃,那就是真有本事,不如早点杀掉,免除后患。纣王觉得有理,就把伯邑考的肉做成三个肉饼,送给姬昌。

  这是某电视剧拍的伯邑考的肉做的“肉饼”,其实有点问题,因为原文的肉饼就是纯肉的饼,这里面为了好看还加了皮,简直就是包子了!

  肉饼送到,西伯侯正在弹琴,琴声中杀声骤起,西伯侯于是算了一卦,得知大事不好,长子已死。正在这时,朝歌来了使者,说圣上打猎打了一头鹿,做成肉饼给你吃,西伯侯一看,知道是自己儿子的肉,可是不敢不吃,于是含着眼泪,吃了进去。使者回报西伯侯吃了,纣王也就放下心来。

  西伯侯吃儿子的肉,历史上确有记载,《帝王世纪》中说,伯邑考去商朝做人质,被纣王做成肉羹,送去给伯邑考吃。古代的肉羹不是肉汤,是带汁的肉,主要还是肉。所以无论是肉饼也好肉羹也好,一定是不带面皮的。

  《帝王世纪》是晋朝皇甫谧写的一本书,至于晋朝之前故事如何发展,我们现在也不太清楚。在如今找到的更早的材料里看,纣王的确杀过一个人,并把他做成肉酱,但这个人并不是伯邑考,而是梅伯。

  梅伯,在小说中是被炮烙死的,但是史书中他是被醢(hai三声)死的。醢就是肉酱,醢死,就是把梅伯做成肉酱,不但做成肉酱,还分发各路诸侯,西伯侯也分到一份,不过西伯侯没有吃,而是放在祭坛上祭祀上天,并陈述了纣王的残暴,到东汉至魏晋的时候,这个故事不知怎么就转到伯邑考身上去了。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吃了儿子肉的人呢,倒也确有其人,这个人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乐羊子。乐羊子是魏国大将,他攻打中山国,结果他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抓住了他儿子,威胁乐羊子,如果继续攻打,就要杀掉他儿子,乐羊子不听,结果中山国就烹了他儿子,送给乐羊子。乐羊子收到肉,毫不犹豫,满盛一碗吃了下去。正是因为这件事,魏国国君魏文侯对乐羊子反而生了异心,觉得他不怎么样,连儿子肉都吃。

  其实这种把至亲做成肉羹或烧烤的事情,在先秦两汉还是常见的,比如刘邦跟项羽打仗的时候,项羽抓了刘邦的爸爸,威胁刘邦要煮刘邦的爸爸,结果刘邦说,我俩拜过把子啊,我爸爸也是你爸爸,“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你要是做了,就先分我一碗。这个“杯”不是今天的玻璃杯,是小碗的意思。下面是马王堆出土的漆杯,就是个小碗。

  吃儿子的肉,这个在当时也常见,但是唐宋以后,文明开化,人们就觉得这个事很难理解,就出现了各种解释,也有了不同的评价。如果真有其事,周文王的心态,应该跟乐羊子、刘邦是一样的。周文王,虽然今天我们认为他是圣人贤人,但是他作为一个想取成汤天下的人,没有一点狠劲是不行的。政治上的成功、军事上的成功跟道德楷模是两回事,不论古今都是如此,所以很多大人物我们给他们编道德上的优秀故事,大多数都是假的。

  但是中国人喜欢给大人物编个十全十美的形象,所以后人又给周文王编了一个“文王吐子”的故事,说文王吃了伯邑考的肉,回到西岐,觉得恶心,就把吃了的肉吐出来了,吐出的肉变成几只兔子跑走了。这个故事暂时没有找到出处。兔子可能是谐音,“文王吐子”,吐子,谐音兔子。吐子吐子念多了,也就变成兔子了!话说,下面这个王爷吐得好心疼啊!

  何谓圣贤,品德高尚、才智超群尊称为圣贤。古代有一些名人,他们因为其贤明,而被后人尊称为圣贤。这些人的行为典范也都成了后人效仿的标准,很多人都拿圣贤的行为来约束自己,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人们口中的圣贤。圣贤也都说圣人不食子肉,也就是圣人不会食用儿子的肉。但是封神演义上却说周文王姬昌食自己儿子伯邑考的肉,周文王知道是自己儿子的肉,为什么还要去吃儿子的肉?这算不算打脸?

  都说圣人不食子肉,周文王却吃了自己儿子,这到底是为何?

  当时周文王的周国日益强大,地盘也越来越多。此时就引起了纣王的不安,毕竟谁也不想诸侯国影响王朝的安危。于是纣王就找个借口,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城里。后来周国想着营救周文王,于是就让周文王的儿子去朝歌想办法解救周文王。当时的纣王深孔周文王回周国之后报复,所以迟迟不肯放人。但是如果一直不放人,难免会落一个残害忠良的骂名。

  正在纣王两相为难之时,妲己就出了一条毒计。妲己的计策很简单,那就是把周文王的儿子杀了,然后用人肉做成包子,看看周文王吃不吃。如果周文王不考虑直接食用,那就证明是一个庸人。但是如果周文王不吃,那就证明周文王看出了猫腻,就把他杀了一绝后患。而且这样还能毁坏周文王圣贤的名声,毕竟一个食用子肉的人,怎么可能还被当成圣贤。

  没想到周文王早就算到自己儿子已经死了,此时纣王也让人把东西送到周文王面前。周文王于是就吃了自己儿子的肉,并且表现的毫无破绽。此时纣王也放心了,认为周文王不会造反,所以就把他送回去了。很多人都开始质疑周文王该不该食子肉,毕竟那是他的儿子啊,这里我们稍微计算一下后果,就可以看出最佳选择是什么。

  不吃那么就要死,杀子之仇未报,但是自己保全了圣人的尊称。吃了,那就会丢了圣人的尊称,自己可以存活也可以伺机报仇。这样对比很明显,为了一个虚名自己丢了身家性命,还不能给儿子报仇,这就显的太不值得了。如果自己保全性命,那以后也可以打着报仇的旗号造反,毕竟给儿子报仇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人物介绍

  姬昌(约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商时为西伯,亦称伯昌,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周朝奠基者。

  姬昌少时参加农牧,关心民间疾苦。任西伯后,礼贤下士。曾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被商王约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因重赂得免。在任五十年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翦商。先后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翦除商的羽翼,建立新的前进基地——丰邑(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葬于毕(今陕西咸阳),享年97岁。

  姬昌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广罗人才,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其创《周易》,成为中国最早的经书,是诸子百家之源,导引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影响了后代的文化发展机制,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在政治上,姬昌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孔子赞其为“三代之英”。后世把姬昌当成“内圣外王”的典型,作为判断国家管理是非曲直的标准。武则天称帝时自称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人物生平

  父死继位

  姬昌之父季历励精图治,对周国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周国势力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实则软禁了一段时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周人葬季历于楚山。

  季历死后,姬昌继位,是为西伯昌。

  勤政爱才

  文王求贤

  《唐语林·卷二·文学》载:“姬昌好德,吕望潜华。城阙虽近,风云尚赊。渔舟倚石,钓浦横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韬攘恶,龙钤辟邪。虽逢相识,犹待安车。君王握手,何期晚耶?”

  姬昌勤于政事,广罗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拜吕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发布“有亡荒阅”的律令,规定奴隶逃亡就搜逋,谁的奴隶归谁,不准藏匿逃亡奴隶。于是诸侯叛纣而往归姬昌。

  《史记·周本纪》记载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在治岐期间,姬昌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

  姬昌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周国。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善施仁德

  商纣王发明了名为炮烙的酷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顿时皮焦肉烂,死于非命,但商纣的宠妃妲己看见此惨状却笑个不停,所以商纣就一直强逼犯人这样做,以博得妲己一笑。姬昌很是气愤,诸侯和人民无不痛恨的咬牙切齿。姬昌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牢狱之灾

  姬昌受封为三公,拥有雍州之域,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丹江汉水流域),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

  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

  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赐给弓矢(shǐ)斧钺(yuè),使姬昌得专征大权。

  断讼称王

  《史记·周本纪》记载,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想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

  此时姬昌也还是一介诸侯,却已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西伯昌断虞、芮之讼,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告邑”的命名无疑也有着秉承这一制高点的意义。诸侯纷纷拥载,于是西伯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崇尚中道

  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给周武王的遗嘱,篇中讲述“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

  “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

  从《保训》简里,可以进一步了解商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解周文王的对商策略、了解周人的治国理念,还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渊源及其发展历程。

  病逝岐周

  周文王五十年,崩,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太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人物评价

  总评

  中国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效法“三代”之法,是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历代以复周礼为己任的人数不胜数。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缺,人们对周文王的了解未必很多,周礼也未必很完美,但是作为人们对清明之君、清明之制的一种向往,意义是积极的,抽象意义的周文王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后世的儒家,为了把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王当成一个“内圣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文王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孔子就特别推崇文王,他做梦都想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

  名人评价

  《诗经·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明·王圻《三才图会》中的周文王像

  孔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孟子: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韩献子: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唯知时也。

  季札: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淮南子·修务训》:文王四乳,是谓大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

  曹操: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

  彭羕:西伯九十,宁有衰志。

  唐太宗问:“文王率殷之叛国以事纣,是助纣为虐。使纣得志天下,流毒百姓,文王为也,何不仁之甚乎?孰若直辞正谏以匡其志?”虞世南答:“夫机者动之征也,非圣人弗能见也。于时历数虽改,殷众尚强,纣刚猛暴虐,饰非拒谏,岂文王所能动乎?及文王既殁,武王为主,周公佐之,太公为将,犹且还师孟津,曰纣未可伐。故圣人见机而作,动必万全,不疑滞于物以失机也。于时纣恶未稔,三人尚存,文王屈道事之,盖时宜也,龙蛇之蛰四是其义乎!故《左传》曰:‘文王率殷之叛国以事纣,圣知时也。’ ”

  《旧唐书·太宗本纪下》:昌、发启国,一门三圣。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栾布哭彭越,义也;周文王掩骼,仁也。

  《新唐书》:栾布哭彭越,义也;周文王掩骼,仁也。

  苏辙《历代论》:文王用人,其广如此,而坚何尤焉!

  张居正《帝鉴图说》:天下闻之,曰:“西伯之泽,及于枯骨,况于人乎?”

【周文王到底吃没吃儿子伯邑考的肉?】相关文章:

儿童到底该不该吃脂肪?12-08

狐狸骗肉吃的看图作文12-22

吃青菜炒肉利补钙12-07

加工肉孩子最好别吃12-07

健身怎么吃鸡胸肉呢05-15

宝贝零食到底该不该吃12-08

吃“排酸肉”既健康又安全12-10

红肉白肉怎么吃更健康12-08

为了骨骼,吃一些肉吧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