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后感

时间:2021-10-26 14:48: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江村经济读后感

 全书分为十六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并阐述了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据上文描述,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作者认为,“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作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江村经济读后感

1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

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因此,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从当时农村看来,中国是农工业大国,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

一般认为,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了外来因素西方工业扩张,挤压了中国农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导致中国乡土工业的衰退,造成农村经济萧条。

3 中国农村怎么走出困境

中国农村走出困境要经过两个阶段:一 社会再组织问题。作者赞成“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认为“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国家进行重组的问题,有了这个前提,才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进行工业发展。二是恢复农村企业、发展中国式工业。作者把前者看成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而后者对前者的有效组织和发展壮大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作者把当时“合作社”的实验看成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将对“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通过对江南小村开弦弓村的描述,阐明了乡村经济存在的状态、发展模式及崩溃衰败的根源,并指出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方法与出路。书中的一些观点理论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许就是这本书已经写作出版了70年,仍被当代学者反复阅读、提起的一个原因吧。

《江村经济》是费老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后写成的。这本书给费老带来了终身的荣誉,开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之路。读罢此书,眼前浮现出一副鲜活的江南农村社会生活的景像,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没有太多的主观评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力求客观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强烈的人文关怀,不得不让人产生由衷的敬佩。笔者打算从两方面来论此书:一是从文章内容来说,另一则是从文章的方法论来讲。

一、首先来说文章的内容,《江村经济》一书以小见大,通过对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生活过程的调查来探讨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当代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全书的最主要论点或可概述如下: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换言之,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是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更不可能养得起一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所有这些之所以可能,乃靠乡土工业之补充。因此,一旦乡土工业崩溃,中国社会的各种潜在矛盾必然不可收拾。这一基本论点乃是中国社会学派以后分析中国问题的全部出发点所在,从而贯穿于以后的一系列著述中。在一九四八年《乡土重建》中,这一命题表述如下: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一直有着相当发达的工业。可是传统的工业都并不集中在都市里,而分散在无数的乡村里,所以是乡土工业。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使传统的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并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

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乃是中国农民们已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正是乡土工业的崩溃,而乡土工业的崩溃则是因为西方工业扩张进入中国使乡土工业无力与之竞争:“土货的市场让给了洋货,在享乐上是提高了买得起洋货者的水准,可是同时却引起了乡村里无数靠着制造土货的工人们的失业。”

乡土工业的崩溃激化了“传统经济里早就潜伏着的土地问题”,因为“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而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所以乡土工业的崩溃实在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一方面,“地主并没有丧失他收租的权利,相反的,因为西洋舶来品的刺激,更提高了他们的享受,消费增加,依赖于地租的收入也更不能放松”。但另一方面,“佃户们眼里的收租者却变了,成了来要他最后一颗谷的催命鬼”。中国社会的阶级冲突空前激化。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不是别的,乃是走投无路的农民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所激发的反抗。由此,解决中国问题最紧迫而必须的第一步是土改、减租、平均地权。但这仅仅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如前所言,中国农民单靠种地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本办法乃在恢复发展乡土工业,使之能从传统落后的乡村手工业转化为乡土性的现代工业。但这一乡村工业的改造转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改进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重组”的过程。中国乡土工业的转化这一“社会重组”过程不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式,而应建立在农民们“合作”的原则和基础上,以使经济发展惠及最普通的广大农民,而非集中在少数资产者手中。

二、就文章的方法论而言,显然作者受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采用了文化的功能论和系统论的思想,费老先生把江村社会生活看成一个整体,考察了其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如,"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综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变文化。一个人如果要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获得一件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新的工具对他更加适用。"又如,"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变革,自然会引起其他诸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便会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开始为止。"这些都反映了系统论、功能论的观点。

读完费老的文章,使我不得不反思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该走何种发展道路?目前有很多人提出遵循西方国家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之路。笔者认为其实费老提出的重建和发展农村“乡土工业”的主张在当时不仅具有预见性,而且对现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江村经济读后感】相关文章:

江村经济读后感02-04

江村经济读后感11-02

《江村经济》的读后感作文09-22

江村经济读后感800字01-13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11篇)03-22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作文09-22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06-19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09-15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