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1) -名著读后感

时间:2022-04-25 21:19:00 名著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1) -名著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马屿镇幼李卜娜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日本人评价中国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朱熹,那半个是陶行知。这当然是他们比较苛刻的说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是留洋回来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认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教育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须把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智慧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近日,我读完了《陶行知文集》,真是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强调: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自理。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一、"教学做合一"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1) -名著读后感

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二、陶先生的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三、"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陶行知讲生活就是教育,是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情感活动的中心是爱,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而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交流,联系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就是爱,爱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漂亮;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可爱;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聪明。""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

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播下爱的种子:爱心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被阳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温暖的,被师爱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浇灌爱的雨露: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平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收获爱的回报: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党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成为学生的一头源远流长的"活源头",用自己的爱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奋斗不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陶先生的文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宝藏,是越喝越醇的美酒。读陶先生的文章好多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不一样的收获。虽然陶先生生于我之前许多年,但他的思想却是走在我的前面。陶行知先生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提倡"活的教育"、"活的知识"、"活的人"。他觉得"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跟着陶先生的脚步,我带领着学生们在生活中学,用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找到启迪,在做中学,手脑并用地获得知识,努力创造地学,抓住每一个创造的契机…陶先生他教会我怎么做一个教师,怎么做一个学生,怎么教自己,怎样教学生。一路走来,点点滴滴,陶先生对我教育教学上的帮助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包含。陶先生的才华让人敬佩,陶先生的教诲让人感激,但最让人感动得是他为了教育献身的精神。陶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教育奔波,都在为教育思考。大到国家教育方针,小到具体的教育事件,他无不关心,他真正做到了想教育所想,急教育所急。细细咀嚼,为之感动。他为教育事业热心热情,不曾想过回报,不曾有过计较,他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我不想用"伟大"一词来形容他,我想他不需要。在为中国教育奔走呼号时,他已经实现了他所要实现的人生价值,体会到了他的快乐。读陶先生的文章给我的收获不仅是他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他的教育精神。曾经的我对这份

工作也有过迷茫和彷徨,而现在我不再为教育工作而烦恼,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每天我微笑着去上班,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微笑着去做每一件事。现在不仅是我在为教育尽我一份力,更多的是教育在给我快乐。因为从陶先生的文字背后我体会到了陶先生对教育的虔诚,体会到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精神,教育的芳香,也许我的理解不不透彻,但我已经醉倒在教育的怀抱中。我会继续孜孜不倦地学习陶先生的文章,从中汲取力量,感受快乐。读陶行知文章,我颇有感触,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1) -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04-17

名著爱的教育读后感04-18

名著《爱的教育》读后感04-10

教育名著的读后感(精选25篇)06-17

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38篇)10-03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心得04-03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5-17

名著的读后感03-06

名著读后感06-13

名著读后感[精选]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