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中过春节、名实不符大理不通 -春节

时间:2018-12-31 12:00:00 春节 我要投稿

“大寒”中过春节、名实不符大理不通 -春节

“大寒”中过春节、名实不符大理不通   
 
    [大冬天里庆大年逆时而动],[风和日丽过春节顺天应人]。 
[“中气空白”订闰月人为过错],[“自然会合”新发现利国利民]。 
刘景田 
阴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次年全国改用阳历纪年,为了把阴历年与阳历年相区别,就将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阴历的元旦(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既然正月初一冠名为春节,春节就是大年初一的继往开来。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春是四季之首,正月初一是一元复始,这是非常吻合的,是顺理成章的。我国古老的春联中对春节的景象和意义早有朴素的描述:“冬去春来一元复始,春为岁首万户更新”;“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来春去春常在,花开花落花又生”;“老者点头辞旧岁,童子拍手迎新年”;“旧岁已跨千里马,今年更上一层楼”。见景生情,振奋人心。然而,在现行的日历中有近半数的春节是在“大寒”这个最冷的节气中度过的,这些“大寒”里的春节,其实不是春节。而是寒节、冷节、冻节、冬节。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并发现“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归结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那么,我国现行的阴历为什么要指挥着我们在大冬天庆大年,在“大寒”里过春节呢?这岂不是逆时而动,大理不通吗? 
一、阴差阳错,是谁之过? 
我对1901年—2020年的日历进行了反复的计算和认真的研究,它含过去的105年和未来的15年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120年中,在“大寒”节气里过春节的就有54个,占45%,其中在“大寒”的第二天就开始了过春节,真正在春天里过春节的只有66个。(其中“立春”节内60个,“雨水“节内6个)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春节(大年初一)是怎样推算过来的? 
阳历又称太阳历,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回归年为依据,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历法将它划分为十二个月,平均历月30.44天,为了每月以整数计日,现行阳历规定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年的2月28天,全年365天,闰年的2月29天,全年366天。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朔望月为基本周期,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天,再以十二个月为一年,阴历历年的'天数是354.3672天。为取整数计日,现行阴历大尽每月30天,小尽每月29天,阴历的平年354天或355天;闰月年13个月,全年384天或385天。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点划分的,其不同的位置在地球上反映出不同的天气和自然景观,是我国最早采用的阳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把二十四个节气分别配合在阴历十二个月里,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例如:立春,惊蛰,清明”是“节气”;雨水,春分,谷雨是“中气”。以此类推。二十四个节气之间的间隔期以整数计日,有14天、15天、16天之不同。 
为什么要“闰月”呢?阴历年的长度比阳历年的长度每年短近11天,也就是说相对于阳历或二十四节气,阴历的日期每年大约都要提前11天,这样下去,每个阳历的月份都有机会排上阴历过年。同样会在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任何一个节气中过年。为了约束这一现象,使阴历与阳历和二十四节气相和谐,就想出了阴历闰月法。但是,采用什么样的闰月法则,确定在那一个月闰月就成了其中的成败关键。 

【“大寒”中过春节、名实不符大理不通 -春节】相关文章:

1.铜鼓声中过新年 -春节

2.打扁担 过新年 -春节

3.春节 -春节

4.春节献辞 -春节

5.春节短信 -春节

6.春节对联 -春节

7.春节习俗 -春节

8.春节诗歌 -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