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传说-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元宵节

时间:2024-02-24 16:17:50 炜玲 元宵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宵节的传说-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元宵节的传说-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元宵节,欢迎阅读与收藏。

元宵节的传说-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元宵节

  元宵节的传说-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元宵节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头不小,与汉文帝平篡有关,习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据传,上古民众于月圆之夜持火把游走田埂驱赶害虫野兽的行为,是为后世元宵节前身。

  汉初,高祖刘邦死后长子惠帝继位,朝政渐被皇太后吕氏把持。惠帝病故,吕后策动外戚篡权,旋被平息。刘邦次子登基为文帝。文帝为纪念平篡的成功,将正月十五日定为“与民同乐”日,年年此日都张灯结彩、广为庆贺。

  汉武帝执政后,于不断打压诸侯王权势时,深感需要依据儒家“大一统”(即尊崇以道德教化君临天下,而非恃武力统一全国)的政治思想,推出一个至高无上的国神以取代此前五帝(即五方上帝:中央黄帝[轩辕]、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魁隗]、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颛顼])皆主、信仰分散的局面。他采纳方士建言,确立了以五帝为辅佐的“太一神”为汉王朝主神,并在司马迁、落下闳等人创制的太初历正月十五日夜于甘泉宫祭祀“太一神”。

  西汉初年朝廷正月十五日的“与民同乐”与祭祀太一神活动,搭建起了后世元宵节的雏型。

  有人认为元宵节源于道家思想。这并非没有道理。因在汉武帝执政及崇尚儒术前,文帝和景帝都是在以黄老之术治国,故汉初风行道家思想。

  道家定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谓之“三元”。东汉末,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并以“三元”配“三官”,将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作天官诞日,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作地官诞日,下元节十月十五日作水官诞日。此后便有了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的说法,也就有了上元节入夜百姓出户观灯接福的热闹场面。这便是后世元宵节百姓欢庆的由来。

  还有人认为元宵节源于佛家思想。如胡申生在《社会风俗三百题》云:“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

  大多质疑的声音是:东汉明帝时佛教初传,不可能有此造成风气的影响。但佛家确以“灯”喻佛法可以破除黑暗,并以“传灯”喻指佛法相传。前如释普济的《五灯会元》,后若释道元的《景德传灯录》。足证“灯”在僧尼信众、乃至平民百姓心目中决非其仅为佛前供具而已。看来,农历正月十五日“灯节”的这个称呼确实被抹上了佛家色彩。

  由上可知,元宵节的成型过程几乎填满了西、东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而这四百多年恰是原战国中各诸侯国民族与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时期,汉民族及其文化、科技就此整合定型,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初步确立。两汉为华夏民族此后数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宵节习俗同样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

  一说农历正月十五夜百姓出户赏月观灯源于西汉文帝的“与民同乐”;另说源于东汉明帝命农历正月十五夜于皇宫、寺庙点灯敬佛,士族庶民均须户户挂灯。两汉时农历正月十五夜处处张灯结彩便成了元宵闹花灯之节俗。

  隋朝元宵节前后京城热闹非凡,据《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与歌舞表演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开过大年喜庆活动至正月十五日止的先河。

  唐朝元宵节时,城镇到处都张挂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各式彩灯,还树立着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一片火树银花,人头攒动?繁华热闹。

  宋朝元宵节时,凸现出“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极热闹的世俗狂欢景象。所悬挂的彩灯样式更为新奇繁复、无计其数,燃放的烟花犹如夜空星雨。还兴起了将字谜写于花灯之上的猜灯谜活动。此外,民间还流行起一种小食,即以白糖、玫瑰、芝麻等为馅,再用糯米粉包成圆形,蒸煮油炸食用,取其团圆美满之意。初名“浮元子”,后南方文人为之更名“汤圆”、北方则以节命名称之谓“元宵”。

  明朝元宵节持续狂欢整整十天,于赏月观灯之外又加入若干民间杂耍,极尽歌舞升平。

  清朝元宵节满族朝廷不办灯会,民间灯会越发兴盛壮观,不只灯火璀璨,花灯也制作得更为精致奇幻;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纷呈,十分引人。

  元宵节的起源,是否真为汉文帝庆祝勘平诸吕之乱所设?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亦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点花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等,如今更有庙会民俗表演,烟火秀等诸多庆祝,这一天晚上大家喜气洋洋,各种娱乐不一而足,可谓是普天同庆,最是欢天喜地。

  谈起元宵节的起源,传说最多是源自汉朝,那时汉高祖刘邦驾崩,太子刘盈继位,只是朝政都把持在吕后手中,刘盈病逝后,吕后更是大肆分封吕氏子弟为王,控制禁军,这些举动严重侵害了刘氏宗亲的利益,吕后去世后,周勃、陈平与齐王刘襄共同诛杀了吕氏诸王,平定吕氏祸乱。等到汉文帝刘恒继位,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便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但事实上民间传说多有附会,据《十二本纪·吕太后本纪》记载,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高后病重驾崩,诸吕欲为乱,九月被平定,所以周勃平诸吕之乱根本就不在正月十五,文帝纪念定元宵节之说也就不足采信。

  然而元宵节的发端确实源自于汉代,汉代时朝廷崇拜的主神、天帝为太一神,每年都有大型祭祀活动。汉武帝时因沿用秦时历法《颛顼历》误差严重,司马迁建议改定历法,武帝同意,并责成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历法更定后颁行,武帝改年号为太初,这部历法也被称作《太初历》。新的历法定正月十五为祭祀太一神的日子,于是正月十五这一天首次被赋予重大含义。

  到了东汉明帝佛教东传,结合汉代风俗,定正月十五日为众僧众瞻仰佛骨之日,这一天燃灯礼佛,随着崇佛日盛,这个习俗也在民间盛行。

  而同时东汉时张陵创立正一盟威道(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传播教义,并开始祭祀天地水三官天神。到了魏晋时期,尤其是东晋时,三官大帝的信仰更盛,并进一步将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祭祀,上元是天官,赐福;中元为地官,赦罪;下元为水官,解厄,三官大帝也被称作三元大帝,定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诞辰,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水官诞辰。

  而至唐代立国,因其国姓为李,奉李耳为始祖,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以道教为国教,自然作为道教的节日的正月十五上元节也就成了盛大的节日,加之历代以来佛教等诸多风俗影响,上元节这天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故唐代以来上元节作为我国重要的节日地位开始确立起来,到了宋朝,由于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上元节的娱乐花样名目更是繁多,自夜达旦君民同欢,极大丰富了节日内容。

  而上元节最重要的花灯游乐都在晚上,故也被称作元宵节。因此元宵节是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佛道及各类民俗习惯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盛大节日。

【元宵节的传说-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元宵节】相关文章:

元宵节短信 -元宵节04-25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04-25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04-25

元宵节灯谜 -元宵节04-25

元宵节祝福短信 -元宵节04-25

元宵节活动方案 -元宵节04-25

社区元宵节活动 -元宵节04-25

元宵节舞狮子 -元宵节04-25

元宵节灯谜大全谜底 -元宵节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