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时间:2023-07-24 11:55:52 志升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1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16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1

  阅读背景: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白衣出身,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经多年鏖战攻灭太平天国。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曾国藩本人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一生勤学善思、克己修身、身体力行,是通过不断自我完善以达成个人成就的不二典范。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曾国藩?

  一、曾国藩着实是个伟大的人,不仅做出过足以影响历史的贡献,更难得德行贵重,值得世人钦佩、效仿。

  二、曾国藩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记录自己的一生所得,并流传至今。使世人可以通过钻研作品去学习、效仿。

  三、不同于其他国学作品,通篇都是提炼总结好了的结论性的艰深难解的“道”、“理”,曾国藩流传下来的大量日记、家书,由于不是学术作品,所以不仅有记录、讲述经世道理的部分,还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得出道理、甚至践行道理的过程。因此参考、学习价值更高。

  四、曾国藩在作品中也坦诚记录了自身的不足,以及与自身不足反复斗争的坎坷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千古第一完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经历自我斗争时的意志不坚定、挣扎、挫败等。这使得研读他的作品,就好比去探索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我完善变成伟人的过程,能带给每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成长的读者一些正面激励。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合辑。

  我读的版本是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6年出版的版本,全书据书信主体内容分为“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和“养生”十个部分。按内容排版也有好处,但因为打乱了作品本身的时间顺序,所以在读到部分内容时会因缺失前后时间线而不明所以,加上部分注释稍嫌主观,所以我不太喜欢这个版本。至于选篇方面,我对曾的作品没有大量阅读基础,不敢妄评。

  治学篇的第一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有提及《曾国藩家书》的起源及存因:“予生平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留存,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曾国藩写家书的初衷,是因“长兄如父”,要借家书代父分担履行教育弟弟的职责。我以为这段话后半部分同样重要:想必正是因为他对书信装订、保存的要求,才使书信得以流传至今,供后世大众阅读、学习。精神、文化因其抽象性,在传承过程中可能相对更容易遗失,因此精准表达、记录、刻意保存或许是降低遗失概率的不二方法。举个例子,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光要言传身教,还要把有价值的理念记录下来,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所有能够被后代接受的信息载体,并嘱咐子女甚至子女的后代妥善保存、传承。

  我在读《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时,查阅到一篇《曾国藩年表》(《年表》摘自网络),认为读这本书时仍有参阅意义。书中每一篇文都有注明时间,对照《年表》参考其生平、年龄、阅历、资历,作为阅读背景,或许对笔者当时的所言所书能有更深刻、准确的理解。

  《曾国藩家书》里值得研讨、学习的内容很丰富,不仅包含作者直接书写表达出的观点、道理,也包含了通过作品可以推断出的作者本人的特质。我对后者更感兴趣,所以借此文尝试从已读的篇章里思考、分析曾国藩本人的人物特点。

  曾国藩一切成就的起源,我认为都要归功于“益友”,正如他自己所说,“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志”,众多益友无异于他成年后自我成长的“开蒙导师”,他在“修身”路上所付出的终生努力,也少不得是因为这一干朋友的相互激励与督促。他学习、效仿朋友们的长处,同他们交流学术、为人、为官的观点,既开拓眼界、增长学识,也在朋友们的督促和帮助下不断完善自己。我想,他的所思、所想、所行也是在交流沟通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并赢得了朋友们的认可和赞许,而这也应该是他事业的铺垫吧。也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人脉”、“圈子”效应了。《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中就有提及,曾虽然夜不出门,但他规定自己白天要去主动去拜访友人,以去自己“倨傲”的毛病。(所以打卡机这种东西是谁发明的?人家古人虽然车马不便,但上班时间也可以去串门学习多爽。)

  而从结交益友这一点,又可发散出曾国藩的许多过人之处。

  曾国藩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家书》中有大量篇幅都是在赞誉朋友:哪位朋友在哪些方面比较杰出,值得他或者家人学习。一个能够发现别人优点并积极学习的人,也必定是个谦逊的的人;因为谦逊,所以在友人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时,能虚心接纳;虚心接纳意见和效仿学习他人优点,验证了他是个十分受教的人。此外,能将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得积极主动与朋友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在知识上做到互通有无,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头脑风暴”和“一群人往往比一个人走得更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付诸实践,有极强的行动力。好友修身、做日课、练诗文,他认可这件事情,就立即付出实际行动、积极效仿。这些好的习惯经验,不仅自己践行,还不厌其烦书写、分享给家人,有意识把教育弟妹揽为自己职责,主动承担责任。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恒”了,不懈地、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积极进取。“恒”却并非仅来源于他自身,而要回归到最初提到的朋友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激励。

  以上各点是较表层的现象,比较容易看出。细想一层,不难发现曾国藩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从家书看,大多书信内容,可以说都是有“干货知识点”的,除了朋友处习得,应该大部分出自他自身的所思、所得。其次,他的“日课”内容绝非东施效颦,是建立在一定逻辑关系之上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是一个真正做到“思”与“学”相长相成的人,这可能也是他能把所学变成实践的基础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2

  俗话说:文如其人。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说情。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他在位居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从这些言语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大度和坚毅稳重,这些绝不是所谓厚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现代社会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的成功学如出一辙。读曾氏家书一个重要的收获就在于能让读者直接与他对话,有助于纠正社会上某些观念的误导。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3

  一直很想拜读《曾国藩家书》,之前由于自己的懒惰也好,忙碌也好,让自己把这件一直很想做的事给落了下来。由于课程,也是因为兴趣。这段时间稍稍读了些许。《劝学》篇的内容有那么一些让我感触很深。

  让我特别有感悟的话语出现在“劝学篇”里“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一信中: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完此段,骤然屏息,冷冷静静又看两遍,再冷冷静静想想自己,感觉后背跟扎了不少各种尺寸的针头似的,一没留神就遭遇了传说中的如芒在刺。

  其实“做事有恒”这个观点在劝学篇里的很多信件都有阐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比如:“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等等。

  做事有恒心,专一,这些东西乍一看你会觉得都是老生常谈。但咱也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东西为啥那么老了,不同的人说了那么多遍了,但还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不断强调呢?

  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恒心的人,在漫漫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我习惯于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但是真正坚持下去的没几样,而且也不是自己百分百的心甘情愿,大多是因为外界所迫。

  作为一个大学生,特别还是金院的学生,我们需要扎实熟练的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东西正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需要我们花时间,下苦功的,此时此刻,恒心、专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我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自我挑战。

  最后用曾国藩的一段话勉励自己: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曾国藩这个人,但是他书信中的文字却告诉我:做自己,坚持自己,用一颗坚持、专一的心去为自己描绘出一个灿烂的明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4

  日前,在大班家长讲座上,西津小学汪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容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帮助孩子平稳过度。其中对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风趣幽默又一语中的的讲评,指出了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习惯的.力量、品质的培养、身教胜过说教。

  《曾国藩家书》中也指出:“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曾国藩出将入相被后世誉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家书中有多篇涉及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晚辈子侄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从正面勉励督促子侄用功读书、谦逊做人。后代中出现了曾纪泽、曾广钧、曾宝荪、曾宪植这样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教训厚被子地,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家书主旨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实用价值。也对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提供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养,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5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月上旬,我和妻子在沈阳北方图书城购得一本《曾国藩家书》,利用早晚闲暇时将此书通读了一遍,虽领略不深,却也摘录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作为自勉。

  1、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4、勿夜郎自大: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5、谨记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6、吾人为学,最要虚心。自满自足,不能有所成。

  7、做事当不苟不懈

  8、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9、做人须要有恒心,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0、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11、做人要自立自强。

  12、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13、学问之道无穷,读书宜立志有恒。

  14、家和万事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15、家中大小诸事,皆大人躬亲之,未免过于劳苦。勤俭本持家之道,而人所处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党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16、亲近良友愈久,获益愈多。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6

  久闻《曾国藩家书》的大名,却从未加入自己的读书清单。有时候,书和人一样,相遇也需要缘分,相知相伴更是上世修来的福气。

  再想想,书籍或许是对人类而言最平等的存在了。“有教无类”,就看每个人如何去解读和利用书籍了。

  20xx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认,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得到、失去,始终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身体状况也并不理想。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运的是,去年我读了一些书,所谓福祸相依,也是这个意思吧。

  回到《家书》,最初还有些误解,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曾家家规的书,因此,推测全书应该类似于《三字经》或《弟子规》多是一些劝诫的话语。拿到书稍作翻阅后,才发现《家书》其实是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其实,单说“家书”一词,是知道含义的,可加了曾国藩三字,却忽略了他原本的含义了,之前的误解是我先入为主罢了。

  下面以阅读理解的问答方式,总结下阅后感吧。

  1、本书的文体

  《家书》是曾国藩自青年至中年给家中长辈、兄弟乃至儿女所写书信的合集。

  2、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过什么样的遭遇?

  曾国藩是一个聪明的勤奋者。于家庭,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孝者,是时刻牵挂兄弟姐妹的长者。于国家,是兢兢业业的忠者。于朋友,是个热心周到、愿意共同进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饱读诗书,但才华一般。他靠着持续学习的.韧劲,逐渐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过家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事业上,经历了年轻气盛时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归家修养,蛰伏2年后,东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终。在家庭中,经历了祖父母、父母的离开,弟兄的成长与离开。

  他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在自己身处高位时,也不忘“居安思危”,时刻警惕着自己的行为。

  他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积跬步,致千里”。

  3、曾国藩是如何对待家人朋友?

  《家书》中可一看到,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顺和尊敬。虽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关心,遇事也主动请长辈指点,不敢有不敬之处。

  曾国藩对于兄弟的读书非常关心,总是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弟弟们学习要专一,要有恒心。对于读书作文不是特别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们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过好一生。

  最让我佩服的是,曾国藩对于族人的关心和帮助。或许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帮助族人远亲;或许正是他有这样的胸怀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远。看到他的这种胸怀,让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够,二是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4、对于我的启发?

  要做:勤、俭、孝

  要戒:骄、奢、逸/惰

  人生是条长路,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时刻保持勤奋、谦卑,幸福自会来敲门。

  以下是记录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话。

  1)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做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

  3)勿戏言戏习。

  4)书蔬鱼猪,一家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5)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欲去惰字,总以早起为第一义。

  7)养生的方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临睡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

  相关文章: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7

  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

  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20xx年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

  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想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必须还要具备沉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个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

  我常年不在老家,从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给父母报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气。我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认可自己的这种做法,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觉得你很有主见,也很坚强。但如果以后我有个女儿,我还是希望她什么事都告诉我。”这句话,让我顿时泪流满面。

  当我看到曾国藩家书中的那句“以烦琐为贵”,顿时感触很多,他希望了解更多家里的事情,不嫌繁琐。

  也许每个父母都希望了解更多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父母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担心,不告知,才是最大的担心。

  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加强与家人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知道我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我的喜怒哀乐,看到我的成长。

  这本书,对于现代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只能慢慢读,但是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8

  学习完曾国藩的家书,正如曾自己所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虽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这点,确并非易事。

  家书中曾国藩屡次说道自己的不足跟欠缺,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曾国藩确实是个大家。之所以又这样的成就,就是在于他能自省。

  能够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并且终其一生,一般的人几乎做不到,而曾国藩做到了,给了后人一个很好的`“恒”的概念。

  曾国藩前后三次戒烟,历时长达10年之久,前两次大张旗鼓说要戒烟,但都是反反复复,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在不知不觉中安静的戒掉,而戒烟结束后,自己写了日课12条来约束自己。

  给自己定个目标,目标不要太高,那样的话就成了好高骛远了,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马拉松比赛后,记者要对冠军例行采访,问夺冠的秘诀。冠军回答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然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当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要达到目标,就像上楼一样,不用梯子,一楼到十楼是绝对蹦不上去的。必须是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上去。踏踏实实地,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而

  这种“感觉”将增强自信心,并将推动发挥潜能达到下一个目标。

  经常告诉自己这样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快乐工作。怀揣自己的梦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9

  曾国藩是宋明理学的拥护者,推崇儒学讲求经世致用,在现存的330多封家书中包含了对后世、对诸弟的拳拳教诲,内容涉及范围之广。

  我作为一个大学生读这本书更是感到受益匪浅。大学是我们在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过渡区间,我们从这一封封家书中一遍又一遍真切的感受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于当代现实生活的奥秘之处。

  下面谈谈关于书中内容感悟。

  修身篇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其中官场的风云诡谲暗流涌动稍有不慎都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因此曾国藩谙熟官场的泠酷无情甚至也有过郁闷气愤心血两空,所以告诫沅弟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冷静、平时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何情况都要保持内心的和平宁静,如果真的`能做到就是有大修养了。我们现在都说养生,更重要的是养心。又好像现代人说的“有多大能力就能忍受多大委屈”一个平和强大的内心是有多重要。

  修身方能齐家,需要我们以“诚”待人,有胆有识。我想,这是对社会的每一分子提出的要求。我们或许有繁忙的学业,也或许会遇到一些难题,但是只有以诚待人,营造好氛围,一切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作为一名青年人,虽然年轻,或许生活经验没有那么丰富,但是善待大家、用真心与暖心陪伴身边人,这是我力所能及做到的。我相信,只有营造好一个充满“家园文化”的氛围,我们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氛围。

  修身方能齐家,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持之以恒。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青年人,我知道,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太多。未来,我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从学习高速路知识入手,我们在学习之余,更要牢记解放思想、创新突破,真正将学习和工作,当做持之以恒的任务,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率先作为,起到一名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别人不做的,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垂范,方能赢得认可。当然,学习之余,更不要忘了持之以恒,用恒心击破难题,用恒心改变困境,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坚持的原则,恒心之后,定可以迎来属于我们的小成绩。

  读书使人明智,学习使人进步。一本好书可以捧读一时,更可以受益一生。当然,我们高速路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迎接挑战和机遇,这就为我们青年人提出更高要求。我曾经经历过很多困难和磨炼,我曾受遇到过很多挑战和机遇,正如曾国藩家书带给我们的震撼,修身齐家,方能迎难而上,未来,我已经做好准备,用家书来指导自己,在未来的新征程上,蓄势待发,勇敢前行!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10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公共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许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来访者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功名小事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副处长,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原始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吴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本钱。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小鬼万福金安”。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日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可能将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应当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亲戚朋友示之,必恭敬之,还是忠贞要扭转一下自我的待人方式。细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姐妹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我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儿子们。很趣味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我得好名声,而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是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用心名为快”。

  从他文雅的信中能够看到他是一个十分开明,能够很快理解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能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程,也是对于事情、彼此认识加深的'整个过程,所以说他们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说重蹈覆辙,是有根源的。

  最终一点就是关于健康。他本人有些耳鸣头疼的毛病,看多书,思虑过度就身体吃不消了,在跟父母、弟弟们写信时,他时不时提到要“是谓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意思跟我们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样的。由于我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视,基本上每一篇他都会提到“保身”,所以无比赞赏他这一点。

  看人信件是不道德的,可是好在不是他的信也不涉及保密。家书都是对亲朋好友说的掏心窝子的话,他说“无不可对人言情状,气藏丹田”。经过他的家书,我觉得这个人很形象具体,就有如我们周围的人一样,十分生活化,有血有肉。推荐大家读一读,肯定比我更加有感触。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11

  日前,在大班家长讲座上,西津小学汪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容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帮助孩子平稳过度。其中对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风趣幽默又一语中的的讲评,指出了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习惯的力量、品质的培养、身教胜过说教。

  《曾国藩家书》中也指出:“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曾国藩出将入相被后世誉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家书中有多篇涉及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晚辈子侄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从正面勉励督促子侄用功读书、谦逊做人。后代中出现了曾纪泽、曾广钧、曾宝荪、曾宪植这样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教训厚被子地,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家书主旨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实用价值。也对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提供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养,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12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长者对治家教育的金玉良言,是一个学者对文化道德的经验之谈,是一个为官者对处世治国的成功总结,更是一个胸襟广阔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家书中字字良言,是修身治家的真知绰见,是为人处世的精辟论断,是成就大事业的经验之谈,是很多成功者的有益借鉴。

  曾国藩家书近一千多篇,主要记录了曾国藩从清明道关年间到同治年间前后二十年的生涯。家书行文流畅,挥笔自如,形式多样,使我们在他的平淡家常事中感受其所蕴含的真知良言。虽然家书内容不多,但是这部家书史足以体现了曾国藩的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让人由衷地奉送给他很多的美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国藩在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例如在读书、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的家书中,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对亲情的重视、对亲人的呵护关心,乃至对身边的关爱,这在骨肉亲情日渐冷漠,亲戚朋友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是值得我们所借鉴的。在他的家书中,也可以他为人的诚恳,为官的清廉,曾国藩深谙中国历史,参透官场之道,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中国古代经典浩如烟海,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力量,带给后人无限的思想汇聚,给我们很多学习借鉴的榜样。《曾国藩家书》也不失为一部经典,带给我们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亦或社会中很多的学习准则,教导着我们不断努力前进,朝自己的生活大道迈进。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13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颇深,曾国藩的家书行文沉着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无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缺乏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缺乏,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根底,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和家长朋友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14

  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毛泽东、蒋介石、袁世凯、梁启超等在中华大的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外面的评价。

  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境,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一直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以往七次竟然八次想要自杀,他备受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击败失败的'受挫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应考失利,又或者遇到了感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应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必须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能够简便越过。

  曾国藩的终其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

  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至善至美。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15

  家,简单的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中国古人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纽带。而今天我们要感受的一封家书,是清末大师曾国藩。

  修身立命,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但又不同于王阳明的机敏勇谋,曾国藩一位书生,也让我很好奇,他是如何成为最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国家栋梁。这让我不禁好奇,这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如何让自己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呢?

  全书共167封,覆盖了曾公人生31岁到57岁的`重要时光,曾国藩说,勤则百弊除,并且他很强调一个字“恒”,持之以恒的恒。

  另外,在如何读书,读好书,方面也令人醒悟许多。“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四个字:“看”“背”“写”“作”

  一看,“生书”即没有读过的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课外书,虽然考试不考,但也要多看,快看,不用字字弄的明白,多多这类书可以用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曾国藩认为,看得快才能看得多,并积累多。

  二背,“旧书”就是考试要读的书,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经常要背诵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想考试过关就必须熟读背诵。如今,我们学生的课本也要熟读,熟记,因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考试必考的内容。

  三写,写字,指的是写毛笔字,在古代,读好书的同时还要练一手好的毛笔字,而毛笔字的练习需要毅力和耐力,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成效。字写得如何,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所以有“字如其人”之说!现在孩子学毛笔字的不多,写的好的更少,原因大多都是不能坚持,坚持下来的都会有所成就!

  四作,“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作就是指写文章,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甚至是苦思,思考好了再写。不善于写文章的人就像哑巴不会说话、不会行走的马一样。如今,写作能力越发显得重要,有好的口才文采,才会让一个人更加闪亮。

  为学四要事,是曾国藩一生经验的总结,凝结了他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以后的学习和读书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和道路!看生一拓域,温旧一巩,;习字一善书,作文一思辨。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16

  我对于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给人的评论也是很有争议的,通过阅读了曾国藩家书,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为研究曾国藩这个人物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谩骂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条件,特别是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决不能片面的下评价。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修身、齐家、劝学、养生、教子等领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学等的主要思想的反响。全书分为励志篇、劝学篇、修身篇、齐家篇、敦亲篇、教子篇、做人篇、养生篇、师友篇、人才篇、居室篇、军事片以及为政篇。通过阅读曾国藩写给其弟的书信中,我知道他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另外他经常勉励弟弟们要“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假设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讲仍是非常实用的。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东西或者文化都变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没能够持之有恒,不然就是过眼就忘,只是稍稍看个大概,并无法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读了这本书不难联想到,经济的开展与物质文化的'开展仍无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经济水平上升了,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却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并没有投入及时的道德教育、〔平安教育〕、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识,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检讨的地方,试着努力了解曾国藩的其思想,学习其治国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现今不正确的教育孩子的出发点的方面。

  曾国藩家书里面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态度。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无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未能落实到实处。现在的青年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曾国藩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11-18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5-06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6-10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及感悟12-20

关于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4-19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10-15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10-25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09-05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