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时间:2022-07-15 10:15:57 方案 我要投稿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精选12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质量安全管理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精选12篇)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乡镇房屋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确保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市农村建房质量统一实施安全管理,进一步提高乡镇私人房屋建设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责任意识。乡镇私人房屋建设质量。

  要充分认识乡镇私人建房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定要振奋精神,正视困难,主要领导要亲自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乡镇私人房屋建设质量和安全。

  (二)、加快检查进度,限期完成任务。各乡镇要以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和动力,在辖内先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质量检查,认真分析私人房屋建设质量和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切实制定补救措施,狠抓落实。

  (三)、强化督查,抓好抓实。市小城镇办将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继续组织有关部门跟踪督查。

  三、工作步骤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我市乡镇房屋建设现以砖混结构的楼房为主,砖混结构的楼房对质量和安全要求较高,但因管理体制不适应我市乡镇房屋建设的形势发展,当前农村建房质量隐患较多。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关于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及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以及市有关会议精神,乡镇私人建房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村镇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年来,在全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乡镇私人建房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但是,我市的乡镇私人建房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情况存在不平衡,部分乡镇的乡镇私人建房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仍处于空白状态,管理薄弱、设计和施工不具备资质,工程质量安全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因此,私人建房质量安全管理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认识,列入议事日程,层层做好动员,强化组织领导,把乡镇私人建房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阶段。

  (二)、明确职责,有序建设,完善管理体制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镇建设工程管理服务机构,形成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管理有序地工作机制,加强对乡镇乡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及服务,确保所有村镇工程质量安全。

  乡镇私人建房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实行领导责任制,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村镇建设的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要对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乡镇、街道建设主管部门应成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要设置至少2名监督员,具体负责乡镇私人建房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强制性监督管理,并按照管理权限,严格履行工程报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及竣工验收管理的责任,确保私人建房工程质量、安全等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各区、市政府应将村镇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情况纳入对乡镇、街道办事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之中,严格考核。

  (三)、建前申报,健全制度,严格管理程序

  乡镇私人建房工程的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建设的性质、规模及管理权限,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到所在乡镇、街道建设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工程报建手续,并办理开工、定位验线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对不办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的工程,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按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在规定时限内到工程所在乡镇、街道建设主管部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在各乡(场、区)集镇(村庄)规划区内的农民自住建房,两层以内的由各乡镇(场、区)统一规范办理审批手续,核发“一书两证”或“一书一证”,使用农民建房通用图集。两层以上或投资30万元以上或建筑规模在300平方米以上的所有新建、加层、改扩建房屋、开发房屋,由乡镇(场、区)集镇综合服务中心审核后上报市规划局统一办理规划准建及施工许可手续。严禁不经批准随意建房。单位建房一律由市规划局审批。规划区外的由各乡镇(场、区)按新农村建设要求规范审批并落实监督责任。

  农民建造两层及两层以上或投资30万元以上或3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以及加层、改扩建房屋,应当使用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的图纸,并到市建设局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注册手续,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严把农民住房承建人施工资质关。农民住房承建人必须持有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工匠证方可承建农民、居民住房。住房建设竣工后,建房户要申请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方可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监管力度,根据原定计划,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乡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管工作从2014年5月1日起进入监管。由市小城镇办牵头,所有监管人员分为二组,每组由质监、安监、执法三部分人员组成,开始建设监管大行动。全市分二片东南乡为一片,西北乡为一片。各乡镇城建所要明确一名质量安全联络员,结合建设局精细化管理工作伸延到乡镇。工作目标是符合报建要求(300平方米以上或30万)报建率达到80%,各乡镇质量安全联络员及时上报在建名单工作计划,质监、安监、执法每月要进二次巡查。巡查人员若发现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项目以及在村镇规划区外擅自进行建设的,应立即责令停止施工并报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四)、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强制性技术标准

  乡镇私人建房工程的勘察、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要把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作为质量管理的重点,建立严格的内部保证体系,各阶段、各工序、各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确保各项强制性标准在乡镇私人建房建设的全过程得到认真执行。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进行复验,重要的建筑材料以及混凝土、砂浆强度试块必须执行见证取样制度。从事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自保体系,并为作业人员提供良好的作业条件和生活环境。施工现场应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员,加强对深基坑、大型模板、起重机械、脚手架、施工用电等重点内容和重点环节的监控,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乡镇、街道建设主管部门应对辖区内村镇建设工程进行监督管理。要建立村镇建设工程监督档案,每周召开一次质量安全专题会议,分析、布置、检查本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质量安全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月检查不少于一次,有完整的质量安全检查记录,对本辖区存在的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上报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有决议、有检查、有落实。

  (五)、加强服务与培训指导,全面提高村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各乡镇、街道建设主管部门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应完善相关政策,主动服务,建立简捷、顺畅、高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培训指导,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引导乡镇私人建房工程健康发展,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村镇经济的良性发展。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2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新郑市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二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体系为保障,以推进市场准入制和加强市场监管为主要抓手,确保我市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组织机构

  由市政府牵头,整合行政管理资源,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侯国俊为组长,农业、工商、质监、环保、卫生、食品药品、水产、商务、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新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政策制定、工作协调、重大决策及检查考核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

  三、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准入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整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覆盖全市,全力提高我市农产品品质,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四、工作任务

  (一)构建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从2009年底开始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由城区向乡镇、村,由蔬菜猪肉向所有农产品逐步展开,对进入中心城区市场的批量农产品坚持“凡进必检”,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站检测合格并规范标识后方能进入市场,不合格的产品依法禁止销售。

  1、入市免检制度。对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食用农产品,并与基地种植相符的实行入市免检制度,凭认证证书和专用标志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外地进入我市的农产品,持有农产品安全检测合格证明的,可以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国外入境上市农产品凭入境检验检疫证书入市经销。

  2、索证抽检制度。对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和实行定点屠宰并取得检疫合格证的畜产品,实行索证抽检制度。凭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近期产品检测合格证明和畜产品定点屠宰印章、检疫合格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销售;无近期产品检测合格证明的,进行现场抽检,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3、现场检测制度。对来源于非认证基地的农产品并且未取得任何认证的产品,实行现场检测制度,由市场开办者检测合格后,允许进入市场销售。凡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目录的农产品,按有关规定,予以正确标示或标注。

  (二)、构建市级和生产基地、市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

  1、完善监测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建立由市检测站和生产基地、企业、农贸市场、农产品超市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检验、检测制度,形成农产品生产者、经销者和市场开办者严格自检、委托社会中介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执法机关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检验检测机制。

  2、加强质量检测。农产品质检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职能加强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配送中心以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定点屠宰企业的产品质量抽检,建立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和定期公示上报制度,定期分析市场农产品质量规律,公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信息并接受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抽查。任何单位必须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便利条件,不得拒绝检查或不提供检查人员所需的相关资料。

  3、完善检测制度。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定点屠宰企业等要强化自我检测机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的投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自检制度,在产品上市前进行农药残留速测自检,从生产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及农产品配送中心开办者必须建立农产品质量验证、检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示制度,设立农药残留检测室和专业检测人员,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进行销前验证与检测,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农产品,委托有资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进行定量检测。

  4、强化检测队伍。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定点屠宰企业质量检测人员,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三)构建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和安全追溯体系

  1、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身份编码识别管理制度。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编码规则》要求,制定完善本辖区农产品产地编码规则,随时补充完善编码,提高编码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加快编码的普及应用,逐步实现生产者在每批上市农产品上应标明产地编码,以便追查农产品产地来源和生产者,并将产地编码作为农产品追溯的重要依据,更好地为我市农产品顺利进入各地市场服务。

  2、推行标识管理。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逐步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进行市场准入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率先实行农产品标识挂牌销售。标识牌要注明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产品质量等内容(标识牌的制作、发放由市场准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

  3、实行农产品生产、销售登记、记录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保鲜)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记录;经初级加工、有包装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者应当在产品包装物上标注其产品的加工单位和原生产基地;生产者在生产中要严格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规定,记载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以及防疫、检疫情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通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及时有效的追溯发生问题的环节和责任。

  (四)、构建规范的市场流通体系

  1、积极推行农产品“场地挂钩”工作。加强市场与生产基地或生产者的衔接,在认真核实确认已有“场地挂钩”基地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扩大和增加“场地挂钩”基地的数量、规模。加强对“场地挂钩”基地的督导检查,推进企业或基地严格自律。外地进入新郑市场农产品,首次进入新郑市区时,必须到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材料包括,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声明。在备案的基础上,经营者每次还应随车携带产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该批次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证明,并接受抽检和监督。鼓励"场地挂钩"基地与我市市场建立销售供应协议和相互信任的关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供求关系。协议中应规定:批发市场对进场交易的车辆以双方认同的方法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市场有权处理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对多次检测不合格的商户有权依照协议采取退出机制;对不服从管理的商户有权依照协议禁止其再次入场经营。

  2、逐步实现具有追溯标识的农产品和包装规范的品牌农产品进场。各市场要积极引入具有追溯标识的农产品和包装规范的品牌农产品进场交易,对有追溯标识的农产品进场交易予以优惠。

  3、实行农产品质量公示制度和优质农产品的推介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以及超市的开办者,应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牌”,让市民了解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管理信息。公示信息应包括,农产品质量抽检情况,场内经营户违规行为查处情况。并向市民推介优质农产品及生产基地。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营单位的定期审核与监督检验,定期推出一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及经营单位,向社会公布。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建立市场质量安全责任告知承诺制度,农产品市场开办者、商业零售单位对进入本市场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应当配备专职农产品质量管理人员,建立农产品流通档案,开展检测检验和组织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等,应当就经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向行政管理部门做出承诺,保证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的要求。

  5、鼓励无公害农产品规模经营、集中配送、净菜上市。在市内从事无公害农产品集中配送的单位或个人应先到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发放无公害农产品配送经营通行证,再向工商行政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配送绿色通道并确保畅通。

  (五)、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推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流通的机制。积极开展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农产品配送中心的例行抽检工作,对查出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集中销毁;对违反规定,擅自销售未经检测、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或疏于管理,玩忽职守,弄虚作假,造成市场和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失控、后果严重的部门和责任人,将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依法追究其责任。

  2、对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经营者的处罚。对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外埠基地,新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将通报当地省级主管部门,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基地进行整改。对本市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基地或企业,农业局要对该基地进行整改。对连续三次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企业将在一定时期内禁止进入市场;商业零售单位经营的.农产品,凡连续三次抽检均有不合格农产品的,将实行停业整顿或责令退出农产品经营市场,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

  3、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要严格种子、种畜禽、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依法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已公布的停产、禁用和限用的品种、目录和范围,对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严厉打击制售、使用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安全标准。

  (六)、构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

  加快制定我市各类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指导各农产品生产基地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建设一批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努力打造出省级名牌、国家级名牌农产品。以建设示范点的方式逐步推开,到2011年,力争我市大宗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普遍实行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达到95%以上,“三品”标识率达到80%以上,主要名特优农产品98%达到国内同类产品质量标准。

  (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体系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情况,迅速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到最低。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将另行行文制定。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深化整治,强化监管,严格执法,使安全生产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本文来源于文秘站一般事故,努力实现上级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促进工业丝车间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稳定提高,不断开创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1、坚决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杜绝车间内安全隐患造成的死亡事故。全面实现上级下达我县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2、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保障车间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各班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坚决杜绝各岗位和高危场所漏管现象发生。

  3、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主体责任。稳步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设,防治职业病,保障企业职工健康安全。

  4、切实加强生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兼职工种)、各岗位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确保培训率达100。

  5、继续深化高温高压危险化学品联苯、氮气;特种设备牵伸卷绕机、电切丝刀、行车、电动葫芦;消防预防等安全专项整治。车间内无非法运行设备,无违章操作,无无证上岗,无无证临时施工。

  6、认真做好SSP纺丝楼防火工作,不发生火灾死亡事故。

  7、进一步健全全县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规范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安全生产信息报告及时、准确,无瞒报、漏报、谎报、迟报现象。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工作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全面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要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车间和班组发展计划。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领导要主持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要亲自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并切实加强对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实行“属地管理”和“岗位管理”双重责任制。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班组、个人。要把安全生产作为班组考核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纳入班组十星级评比中。

  严格安全生产工作年度目标管理制度。按双重责任制进行双重考核,对完成年度安全工作目标的先进班组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班组实行一票否决和给予经济处罚。

  年初,各班组必须向车间签订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并将安全生产各项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认真组织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全面加强安监工作机构建设。各班组配备一名以上专职的安监员,建立一套完善的日常工作制度和工作档案,列支一定数额的安监工作专项经费,确保运转正常,确保监管有力。

  (二)强化日常监管,狠抓隐患治理。

  严格遵守高危行业安全许可证制度,严把源头关、准入关。确保办证率达到100。

  严格执行“日日检查”制度。各班组每日必须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检查。对安全检查中查出的各类问题和事故隐患,要文秘站做好现场检查记录,并当场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责任人认真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对重特大事故隐患,一经发现应立即报告,立即采取措施,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公司。同时严格执行“定人包岗,日日见面”的监控制度。各班组,每周二前必须将本班组的安全检查情况以及存在的重大隐患和处理措施形成书面材料报车间安全员。

  进一步深化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隐患整改。坚持落实车间禁烟的规定,严禁疲劳上岗,履行佩戴劳保用品义务及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作为整顿规范车间质量管理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勤抓下去。要切实强化专项整治中的隐患整改工作,建立隐患整改责任机制,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三)强化基础,全面落实班组主体责任。

  逐步推广班组安全信用等级管理制度,建立班组安全生产评先评优管理机制。在卷绕,纺丝,上料,包装逐步推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活动,将工作中各方面、各环节、各过程的安全质量行为纳入制度化管理。切实加大对低等级安全信誉责任班组和个人的安全监管力度。

  强力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切实防治职业病,保障职工健康安全。每个班组和个人都有义务按规定佩戴劳动保护用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治职业病,并通过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对自身行为的一点一滴注意,逐步消除职业危害。

  (四)加大

  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营造安全生产浓厚氛围。

  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职工安全观念、增强自我保护、逃生能力,努力营造遵纪守法、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监管。确保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4

  一、目的和意义

  塑件化工厂的生产活动涉及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单纯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必然难以满足客观需要。随着ISO9xx0认证、ISO14xx0认证和OHSAS18xx0认证的迅速发

  展,为了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企业可能需要多种管理体系的认证,由于QMS、EMS、OHSMS三个体系在管理目的、对象的不同,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我厂负责质量、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是两个部门,三个体系自成系统,我厂在实施时采用了各自独立的体系,出现了文件大量重复、争资源、政令不统一、信息不能共享、导致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相同的工作重复且难以控制和实施。ISO9xx0、ISO14xx0、OHSAS18xx0管理体系具有兼容性,在标准的思想、标准要素等内容上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体系的运行模式、文件的架构上也是基本相同的,在文件、记录、内审、管理评审等管理要素可以实行共享。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的性质而言关联性也是很明显的,如果质量控制不好,就要多出废品、浪费能源和原材料,废品处理也可能带来污染;由于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往往首先是企业职工,就同时产生了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特别在我们化工等高风险行业这种关联性更加明显,如火灾和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一旦发生,既是质量事故,又是环境灾难,也同时会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所以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一起考虑,实施一体化管理,从而使各管理领域优势互补降低管理费用、减少管理上的不协调、提供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效率,解决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在今年的QHSE体系认证工作中,在认证公司咨询组的协助下,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及咨询指导,达到以下目标:

  1、依据中国xxHSE管理体系标准(Q、SHSxx01.1—20xx)和国际互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19xx1—2xx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GB、T24xx1-20xx)、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GB、T28xx1--20xx)的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使塑件化工厂的QHSE管理体系与国际国内的先进管理模式保持一致。

  2、完成环境管理体系换版转换工作,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连续性。

  3、通过提供各种HSE培训,使相关人员能够掌握QHSE管理知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影响评价方法,HSE运行控制和产品实现过程控制知识,确保所建立的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能得到有效实施、保持并实现持续改进。

  4、强化产品实现过程控制,实现产品质量的最优化,满足顾客期望;系统并有效地识别与生产、活动、服务及其他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环境因素和事故隐患,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消除或降低事故发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依据标准

  塑件化工厂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将同时满足下述四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Q、SHSxx01.1-20xx《中国xx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HSE)管理体系》

  GB、T19xx1-2xx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8xx1-20xx《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24xx1-20xx《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三、资源准备

  1、领导决策

  高层管理者确立企业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应当创造并保持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建立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是高层管理者的英明决策,高层管理者应为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承诺,提供人财物等资源的支持,亲自参与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活动,对资源、职责和其他问题实施决策,提供必需的支持。

  我厂厂长袁立明任命副厂长周宝刚为管理者代表,全权负责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2、组建工作组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是我厂各部门的工作,齐抓共管是体系成功的关键,工作组的建立极其重要。我厂决定以质量技术部、安全环保部为主,各主要职能管理部门选派人员参加。

  3、组建内审员队伍

  管理部门应至少有一人参加,基层单位应至少有二人及以上参加。

  4、全员动员

  为便于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开展,计划进行一些宣传活动,让职工了解实施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5、时间保证

  工作组和内审员在体系建立阶段有大量工作要做,应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6、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安排

  我厂的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咨询工作自20xx年4月开始至20xx年8月结束,其中20xx年7月底前完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确保20xx年10月进行环境管理体系换版认证审核。

  四、整合计划及工作内容

  体系整合工作共分六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体系知识和标准宣贯培训、第二阶段

  初始QHSE管理评审、第三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第四阶段文件化体系的建立、第五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试运行、第六阶段监视测量、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第一阶段:体系知识和标准宣贯培训

  体系知识和标准要求宣贯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推广培训提高全员的QHSE意识和规则意识。特别是领导作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管理原则的了解和标准的理解掌握。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建立和实施有效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全员的参与是建立和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础。深入学习理解四个体系标准的要求,切实掌握Q、SHSxx01.1-20xx、GB、T19xx1-2xx0、GB、T28xx1-20xx、GB、T24xx1-20xx四个标准的基础要求,分析评估四个体系标准的异同点。

  第二阶段:初始QHSE管理状态评审

  做好初始QHSE管理评审是提出有挑战性方针目标、建立适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前提,因此在策划管理体系时,应通过初始评审了解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的特色、差距和努力达到的方向。初始QHSE管理评审包括:

  质量管理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识别和控制现状分析;

  我厂范围内的危害因素、我厂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重要因素确定和控制策划;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情况分析和控制策划,识别出包括质量方面法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适用于组织环境因素与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相关方的质量环境和安全方面的要求;

  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事故情况调查分析等等。

  第三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

  依据初始QHSE管理评审的结果,结合实际由最高管理者批准组织在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方针目标作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的基础。

  确定我厂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范围。

  确定我厂开展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最终组织机构,明确作用、职责和权限并予以沟通。

  针对重大HSE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和旨在实现目标指标的管理方案。

  确定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素及保障要素的开展方式。

  确定体系文件的架构和层次。

  第四阶段:文件化体系的建立

  文件是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外在表现,应能反映出整个体系的全部要求,符合四个标准和企业的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实际。

  建立、完善一体化的管理手册和必需的程序文件,程序至少应包含(但不限于):文件与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管理程序,不合格、不符合处理程序,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环境安全因素管理程序,法律法规管理程序,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程序,信息交流咨询管理程序,应急准备响应程序,监测与测量管理程序等;

  完善为控制过程、环境因素、风险所需要的其他文件、规范、要求;

  合理安排为证实体系有效运转和用于追溯的记录;

  识别外来文件的控制要求并保持。

  第五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试运行

  按照文件的规定和策划的结果实施管理,对识别出的过程、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执行旨在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案,包括对应急情况的管理、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等以及安排所需的支持性的培训、交流等活动。保存所需的各种实施记录并妥善管理。有效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是体系成败的关键,各部门应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要求去做。分层次对体系文件进行大规模培训,重点是领导层和重点岗位员工。各部门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实施。各部门对实施的情况进行记录。修改完善体系文件,满足可操作性要求。

  第六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实施过程、体系的监控,包括顾客满意、产品、过程质量、遵守相关法规要求情况、环境、安全绩效、表现等,所需监视测量仪器管理。对监控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持续改进整个管理体系。体系试运行1-2个月后进行一次一体化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由管理者代表亲自负责组织该项工作,对体系的运行情况作全面检查,判定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收集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守法情况、内审情况等资料准备管理评审,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评审,以确保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保存整个监控过程和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记录,为监视测量的符合性提供证据。提交管理体系认证申请。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运用出口标准对生产源头的倒逼机制,从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入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环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二)工作目标

  到2009年底前,完成组织领导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检测监控体系,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制定推进区域化管理发展规划、推进时间表及考核制度,全面启动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并建成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基地。

  到2010年,达到 “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产品无公害、出口无障碍”目标,建设一批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区域全覆盖、农产品品种全覆盖、从陆地到海上空间全覆盖,从根本上确保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到2012年,达到四个100%,即:全区农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农产品100%达到目标市场要求,大宗农产品100%建立市场可追溯体系,优势农产品100%使用统一标识代码。

  二、主要内容

  (一)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制定并完善农业化学投入品准许名单、登记备案管理办法、专供管理规定、销售管理规定和使用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制度,加快完善化学投入品区专营、镇(办事处)配送、村直供的三级配送体系,确保农户购买方便、使用放心。工商、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安监等部门要建立质量审核备案制度和稽查制度,严格控制农业化学品供给,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安监部门要对农业化学投入品中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登记备案,严把准入关;工商、农业、商贸等部门要对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渠道进行清理,实行专营专供,严禁剧毒、违禁农业化学品流入市场;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等部门要对使用环节加强指导检查,规范用药,科学用药。各镇(办事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督促企业和标准化基地做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进货、销售、使用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记录,并妥善保存2年以上,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按生产经营环节依次追溯质量责任。

  (二)健全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根据产业特点,引导出口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目标市场技术标准、规程,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制定出口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以及收获、运输、贮藏、包装、标识等标准。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ISO)、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体系认证。

  (三)建立建全检测监控体系。农业、海洋与渔业、环保、检验检疫部门要对农产品产前土壤、水质、环境的本底进行抽样检测、评估;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在产中适时进行田间、养殖场采样检测、分析;检验检疫部门要对产后的储存、加工、包装、出口等过程进行抽样检测、监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测协作,完善检验检测条件,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门、企业及社会检验检测资源,加快农产品公共检测平台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检测监控体系。

  (四)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工商、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等部门要联合对各农业企业、种养基地和“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单位的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标识和编码。各农业投入品销售单位、种植养殖业者都要建立完善的记录体系,包括进销货台帐、生产日志、包装标识、检测报告等;对于发生问题的区域和企业,根据最初信息源立即启动追溯程序,包括查找生产日期,确定种植养殖基地、代码编号,通过查阅田间或养殖场管理日志、台帐、检测报告等分析原因,坚决做到 “六不放过”,即查不清原因不放过、查不出责任人不放过、不制定整改措施不放过、不落实整改措施不放过、对有关事故产品不处理不放过、对事故责任人不追究处理不放过,逐步建立以生产、贮存、包装、流通、销售为链条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

  (五)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要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企业严格按照目标市场消费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区域性检测中心,在做好企业自身产品质量检测的同时,为周边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大力引进外资,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在农产品质量控制、检验监测、追溯制度方面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六)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加强对“三品”认证单位监管基础上,要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并对每个基地建档立卡。健全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及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推广国际通用的 “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按照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选用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用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对基地实行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和收购销售 “五统一”,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实现基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品的无害化、优质化。

  (七)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要加快地方特色品牌培育,积极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品牌注册;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和生产基地开展国际认证;综合运用市场开拓资金、品牌建设扶持资金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大对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力度。

  (八)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要根据区域产业特点,搞好出口农产品的市场定位,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巩固日韩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欧美等重点市场,积极开拓东盟、中近东、独联体、南美等新兴市场。同时,以培育地理标志品牌为抓手,以提供无公害农产品为目的,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九)争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按照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以标准为核心、以品牌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逐步形成 “公司+基地+标准+品牌+市场” 五位一体的区域化管理模式,积极争创 “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国检指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的模式,成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组织实施。各镇(办事处)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各自农产品生产、加工特点,抽调骨干力量,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注重调动村委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建立以镇(办事处)为功能区域,以村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为基本单位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网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领导体系建设,配套相关基础设施;支持检验监控体系建设,改善检验检测条件;支持农业化学投入品追溯制度建设,对化学投入品配送体系建设给予扶持;支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编码制度;支持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大以奖代补政策落实力度;支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支持出口品牌建设,对获得国家、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的,给予相应奖励。

  (三)加强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计划,对农兽药残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通报,并及时对质量安全体系进行完善。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有效防范进口国采取停止进口程序或封关等措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信息共享,相互提供出口技术规范、国内外市场动态、生产经营者诚信状况、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状况等信息。

  (四)扎实搞好服务指导。农业局负责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预报和防治处理技术指导等工作,组织编写实用技术指导和宣传普及资料,向农民发放 “明白纸”;畜牧局负责养殖动物的预防免疫、疫情测报和防疫工作,及时组织编写预防及治疗用药技术指导和宣传普及资料,向养殖户发放 “明白纸”;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水产养殖水生动物疫情测报,及时组织编写预防及治疗用药技术指导和普及宣传资料,向水产养殖业者发放 “明白纸”;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搞好出口品种种植养殖基地的监督管理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培训、发放 “明白纸”等;力争多引导外地企业来我区建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企业向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区农安办申报出口农产品基地材料;各镇(办事处)要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指导服务措施,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要积极配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投入,探索建立农产品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模式。

  (五)认真搞好督查考核工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定期督导,强化考核。区农安办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督查督办机制,每月对各镇(办事处)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题通报,确保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出成效。

  (六)切实加强宣传培训。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采取举办实用技术讲座、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要求等进行广泛宣传,引导涉农人员加强自律,增强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各职能部门要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专业培训,重点抓好部门管理人员、生产经营人员和农户培训,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础,切实提高区域化管理工作水平。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与安全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医疗核心制度及监督实施,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与安全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医务处质量与安全控制办公室、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与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医务处、质控办、护理部、门诊部、院感办等为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责分述如下:

  1、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职责

  (1)全面负责医院医疗、护理和医技工作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2)负责制定全院医疗、护理和医技工作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年度工作计划。

  (3)审议医务处制定的有关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实施措施。对全院医疗、护理和医技工作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检查、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4)对全院医疗、护理和医技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改进要求。

  (5)制订医院新技术、新方法准入管理制度和规定。认定医院新技术、新方法的等级和临床价值,决定对医院新技术、新方法的准入。

  (6)讨论全院医疗、护理和医技工作中的差错、过失和事故等事件的性质、存在问题,提出院内处理意见(涉及的责任科室或责任人应回避)及整改意见。

  (7)提出全院医、护、技人员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的要求,并检查其落实情况。

  (8)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秘书负责委员会会议记录。

  2、医务处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医务处质量与安全控制部门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

  (4)收集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末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月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挂钩。

  (二)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职责

  科室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第一责任者。科室质控小组职责如下:

  1、各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相关人员3-5人组成。

  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

  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4、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将医疗质量与安全问题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

  (三)医务人员自我管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强调十六项核心制度的落实,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正确实施。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内容

  (一)基础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基础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是指医院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院的管理制度、医院环境、设施、医疗设备、业务技术、药品供应、后勤保障、信息方面的管理,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环。

  制度建设:建立健全

  (1)工作制度、岗位职责;

  (2)诊疗规范、操作技术常规;

  (3)医疗流程;

  (4)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2、人力资源管理:按照三级甲等医院要求和我院规模,合理设置科室,合理安排人员,做到合理、高效、优质服务,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3、服务临床一线:医务处、护理部、办公室、总务科、设备科等科室要经常性地深入到一线,服务到临床一线,坚持下送下收。

  4、改善服务流程,为病人提高快捷安全服务。未检查完或门诊病人未看完,抢救病人未脱离危险不下班,设立院长信箱、意见箱、意见薄为病员煎药,有水服药,为病人导医,诊费公开,提供查询,保持清洁安静的舒适环境等。

  (二)环节质量与安全管理: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务人员利用医疗技术为患者提高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与实现同时进行,很难对医疗服务进行检查,即合格后校对,因此环节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且医疗服务对象是人,服务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且难以纠正,可见,环节质量与安全管理十分重要。

  1、职工自觉履行好岗位职责。全院各岗位人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必须严格自觉履行好,否则为岗位不作为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每个岗位人员履行好职责是环节质量与安全管理重要一环,自觉履职,自觉接受院、科两级检查,院科要经常开展履职教育。

  2、抓好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是环节管理的中间环节、关键环节,能及时发现及纠正医疗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科主任、护士长是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负责人,要狠抓落实。加强对医疗质量与安全关键环节(危重疑难病人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创诊疗操作、新开展的业务技术管理等)、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急诊、手术室、介入手术室、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内镜室、血液净化室、产房、新生儿病房、供应室等)质量与安全管理。

  3、抓好环节中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

  (1)抓好二级行政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手术审批、转诊转院、分科收治等制度的贯彻落实。

  (2)抓好查对工作。

  (3)做好危重疑难病人、围手术期病人和特殊病人的管理。

  (4)抓好临床输血管理,确保用血安全。

  (5)抓好急诊急救工作,对急诊科应急反应、人员、设备、急救药品等情况随时抽查。

  (6)抓好值班制度,节假日值班技术力量要保证,做好交接班及报告书写,经常随机抽查(特别是节假日夜班间抽查)在岗位情况。

  (7)做好病历书写和管理,及时、规范、完整、准确书写,上级医师及时修改签名,按时归档,妥善保存,归档病例不得修改、返回。

  (8)做好沟通工作:一方面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并做好谈话记录,另一方面做好院内上下、科室之间、同事之间工作的沟通,确保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决定及时执行,工作上能互相协作,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9)实施零缺陷管理,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10)持证上岗,严格执业准入。

  (11)抓好特色科室、重点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提高诊断、治疗质量。

  (12)在医疗进程中,下一个工作环节有责任监督上一个工作环节,如发生划价、发药错误、处方差错,只能由医务人员核对后纠正,严禁由病人跑路。

  (13)病人出院结帐时,帐目核对由科室内部核对,禁止病人参与核对工作,杜绝病人往返跑路。

  (三)终末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1、单病种与临床路径管理:

  (1)128种单病种、56个临床路径质量控制。

  (2)规范诊疗方案。

  (3)制定治愈好转率、死亡率、平均医疗费用。

  (4)分析与评价:是否为纳入标准,是否符合诊疗规范,治愈好转率、平均医疗费用是否达到目标,找出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督促整改。

  2、质量指标管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

  四、医疗质量控制目标

  (一)临床医疗

  1、病床使用率≥90

  2、病床周转次数≥25次、年

  3、平均住院日≤12天

  4、入院病人三日确诊率≥90%

  5、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

  6、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7、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8、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90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7

  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是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能力,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特别是保障世博会期间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以及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追溯管理和监督检查”的要求,切实做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工作,特制定20xx年开展迎世博重点蔬菜生产基地质量可追溯系制度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紧紧围绕市农委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要求,以提高xx地产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产品标识化、营销品牌化”,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手段,不断强化蔬菜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卫生,为世博会作出应有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建设单位和面积目标

  20xx年,市郊迎世博蔬菜生产重点基地158家,生产面积达6.2万亩。(见附件二)要求这些基地建立和执行质量可追溯制度,实现上网查询蔬菜生产情况。其中,30家单位的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实现条形码查询蔬菜生产情况。

  (二)质量安全目标

  实现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的158家单位上市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9%以上,高于全市平均1个百分点以上。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产地环境管理,推行产地编码

  制订统一、规范、简便、适用的编码规则,全面建立产地和产品编码管理,推动实施产地和产品编码制度。同时,要以基地为载体,带动农业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推行产地编码,建立生产基础信息,从源头做到蔬菜身份的可识别、可追溯。

  (二)建立田间生产档案标准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档案农业管理制度

  1、设计全市统一的重点蔬菜生产基地的田间档案记载本。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等生产技术要求,涵盖生产者信息、农业投入品进出库记录、生产档案信息、质量检测信息和产品相关信息等。

  2、设计田间生产档案标准化模块。把已确定的田间档案记载内容,设计操作便捷的田间生产档案模块。

  3、全面建立蔬菜生产田间档案管理制度和及时上网:根据田间生产档案标准化管理要求,对蔬菜生产全过程(包括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质量检测等关键措施以及产品销售等)进行记录,按照工作要求蔬菜生产信息及时上网,特别是实现条形码查询蔬菜质量的生产基地必须在蔬菜上市时做好数据传送,确保蔬菜质量可追溯。

  4、完善田间档案管理系统:根据田间档案记载要求,进一步完善生产管理田间档案的填报和管理软件,为生产者和管理者提供生产管理信息的查询服务,以便生产者和管理者能及时检查蔬菜生产各环节的操作情况,提高生产环节的可追溯管理能力。

  (三)推广良好农业规范,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重点蔬菜生产基地要全面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大力推广良好农业规范(gap),规范蔬菜生产过程,健全田间生产档案,落实蔬菜质量责任制,全面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

  (四)加大产地产品监测力度,建立合格产品准出制度

  1、加强产地监测:迎世博重点蔬菜生产基地要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建立不符合产地标准全面退出机制。

  2、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基地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生产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蔬菜生产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鼓励实行农资仓库标准化管理,推广使用市区补贴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原则上不能使用迎世博重点蔬菜生产基地规定农药品种和化肥之外等农资产品,若确属蔬菜生产需要,但必须经乡镇植保员确认农药品种并签名后方可使用。一旦检查发现农资使用与管理混乱的情况,进行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者则取消迎世博重点蔬菜生产基地资格,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加强蔬菜质量检测:根据定量抽检测与快速检测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基地上市蔬菜质量检测的力度,特别要对检测中农残超标的产品及时追根溯源和依法处罚和实行迎世博重点蔬菜生产基地退出机制。

  4、建立植保员签名制度和合格产品准出制度:对生产出售的蔬菜产品建立完善的质量可追溯记录,全面建立产品合格把关和准出制度,基地使用农药和蔬菜产品准出要全部实现植保员签名制度。

  (五)设计产品包装追溯标识方案,推动实施产品标识制度

  按照《农产品包装和管理办法》要求,加强蔬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和世博供应蔬菜产品必须进行包装标识。对世博供应产品和认证产品设计合理的产品追溯条码标签,规范标识内容。产品包装标识内容必须包括产品名称、产地编码、生产日期、生产者、产品认证情况等信息,基地要建立详细的备案管理制度,确保产品流向的可追踪。

  (六)构建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完善产品身份识别手段

  构建蔬菜质量可追溯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建立农产品编码数据库、田间生产档案数据库、产地产品检测数据库以及流通环节和目标市场数据库,完善和改进蔬菜质量可追溯系统管理软件,为生产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为追溯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以迎世博重点蔬菜生产基地为推广应用主体,不断扩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的覆盖面。

  四、工作进度

  1、编制产地、产品编码规划,设计田间档案标准化模块,20xx年2月底前完成;

  2、基地生产环境检测,20xx年3月—xx月底;

  3、质量可追溯管理软件的完善和调试安装,20xx年3月—6月;

  4、召开工作会议,布置相关工作要求,20xx年2月;

  5、结合基地追溯工作调研情况,设计产品包装追溯标识方案,20xx年3月—6月;

  6、结合质量可追溯系统实施,进行相关软件改进和运行工作,20xx年7月—9月;

  7、良好农业规范的培训和推广,20xx年4月——xx月;

  8、网络媒体宣传,20xx月xx—12月;

  9、经验交流总结,20xx年12月。

  五、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由市农委蔬菜办牵头,成立工作小组,加强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市农委蔬菜办、各区县农委蔬菜办主要领导为迎世博重点蔬菜生产基地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工作负责人,蔬菜生产条线负责人组织实施,相关乡镇和基地生产负责人具体落实,市农业信息公司负责蔬菜质量可追溯信息化工作的技术开发与完善,运行与维护工作,市、区县、乡镇农业技术部门负责农业技术服务与支撑。每个基地的信息上网工作必须落实到人。

  2、规范管理,加强检查

  一是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区工作小组每2个月举行一次联席会议,研究可追溯制度建设工作产生的各种问题,并对下阶段工作提出要求。区县与乡镇、基地实施单位也应建立相应的会议和工作制度。

  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对蔬菜生产基地实施单位,基层责任人员进行抽查评价,特别是在田间档案记载和上网的及时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检查,以检验可追溯制度建设工作效果。

  3、宣传引导,扩大影响

  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是全面提高生产者安全生产和责任意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以迎世博保安全为契机,充分借鉴国内外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时对质量可追溯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树立典型、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的成效,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

  4、政策支持,资金保障

  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工作与优质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全程追溯管理,保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完善质量可追溯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全程可追溯作为提升重点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不断提高迎世博重点蔬菜生产基地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该项工作市财政在资金上予以专项支持,各区县要按一定的比例落实配套专项资金。各重点基地所在的乡镇也要积极地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支持。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8

  为保障人民群众用上放心产品,提高新集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特制定20xx年质量安全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生态新集,质量先行”的质量精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完善质量工作体制、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加快推进质量工作的标准化、法制化和社会化,努力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推动全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人居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一)产品质量: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有机产品获证组织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地产农产品检测全覆盖,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二)工程质量:重大项目确保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

  三、工作措施

  (一)以完善质量工作机制为主线,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

  1.健全质量强镇工作机制。依托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平台,统筹全镇综合质量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检查。

  2.加强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扎实做好20xx年度政府质量工作考核,重点抓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人居质量等质量工作考核。

  3.发挥政府质量激励机制。加强本地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促进先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以确保质量安全为底线,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监管。

  4.加强源头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工业产品分类分级监管力度,实施预警、惩戒等差别监管,强化源头控制。严密组织各类专项质量整治和安全大检查活动,对产品抽查不合格的经营单位重点开展现场监督整改、取缔。

  5.完善监管机制,提升农产品安全管理水平。加大高风险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围绕重点时段和重点品种,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和案件查处力度;积极推进地产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工作,认证管理工作,加强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证后监管、产地监测、产品质量检测和跟踪抽检工作;加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强禁限用农药、兽药及添加剂监管,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针对农药使用、“瘦肉精”、生猪屠宰、水产品、蔬菜、农资打假等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

  6.查盲区补漏洞,综合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镇食药安办督查督办机制,加强重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督办和基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督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梳理查找监管漏洞和盲区,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运行机制,完善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和综合大联动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的安全监管,加大监督抽检力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

  (三)以夯实质量基础为抓手,提升质量发展水平

  7.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加快生态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现代旅游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市级重点镇建设要求,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8.开展全民质量教育活动。加强质量素质教育,利用“3.15”、“质量月”、“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生态新集,质量先行”的质量精神,积极开展质量法律知识进村居、进校园、进店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9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加工环节的监管,更应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管住、管好。

  一、明确工作目标,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

  全面履行生产加工环节监管责任,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研究我区食品质量安全状况,采取有利措施,科学、依法监管。要通过持续开展清理整顿和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我区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好转,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安全形势得到根本好转,食品产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二、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艰巨。针对我区食品企业多而散,特别是小作坊、无证照窝点生产地点比较隐蔽的特点,要举全局之力,实行分片监管、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加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管,确保监管到位。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及过错责任追究制,责任层层落实。即区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责任制度;加严监管措施;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备案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措施;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三、强化措施,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一)普查建档,实行动态管理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是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工作的依据,建立健全食品企业档案尤为重要。按照国家、省、市质监局的工作布暑,食品企业(小作坊)建档应不漏一家,彻底摸清家底,以备更好的开展工作。食品企业除应建立以每户企业为单位的纸质档案外,还应建立动态管理的电子档案,并设置专人专管将日常巡查、回访情况记录存入纸质档案,不断更新电子档案,对于新发现的食品企业要及时建档,保证质量档案的准确性。

  (二)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1、制定巡查计划,实施巡查制度

  根据食品企业质量档案,按照地域分布、产品种类特点等,在每月底合理的制定出下一个月巡查计划。巡查时应按计划要求认真进行检查,如实记录企业生产情况,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及时指出,并以书面形式告之企业,限期整改。企业在整改时要跟踪服务和指导,确保在期限内整改到位。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和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企业要实施加严监管。

  获证企业后监管: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虽然是在保证生产条件上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持续保持获证审查的要求来生产企业不多,这是获证企业的通病也是巡查的重点。

  小作坊监管:小作坊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对证照不齐全的、产品检测情况连续不合格的、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一经发现要立即停产整顿或提请政府取缔。对愿意诚实守信合法生产的,要签订承诺书,承诺不违法生产食品,产品只在本区域内销售等,并帮助其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和生产销售记录。确保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

  2、实施分类监管,区别管理

  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后续监管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和分类原则,对食品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对“A级”企业不能仅限于获证企业,对于管理严格、产品质量优、信誉度好的企业都可划为“A级”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滑波,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应降级管理,重点巡查。对“不合格企业”要采取停产整顿和取缔的措施。

  3、落实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企业的备案

  要制定食品添加剂(助剂)生产、使用企业备案制度。对于需办理工业产品许可证的食品添加剂(助剂)生产企业,应积极帮助其申办生产许可证,并建立企业档案;对于食品添加剂(助剂)使用企业,要严格备案制度,特别是对单件产品使用量的控制,强调企业应在使用食品添加剂前备案,未经备案的食品添加剂不得使用。

  4、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

  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清理整顿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突出抓好几个重点:一是重点产品,大米、肉制品、乳制品、饮料、酱油、酒(白酒、果酒、米烧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二是重点区域,农村、城乡结合部及长期存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的区域;三是重点单位,小作坊、非法生产加工窝点、有过生产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的企业。

  四、加大宣传,增强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省、市质监局和政府有关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法规,使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充分了解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要求,认识当前食品安全的形势,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行业的监督程度,促使全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10

  为提高职工群众住房条件完善功能改变面貌,根据xxx《xxxx年农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为确保xxx安居工程能顺利完成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范围和目标任务

  (一)实施范围。农村安居工程的实施范围是解决xxx特困家庭住房、迁入城镇或中心连队的职工住房、“穿衣带帽”改造。

  (二)目标任务。全xxx完成农村安居工程任务xx户。其中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并解决特困家庭住房xx户,用于迁入城镇或中心连队的职工住房建设xx户,用于“穿衣带帽”改造xx户。

  二、基本要求

  (一)确保高质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加大对项目保障性住房住房开工、竣工督导力度,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

  (二)确定建设方式。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现有住房根据使用年限及危旧程度或拆除新建或改造新迁入团场城镇和中心连队居住区的职工住房原则上以新建为主要重视对危旧房的加固改造解决职工住房的基本安全问题逐步完善功能xxx城镇居住区和中心连队居住区要实施居住区规划。住房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一体化推进完善功能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穿衣带帽”工程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对全团老旧楼房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工程中,结合团场实际按照节能环保要求新建与“穿衣带帽”相结合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对原有住房进行“穿衣戴帽”改造,彻底解决职工住房冬冷夏热的问题,更好的提升我团面貌。在实施过程中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三)明确建设标准。解决特困家庭住房困难住房建设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用于迁入城镇的职工的住房建设面积在50平方米—80平方米。

  (四)资金筹措。农村安居工程国家补助资金每户25000元,此外还可享受我xx各项购房优惠政策。为确保中低收入家庭都能住的起房,引进银行实行购房按揭贷款,并出台系列购房优惠政策。

  三、加强项目管理

  (一)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保证专项资金正确使用。20xx年下拨的中央预算专项资金和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我团按照《xxxxxx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设立专账、专人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严格财务制度,保证了自筹资金足额到位。保障性住房的职工自筹和补贴资金严格按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抓好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和技术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是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生产的关键。一要依法强化施工现场

  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二要提高施工现场规模施工水平。三要加强工序质量控制,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四要强化安全生产动态管理,重点搞好施工作业面的安全防护;五要全面提高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程度,改善施工作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六要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培训,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

  (三)严格审核。为确保保障性住房工作公正、公平、公开,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由纪检、财务、基建、工会、民政等部门负责认真履行申请、受理、审查、公示等程序,特别是在解决困难职工住房方面,积极采取“实地看、逐户访、认真核、反复比”的方式,按住房破旧程度、家庭经济条件进行筛选,把五保户、残疾户、困难户、无房户作为重点考虑对象,认真做好审核、审批工作,做到确定对象条件符合、群众公认,着力解决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四)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发改革部门要落实农村安居工程月报制度及时、准确、有效地掌握工程进度完成实物工程量、资金到位情况等。并按按照上级要求每月25日前报送到相关部门。

  (五)严格考核奖惩。为认真做好竣工验收和检查工作我团将农村安居工程纳入民心工程和城镇重点工作,并纳入对相关部门年度责任目标的考核内容。建立严格的责任、目标、政策、考核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人。“一票否决”,对未完成责任目标的部门,取消其各类评先资格,并依法对有关负责人进行问责。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11

  接上级通知,要求做好20xx年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我办事处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认真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和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检查内容

  1、参建各方主体履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情况,执行施工许可、质量监督、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及备案制度等情况;

  2、参建各方主体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情况;参建各方主体及有关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情况;

  3、建筑材料、构配件、设施进场验收和复检制度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有无使用“瘦身”钢筋和“粉末砖头”;

  4、质量通病防治治理工作情况;

  5、工程结构实体质量;

  6、工程主要使用功能质量情况及分户验收。

  二、总体情况

  在历时十天的监督检查中,各工程项目建设部高度重视,纷纷制定了检查方案,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检查。

  从检查的项目来看,大多数项目均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按程序开展项目立项、审批、报建及招投标工作,实行了项目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工程资料基本完整。

  三、主要做法

  ㈠加强责任认识。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平安山东”建设的大局。我办事处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做好辖区内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的认识。

  ㈡多部门共同参与,深入开展检查。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我办事处第一时间成立由办事处主任总负责的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组,由建设办人员积极深入开展检查。

  ㈢重点项目包保,责任落实到人。我办事处利用项目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包保制度优势,把全辖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了项目包保划分,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有相应的包保队伍,把建设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包保人员。

  ㈣建设程序规范合理。每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报批,从规划设计到招投标,从施工管理到竣工验收的每一个流程都有详细的管理办法和监督。

  ㈤管理上科学细致。对辖区内的建设项目都进行了详细的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对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参建单位的资质等级进行严格审查与备案。

  ㈥建立了建设进度和质量安全联络员制度。定期进行各建设项目情况的汇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与质量。

  虽然我办事处在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区要求,进一步查找差距、增添措施、加大力度、严格问责,坚决抓好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修订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执法力度,提高监管的公正性和监管效能。

  二是要规范和加强监督责任的认识,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三是要全面推行监督巡查制度,继续加大参建各方质量安全行为的检查力度,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是要提高监督队伍的专业素质,加强监督人员的管理,提高监督队伍基本素质;继续抓好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建设人员的业务水平。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篇12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全省农村整体存在危险的困难家庭(即d类危房)住房问题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县“十二五”期间农村d类危房数据,结全我县实际,xx年我县农村危房改造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农村危房改造的工作目标

  xx年,省委、省政府确定我县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为700户(其中20xx年400户,20xx年300户,20xx年节能示范户200户),工程建设于20xx年10底完成建设任务。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根据困难群众的经济状况,按照先无房、危房户,后其他困难住户的要求,科学制定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以下简称“解困”)规划。

  因地制宜,分类分户解决。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区别不同对象和住房困难类型,按照旧房维修,危房改建、无房新建等不同类型逐户解决。

  先易后难,满足安全居住。根据经济安全实用、节地节能节村的要求,要先易后难,坚持低标准起步,广范围覆盖,以满足安全适用的居住要求。

  节约用地,坚持一户一宅。解决农村困难群众新的住房后,应收回原宅基地,以防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方法程序

  (一)解困对象

  1、解困对象标准。解困对象,是生活在农村贫困线以下的下列人员,并属于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前建造,不能保障安全的简易土窑洞、简陋土坯房的住房或房屋已经倒塌的无房户:

  (1)经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户;

  (2)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农村低保边缘住房困难户;

  (3)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

  (4)经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确认不宜集中供养,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重点优抚对象。

  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困难家庭,而子女有经济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造成住房困难的,不在此解决范围。

  2、解困对象认定。认定农村住房解困对象,按下列规定执行:

  (1)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查认定。

  (2)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中的住房困难户,由县级建设部门审查认定。

  (3)农村低保边缘和因灾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由县级建设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审查后,报县人民政府认定。

  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内的农村住房困难户,不在此次解决的范围;已经规划在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村、整体移民搬迁村的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在整村搬迁时一并解决;已经在残疾人危房改造中解决住房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不再重复解决。今后,解决经民政部门认定的扶贫搬迁和残疾人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时,可适用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政策,但不能重复适用其他优惠政策。

  (二)解困方式

  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中,坚持个人自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坚持旧房利用与新房建设相结合;坚持统一组织建设维与住户自行修缮相结合。解困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村庄整治、土地整理、村庄绿化结合起来,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移民搬迁、残疾人住房改造,结合农村困难群众的意愿,采取新建、改建、修缮、置换或其它方式,做好解困工作。

  1、新建住房。对没有住房或现住房已不能居住的利用本村现有住房也无法解决的,可采取新建的方式解决。

  2、改建住房。对原住房已成危房但还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可采取对原住房进行改建的方式解决。

  3、修缮住房。对原住房已经严重破损,但修缮后还能使用的,可采取修缮原住房的方式解决。

  4、置换住房。对于没有住房的,除采取新建住房外,还可在本村置换解决,即在原住户自愿前提下,收购现有依法批准建设的空置住房进行维修的,安排没有住房的困难群众居住。

  (三)解困要求

  1、严格控制建房面积。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建筑面积可按困难群众户籍人口确定,一般控制在40—60平方米之间,乡(镇)政府要积极引导、防止出现超标准建房的问题。修缮住房的,按现有住房面积修缮。置换住房的参照新建住房的面积标准掌握。

  2、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各乡镇组织技术力量,对危房改造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要组织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农房建设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实用、经济”。具体要求是:

  (1)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应为一层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

  (2)修缮住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选做墙壁维护,屋顶维修,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

  (3)置换住房的。应购买置换一层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

  (四)补助标准

  在解困时,按《意见》要求,各级财政对农村危房改造平均每户补助标准为140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7500元,省级财政补助2600元,市政财补助1950元,县(市)财政补助1950元。对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户,中央财政每户再增加2500元补助。解困工作的摸底调查、建立档案工作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经费,由县财政根据工作需要专项列支。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下达后,连同县的补助资金一并在银行专户储存管理,上年结余部分可滚动到下年继续使用,由县建设部门根据各乡(镇)、农村的工作进度,按照管理程序的规定拨付。

  (五)工作程序

  1、个人申请。符合解困条件的家庭,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长治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解困申请表》并提供户籍、住房和低保等证明材料。

  2、评议公示。村民委员会对收到的解困申请,经村民代表会进行评议,初定解困对象,并予以公示,广泛听取意见。评议公示后,对符合条件的,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情况和依据。

  3、审查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上报的申请材料;要及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报县建设局、民政部门审批,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所在村委会,并说明原因,审查结果应在乡(镇)人民政府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4、核准上报。县级建设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汇总复核。对符合条件的,核准其享受住房解困优惠政策,并按市里分配指标,分年、分批解决,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人民政府向市建设部门、民政部门申请补助。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舆论宣传

  建立长效、动态的解困工作机制与监管机制,建设完善公示制度、严密审核制度、透明资金拔付制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和标语等形式,宣传解困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配合解困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注重业务培训,开展产权登记

  要通过专家讲课等形式,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进一步适应农民建房由传统砖木结构向现代钢筋水泥结构转变的需要。开展农村住房产权登记培训,尽快开展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为解困工作的逐步落实提供条件。

  (三)搞好政策衔接,落实解困规划

  理顺解困政策渠道,做好政策衔接工作,避免重复补助。积极组织搞好调查研究,摸清住房困难情况,建立住房解困档案,扎实搞好前期工作,实事求是、各负其责、协调配合、认真落实解困年度计划。

  五、资金使用管理。

  农户改造竣工后,乡镇根据改造建设情况各种档案资料、申请审批程序和完备情况,会同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后,按规定财政部门拨付乡(镇),乡(镇)以一折通的方式拨付到改造户。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相关文章:

质量安全管理方案04-09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04-07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实施方案04-08

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方案(精选5篇)04-09

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方案(通用5篇)04-07

质量部管理方案04-08

质量安全专项方案04-08

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方案(通用5篇)04-15

质量管理考核方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