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21 08:24:51 心得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次培训,我又一次认真地学习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虽然是又一次的学习,但还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在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在教学中我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它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我认为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时候用,讨论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绝不能留于形式,以防止教学出现“浮躁与虚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结果却为低效”等现象。教学工作也是脚踏实地、不断革新的艰辛尝试与实践,绝不能使“有效教学”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妆品。

  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实”“活”的特点。新主要表现在选材新、结构新;实主要表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强调实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表现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提供范例。这样既拉近了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信息技术本身的个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更贴近了。使学生愿学乐学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在此,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尤其是在课堂上,如何使一节课鲜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曾尝试这样做:在阅读教学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在探索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情景创设的形式力求活泼生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好是能够在共同的学习探索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实践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感情体验的过程。老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所谓的教学秩序而剥夺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权利,而是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体验是个体生命独有的心理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允许有差异,不要把专家的实践操作体验强加给学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讲对操作的了解,对结果的理解,对不同问题的见解。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忘我的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乐感,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也使得教师的讲课更富有激情与活力。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下面以我上的的一节信息技术课为例,浅谈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

  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的有机整合也必能进一步促进现代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

  信息技术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目的是要做到知识的传承与知识的探究并重。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探究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否则一节课45分钟,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对初中学生而言,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件新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起始阶段应当以讲授的知识点为载体,设置各种问题情景,以探究过程为主,从中渗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同时可选取较简单的题材让学生进行一些只包括部分要素的探究活动,以后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包含所有探究要素的开放性探究课题,真正实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目标

  新课程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学业评价已不再是单纯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而是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与成长,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接班人。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

  现代社会正逐步走进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一种生活的素养。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实践活动的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综合实践活动使儿童随时随地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学习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意义”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被动地学),这将还原出他们探索生活的美好的天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将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内容融入其中。信息技术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还是非常有用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要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二更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象以前只注重讲练结合,只要求学生会,而应该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统整,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3

  前一段时间我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加上自己几年的实践教学,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1、关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课应该怎样上的心得:

  “信息技术课堂怎样控制?”、“如何让45分钟学生收获的更多?”、“进行教学环节转换时怎样将学生’抓’回到课堂?”等等。这些一直是我经常遇见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调控课堂游刃有余呢?下面提供几种策略以供研讨:

  2、养成策略——正面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3、以退为进策略——顺势牵引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4、激励策略——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上来。

  5、引人入胜策略——关键环节,运用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形成反差,让学生思路回到课堂。

  6 、运筹帷幄策略——提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准备、备好教学设备设施、备好教学中所用的教学资源),对所要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7、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心得:

  教师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提供几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供研讨:

  A、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B、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法

  随着新一论的课改革,各学校都着尝试进行课改,我校也不例外,重点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信息技术课上,经过一段尝试,如果利用好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节课,我把重点点内容,主要是难点,利用十分左右的时间讲一讲,然后留给学生一个任务去做,小组间的同学交流合作,都完成任务才算完成,最后,每组选出一个最优秀进行展示,这样,小组的成员都很用心去完任务,不会了相互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完成之后,会指导组内其他同学完成,当起了小老师,这样我基本就没什么事,就是到处转转,看看就行了,同学们主动学习了,都动起来了,效果真是不错!

  C、运用案例教学法

  目前我们的机房大多具备多媒体电子教室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仅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中的广播教学,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就听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实例作品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感悟,引起共鸣。同时,教师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将教案、课件和操作难点做成游戏放在网站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浏览网页和选取下载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

  网络互动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例如:采用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自制课件进行演示示范,并结合必要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在练习中,教师可以运用“屏幕监看”功能来监看全体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导、提示,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操作运用情况时,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教学软件的“文件分发”功能来进行练习题的分发,让学生在自己的机器上独立完成相关习题的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练习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电子举手”功能来寻求同学及教师的援助。教师亦可以运用“电子举手”功能来检验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学生还可以运用“电子邮件”功能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教师进行必要的释疑解惑。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亦可通过“电子邮件”功能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及讨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自主学习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了必要的操作能力之后,教师的教就变得轻松了。在这儿学生才是真真正正自主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角。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学难点上突破,注重激发学生利用基础技能创新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4

  在担任整个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学习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我觉得,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去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以下就我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作一浅谈:

  一、课堂演示,讲解为主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陆续建成了新的电脑室,同时配备了几十台多媒体电脑,从而形成了一个功能较为强大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我们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广播系统,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作出适当的演示并加以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Windows98系统操作时,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上机实践(当然上该节课前已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因为各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在他们预习后自己再在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看自己的自学能力有多强,从而证实自己的理论理解与实践是否一致。然后我运用了“跃龙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正确的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一边进行适当讲解,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做就进一步证实了学生们对自己预习后自行上机实践是否全部正确。再让学生们上机实践一次,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教与学效果。同时,为了配合演示式的教学,我又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

  二、强化练习

  学生要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如课堂问答,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演示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在讲完“Word”软件中的文字录入及排版知识后,要求学生课后准备一篇50字左右的短文,在下一节上课时使用Word软件进行录入、排版,并对排版提出合理的要求;又如在讲完IE浏览器的使用后,就让每位学生运用IE浏览器浏览本市的网站和其他教育网站。这样,每教学一项新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定量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新课内容,熟练掌握操作要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进行网络教学

  自从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出现,上级领导对培养学生的上网操作能力非常重视,因此,我们学校也少不了增加上网这项功能。在计算机教学中,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知识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我们教师还可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处理、吸收能力;让学生在节日时,发送电子邮件给亲戚同学问好、祝福;让学生在因特网上阅读新闻、参加各网站的BBS、收发电子邮件等。采取各种方式设计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例如,我在因特网的教学中,我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把同一个文件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成批发送信件等子任务。

  五、实现分组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上机操作时,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一一解答操作,不仅教师感到忙碌、时间紧迫,而且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组教学可以避免诸多弊端,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根据上课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要太多(控制6--8名),每个小组有固定的机位并设两名小组长,上课前先进行培训。当本组同学遇到问题时,由小组长充当小老师进行辅导。当有些问题较难时,教师要鼓励全组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如果处理得当,教师要及时表扬,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这样一来能够极大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动手能力。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可由其它小组提出方案或由教师进行指导。

  六、实现课堂教学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例如:我让初中二年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上网技能,到因特网上查找文字、图片、照片等资料,制作一个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PowerPoint幻灯片。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查找有关环保资料,精心制作出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幻灯片。这样,让学生完成了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增长了课外知识,实现了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信息采集、处理、加工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实践能力。

  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各班要出手抄报展览,我就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使用Word20xx软件来制作更美观的电子手抄报,然后交给老师打印出来,在校园内展出,学生积极性大大增强了,部分学生做出版面新颖、内容丰富的电子手抄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还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来出版班上的墙报。这些实际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过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强了信息意识。

  八、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记得在20xx年五月,我到云浮市教师进修学校参加课改学习,在学习期间,令我最深刻难忘的就是,广东省信息技术科科长要志东同志说过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低,而要在上机操作中真正体现出来”。她所说的正好与我所想的所做的一致。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后,我采取了“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法,由其他学生一起来打分评价。在教学“写字板”、“Word”一类的软件后,采取“指定内容、单人考核”的方法,先提出具体考试要求,并限定时间完成。例如:要求每位学生使用“Word”软件输入一篇文章,规定排版要求,完成后上交到教师机,由教师当堂给分。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以上是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都运用过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5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全面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而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就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心得,对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自发探索信息技术科学,培养信息技术素质,打好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所有学生能熟练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对常用软件熟悉。使部分学生将来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性人才。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老师则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联系实践,切忌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完全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状态。如果说理论教学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的实践性。那么教师就应该使所教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十分重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上机实习。掌握操作技巧,增强操作技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巩固和深化。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前几年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如把幻灯、投影、表格、声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等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能双向传送,使同一信息通过用图形、文字、数据、表格、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出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可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习内容、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在多媒体教学教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方案,提供适用的教学内容。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四、联系实际设置悬念

  上课时,教师可先提出―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让学生具有想解决问题的驱动心理,且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Excel中,教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就在我们电脑里,现在要求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出名次,你们该如何应用Excel处理这些问题呢?”引出Excel应用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Word操作技巧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同时展示给学生一个图文并茂的纸质板报。能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学习热情。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信息技术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学生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差异,对于同一本教材,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有差异的。在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表格做得特别漂亮,有的学生设计的网页特别有个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的给学生提供多个作业项目,并不要求全部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把教材中没要求讲解的,应用软件能够支持的操作,作为附加分,鼓励学生用心地学习和制作。当他们如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把有些同学的特色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别的班级和下一届学生展示,以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不能够完全按照常规科目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信息技术软硬件发展,尤其是软件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其是否熟练地掌握操作方法为标准。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最后,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6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以前我们教学生为学而教,只注重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演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独创。对教师设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训练题目得心应手,而遇到新的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却手足无措。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任教的是小学计算机课。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由于没有教材,没有演示设备,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时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首先,我在前一节课时,故意加大练习量,让学生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训练,学生问的问题也故意留下几个,等下节课的时候,我首先表扬上节课勤于发问的学生,然后激发其他同学提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这时没有机会发问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听完后我“故意”说:“哎呀!这个问题我怎么不记得了,其他同学谁能说说?”乐于助人的孩子们就抢先发言了。这样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放手让学生互相解决,最后老师来点拨讲解共性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题效率,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自己的预期目的。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

  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自己动手做电子幻灯片的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策划、有负责收集资料、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另外各个小组之间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在局域网中共享。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大家可以在留言板或BBS上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小学《信息技术》中有一用《动画自己做》程序来制作动画故事,该程序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十分地直观,操作也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而并没有掌握到动画的制作方法。于是我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

  1、让一个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

  2、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

  3、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赛。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进而真正完成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艰巨的任务。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7

  我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学习,提高了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二、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四、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因此,教育技术培训对我的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科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这次自主学习学到许多新的知识,但是更让我看到我自己的不足,我还要努力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将会对新课程理念有更加深入地把握,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2022年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08-16

2022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08-21

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篇)08-21

高中英语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8篇)02-21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08-21

2022年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6篇)08-21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6-16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06-17

学习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