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时间:2024-05-04 12:14:50 志升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范文(精选10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实验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范文(精选10篇)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1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2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温度计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 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越来越多,有少量气泡上升。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加快。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快。

  ④水在沸腾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98℃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沸腾停止。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3

  一、本期完成的实验

  1、演示实验:本期认真完成了平抛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自由落体运动,向心力,动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实验

  2、学生实验:认真完成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实验。

  二、达到的实验效果

  1、初步培养了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爱护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初步的观察能力,通过学生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存在的问题

  1、有较多学生学习态度差,学习习惯差,不愿动手,实验态度也差。

  2、验证平抛运动这个实验,实验室的器材配备与教材的不同,导致实验方法和过程都不同,结果实验好做而实验题不好做。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4

  探究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

  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通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五、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六、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5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

  2.接触面要粗糙;

  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6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测量前“三观”:

  一观:二观:三观:

  2、测量时

  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二读、视线要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组成。进行试验:

  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

  评估交流:为使测量更精确,应选用分度值的刻度尺(填“大”“小”)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观察停表

  停表有个表盘,大表盘数字代表,小表盘数字代表;有根指针,长指针是,短指针是。停表秒针走一圈是分钟。

  2、停表时间等于分针指示能准确读数部分加上秒针指示读数部分。

  进行试验:

  用停表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s,1min内你的脉搏跳动了次。

  评估交流:大家的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三、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设计并进行试验:

  1、在操场上用测出奔跑的路程s1=20米,s2=30米。

  2、用测出自己跑20米所用的时间t1,跑30米所用的时间t2.s

  3、根据公式v求出两次奔跑的平均速度。

  评估交流:自己记时好还是请同学计时好。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7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8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处理的方法,了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并验证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

  二、实验原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假设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初速度v0、时间t和位移x的关系式:x = v0t + 1/2at^2,我们可以求出加速度a。

  三、实验器材:

  小车、轨道、打点计时器、纸带、电源、尺子等。

  四、实验步骤:

  1. 将轨道平放,小车放在轨道上,连接好打点计时器和纸带。

  2. 接通电源,启动打点计时器,使小车在轨道上自由滑行。

  3. 记录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并在纸带上标记出每个点的位置。

  4. 测量出每个点与起始位置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5. 断开电源,清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 通过测量,得到以下数据:(单位:cm)

  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距离(cm) 0 4.0 8.2 12.6 17.3 22.1

  2.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各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并将其作为该时间段的瞬时速度。

  3. 根据v = v0 + at的公式,通过两个速度和对应的时间,求出加速度a。

  4. 将得到的加速度值进行平均,得到最终的加速度值。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计算,得到小车的加速度为a = 3.3 m/s。这个结果与理论值有一定的误差,可能是由于轨道摩擦力、小车的非匀速运动等因素导致的。在今后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提高测量精度来减小误差。

  七、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处理的'方法,了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并验证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虽然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误差,但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提高测量精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9

  实验名称:

  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原理: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F=ma。

  实验器材:

  滑轮、小车、细线、重物、刻度尺、计时器、天平。

  实验步骤:

  1. 用天平测量小车的`质量m。

  2. 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刻度尺测量一段距离s。

  3. 用细线将小车与重物连接,将细线的另一端穿过滑轮,使重物悬挂在滑轮上。

  4. 释放小车,同时启动计时器,记录小车通过距离s所用的时间t。

  5. 改变重物的质量,重复步骤4。

  6. 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步骤4。

  实验数据:

  1. 小车质量m=0.5kg,重物质量为1kg,通过距离s=2m所用的时间t=2s。

  2. 小车质量m=0.5kg,重物质量为2kg,通过距离s=2m所用的时间t=1.5s。

  3. 小车质量m=1kg,重物质量为1kg,通过距离s=2m所用的时间t=2.5s。

  实验结果:

  1. 当小车质量为0.5kg,重物质量为1kg时,加速度a=s/t=2/2=0.5m/s。

  2. 当小车质量为0.5kg,重物质量为2kg时,加速度a=s/t=2/1.5=1.11m/s。

  3. 当小车质量为1kg,重物质量为1kg时,加速度a=s/t=2/2.5=0.32m/s。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也随之增大;当物体的质量增大时,其加速度减小。这与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是一致的。因此,本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10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和掌握使用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

  2. 验证欧姆定律,并理解其物理含义。

  二、实验仪器:

  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欧姆定律是电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其内容为:在温度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四、实验步骤:

  1. 连接电路,将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和万用表连成回路。

  2. 调整滑动变阻器,使电路中的电流达到某一固定值,记录此时的电流值和电阻箱两端的电压值。

  3. 改变电阻箱的电阻值,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

  4. 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U-I图像,验证欧姆定律。

  五、实验数据:

  (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六、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与欧姆定律的.描述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欧姆定律在我们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七、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并进一步理解了其物理含义。同时,我们也掌握了使用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

  八、实验反思: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能是由于仪器的精度、操作的准确度等因素造成的。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这些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九、参考资料:

  《高中物理实验教程》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3-18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02-04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08-27

初一物理实验报告09-02

高一上学期化学实验报告09-02

物理实验报告《固体比表面的测定――BET法》08-27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03-15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10-22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