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书笔记

时间:2023-06-15 08:50:49 泽彪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老子》读书笔记(通用17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读书笔记(通用17篇)

  《老子》读书笔记 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国之道。老子讲要削减人们的欲望,减少人们的竞争,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但是要注重强身健体。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来:“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欲望,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人欲望来源的一部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忧患识字起”,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人们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样,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因为欲望已经在人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成功,成功后有什么……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性急剧扩张、物质和欲望越来越‘丰富’的阶段,或许以后会朝简单、自然、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

  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机械人”,无形中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物质更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可是,我们人性的进化,却是如此的缓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虚其心”,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让神进来”。人作为人始终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人竞争之后短暂快感,可毕竟人不可能最强,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包括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之下,结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只让神来主宰,或许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

  《老子》读书笔记 2

  最近学生课程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我对老子的思想是比较向往与崇拜的,于是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感悟一 万事定要顺其自然

  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死,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发展才好。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万事要坚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过

  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老子》读书笔记 3

  从低位上涨到高位,就是从无到有,而达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调整到起始,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往复,这是规律常理。明白了这个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环往复就是明智的,否则轻举妄动,没有信号而操作,擅用心智,就会产生祸害。了解了这个规律,做事就坦然,就会顺应规律而平静。符合规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够不失败,永远免于危险,即亏损。

  你不能有善恶,即有想法,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放松心灵,一切顺应自然生长。遵循常道,你就永远游刃有余,顺应常道而归于平静,不受制于市场的涨跌变化,不为物所用,却能与涨跌同在。

  老庄讲究无为而治,我也是听听而已、说说而已,略知其意。但今天我突然觉得,在股市中什么是无为,怎样达到不治而治,自然顺通。所谓无为,就是按照信号执行操作,之后产生的结果,不需要你再去想了,再去研究了,再去分析判断了,它自然会告诉你我会怎样了,那么你也就无需作为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闲了、轻松了,顺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达到目标了,而达到这些目标并不是你做什么了,而是你仅仅按照信号执行了,哪里还有什么紧张、忙碌,哪里还有用什么方法弥补之前的错误,你什么都不用做,就会得到必然的结果,你在股市中也就无为而治了。而你多用心智,反而会带来灾祸,形成亏损和套牢。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感到异常兴奋和坦然。

  执行信号,就是顺应天性,与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会有灾祸,就无所不通,没有灾祸也就坦然了,无牵挂、无忧思,对后面的.操作能够游刃有余,这样符合规律、礼仪,符合天道,所以永远没有危险,而能够平静的操作每一笔。执行信号,就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不被套牢损失,执行信号就不会受伤,躲开了灾祸,也就坦然平静了。

  信号是神圣的,必须对信号充满敬畏之心,它是一切行动的惟一标准。

  《老子》读书笔记 4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科?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哎呀,这一章太长了,而且很难。开始除了后面几句,几乎没能看懂,没有办法,只能遇到不懂的字和词,用我们的老办法,查字典喽。

  先大概看一下句子的排列,我觉得前面都是如何去修身养性、去获取知识的理性,去多样性的发展,后面一句是达到这些之后更为理想的状态。“营魄”不知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书上都讲这是“魂魄”之意,我查了一下:营,營,从宫,荧。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魄:从鬼,白声。从鬼的字,常与灵魂、鬼怪有关。本义: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我觉得营不是指‘魂’,而是指为‘形’,而魄指“魂魄”,因为魂魄之于身体,就好像我们之于房子。所以这句应该解为:魂魄和形体合一,能达到‘无离’的状态吗?无离可能是指人与道合一。“专气致柔”可能是指一种修炼的一种方式,因为无重点词,没有办法查询,所以这句应该是说,专气致柔的修炼,能达到婴儿般(纯洁?混沌?)的状态吗?老子除了喜欢用水来作喻,还喜欢用婴儿,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婴儿是人之初始,而道也是万物之始。“涤除玄览,能无疵科?”应该也和上句意思大概一致。爱民治国,可以达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吗?老子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而且这也是他的理想和期望。“天门”:指指鼻、口或天庭,开阖即开与关,可能也意指交流,雌:从隹( zhuī)。表示与鸟有关。本义:母鸟。引申为母的。对于这句话,我没有更好的理解,只能跟从大多数人的`看法: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这也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雌、母确实也有宁静之意,而前半句也确实有自己的感官与外界交流之意。“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应该指明白道理,能没有知识吗?或者说,能不用知识就可以达到吗?但这样理解的话,就和前面的几句有点不太一致,因为前面的后半句都是讲老子的理想的状态。无知显然也是,但可能这里的无知不是指没有知识,而是指不用心机,自然而然,这样理解的话就通顺了。

  最后的总结语更是经典语,一直流传至今。生之,畜之,应该是一个意思,就是生养万物。后面的.并列句是为了解释老子理解的德,应该做到生养万物而不占有他,“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意思大致相近,为(為、爲,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有母意,可理解为:做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他们,(恃:从心,寺。本义:依赖,依靠),这里的“主宰”很有意思,恃的本意是“依赖,依靠”,统治者虽为统治被统治者,其实乃是依赖他们,这与我们政府宣传的“人民是政府衣食父母”是一致的。可我们的政府却只见它统治人民,却不见他因依赖人民而感恩,如果说有感恩,也只是存在于文件和口号之中,说一切为人民服务,还说“以德治国”,殊不知,真正的‘德’不是占有、控制,统治,而是自然而然的引导他们(与强制相对),生养他们(其实也就是服务人民)。我们的政府什么时候能真正做到呢?

  《老子》读书笔记 5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善:古文,譱,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处:處、処,会意。从口,从文,或从处,虍( hū)声。“处”即“處”的古字,于六书为会意。金文加声旁“虍( hù)”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

  这章老子是想借水来比喻道。老子喜欢水,因为水的很多的性质和道很相似。比如,水利于万物生长却不与谁相争,停留(按本意是停留,但我觉得可能是存储……呵呵,没有什么理由,只是感觉)众人所厌恶或不喜欢的地方,可能是说不居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后面一连串的排比,我大概查了查字典,大体讲:水宁愿处于卑下(地),心思沉静(渊),施予(与:與,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时满怀爱(仁: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言谈真诚不浮夸(信: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用正确的'方向来治理,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前者是方向,后者更强调效率。(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治:形声。从水,台声。①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做官或处事也善于生效(事: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能: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行动总是在适当的时机。最后一句的‘尤’,我不确信是形容词还是动词,尤: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本义:最优异,做动词时也有“责备;怪罪”,傅佩荣先生把他理解为前者,说“不会引来责怪”,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其本义,“不优异”,一切自然而然,无需比较。

  我觉得这一章老子主要是想劝世俗更加谦卑、沉静、博爱、真诚、正值、顺时而动,自然而然。

  《老子》读书笔记 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想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我觉得这章讲的大概是相对论,然后从他的相对论中得出其处世之道。事物的价值只要是以人来判定的,总会是相对的。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灵魂,而且认识事物都是由内向外的。因此后面讲的`无为,不有,不恃,弗居,可能更偏向于自然之道,而非人的价值。因为大部分人存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想有为,想拥有,想追求……。或许,用天道来养人道,会是人相对价值中的一个客观标准,就像上帝的《圣经》一样。不同的是,圣经已经写就,而道提倡的向自然学习,则需要我们自己努力的去寻找。老子或许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寻找的历程,而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继承,甚至越走越远。(因为开始做笔记时没有记录每一句话的意思,只是写了自己的理解。后面写得比较详细,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和第十章颇有雷同,如果不明白其意思,可以参照后文)。

  《老子》读书笔记 7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章好像是在讲道是怎么来的。感觉好像是万物之前(或之源),而又在混沌之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感觉在讲他的`产生过程,或者讲他的性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觉得这里的帝是指万物或万物中最大的那个,不像是指神或混沌。道是混沌化作而来,存在于历史与世间当中。或许,科学做的事“认识和总结规律”,就是在用人的认识能力,去试图认识道。

  《老子》读书笔记 8

  智者见微。应该说,真正影响我们命运的,常常是我们视而不见的细微。古训曰:“司命者,微名也。”现代社会管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以一例示之,此前在商场购买儿童床,品牌货,价格为国内之最。然而,送货比约定迟了五天,商家解释说“我们也不想这样”。安装时最主要横板发错货,厂家说没关系只需要再送过来。妻子发现床柱有轻微裂痕,安装师傅解释说:“安装完就看不见了”。

  听完解释,我笑了,叫妻子不要再寻找其他瑕龇,最后检查一下有无安全问题即可。不是我不想要好货,而是我明白有些人每天忙着找理由解释,又或指责别人的`不是;另一些人则忙于表现能力和超越自我,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因此,妻子与之争论的结果也已然可以预料。

  《老子》读书笔记 9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从辵,首。本义:供行走的道路。但此处的道可能指先于宇宙之前的混沌,庄子讲《浑沌之死》,开七孔于头,然后有了万物或叫宇宙,而七孔在我看来不仅代表万物,也可能指人类、欲望,‘名’。我觉得这章是在刻画混沌之后,宇宙出现之后万物(尤其是人)的'差别与对比。道与名相对,妙与徼相对(前者为微妙之意,后者为考察,认识之意)。混沌死了之后,道却永远存在于宇宙当中,维持着宇宙的运行。

  《老子》读书笔记 10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人是需要判断能力的。

  大部分的.人一生都致力于在矛盾纷争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却非都能如愿找到(或营造)属于自己的归属。再读《道德经》,我对人生到底何者为重作了一些思考。其实,这本来应该是文人的事情,只有纯粹的文人才乐意用一生去追求终极的思考。

  《老子》读书笔记 11

  司马迁以老子、韩非二人为题目,实际却记述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人。揣测司马迁的意图,似有排除儒学,其余学说为一家的倾向;因为,儒学教化繁琐,操心费力,社会效果并不见得好,尧舜、文武周王带有人们寄托回忆美化的成分,现实中本难实现;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立竿见影当属申不害、韩非的刑、法、势、术之策略,君王驾驭自如,省心少力,百姓遵守,社会稳定安康。老子、庄子道学无为,看似无策,实无策乃是最大的计策;庄子崇尚自然,以寓言概述,而老子深远矣,连孔子都感叹:“其犹龙邪!”;所以,四人学说乃一脉相承,只是深浅、表里不同而已。

  列传介绍四人生平、学说后,以韩非【说难】占用了较大篇幅,通读【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理解之。

  《老子》读书笔记 12

  天长地久。天地所有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在。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章节老子似乎想通过对天地之道的描述然后应用到我们人身上,其实这种方式基本是贯穿整个《老子》的'。关键是我们要把前面的理解清楚了,前一句说天地长久的秘密是“不自生”,我不确定自己理解的对不对。是不是说“不求自己的生存”,还是 “不依靠自己生存”。我比较偏向于后者。天地不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道而存在。圣人也应该学习把自己置之身后,却可以达到身先。“外其身而身在、“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也大概是这个意思。

  老子可能还是想告诉我们,不应该太关注自己,而应该把自己虚出来,托付给道。这竟然与基督说的“把心虚出来,交与上帝”如此的一致……!

  《老子》读书笔记 13

  正常人很少只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史上只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哲人们有许多,如尼采、王小波等。可惜他们有的疯了,有的'很年轻就死了。不管思维走多远,人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实事求是地解决身边实实在在的问题,处理身边的事情和关系。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本文尝试以科学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身的不足,以期推动现实工作、健康生活的有效、正常和可持续发展。

  《老子》读书笔记 1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傅佩荣的译法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为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而我的直接是,这里应该是说“如果”天地不仁,“则会”以万物为刍狗,即会把万物丢弃。(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如果圣人不仁,(我觉得是指那些明白了‘道’的人),(仁: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就会丢弃百姓(甚至有玩弄百姓之意的感觉)。橐龠(好像指风箱之意,我没有去查),可能这句是讲道很虚但不匮乏,可以源源不断。而最后那句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说太多,而应该守住虚静?人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和人沟通时)确实容易陷入表现自己的境地,不但失去了沟通的.本意,也失掉了自己的虚心(我把的虚心大概与欲望相对,即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而非谦虚)与安静。(或者人在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老子》读书笔记 15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宝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章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一些,也是老子对我们贪恋、欲望的一种告诫。拥有的太多甚至满溢,不如停止;修炼得越来越锐利(变得越来越强大,以便于赢得竞争),是得不到长久的;富贵很难长久,如果富而骄,则一定会招致祸患。功成身退,才合乎天道。

  对于最后一句,不仅从历史上讲是真理,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也是告诫我们个人的成长,或许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从无知到对知识理性的追求,从贫困到对成功的追求,从无能到创造价值的追求,可能无可厚非,但是就像前面讲的“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意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见和豁达的胸怀”,这是我存储于手机上的一句话,是朱光潜说的,或许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功成身退,天之道”吧。

  《老子》读书笔记 16

  人无道德不生,人无道德不醒,人无道德不醉,人无道德不乐。

  “道”是宇宙本源,是一切运动的法则。这是道家最基础的核心。老子提出,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于今而言,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老子的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源头”,哲学师长黑格尔对老子推崇备至。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由衷地说:“中国老子的精神,是我思想的源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经常阅读的书籍清单中,也有许多老子的著述。

  这些或许能够说明《道德经》为何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世界出版量最大的印刷物。

  老子被世人尊称“世界哲学之父”。能够让全人类分享的老子思想文化精神,可谓人类之幸事。“信言不美”“善者不辩”,老子言正而名顺!

  人皆老子,无人不以为自己心存“德行”。

  今读老子《道德经》,犹觉老子思想之于现实生活的深入影响,倍感老子精神之博大。遂边读边解读,辑为《老子新篇》62篇。个人拙见,扰人耳目,谅之。

  《老子》读书笔记 17

  《老子》一书,意远思深,自可多方为释,或视同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如以逻辑观点组成哲学系统,尤为条理贯通,深睿绝伦。然是皆后人附会文饰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识观点言之,其书殆一智慧极高之哲人(姑假说为“一”人)静观世变,久历沧桑,而后流露之心见耳。其言乃传于无意之中,初非著书立说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见虽卓绝深远,实皆来于直觉之体验,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论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见,随缘映照而已,绝未计及此事此物彼此之关系,更未有意构画外物组成体系,一如黑格尔之所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组织言,自不免彼此参差,间有难圆其说者。然就来于真实之体验言,则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焉。其所以传被久远,影响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学理论所能及者,以此也。苟不此之识,徒为空论,是殆买椟还珠,有失读《老》之真意矣。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氏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阐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训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寻中华文化之源,用经典的智慧点亮人生。

  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本书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阐释了老子思想的'独特性、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并强调要结合庄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词彰显《老子》一书之精妙绝伦。《老子》之言,不过五千,然其意远思深、语多超尘。以致后世之人,或借为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然附会文饰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涩不明。实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觉之体验,论事论物,大抵随缘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子》一书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所阐释,而让读者得见老子智慧之言。本书作者张起钧,列老学之林而蜚声海内外,其行文深入浅出、笔法流畅,本书在台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老子》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100字10-06

论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关系12-10

老子简介08-17

晩老子10-25

《老子》心得12-13

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的比较研究12-10

老子人生格言12-31

对老子无的解读12-10

老子论创新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