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时间:2021-12-10 15:08:07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

天津半数工科研究生须到企业实习 有经验教师优先20xx年06月24日 09:36  来源:天津网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关于液压与气动技术一般规律及应用的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教学内容枯燥、直观性弱,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难,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设计机会比较少。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在该计划下,如何构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知识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利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考核体系等方面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精选教学内容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根据此特点,结合课程大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精选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也就是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按模块划分,每个模块的内容均由理论和实践内容共同组成,教学内容必须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舍弃那些不为工程应用所必需的公式推导过程,力求简单实用,以实用理论为主,注重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删除了流体力学中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动量方程等烦琐公式的推导和论证,将重点放在其公式在工程实际的应用上;简化了泵阀流量压力参数计算和蓄能器容量计算过程,加入了泵阀缸等元件的选型方法和常见故障诊断等内容,在基本回路章节中增加了回路的设计方法。这样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贴近工程实际应用需要。

  同时,为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液气压传动的新技术,使学生了解目前最先进的液气压传动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建设“动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具体的工程项目实例,并不断对实例更新,配合工程现场实践,实现了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工程应用先进性的统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液气压传动技术的运用热情。

  2改革教学方法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工程应用性非常强,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教学上,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2.1完善多媒体教学方法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中很多重要的液压元件由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零件组成,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复杂,同一张液压回路图要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工作状态。如果仅利用板书和静态挂图讲解,让学生自己想象,势必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直观性差、难懂而失去学习兴趣,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除书中所涉及图片外,将大量的动画、照片和录像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复杂的液压元件结构形状、零件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动画仿真演示,增加了元件结构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使抽象深奥枯燥的工作原理变得简单直观。将液压回路和系统图制作成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动画,在不同工况下,控制元件和执行元件的`动作顺序、油液的流动方向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而言,可以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提高专业素质和讲课艺术,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轻松和愉快。

  2.2实施启发式教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教学上,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例如在讲解外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先讲解齿轮泵的结构,接着演示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动画,让学生观察,接下来教师复述上节课的知识点容积泵工作三要素,引导学生从容积泵工作三要素的角度分析,外啮合齿轮泵是如何工作的?学生盯着动画,积极思考,互相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应适时鼓励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又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后,设置问题:如果先导式溢流阀高压不溢流,它的故障会出在哪里?如果低压就溢流,故障又出在哪里?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先导式溢流阀工作原理的理解。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提高了教学效果。

  2.3采用比较式教学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的元件结构、工作原理和职能符号,有的从外观看比较相像,容易使学生混淆。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类比式教学法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压力阀的重点讲述内容先导式溢流阀、先导式减压阀和先导式顺序阀,其外观近似,结构和工作原理复杂且有相似之处,在讲授该知识点时,将3个阀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职能符号、安装位置、作用等列表对比,并多次播放工作原理动画,在不断地比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讲授叶片泵时,在介绍完单作用叶片泵和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之后,列出一系列问题对二者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者之间的不同。学生在分析和比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牢牢掌握了教学内容,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工程综合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我们建立了创新实践实验室,除传统的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外,重点建设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构建且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性实验,学生利用现有的QCSB双面气体传动实验台和YCSB液压传动测试实验台,设计自主实验项目。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1)充分了解实验台中的各个元器件,挑选出其中的一些为己所用,准备进行液压与气压系统的设计。

  (2)设定自己所搭建的系统要实现哪些功能,并确定系统的名称,绘制自己要设计系统的系统图,写出设计系统的工作原理。

  (3)利用所选元器件搭建系统,并请教师检查,以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4)动手操作进行演示,如果实现预期的功能则该实验成功。当学生看到自己搭建的系统按照预期设计进行动作时,大大提高了其进行工程实践的自信心。

  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为将来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的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

  4改革考试体系

  传统的考试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考试形式均为卷面考试,无法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针对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目标,建立新的考试体系,使之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考试内容更加多元化,考试方法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考试内容和方法为:

  (1)作业占10%。作业的起步成绩为6分,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正确性、独立性和工整性,教师给出评语,获到“好”一次,作业成绩加1分,加至10分为止,得到“?”一次,作业成绩扣1分,扣至0分为止,没有得到评语,不加分也不减分。作业成绩打分机制避免了作业抄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严谨的好习惯。

  (2)课堂表现占10%。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在课堂中设疑,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表现的起步成绩为7分,学生回答一次问题加1分,加至10分为止。这种答题积分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实验占10%。泵阀元器件的拆装实验和液气压基本回路实验为传统实验项目,占5%,这5分学生比较容易拿到,对于设计性实验,当学生所设计系统无误且动手操作使系统正常动作时,才拿到另外的5分。在实实在在分数的驱动下,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被大大激发,从而在动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期末考试占70%。考试内容中除了非常重要的占60%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占考试成绩10%的系统分析和设计题目,题目中的系统元件残缺不齐,让学生根据工况要求添加所需要的元件,并设计不同工况下各个元件的工作状态,这种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复杂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将来在工程实际中独立进行液压与气压系统设计的自信心。

  这样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动手操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5结束语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过程更应该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课程建设的层次,逐步形成了一套基本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新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东南大学在原有工程教育基础上,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确定了目标,制定了实施方案,初见成效。

  一、总体目标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我校将深化"产学研、国际化、做中学"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外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一流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师资队伍,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教学计划,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组织考核与评价。

  我校"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目前共有17个专业。

  力争到20xx年,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领域涵盖我校所有优势工科专业类,形成具有东南大学特色,能够满足未来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要求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二、学校培养标准

  根据 "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培养标准,结合东南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国内外学科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标准主要内容如下:

  (1)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与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熟悉并遵守相应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2)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具有研究开发和综合设计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

  (3)具有优良的领导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4)具有从事工程设计和技术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与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培养模式

  我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培养采取本科、硕士、博士三阶段贯通式培养方案,实施分阶段,多出口分流的动态培养机制.其中,本科生、研究生各阶段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与实践的累计时间不少于1年;实行双导师制;部分课程或课程的部分内容、实践环节和系列专题,可由企业教师授课,也可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讲授,授课地点可在学校或企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和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是企业的实际项目,即真题真做.部分课程或实践环节要求采用双语或英文教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

  四、培养方案

  我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原有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相关实践环节,形成了新的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包括①培养目标,②培养标准,③课程与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要求、内容、教材与资料,④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矩阵,⑤学习与实践计划安排,⑥培养学生计划人数、师资配备、教学与实践条件及其设施,⑦质量标准与考核,⑧管理与安全措施.企业阶段学习一般要求累计达到8-10学分(或128学时-160学时)。

  五、实施领域与规模

  1.专业领域

  我校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主要在土建交通类、电子信息类、机械能环类等专业领域中,选择了在产学研方面已经取得较好基础的国家特色专业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专业实施。

  2.生源与规模

  "卓越工程师计划"采取分阶段培养、分阶段学籍管理,学生必须在当前阶段学习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高一阶段的学习.卓越班

  本科生可以多渠道分流培养:(1)免试或考试进入工程硕士或学术硕士学习;(2)保留学籍1-2年到企业工作,再回学校完成硕士学习;(3)出国留学或就业等。

  本科阶段生源:从20xx级开始,一年级学生实行专业类培养,专业分流后在实施专业组建计划"卓越班"."卓越班"学生数由实施专业的条件和学生的需求决定,当学生的需求大于学生计划数时,通过学生一年级的学分绩点等排名择优遴选。

  3。计划实施进度

  1)20xx年2月~20xx年3月:实施计划专业的院系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书;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师资队伍;编制企业培养方案。

  2)20xx年4月~20xx年5月:修订卓越工程师培养有关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内容与方式,包括大纲、教材、课件与资料等;企业教师聘任工作,落实各课程、实践环节指导老师。

  3)20xx年7月开始:实施计划专业的'院系全面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

  六、保障措施

  1、"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建设作为校级教学重大建设项目,由院系遴选建设负责人集成申报,20xx年学校将给予实施专业15万元左右的建设经费。

  2、专业建设负责人按照项目建设年度安排,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企业课程、企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分项目确定为校级重点项目。

  3、项目建设期内,学校将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实际建设进度,每年给予资金支持计划。

  4、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实行办法,从制度上明确了卓越计划学生的学制、选拔与淘汰、毕业要求、学位授予办法等细则。

  七、实施成效

  1.实施专业与人数 目前,已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计算机工程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传感网(物联网)技术17个专业已经实施卓越计划.各专业计划人数分布如下图所示,其中,20xx年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总人数达475人。

  2.培养方案 我校17个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均已制定专业培养标准、企业培养方案、专业立项规划等规范文件,作为卓越计划学生人才培养的标准和依据。

  3.课程建设 在专业立项规划的基础上,共立项建设88门课程,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课程,各专业课程的分布如下图所示.这些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企业课程、实习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课程等形式;目前已进入经费下拨和课程建设实施阶段。

  4.组织与队伍建设

  1) 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领导小组、工作组和办公室,以及专家委员会,其中有40%来自企业.成立了院(系)"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小组。

  2)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由9人以上专家组成,其中40%来自合作企业;职责:负责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考核方法与评价标准等。

  3)师资队伍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组成,经考核择优上岗.企业教授级高工可聘为课程教授,高级工程师可聘为课程副教授,技术骨干可聘为课程讲师。

  5、中期检查结果 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整体工作安排,教育部高教司和研究生司与20xx年4月11日至4月14日,在别经组织专家组对各校20xx你爱你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专业进行了20xx年度阶段检查,我校第一批14个专业参加了检查,其中12个专业通过检查,2个专业整改.实施卓越计划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均通过了评审.整改后的两个卓越计划本科专业和第二批的一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也通过了评审。

  6、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东南大学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寻求校企共同培养工程师的新途径.目前已新建立36个校企合作中心或基地,约有50%的基地已签约.各专业的联合培养基地情况如下图所示。

  校企合作基地管理规范,均签订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协议,企业教师聘用合同书,企业实践基地认定书等规范文件。

  其中,9个专业和企业联合申报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其中六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由我校牵头建设.六个中目前已有三个由教育部给予建设资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

  论文摘要: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下,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培养模式上的缺陷、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以技术类课程为核心、加强“校企共建”模式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内容。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xx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xx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建设行业和施工企业的欢迎,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因此,改革教学思路,加速方法革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总之,各高校应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

  关键词:运动控制系统 教学模式 工程师培养 工程应用性 MATLAB仿真

  摘 要:本文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出发,对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课堂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和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相呼应,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好的设想和概念转化为现实的能力[1]。而现行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方面,还有着种种的不足,高校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运动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集电机及拖动基础、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相关基础知识于一体,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因此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困难多,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进行实际系统的设计,所以有必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一、课堂上建立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由单纯的教师讲授方式转化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讲课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讲授方式贯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如讲矢量控制系统,首先给出静止三相坐标系下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让学生思考如何转化为直流电动机物理模型,提出解决方法,引出坐标变换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引出矢量控制系统原理。建立矢量控制系统结构,通过仿真实验分析系统性能。使学生不断的思考,思维紧紧跟着课程内容进行,参与到教师的讲课中。

  二、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

  1.合理安排与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交流调速技术在实际中广泛的应用,交流调速有取代直流调速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交流调速内容应占主导地位,在学时上应占课程的60%以上。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不仅要淘汰陈旧落后的调速方法,还要适当补充新的内容。例如在交流调速中,转差功率消耗型系统只做简要介绍,重点介绍高性能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2.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可加大课堂信息量,节省课堂现场画图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从网上下载实际案例的彩色实物图片和原理图进行讲解[2],使“运动控制系统”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形象化,采用动画技术可以生动地将概念和复杂过程讲清楚。但多媒体课件在需要回顾前面内容时不太方便,这时可用板书来弥补,将一些关键公式写在黑板上,与课件上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地衔接新内容。

  3.充分发挥Matlab在教学中的作用

  将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引入教学活动中,可增强教学效果。仿真实验尤其是用于交流调速系统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如矢量变换仿真、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等,使学生对交流调速系统变频控制内容感到不再抽象,容易理解。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验教学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传统的实验多是验证性的,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引进开放实验设备,适当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课程设计环节弥补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系统设计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初步体验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课程设计的题目可有两个方向:(1)分析设计:根据控制对象模型和性能指标要求进行方案确定、原理电路设计、元器件参数计算和选择、控制电路图等[3],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仿真验证:如交流调速系统的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建立仿真模型对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加深对SVPWM控制技术和坐标变换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机仿真能力。

  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各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设计中计算机类型,选择转速、电流传感器,设计数字PI调节器,完成调速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元器件选型。在实验室对调速系统关键部分进行调试,编制出调速系统程序并调试通过,最终独立设计出一个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调速系统。注重校企合作,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与实际紧密结合,为工程应用性提供保障。

  四、结语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课多、综合性强,实验教学手段落后等实际情况,导致教与学的难度较大,本文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