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下册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30 18:42:48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下册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单:

   1.“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一)“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课: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本单元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教科书是按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视野不断开阔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通过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的进一步观察,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但更多的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可以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第三单元宇宙: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学兴趣小组的各项活动。

  六、教学进度

  第一学月:微小世界

  第二学月:物质的变化

  第三学月:宇宙

  第四学月:环境和我们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3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特制定本学期科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任务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

  通过本册教学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期目标

  1、总体知识目标

  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蒸发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2、能力培养目标

  指导学生运用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性质及用途,培养学生质疑、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热爱科学。

  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3、教育教学目标

  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能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珍爱并善待周围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常见材料”是全册书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

  “声”“光”“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质。“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等探究能力。“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着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信息与通信”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了解都声光电磁知识的应用引起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本册在内容方面以物质世界的声光电磁方面的知识为线索,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声光电磁应用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四、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教学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

  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学困生有:张子勇、张帆、邵兰兰,他们记忆能力差,反应也较慢,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

  (1)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采用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课余时间为其补习,使他们不被落下。

  2、中等生优化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加强优生与中等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3、 优等生的培养

  (1)采用“一帮一、一对红”的政策,尖子生帮助学困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求共同进步。

  (2)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的兴趣。

  (3)对尖子生的平常学习,多观察,多教育,防止他们出现骄傲现象。

  六、改革设想:

  (1)、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

  (2)、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七、课时安排

  (一)、常见材料(5课时)

  1、身边的材料 2课时

  2、塑料 3课时

  (二)、声(7课时)

  3、倾听声音 2课时

  4、物体传声 2课时

  5、自制小乐器 2课时

  6、声音与生活 1课时

  (三)、光(8课时)

  7、光的传播 2课时

  8、透明与不透明 1课时

  9、镜子 2课时

  10、七色光 3课时

  (四)、电(6课时)

  11、电在我家中 2课时

  12、让灯亮起来 2课时

  13、导体与绝缘体 2课时

  (五)、磁6课时

  14、磁铁的力量 2课时

  15、制作小磁针 2课时

  16、磁的应用 2课时

  (六)、信息与通信5课时

  17、传递信息 2课时

  18、通信的发展 1课时

  19、畅想通信 2课时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4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体内部的秘密》、《我们怎么看到物体》、《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机械》、《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册教科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XX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XX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各单元均以学生的XX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评价活动显示出整体性、连续性。本册教科书每单元设置一个XX,以XX为评价依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开展评价活动,保证了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细致明确,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趋势,评价方式可操作性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教科书的评价是以XX的形式设置的,并不意味着课时教学中就可以忽略或者省略评价活动。教科书之所以设计成XX,学生已奠定了XX的基础,本着XX的原则,设计成XX后,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科学学习进行反思。但是,XX的落实,要靠每一个探究活动的积累。因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更加强调过程性的评价,这是做好评价的保证。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学会关爱生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撰写考察报告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说明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每一项科学活动中,都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探究过程,即教师要参与探究。针对高年级教学特点和科学课的学科特点,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数据数据的分析研究等。

  八、业务自修

  1、深入学习有关科学课的资料;

  2、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

  3、进一步了解科学教材;

  4、认真学习有关的杂志,如:《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标准》、《山东教育》、《小学科学》、《教育科研信息》、《小学科技》这部分书籍的内容,此外还要经常到各网站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5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四、教学进度表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课时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课时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课时

  4、造一艘小船;1课时

  5、浮力 1课时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1课时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课时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课时

  热

  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

  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各1课时)

  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

  4、我的水钟;5、机械摆钟

  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各1课时)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各1课时)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6

  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

  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生长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是在学生们已经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植物的一生”、“养蚕”),知道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我是怎样出生的”)的基础上引领孩子们对自身——从出生到现在以至将来的生长变化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单元。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体一生的变化,学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并针对六年级学生正面临的青春期发育,给予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而又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的遗传现象;第二部分,生物的变异现象;第三部分,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第三单元《进化》是根据《课程标准》生命世界中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这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且对恐龙消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释。

  同时,在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如何进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作用,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进一步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为后面继续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依据《标准》中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部分内容来进行建构的。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工作计划《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从寻找生物的家园入手,去认识生物的栖息地,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在形态和习性上的特征,同一栖息地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又作用于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只有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才能共生共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是依据《标准》中关于“能量的转换”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小学阶段学习物质世界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能量;第二部分,说明能量可以进行转换;第三部分,介绍能源。第四部分,倡导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教育学生节约能源。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主要是依据《标准》中关于“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的要求来建构的。本单元的关键词:拓展、应用。拓展表现在解释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现象,拓展所学。应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将原理予以实际运用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各种成长数据。

  2、能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生长过程中现象作出解释。

  4、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5、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

  6、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7、制作化石模型。

  8、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9、观察校园或者自己居住环境中的小动物以及它们的栖息地。

  10、收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及其相关资料。

  11、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12、会做叶子制氧、茎输送水份,根吸水的实验。

  13、能够进行生物食物链的模拟活动。

  14、能够做一个简单的生态瓶。

  15、能够制作火箭用其发射器等能量置换玩具等装置。

  16、能够用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有关能量的知识。

  17、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对能量的研究过程的结果。

  18、能够用可待续发展的眼光看待能源问题。

  19、对提出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

  20、能够就问题提出方案。

  21、能够依据方案收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22、能分析和调整自己所设计的产品,说明调整的意义。

  23、能够表达、交流、评价自己或小组的研究结果。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知道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的特点。

  4、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5、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6、知道生物是不断进行的。

  7、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8、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

  9、知道化石的成因。

  10、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11、知道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12、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

  13、了解辽西古生物学新发现。

  14、意识到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理解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

  15、了解生物栖息地的组成。

  16、了解食物链的组成。

  17、知道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18、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19、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0、知道有些能源可再生的,有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

  21、知道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

  22、知道怎样节约能源。

  23、认识几种新能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证据。

  2、愿意合作交流。

  3、珍爱生命。

  4、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5、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6、愿意为遗传和变异这个科学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7、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8、体会到生命进化的艰难与辉煌,进一步加深珍爱生命的情感。

  9、体验到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和解释的重性。

  10、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11、呵护生物的家园,能自觉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12、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13、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14、关注与能源有关的社会问题。

  15、意识到能源危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6、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参与生活,愿意进行新的尝试。

  17、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

  四、方法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我在成长

  2 悄悄发生的变化人生之旅

  3 踏上健康之路 单元总结

  4 生物的遗传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

  5 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单元总结

  6 消失了的恐龙

  7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8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单元总结

  9 寻找生物的家园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10 劳动节放假11 有趣的食物链 生态平衡

  12 单元总结 各种各样的能量

  13 能量的转换

  14 能源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15 单元总结 拓展

  16 应用 整理与复习

  17 综合考查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7

  一、学期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六年级一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八册。全册教材包括了“人的一生,无处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纱,信息与生活,谈说宇宙五个单元,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学研究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教学措施教学进度和时间分配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8

  一、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教学班4个。我担任这四个教学班的科学课教学。他们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本学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分析数据、形成认识”的探究过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用查阅资料、制定调查计划、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通过实验、记录收集证据,能够通过表格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数据、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展览等方式最终形成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微小世界。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2、物质的变化。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宇宙。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4、环境和我们。包括1---8课,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比较分类能力。

  2、学习宇宙知识。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3、教育学生用联系、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认识放大镜是“凸”“透”镜。

  2、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

  3、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4、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学习制造放大镜。通过放大镜、显微镜对物体的观察、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4、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课 次

  教学内容

  课 时

  第1周

  常规训练

  1课时

  微小世界:1--2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课时

  第2周

  3--5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3课时

  第3周

  6--8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3课时

  第4周

  机动第一单元复习

  3课时

  第5周

  物质的变化:1--3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3课时

  第6周

  4--6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3课时

  第7周

  7--8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3课时

  第8周

  机动第二单元复习

  3课时

  第9周

  宇宙:1--3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3课时

  第10周

  4--6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3课时

  第11周

  7--8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3课时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9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体内部的秘密》、《我们怎么看到物体》、《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机械》、《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册教科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评价活动显示出整体性、连续性。本册教科书每单元设置一个“单元评价页”,以“单元探究主题”为评价依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开展评价活动,保证了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细致明确,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趋势,评价方式可操作性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教科书的评价是以“单元评价”的形式设置的,并不意味着课时教学中就可以忽略或者省略评价活动。教科书之所以设计成“单元评价”,学生已奠定了“课时评价”的基础,本着“由扶到放”的原则,设计成“单元评价”后,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科学学习进行反思。但是,“单元评价”的落实,要靠每一个探究活动的积累。因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更加强调过程性的评价,这是做好评价的保证。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学会关爱生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及认真细致、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落实《课程标准》中“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要求。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四、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初步由具体转变为抽象,教学中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实践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五、时间安排

  略

  六、教学措施及注意事项

  1、注意让学生自己进行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周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

  七、教学方法

  《课标》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说明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每一项科学活动中,都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探究过程,即教师要参与探究。针对高年级教学特点和科学课的学科特点,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数据

  数据的分析研究等。

  八、业务自修

  1、深入学习有关科学课的资料;

  2、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

  3、进一步了解科学教材;

  4、认真学习有关的杂志,如:《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标准》、《山东教育》、《小学科学》、《教育科研信息》、《小学科技》这部分书籍的内容,此外还要经常到各网站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10

  一、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对这学期的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到生物园里学生物》、《课外活动》、《文艺汇演》、等4个单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中、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土壤与岩石》单元主要让学生做土壤成分实验,知道土壤的结构是由沙、黏土、腐殖质组成;通过实验认识三类土壤的特点;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等教学内容。《和谐的自然界》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知道保护色、拟态、冬眠等保护方式。通过实验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特性研究蚂蚁和蜜蜂是怎样传递信息的。懂得食物链的含义,理解为什么要保持生态平衡。了解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何保持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平衡,制定计划开展保护动植物的活动等主要内容。《热与我们的生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热的传递方式及热对物体形状与大小的影响及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等主要内容。《透镜与生活》要求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及成像规律及应用;做模拟实验,了解眼睛的构造及看物体的生理机能;了解近视眼的形成及预防;注意用眼卫生。《地球运动与我们的生活》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形成昼夜变化,做模拟实验。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查阅资料观察记录月相变化,了解月食、日食现象。查阅资料了解月球概貌:大小、月表特征、有无动植物和空气等内容。《研究与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教师要适时帮助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从而形成科学精神。主要内容有:了解种花的过程;在校园或家庭创设生物角,栽培植物。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土壤的成份及特点(如:保水性)及与植物的关系。

  2、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链的知识及打破生态平衡的危害,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3、探究热传递的方式及与人们的关系。

  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眼球成像的原理,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卫生。

  5、了解地球、月球的公转及位置关系形成的月相、日食、月食、昼夜产生及对生物的影响。

  6、了解生物群落并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及相互间的联系。

  7、通过探究、游戏、体验、播放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与热传导有关的实验、貌相形成及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了解眼睛的构造及看物体的生理机能的模拟实验仪器缺少、材料也不好带,也不好组织,这此是本册的教学难点,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很重要。

  五、教学基本措施:

  1、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所教学的每个班,我打算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4-6人,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每课进行探究的问题不能超过两个,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如视频、游戏等方法组织教学。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我即不强制学生的学习,也不放任自流,用语言、情境、游戏等到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虽然以探究为核心,但其它方法运用得当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经常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讲科学故事、观看视频等手段,这些手段有的让学生亲历过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强材料的直观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学期,我将继续运用这些方法作为探究式教学的补充。

  3、向其它学科融合

  科学有时向语文、音乐、美术融合,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科学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土壤,我计划让学生赞美土地,学习珍稀的动植物,我计划在课堂上开展一次即兴演讲,探究月球,我打算让学生畅想未来……

  4、教会学生上网查资料、下载并保存文字、在网上观看科学视频等。

  六、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除《植物向哪里长》《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温度计的秘密》《凸透镜》《弯弯的月亮》外,其它都是一课时,每学一单元都要复习、测试,大约要两个课时。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11

  一、 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四年级共有 班,这 班的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性强。从上学期的科学活动情况来看,学生对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但由于学生还有许多对科学课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对“科学”也很自己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着重培养。

  二、 学期教学目标

  (一) 充分展开教学过程,让科学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活动之中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为此,教学过程必须是经过周密思考后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仅仅向学生提出学习的主题和探究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主要经历进行设计,确立哪些素材更有价值,哪些过程更为重要,孰先孰后。可以这样说,教材为我们精心设计了相关的主题探究活动,但我们也不要让这些设计束缚自己的手脚,在弄清活动设计的意图后,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例子,也可以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裁剪或发展教材内容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而不是仅仅去教教材。

  (二) 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

  结构优化的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编写者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教材的探究体系。尤其在四下的编写过程中,更提出所有活动设计都要为儿童的发展服务,都要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要充分遵循儿童认识发展的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那么,我们教学时就要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们是怎样想的?在观察、调动原有的经验时,学生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是什么?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是怎样的?通过教学要引导他们继续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才是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三) 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重要的科学概念

  四下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大家在教学旧教材时明显地感觉到课题多、联系少,每个课题的研究时间少,是内容上的主要问题。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四) 更加注重科学程序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

  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始于观察。确实,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总是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去认识世界。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我认为四年级下册教材在这两方面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 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中,希望让学生通过对电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交流、预测、验证、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达成如下一些具体目标:

  1、组织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科学活动:

  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经历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猜想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径的活动过程。

  经历一次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分析活动。

  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经历对物体是否导电的检测、记录、整理、分析的活动过程。

  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活动手册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2、在电单元的学习中,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能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以及用更多的材料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能在检测25种物体是否导电的活动中找到导体、绝缘体的特点;并且将感性的材料转化为理性的自己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认识。

  能够自己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3、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希望组织引导学生达成的具体目标有:

  1、知道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棵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科学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会这种科学思维方式。

  2、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在专题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花的内涵,能够区别什么是花?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4、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5、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6、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7.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三)、第三单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期望孩子们能获得以下几个主要的观察食物的活动经历:

  1、交流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经历。

  2、检验脂肪、糖类的活动经历。

  3、观察生、熟食物,使用酒精灯烧熟食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活动的经历。

  4、观察变质食物,比较新鲜食物和变质食物的活动经历。

  5、观察霉菌的经历。

  6、观察食物包装的经历。

  (四)、第四单元

  1、通过收集、观察岩石特点、对岩石成因和变化的探索。对岩石产生更大的研究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心情。

  2、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以下的科学探究活动:

  (1) 引导学生经历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研究自己收集的各种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的构造特点,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对岩石的形成过程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

  (3) 引导学生经历对岩石组成的观察探究活动,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记录等多途径确定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4) 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对矿物光泽、硬度和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运用研究矿物的基本方法。

  (5) 引导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活动。感受岩石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6) 引导学生经历调查、查阅资料的活动,了解岩石与我们的关系。

  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并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描述,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3、获得有关岩石和矿物构造、成因、变化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 具体教学措施

  (一)、第一单元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电的知识,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用电的教育。因为教材只涉及电池和直流电,不能把它扩大到照明用电上去,以免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要反复强调,电池的电与照明电路的电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的重视。

  2、学生对电的知识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来学习电的知识。准备的材料要充分,一些材料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

  3、激发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往往对电的兴趣就是从本单元开始的。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的研究与探索,适当提供器材,促进学生的课外活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4、注意教材编排过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科学课强调实事求是,强调对事实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本质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5、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我们允许有的学生走得快一些,走得远一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高要求,要允许有的学生走得慢一些,学的少一些。

  (二)、第二单元

  1、教材从生命的高度,编写本单元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有一种敬畏生命的意识,来教学本课的内容。自始至终要有一种爱惜生命、珍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无论在研究花,还是果实、种子、卵的时候,尽量做到不伤害动植物的生命,竭力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研究。

  2、一些内容、一些活动与自然课差不多,我们可以从区别于自然课的角度来认识科学课。哪些方面改变了,改变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要从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上去认识这些改变的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体现出这方面的内涵。

  3、教师要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不要局限于动植物本身的知识,更要扩大知识面,更要体现对科学理解和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

  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几种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走向自然。当学生学了本单元的内容之后,如果走到大自然中,会自觉地仔细地观察一棵植物,会用教材上的方法进行研究,那么教学的目标就实现了。

  (三)、第三单元

  1、本单元的编写是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进行教学。

  2、对比实验是相当严谨的,变量的控制是关键。教师要指导好其中的几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养成严谨、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价值观。

  3、科学课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提供帮助,不要以为提倡了自主探究,就放手不管,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获得很多有关事物的知识。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发展学生的认识经历。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能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的科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理智。同时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理,以此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是很有价值意义的。教师一定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四)、第四单元

  教师在备课前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识和探究兴趣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开始,你了解学生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2、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开个石头展览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前体验收集岩石的过程?

  3、四下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分类能力?学生在给物体分类过程中还会有什么困难?“给岩石分类”的目标是什么?它与第一个活动和后续对岩石的研究活动有什么关系?

  4、贯穿整个单元中的线索是什么?你理解这些活动编排的意图吗?学生在经历了这些活动后,在哪些方面会有发展?

  5、最后一课你觉得用什么活动形式比较好?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6、本单元结束后,你如何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发展?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12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四个班。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和分析

  《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三、教学要求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这四个单元组成。

  1.“植物”这个单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2.“动物”单元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3.“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等材料的物理性质。

  4.“水和空气”单元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瓶子、脸盘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关于水的资料,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通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有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四、具体措施

  1.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提高课程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时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2.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地看成一个整体。

  3.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四动”能力。并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采用图文并茂且富有动感的电化教育手段,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4.加强注重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辅导后进生立足于课堂,并为他们多提供实验的机会,促使他们去动脑、去学习、去练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自己在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5.要拓宽学生知识面,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利用时间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充实学生的课堂学习。同时增加学生亲历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13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单:

  1、“微小世界”单元。

  (1)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2)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3)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4)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1)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2)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1)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2)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1)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2)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3)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一)“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课: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B、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C、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D、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E、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F、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G、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H、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B、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C、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D、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B、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C、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3、实验清单:

  (1)放大镜观察物体;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2)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放大镜观察蚜虫。

  (3)放大镜观察实验、白糖、碱面、味精颗粒;制作食盐晶体。

  (4)制作简易显微镜;了解显微镜下的新发现。

  (5)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洋葱皮表皮细胞切片。

  (6)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切片。

  (7)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二)“物质的变化”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B、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C、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D、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E、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F、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B、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C、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D、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E、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B、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C、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

  D、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E、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F、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G、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H、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实验清单:

  (1)观察物质的变化。

  (2)混合沙和豆子;加热白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食盐;检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

  (5)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6)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7)观察铁钉生锈的快慢。

  (8)制作饮料。

  (三)“宇宙”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通过这八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科书设计了一些探究性活动,如画月相、造环形山、日食的模拟实验、建太阳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另外,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些课后的活动,如观月、观星、收集资料等,希望这些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二、夜间观察活动较难组织、开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

  第1课:让学生对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及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张自己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课: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第3课: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一造环形山,让学生在制作月球环形山模型的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每4课:让学生对有趣的天文现象一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这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第5课: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表处理数据,并建立太阳系模型。学生将惊奇地发现,所建太阳系模型与有关太阳系示意图相差甚远。

  第6课:学生将实际做一个星座模型,从而明白星座实际是远近不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第7课:学生将了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点,并根据制作的星图去实际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天文的兴趣。

  第8课:学生将了解宇宙的组成、规模、运动变化等,同时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成果,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B、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C、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D、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E、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2)过程与方法。

  A、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和讨论。

  B、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

  C、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对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让模型更具解释力有所认识。

  D、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探究天文现象或事物的成因。

  E、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画简图、示意图、结构图或做实物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

  B、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3、实验清单:

  (1)制作“月球卡”。

  (2)画月相;模拟月相变化;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

  (3)模拟造“环形山”。

  (4)模拟日食;模拟月食。

  (5)建太阳系模型。

  (6)建星座模型;认识星座。

  (7)制作活动观星图。

  (三)“环境和我们”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第1——4课: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和对垃圾进行科学化的处理。期望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第5——7课:学生将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8课: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改善环境。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B、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C、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D、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E、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F、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G、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H、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

  A、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种类。

  B、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C、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设计物品的重新使用。

  D、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活动。

  E、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F、做污水净化实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B、关注垃圾的处理、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C、培养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D、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E、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实验清单:

  (1)统计一天的垃圾。

  (2)填埋垃圾模拟实验;设计垃圾填埋场。

  (3)观察比较商品包装盒;设计废旧物品的重新使用。

  (4)垃圾的分类和分装;做一个堆肥箱。

  (5)统计一天的用水量;制订节水计划。

  (6)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参观污水处理厂。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查找环境污染的资料。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14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50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504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504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工作计划,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材内容

  1

  2.18—2.22

  始业教育;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

  2.25—2.29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

  3

  3.3—3.7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4

  3.10—3.14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1、热起来了

  5

  3.17—3.2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工作计划,

  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

  6

  3.24—3.28

  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

  7

  3.31—4.4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单元复习;期中考试

  8

  4.7—4.11

  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

  9

  4.14—4.18

  4、我的水钟;5、机械摆钟

  10

  4.21—4.25

  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

  11

  4.28—5.2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2

  5.5—5.9

  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3

  5.12—5.17

  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

  14

  5.19—5.23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

  15

  5.26—5.30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6

  6.2—6.6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机动

  17

  6.9—6.13

  总复习

  18

  6.16—6.20

  总复习

  19

  6.23—6.27

  复习考试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15

  一、 教材分析

  四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九个,其中,分组实验四个是:《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岩石的风化》、《土壤里有什么》。观察实验四个是:《保持土壤》、《认识光》、《筷子折了》、《飞旋的陀螺》。演示实验一个是:《测量重力》。

  二、 学生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47人,这些学生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喜欢做实验,从上学期的实验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并能进行自主实验。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应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三、实验目的

  1、 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味实验的乐趣。

  2、 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

  3、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和整理资料等能力。

  4、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观察核试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与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

  .科学实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实验课题





类型





备注





1





2.16-2.22





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分组









1





2.16—2.22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分组









2





2.23---3.1





岩石的风化





分组









3





3.2—3.8





土壤里有什么





分组









【《科学》下册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科学下册教案12-10

精选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4篇03-19

科学教师工作计划02-28

三年级下册科学计划02-06

学校科学实验工作计划01-20

科学教师工作计划15篇02-28

三年级下册科学计划15篇02-06

四年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2-10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03-17

科学老师教学工作计划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