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分析

时间:2021-12-13 11:36:06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分析

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分析 

(中国大学网 unjs.com)

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分析

  档案学界目前正关注哪些专业问题?档案工作部门目前正围绕哪些热点开展工作?弄清楚这些问题,对新世纪档案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历史回望 

  档案工作历史悠久,是人类延伸记忆、维系真实、实现管理控制的需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时期,档案工作便受到格外的重视。我国档案事业的专门化,就是历经汉、唐、宋、明各朝的积累,逐渐与图书、秘书工作分开,并受近代西方公共档案馆思想的影响才得以实现的。档案学研究在档案事业专门化的背景中萌芽,故至今还不到100年的历史。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档案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不仅因为“四大史料发现”中包括了档案,也不仅是档案在“行政效率”中的作用日益显露,还因为清末内阁档案的遭遇所导致的社会知识界的关注,因为一批学界巨子如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陈垣、郑天挺、沈兼士、吴晗等人对档案价值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档案学是科学,有它的科学方法”的悉心培护。 

  经过近50年的发展,至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档案学界完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构建。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集中于档案本质属性、价值特性、文件生命周期、来源原则、全宗概念以及档案实体管理的原则和方法问题的研究,围绕档案实体管理建立了更为系统的理论。这些理论源于档案工作实践的思考,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工作的恢复重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档案实体管理的技术方面发挥了统一规范的作用。由于纸质档案对象的实体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档案概念、档案管理技术的区别,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的研究叫做纸质时代的研究,其成果不仅在现代档案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并且仍然是今后档案学发展的基础。面对电子文件时代的到来,有人试图完全抛弃这些既有的成就来建立电子文件时代的档案学,这实际上是一种无知的想法。 

  二、当前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热点和前沿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热的问题不一定称得上学术的前沿,具有前瞻性的真正处于前沿的研究也不一定就能表现出热的迹象。学术前沿可以是一个传统问题的真正深入。所以,我们对档案学研究分热点和前沿两个方面来分析。 

  先讲热点。由于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这些热点可以让我们探望到处于档案工作实践的前沿。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使自己的意见更为客观,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表,即近三年档案学论文的选题分布情况(数据来源虽然受到局限,统计的结果也会因关键词而出现偏差 

  ,但就档案学的学科特点,这组数据仍然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从表中我们发现,在近三年里,档案学研究显示出这样的特点: 

  近三年档案学论文选题情况 

  (根据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2000-2002所收录论文) 

  附图 

   

  1.“主体论”仍是主流,“并重论”初露端倪 

  关于档案馆的研究在选题中十分突出,有1261篇,占11%,而档案室的研究只有95篇,不到1%。这说明,档案馆工作的主体地位仍然受到学界的普遍尊重。诚然,档案馆的出现是我国档案事业专门化的一个标志,它不仅在国家档案事业中长期承担资源集结、政策引导和技术规范的作用,档案学传统理论与方法也主要在这里得到运用。表中所见的文章,主要集中了人们对档案馆在新时期的功能转型、库藏结构改造和资源重组、信息化进程以及工作体制创新等方面研究的成果。在新的环境中(包括观念、技术、制度等),今后一个时期,人们会继续对档案馆资源的结构政策、资源转化、数据标准和传输技术、网络形式、功能拓展和服务创新加以关注。总之,对档案馆问题的研究将重点围绕档案信息价值目标的实现来进行。 

  至此,想到关于档案馆问题的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即几成定论的“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近年,有些学者指出了这一认识的时代局限性,主张档案馆、档案室并重,这种意见很值得我们重视。这关系到档案馆在整个档案事业体系中的科学定位问题。基于对档案本质和价值属性的看法,我们认为,档案馆主要应在实现档案信息价值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档案的工具价值则应由档案室以及相关的社会中介机构来承担。同时,档案室又是档案馆资源的源头和基础,档案馆也在档案工具价值的实现中有辅助作用。档案室的工作具有更强的社会参与性,随着电子文档系统的广泛启用,档案在社会组织中即 

  时的管理控制作用将更为明显。而且,在电子文档的来源与数据真实性维护中先期介入的档案室工作,它在档案凭证前提和工具价值的实现中必然优于档案馆。随着这种认识的深入,预计在今后一个时期,关于档案室的研究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2.实体管理仍是重心,利用服务渐成焦点 

  关于档案管理的综合研究占所有选题的15%,这充分体现了档案学科的应用性,档案实体管理仍然是档案学研究的焦点(有的学者质疑电子档案的实体性,也有的学者从新的视角认识了电子档案仍然是实体意义的档案,这个问题属于前沿性的,笔者将在后面来讲)。离开档案管理的实践性要求,档案学不仅会失去发展的源泉,而且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老师授课的应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真正懂得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技能。这说明大家对档案专业的应用性是有清醒认识的。我们历来尊重档案学科的这种应用性,因为这实在是一种优势,它能够对社会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档案管理各个工作环节中,体现纸质时代实体管理特征的档案分类、档案检索、档案保护、档案编纂只保持了较少的比重,三年分别发表32、10、58、14篇文章,而档案鉴定、档案编研、档案利用、档案服务分别有102、97、208、61篇,后者为更多的学者所关注。这反映了档案观念和档案工作机制正在实现巨大的转型,即从重档案实体保管向重档案信息内容及利用转移。这其中我们还可以作较为细致的分析。譬如,档案编纂只有14篇,而档案编研则有97篇。我们知道,档案编纂是对档案原始史料的加工汇编,即提供第一手的史料,而档案编研则是既包括了原件整理公布也包括了对档案文献作深度的信息加工,如在此基础上的志书撰修、基础数据汇编、专题概要、年鉴等,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开发工作。这说明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还有,档案鉴定在其中所占比重之大,说明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实体的物理特征的关注,更多地转向了对内在信息的关注。档案利用的选题数尤其是年度上逐年增长的档案服务类选题表明,档案工作正在改变传统的以实体控制为主旨的被动封闭的模式,而塑起开放主动的形象。 

  3.职业主体意识增强,社会功能需求看涨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这样两组数字:一组是关于档案职业的选题由3篇增至6篇,一组是关于档案工作者的选题由每年46篇增至90篇以上。这说明,档案职业的主体意识有明显的增强。在这些文章中,有关于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职业道德与技术规范、知识转型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新的环境中档案工作者对自身角色价值的置新认识和专业信念。在《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的34篇文章中,有8篇讨论了档案职业的走向问题。 

  上表中的另外几组数字则说明了档案社会意识和社会对档案功能的需求处于较快的上升期。有两组是科技档案和企业档案的选题,都保持了很高的比重,分别为301和426篇,大致占3%和4%。在这些文章中,不少内容是从知识信息和资产的角度来讨论的,有的涉及到著作权、知识产权,说明档案作为一种信息,一种知识,一种资产的概念渐受重视;有不少文章关注了WTO的国际环境给企业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说明企业在加强科学管理过程中,对档案在管理中的意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1995年以前,没有关于民营企业(私有企业)档案管理方面的文章,而近三年,随着民营企业管理问题的突显,人们在讨论其“二次创业”的时候,对其档案因素也开始给予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档案功能的拓展是档案部门和社会双向互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管理和文明事业中暗藏了档案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档案专业部门职能转化、体制创新的努力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围绕体制创新问题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及时总结了档案工作社会化方面的经验,并使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4.电子文档倍受关注,信息化网络成为目标 

  在上面的统计表中,关于电子文档管理的选题有578篇,占总数的5%;档案信息693篇,加上档案网站46篇,占6.4%。应该说这两方面的选题占了很高的比重。 

  电子文件的产生和由此对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巨大到有些学者认为档案学面临着重塑的命运。诚然,电子技术不仅从物理形态上改变了档案的存在形式,也从逻辑上改变了 

  档案事物的运动原理和档案工作实践的过程,从而导致“文件”、“档案”等档案学基本概念需要作重新的理解(我们认为不是重塑而是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在上表的统计中,有大量关于电子文件真实性认识、电子文件的“原件”问题、电子文件的凭证性安全性维护、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著录、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等方面的内容。除了这些文章外,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武汉大学刘家真教授、辽宁大学丁海滨教授以及国家档案局还出版了电子档案管理的著作、教材及国家技术标准,使全国电子档案管理问题有了学术上的体系和法规上的文本依据。 

  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使档案工作者感到了前所未有地贴近时代,因为档案被理所当然地作为信息的一员,强调档案利用也从现代技术的层面被理解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