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工作总结」铁四局中学-学年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

时间:2021-12-13 19:30:29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铁四局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铁四局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中国大学网 www.unjs.com) 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教研部门的指导下,铁四局中学全体教师积极行动,投身新课改,实践新课改。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升,学校的教研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家长的普遍赞誉。现根据市教研室文件精神,从四个方面总结我校2009-2010学年高中新课改工作。一、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1、创新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益。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管理渠道是否畅通,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益的高低。我校实行行管人员班级负责制,行管人员包括校领导、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委、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具体分配到班级,每天上午和下午比班主任早到10分钟,负责班级安全和早到学生的管理,并负责对班主任进行考勤,并将考勤结果每天报政教处备案,每月对班主任考核一次,奖优罚劣。通过行管人员的班级负责制减少了管理环节,使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我校领导十分重视团队精神的铸造,推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团队管理。在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奖励中,实行捆绑式奖励制度。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班级的整体利益至高无上,以打造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目标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学校制定了明确的高考升学目标,各学科组制定了三轮复习具体目标,高三年级各班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分析时分析到升学有望的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学科,采取切实的办法落实学科增分措施。2、创新教学管理,向课堂要质量。我校始终把教学管理作为各项管理的重中之重,2010年我校根据市教育局的教学管理办法,结合我校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铁四局中学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以达到从严执教的效果。把握年级特点,明确教学思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大化。针对我校生源特点,我们对不同年级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如高一年级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是核心。高二年级针对学业水平测试的实际,教学的重心要着重关注两头。既要让好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后进生跟得上,听得懂,并顺利过关。高三年级的目标就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教学的重点就是研究高考。同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奋斗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关注短板学科。我校在关注偏科方面作了长期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3、创新过程管理,关注学生发展。我校突出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有了良好的过程管理,未必有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效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省级示范高中的大规模扩招对我校生源质量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如果没有了过程管理,就一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我校把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作为落实过程管理的重要举措。做好常规检查。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备课、作业批改、教学工作手册、平时测试等检查,表彰先进,查找问题。加强课堂巡视。教务处每天一人值班,负责巡视课堂,并做好巡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上报。本学年值班,由原来一天四巡,改为每节课都要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认真做好记录。坚持随堂听课。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了解,尤其对年轻教师和新进教师加强随堂听课的力度,努力克服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做好校内公开课的安排、听课、评课工作。认真落实"行管人员听课评课责任制",加强监督和指导。召开各年级教师会,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强化了教学指导作用。通过制度来保证备、讲、批、辅、考、析各环节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大力倡导有效备考,抓好备课环节的有效性问题。明确要求,落实责任。抓好各年级质量监控。抓高中教学质量不能只把眼光盯着高三,我校着重抓好各年级的质量监控。如高一年级,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教务处以中考成绩为起点,对比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变化,将此量表交到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手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将根据量表变化的情况对每一位学生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其他年级以此类推,学校领导和每一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变化了如指掌。强化考前模拟练兵。教务处先后组织了6次高考模拟考试,2次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并认真做好模考的成绩分析。尤其做好学生成绩的跟踪分析,找出薄弱学科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举办专家讲座。先后聘请7科校外专家到我校开展复习专题讲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4、创新教研管理,促进教师成长。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如2009年暑假我校围绕"上好课"的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讲座、观看课例、自我反思,有效提高了教师上好课的基本技能。加强高考研究。引领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研究教材,不断探索适应高考的新方式、新策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高三教师走出去,听命题专家和高考研究专家的讲座,开阔自己的视野。针对高考的不断变化,李继荣校长亲自撰写了高考复习的八点意见,高屋建瓴地对高考复习和补缺补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学校目前有三项省级课题在研,其中《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十几位老师参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十几位老师参与,而《有效课堂》的课题研究是在教育局的推动下全员参与。通过课题研究,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名师。二、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强力保障1、制度保障按照省教育厅和市区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一年来,学校先后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和有关管理制度,使新课程改革规范进行,不走形式,如《关于劳动纪律的若干规定》、《教职工请假制度》、《铁四局中学主要行管人员考核办法》、《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分工及考核办法》、《铁四局中学政教处人员职责分工》、《铁四局中学班主任津贴考核发放方案》、《铁四局中学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铁四局中学教务人员考核方案》、《铁四局中学教学常规工作考核办法》、《铁四局中学总务人员工作绩效考核细则》、《铁四局中学高考奖励制度》、《铁四局中学教科研奖励制度》、《铁四局中学学分认定管理办法》、《铁四局中学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铁四局中学私家车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培训保障为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我校将校本培训、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有机结合,将寒暑假培训和平时培训合理安排,教务处定期出《教研专刊》,为教师培训提供学习的资料。3、设施保障学校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所有教室和办公室重新装修,更换学生课桌椅和教师办公桌,重新改造化学、生物实验室,新增必备的教学仪器包括实验器材、体育器材,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等。4、师资保障我校中学部教师本科学历100%,中学高级教师比例达到59%多,全部参加了各级各类新课改的培训,学校共有45人获得省、市、区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省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和省市区大赛一等奖。李继荣校长是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徽省优秀教师、合肥市第二届"十佳校长"。5、安全保障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安全工作,确立了"安全第一、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方针。制定了校园安全条例,由校领导督促执行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每月安排电工进行校园用电安全检查并作记录,本学年,学校还更新了灭火器,定期检查消防器材,更换了综合楼门口的大理石,改铺防滑大理石,在地下通道、小学和综合楼门口台阶处安装防滑铜条。安装监控系统,加强校园安保工作。为防止校园暴力及其他意外发生,安装校园监控系统和110报警装置,及时记录、了解校门口及校园内各处情况。同时还购置警棍、防割手套和辣椒水等防暴用品,强化安保工作。在地下通道、校门口等处张贴安全警示标语。从今年暑假起,将对小学部教学楼和综合楼进行加固,对中学教学楼及附楼进行拆除新建,工程完工后,将彻底改变学校面貌,彻底改变学校的教学环境。三、落实课程计划,践行课程改革1、学校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新课程计划开课,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之一,学校领导尤为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三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有15个学分,我校分三个学年依次进行,每学年完成一次研究性学习,计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科,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本学年,我校开展了"感受身边历史"、"传承民族美德,弘扬传统文化"、"化学与生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性学习成果结集成册。例如历史组在高一年级开展了以"感受身边历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游览合肥名胜古迹、话说合肥历史人物、调查合肥风俗人情、趣谈合肥名产小吃、考证合肥地名由来、调查家庭、社区和城市的发展变化等,通过查阅书籍、实地参观、网上搜索、调查访问等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以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形式呈现成果。这项活动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陈业煌、周欢两位同学在《三孝口名称由来调查报告》中通过实地查看和网上搜索,不仅了解了三孝口名称的由来,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到小地名中竟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增强了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从三孝口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中了解到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并呼吁人们保护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小小的一次调查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更使他们得到如此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校在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安排在包河区青少年素质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由专业教官对新生的身体和意志品质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训练完毕后,每位同学要完成一篇军训随感,作为学分考核的依据。同时我校还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并填写社区服务登记表,撰写社区服务心得体会。2、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学校领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