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3上教案5

时间:2021-12-16 11:58:19 教案 我要投稿

鄂教版3上教案5

17、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鄂教版3上教案5

1、学会8个生字,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3、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4、出示生字卡片,理解部分词语。

5、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埋木匣:1~3自然段

挖木匣:4~12自然段

受到启示:13自然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3、通过学习,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5)1--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4--12段:

(1)出示思考题:

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妈妈是怎么挖的.?

你怎样理解妈妈说的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用"如果…就…"练习说话。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读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7)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学生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8)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9)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

四、总结全文。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说说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17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古诗诵读

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知道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口头表达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中提到的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板书课题)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词句,交流讨论。

移舟:划船。

泊:靠岸停船。

烟渚:雾气笼罩的江中陆地。

日暮:日落。

客:指诗人自己。

愁新:新愁。

2、看投影,全班交流,理解诗句。

3、有感情朗读古诗,说说诗人此刻的心情。

4、自己放声朗读,练背诵。

6、齐背《宿建德江》,头脑中浮现画面。

二、作业

1、背诵《宿建德江》。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18处处皆学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宇"等7个一类字。

2.利用多种方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顺,交流"运转、周期、潮汐、心领神会"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抓住中心句展开阅读的学习方式。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1-3自然段的内容。

4.结合对1-3自然段的理解尝试举例生活中的学问。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抓住中心句了解课文大意。结合实际列举生活中的学问。

教学难点:

抓住中心句了解课文大意。结合实际列举生活中的学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平时观察过蚂蚁吗?谁来说说你知道的?

2.师:大家都是喜爱探索秘密的孩子,其实,在生活里还有许多的学问,今

【鄂教版3上教案5】相关文章:

鄂教版3上教案302-27

鄂教版3上教案602-27

鄂教版3上教案202-27

鄂教版5上教案802-27

鄂教版5-8单元 古诗教案03-08

鄂教版小学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08-26

鄂教版《画》教学设计02-10

鄂教版语文《动物的远游》教学反思09-20

鄂教版《碛中作》教学反思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