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教案

时间:2023-01-12 08:47:10 教案 我要投稿

川教版教案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川教版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川教版教案8篇

川教版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

  例2圆柱的侧面积

  例3圆柱的表面积

  例4圆柱的体积

  例5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1、多媒体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1个曲面

  高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1个圆形

  侧面1个曲面

  高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第二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师生各备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纸包好,剪刀、胶水、圆规、白纸一张、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渗透思想

  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吗?

  小结:原来在一定条件下平面可以“化直为曲”。

  ⒉把这个圆柱形的纸筒打开后是什么形状?

  小结: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曲面可以“化曲为直”。

  ⒊揭题:这节课将运用这个知识来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

  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喝饮料,今天我们共同带来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

  师引导:我们就来先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商标纸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圆柱的侧面积)

  1、引导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呢?

  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再展平。

  ③小组合作探究: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清要求:先独立剪开商标纸展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略不计。

  ④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汇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⑤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

  ⑥小结:你们真不错,巧妙地运用化曲为直,探讨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①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面积(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长约是厘米,高约是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②解决例2: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算?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集体反馈。

  ③思考: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④小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应用已知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然后求侧面积。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①动手贴出圆柱表面积:拿着实物,光这样一个侧面能装饮料吗?还需加上(两个底面)我们把这个圆柱饮料罐各部分一一展开粘在纸上(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发现两种常见粘法)交流展示,最好这样放。

  看着圆柱展开图,让它在头脑中动起来(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指着图,由这些些部分组成了圆柱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板书)

  ②动手画出圆柱表面展开图:下面我们要画圆柱的展开图,画前先算一算,学生算好后回答,师板书。

  要求画在书上的方格纸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画出圆柱的哪几个面?二要注意每个方格纸边长厘米,根据算的数据合理布局。(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作评价)

  3、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例3中的圆柱表面积会算吗?

  独立做在书上,交流反馈: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出:解答时为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积。

  ②出示易拉罐的数据,图例:半径:2.5厘米,高:12厘米,求铁皮用料。

  ③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练习,巩固深化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圆柱体实物,你会根据实际算出它们要求的面积吗?

  1、教材第12页“练一练”(理解题意要求的是圆柱的哪部分面积后独立做)

  2、练习二第6题。(通过填表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侧面积、底面积与表面积之间的联系,使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思路更加清楚)

  四、全课总结,认识升华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川教版教案2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教学后记】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川教版教案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3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会用“建议”造句。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讲述故事

  1板书课题:卧薪尝胆。领读课题

  简介“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万般无奈之下屈膝求和。后来,他为了使自己不因为生活安乐而忘记耻辱,夜间睡在柴草上,在自己的住处悬挂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那胆的苦味,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2从刚才讲的故事里,谁已经想到题目“卧薪尝胆”中的“卧”、“薪”的意思?

  (卧:睡。薪:柴草)“尝”呢?(用舌头添一添或吃一点儿试试。)

  3大家再查一查字典,看看“卧、薪”是什么意思,和刚才的理解是不是一致。(学生查字典对照。)

  二初读指导。

  1出示内容提要: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2)勾践战败求和,受尽屈辱。

  (3)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4)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各自默读课文,对照“内容提要”将课文为四段。

  (第一、四、五自然段各是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

  3本课生字词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让我们重点读这一段,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1)查字典了解:奴仆、谋臣、万般无奈、后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免除、建议、表示、骄傲

  (3)一般了解:会稽、勾践、夫差

  4出示生字:吴勾践示谋臣免患议

  (1)我们怎样记住这些生字?谁有好办法请提出来!

  (2)如有学生提出“谋”是“”和“某”,“践”是“足”字旁加上“线”的右半边,教师可以表扬学生能主动识字。

  (3)“臣”书空: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特别强调最后一笔是竖折。

  5写字指导。

  (1)吴、患上下结构,注意让下。

  (2)践,左右结构,要写的紧凑。

  (3)免,第六笔是长撇,穿过扁“口”下方,最后一笔竖弯勾,弯勾部分要向外延伸。

  (4)用钢笔描红。

  三作业

  1练习写生字。2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吴国谋臣后患免除勾践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几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三、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1)这一段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国家。

  (2)教者讲“长江下游”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东部一带。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写越王“卧薪尝胆”的有关句子。

  (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

  (1)指名读:“晚上,总要……尝尝它的苦味。”

  (2)找出句子能解释“卧”、“薪”、“尝”、“胆”四个字的词语。

  (“卧”,睡;“薪”,柴草,“尝”,尝尝;“胆”,苦胆)

  (2)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①通过“白天”、“晚上”、“每顿饭前”理解“时刻不忘”。

  ②理解“总要”,不是一两次,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贯这样做。(板书:卧薪尝胆)

  (4)“兵败会稽的耻辱”是怎么一回事?(会稽一仗,越国打了败仗以后所受到的耻辱)

  过渡:他所受到的耻辱指的是什么?

  3、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复述。

  (抓住越国打了败仗之后,越王、吴国的谋臣、吴王三方面的表现说)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写越王勾践受屈辱的句子画出。

  (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来推磨,受尽屈辱整整干了三年)

  (3)体会:越王勾践在吴国三年所受屈辱一定不少,文章没有详细写,只选了穿、住、做三个方面的事情。

  (4)教者指出:一个国王由原来的养尊处优,到听人使唤,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之类的'杂活、重活、累活,这变化是何等的大!

  (5)怎么理解“受尽了屈辱”?(程度深:穿的,住的,做的;时间长:三年)

  4、“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1)齐读第五自然段。(越国转弱为强,终于灭掉了吴国)

  (2)体会“终于”的用法: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到最后取得成功或胜利,用“终于”。不能突如其来地使用它。(板书:转弱为强

  灭掉)

  5、漫谈:学习了“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读法。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3、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夫人只好推磨当奴仆要求夫差一只磨难上当总要

  2、简要说说“臣薪尝胆”的意思。

  二、练习讲故事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两千多年前长江下游);

  (2)会稽战败求和(越王表示愿当奴仆吴王答应勾践要求);

  (3)勾践受尽屈辱(穿住做三年);

  (4)勾践卧薪尝胆(白天晚上睡在挂苦胆尝);

  (5)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自由练习复述。3、指名复述,相机指点。

  三、质疑问难

  (1)“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是怎么一回事?

  (2)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讲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出的是什么奇兵?

  对上述问题,教者不必作答,可以启发学生课外读《史记》(白话本),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详细经过。

  三、指导造句

  1、找出课文中的原句: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2、理解“建议”的意思。

  3、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建议”?

  4、练习口头造句。

  5、指名造句。

  四、作业

  1、用“建议”造句。2、继续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附板书:12卧薪尝胆

  战胜

  越王卧薪尝胆吴王

  转弱为强

  灭掉

川教版教案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掌 握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创建京师大学堂与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对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锻造

  对比鉴别文艺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对号入座”)

  讨论探索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需继承发扬

  唯物史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点

  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姓名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茅以昇

  成就《海国图志》译著《天演论》京张铁路《制碱》钱塘江大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组织学生阅读117——121页课文,对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称[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式教育的开端

  1 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A. 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

  B.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27页]。

  C. 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 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 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 请你根据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内容。(先找到标明之,后组织“接龙回答”)

  类 别姓名代表作

  文 学Aa

  Bb

  Cc

  Dd

  艺术美术Ee

  音乐Ff

  Gg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赵树理 D. 丁玲 E. 徐悲鸿 F. 聂耳 G. 冼星海

  a.《狂人日记》、《孔乙己》b.《屈原》c.《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e.《愚公移山》 f.《义勇军进行曲》 g.《黄河大合唱》

  教师总结:

  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川教版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

  2.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及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4个生字。

  2.初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出示课题,指名认读“谊”字。

  2.全班读题,设疑而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友谊桥是一座什么样儿的桥?谁架起了友谊桥?)

  二、自主识字,在游戏中识字

  1.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翻课后生字表,把字音读准。

  2.学生找藏在文中的生字宝宝,田字格中的“会写字”用圆圈圈画,横线上的“会认字”用横线画,边画边读。

  3.出示会认会写的字,指名认生字。

  4.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5.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正音。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娃、肤、吵、厚”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生字组成的新词:娃娃、皮肤、争吵、忠厚、麦田、一支歌、架起

  二、联系生活实际,读文感悟

  1.学生围绕“争吵”这个话题,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1、2、3、4、5自然段,了解蜡笔娃娃们为啥争吵?

  3.分角色朗读2、3、4、5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蓝娃娃”说的话,读中理解“傲慢”一词,要求学生读出“蓝娃娃”傲慢的态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读中理解“忠厚”一词,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图文结合,深化体验

  1.出示插图,欣赏蜡笔娃娃们一起画的“蓝天”、“红日”、“青山”、“小溪”、“麦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体验蜡笔娃娃的感受:“啊——真是美极了!”理解“惊叹”一词.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2.在“蓝天”、“红日”、“青山”、“小溪”、“麦田”的画面上添加“一道彩虹”,让学生联系前文,展开讨论:“一个蜡笔娃娃能画出美丽的彩虹桥吗?”自由练读最后几个自然段,体验蜡笔娃娃们的自豪、快乐的心情。

  四、自主选择,读文背诵

  1.学生朗读全文,说说自己喜欢哪个蜡笔娃娃?为什么?

  2.自主选择合作角色,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忠、麦、支、架”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教师重点指导“麦”字。

  3.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川教版教案6

  教学内容:

  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六、课堂作业补充习题28-29页

川教版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做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格罗培斯。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路径》,这节课我们提前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检查学生读生词:格罗培斯精美的杰作焦躁微不足道任其选择路径覆盖伦敦

  2、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板书:精美的杰作,微不足道)

  3、这篇课文我们提前布置了预习,谁能用书中的.语言来介绍一下格罗培斯?迪斯尼乐园就是格罗培斯为我们留下的精美的杰作之一,下面同学们就随着老师的幻灯片一起去迪斯尼乐园来看看。(教师课件)

  同学们是不是大饱眼福了,有什么感受?“精美的杰作”什么意思?“微不足道”什么意思?结合精美的杰作来解释一下微不足道。这些词语中还有不懂得吗?

  二、精读课文

  1、“路径”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预设:路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这条路为什么被评为路径?等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探究问题的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同学们要边读边勾画,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学生读书动笔

  4、全班交流

  (一)路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学习课文4、5段)

  教师引导:如果你刚好经过这里,你愿意买哪边的葡萄?为什么?

  格罗培斯和你们一样,他也摘了一篮子葡萄,但令他收获的是这种卖葡萄的方法还带给了他灵感,他可能怎样想?

  同样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葡萄园主和格罗培斯的出发点相同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格罗培斯的什么精神?

  让我们再读这一段,体会格罗培斯的创新思想。

  (二)为什么被评为路径?

  教师引导:“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什么意思?

  如果是你去参观提前开放的迪斯尼乐园,你会怎样选择?

  游人地选择和你们的选择是一样的,从文中的哪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来?

  “有宽有窄,优雅自然”说明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格罗培斯这位大师大在何处?

  在读这一部分,体会格罗培斯的人本思想。

  (三)感受格罗培斯的创新精神

  过渡:格罗培斯在葡萄园主的启发下,以“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思想设计出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成就了有一处精美的杰作。但在此之前,在这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上,他却经历了50多次苦思冥想,之前他是怎样做的?读读!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你想用哪一个?

  用上“精美的杰作”“微不足道”这两个词语来说一句话,来赞美一下格罗培斯这位建筑大师。

  从这位大师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 总结升华

  过渡:格罗培斯不愧为世界建筑大师,他用他的创新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微不足道的地方精益求精的追求的精神,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处处精美的杰作。

  如果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评委,你会怎样为格罗培斯撰写颁奖词?

  学生创作交流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和格罗培斯一样,培养创新思想,做事精益求精的追求,寻找到学习和生活的路径。

川教版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语句。

  2、查阅威尼斯的有关资料,了解威尼斯。

  能力目标

  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

  了解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感受威尼斯的美。

  教学重、难点:

  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品读欣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材,齐读课题。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整体感知课文,谈谈威尼斯这座城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的学习所得,质疑问难。

  二、朗读、感受威尼斯的美

  下面让我们跟从……同学的朗读,走进威尼斯,一起领略马信德笔下的蓝蓝的威尼斯的美丽风光。

  (举手点名朗读,要求其余学生边听边体会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

  1、朗读(配乐:萧邦小夜曲)

  2、图片插入跟踪展示

  三、讨论、体会威尼斯的美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你最喜欢哪一处?为什么?(有选择性的将学生所谈及的景观放映出来)

  ——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

  ——学生自由谈论,可结合所查阅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进行扩展。

  师:威尼斯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文章通过精心的选材,从

  不同方位视角,用一副副色彩明快的画面,把威尼斯的迷人风采——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展现出来,使人们如亲临其境,陶醉其中,享受无穷。蓝天碧海、典雅繁华、和谐幸福,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蓝蓝的威尼斯。

  四、品味语言

  美的威尼斯需要美的语言来描绘,课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请找出这些比喻句,细细体会。(找出的同时,教师指点领会文章的语言字词美,如“瑰宝”)

  威尼斯如此的美——和谐、美丽、幸福,文章又以优美的语言为它披上一件蓝蓝的`云裳,更显其独特魅力,令人心驰神往。(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我们的同学相比也不逊色……)

  五、学习迁移

  (同学们,蓝蓝的威尼斯美,我们的新海口美不美?我们有蓝蓝的天、蓝蓝的海、洁白的沙滩、碧绿的揶树、新鲜的空气、热情好客的市民,美丽和谐的建筑、以生态为指标的建设思路……我们海口也是“蓝蓝”的)

  (放映海口景观宣传图片)

  亚热带滨海城市—海口如此的美,必然会吸引众多爱美并且懂得欣赏美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当当热情的小导游

  活动:“请你当当小导游”

  主题:《蓝蓝的海口》

  要求:选择海口一处景观(图片),以生动的语言并恰当运用比

  喻等修辞手法向“游客们”进行介绍。

  工具:多媒体

  六、回放海口景观,再次感受海口的美。

  七、布置小练习。

  水多桥多船多

  板书设计: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广场风光独特

  饮食文化—面食为主

【川教版教案】相关文章:

川教版教案01-11

川教版 五年级第2课教案12-17

冀教版美术教案12-17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02-25

冀教版英语教案01-03

赵氏孤儿教案鲁教版12-17

鄂教版3上教案512-16

鄂教版3上教案312-16

鄂教版3上教案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