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时间:2023-06-13 13:20:30 春宁 教案 我要投稿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角形中位线》教案(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通用12篇)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1

  【学习目标】

  1. 知识技能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证明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并会用定理进行计算或证明

  2.数学思考

  通过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以及应用数学能力

  3.解决问题

  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索过程,丰富我们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情感态度

  (1)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我们主动探索、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我们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熟练运用

  2.教学难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复杂图形中通过作辅助线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课前延伸

  各人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记作ABC,分别取AB、AC边中点D、E,用直尺分别测量DE、BC的长,比较DE、BC的大小关系,并猜想DE、BC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还能借助量角器测量有关角的大小,并猜想出DE、BC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课内探究

  一.上面猜想进行理论证明.

  已知:D、E分别平分AB、AC,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总结归纳.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三.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中线区别: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符号语言: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D、E分别平分AB、AC,若BC=10cm,则DE=______;

  若DE= cm,则BC=______.

  2.已知 中, ,且 cm,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则 的周长是_________cm.

  3.如图, 内有一点P,EF是 的中位线,MN是 的中位线,

  求证:四边形MNFE是平行四边形.

  4.判断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连接所形成四边形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已知:E、F、G、H分别为四边形ABCD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5.实际应用:

  想知道一池塘边缘宽度AB,且AB不可直接测量,怎么办?

  提醒:池塘旁取一点C,C与A、B之间可以直接到达

  五.当场训练反馈:

  1.如图,任意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分别为E、F、G、H,若对角线AC、BD的'长都为10 cm,则四边形EFGH的周长是( )

  A.40cm B.20cm C.10cm D.5cm

  2.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三边中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共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课后提升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它的三条中线组成的第二个三角形周长为_________,第二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又组成第三个三角形,其周长为_________,以此类推,第2010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

  2.如图,已知ABC的中线BD、CE相交于点O,F、G分别是BO、CO的中点,试猜想EF、DG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猜想及证明,提高了同学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同时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二、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实验与观察、分析与比较、讨论与释疑、概括与归纳、巩固与提高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转换的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化归思想去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三角形中线概念,导入新课;

  (二)写出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定理;

  (三)板书一种证明方法;

  (四)出两个应用定理的例题,板书一题具体步骤;

  (五)请一位同学演板写书另一题具体步骤;

  (六)总结学的内容并布置作。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3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 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猜想讨论,启发引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

  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 ?

  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情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 ,只要 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

  【引入新课】

  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在 中,画出中线、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DE是 的一条中位线,如果过D作 ,交AC于 ,那么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 是AC的中点,可见 与DE重合,所以 .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 ,且DE FC,所以DE .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

  由学生讨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

  (l)延长DE到F,使 ,连结CF,由 可得AD FC.

  (2)延长DE到F,使 ,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 FC.

  (3)过点C作 ,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 可得AD FC.

  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 FC,再由 得BD 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 BC,又因DE ,所以DE .

  (证明过程略)

  例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根据命题,说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同理,

  ∴GH EF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1(2)、4、7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4

  教学目的: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定理。 2.初步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求解与推理。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过程,发展推理论证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通过自主探究、猜想、验证,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热情。

  重点: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

  难点:

  定理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教学方式:启发、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生活实例。如图:A,B两地被池塘隔开,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小明通过下面的方法估测出了A,B间的距离:先在A,B外选了一点C,然后步测出AC,BC的中点M,N,并测出MN的长,由此他就知道了A,B间的距离。谁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我们就能解开这个疑团。大家有没有信心?

  画一画,观察与思考:

  1.画ABC边AC上的中线BE,取边AB上的中点D,连结DE,线段DE是中线吗?

  2.尝试定义

  以上线段DE叫做ABC的中位线,请同学们尝试定义什么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并比较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中线的区别。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问题:(1)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两端点都是三角形边的中点,而三角形的中线只有一个端点是边的中点,另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3.实践与猜想

  度量DE和BC的长度。猜想:DE和BC的关系通过实践体会和感知出:DE∥BC,DE= BC。问题:你凭什么猜出:DE∥BC?(看出来的)

  二、自主探究:

  1.你能猜出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吗?试证明你的猜想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DE∥BC;DE= BC)

  启发1:证明直线平行的方法有那些?

  启发学生联想由角的相等或互补得出平行、由平行四边形得出平行等。

  启发2:证明线段倍分的方法有那些?(截长补短)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经过分析后,师生共同完成推理过程,板书证明过程。强调还有其他证法。

  证明:延长中位线DE到F,使EF=DE,连结CF。易证ADE≌CFE(或证四边形ADCF为平行四边)得AD∥ FC,又∵AD=DB,∴DB∥FC,∴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BC。 ∵DE= DF,∴DE ∥ BC

  2.启发学生归纳定理,并用文字语言表述: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点评】上述教学过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画、量,猜想发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讨论找到了证明中位线定理的方法。并由学生自己完成了证明过程,充

  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问题的能力等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合作交流:2.做一做

  求证: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你能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吗?当学生不会添辅助线时,教师再作启发,这么多的中点我们会想到什么呢?四边形的问题又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的问题呢?使学生能够连结对角线。

  学生议论后口述证明,教师板书证题过程(估计学生可能添两条对角线或一条对角线来证明)。

  证明:连结BD。

  ∵E、F分别为AB、DA的中点,∴EF∥BD同理GH∥BD

  ∴EF∥GH∴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变式:顺次连结上题中,所得到的四边形EFGH四边的中点得到一个四边形,继续作下去,所得到的四边形依次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填空,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要求学生动手画图,猜想结论,再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

  【点评】通过例2变式题的.形容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猜测论证能力,(循环重复上述四种特殊四边形),亲身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四、巩固拓展:1.练一练:

  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6,8,10,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得的三角形周长是多少?由本题的图形你能否联想到一般性的结论?(如果ABC的三边的长分别为a、b、c,那么DGE的周长是多少?)

  已知:ABC中,D、F是AB边的三等分点,E、G是AC边的三等分点,是否能够求证出:DE∥BC,且DE=1/3BC

  【点评】该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指导解决新问题。对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推理猜测能力有所脾益。

  五、检测小结

  1.基础知识:

  ⑴三角线的中位线、以及它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

  ⑵三角线中位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基本技能:

  证明“中点四边形”的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对角线。

  六、作业布置:

  P93习题2,3;试一试1(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思考)

  教师反思:

  该节课的学习,贯彻了“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思想。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大目标有较好的体现,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5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所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直观与抽象的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这一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不仅指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而且为证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接受新知识的意识较强,对于本章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内容掌握较好,但知识迁移能力较差,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不够灵活。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同时重点渗透转化、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有关应用。

  2、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

  2)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猜想、论证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多种证明。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演示。

  (六)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三角形纸片、剪刀、常用画图工具。

  学具:三角形纸片、剪刀、刻度尺、量角器。

  二、教学过程

  1、一道趣题——课堂因你而和谐

  问题: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这四个全等三角形能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板书)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变得较为和谐,课堂也鲜活起来了。)

  学生想出了这样的方法:顺次连接三角形每两边的中点,看上去就得到了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如图中,将ade绕e点沿顺(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可得平行四边形adfe。

  问题:你有办法验证吗?

  2、一种实验——课堂因你而生动

  学生的验证方法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方法如下:

  生1:沿de、df、ef将画在纸上的abc剪开,看四个三角形能否重合。

  生2:分别测量四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判断是否可利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生3:分别测量四个三角形对应的边及角,判断是否可用“sas、asa或aas”判定全等。

  引导:上述同学都采用了实验法,存在误差,那么如何利用推理论证的方法验证呢?

  3、一种探索——课堂因你而鲜活

  师:把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板书)

  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呢?在前面图1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呢?

  (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之间开始互相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的结果如下:de∥bc,df∥ac,ef∥ab,ae=ec,bf=fc,bd=ad,

  ade≌dbf≌efc≌def,de=bc,df=ac,ef=ab……

  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板书)

  师:如何证明这个猜想的命题呢?

  生:先将文字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然后证明。

  已知:de是abc的中位线,求证:de//bc、de=bc。

  学生思考后教师启发: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利用“三线八角”的有关内容进行转化,而要证明一条线段的长等于另一条线段长度的一半,可采用将较短的线段延长一倍,或者截取较长线段的一半等方法进行转化归纳。

  (学生积极讨论,得出几种常用方法,大致思路如下)

  生1: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

  由ade≌cfe(sas)

  得adfc从而bdfc

  所以,四边形dbcf为平行四边形

  得dfbc

  可得debc(板书)

  生2:将ade绕e点沿顺(逆)时针方向旋转180°,使得点a与点c重合,

  即ade≌cfe,

  可得bdcf,

  得平行四边形dbcf

  得dfbc可得debc

  生3:延长de到f使de=ef,连接af、cf、cd,可得adcf

  得dbcf

  得dfbc

  可得debc

  生4:利用ade∽abc且相似比为1:2

  即

  可得debc

  师:还有其它不同方法吗?

  (学生面面相觑,学生5举手发言)

  4、一种创新——课堂因你而美丽

  生5:过点d作df//bc交ac于点f

  则adf∽abc

  可得

  又e是ac中点

  可得

  因此ae=af

  即e点与f点重合

  所以de//bc且de=bc

  (笔者事先只局限于思考利用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解决问题,没想到学生的发言如此精彩,为整个课堂添加了不少亮色。)

  师:很好,好极了!这种证法在数学中叫做同一法,连老师也没想到。太棒了,大家要向生5学习,用变化的、动态的、创新的观点来看问题,努力去寻找更好更简捷的.方法。

  5、一种思考——课堂因你而添彩

  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容易得出如下事实:都是三角形内部与边的中点有关的线段.但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学生交流、探索、思考、验证)

  6、一种照应——课堂因你而完整

  问题:你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说明本节课开始提出的趣题的合理性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7、一种应用——课堂因你而升华

  做一做:任意一个四边形,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所得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师生共同完成此题目的最常见解法。)

  已知:四边形abcd,点e、f、g、h

  分别是四边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e、f分别是ab、bc的中点,

  ∴ef是abc的中位线,

  ∴ef∥ac且ef=ac,

  同理可得:gh∥ac且gh=ac,

  ∴ efgh,

  ∴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板书)

  其它解法由学生口述完成。

  8、一种引申——课堂因你而让人回味无穷

  问题:如果将上例中的“任意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结论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作为作业完成。)

  9、一句总结——课堂因你而彰显无穷魅力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另附作业)

  三、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

  1、问题

  2、三角形中位线定义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4、做一做

  5、练习

  6、小结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如何将一个任意三角形分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这一问题为出发点,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为桥梁,探究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基本性质和应用。在本节课中,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探究过程,体会了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在此过程中,笔者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强调转化、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恰当应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意: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例1如图,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略)

  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

  证明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①-③).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2、3、4

  九、 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76中1、3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

  2、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3、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如图,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BC,在池塘一侧的平地上选一点A,再分别找出线段AB、AC的中点D、E,若测出DE的长,就可以求出池塘的宽BC,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动手操作:剪一刀,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张三角形纸片和一张梯形纸片

  (1)如果要求剪得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平行的四边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

  (2)要把所剪得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将其中的三角形做怎样的图形变换?

  3、引导学生概括出中位线的概念。

  问题:(1)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启发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两端点都是三角形边的中点,而三角形中线只有一个端点是边中点,另一端点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4、猜想:DE与BC的关系?(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证明你的猜想

  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启发分析。

  (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DE∥BC,DE=1/2BC)

  启发1:证明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由角的'相等或互补得出平行,由平行四边形得出平行等)

  启发2:证明线段的倍分的方法有哪些?(截长或补短)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经过分析后,师生共同完成推理过程,板书证明过程,强调有其他证法。

  证明:如图,以点E为旋转中心,把⊿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CFE,则D,E,F同在一直线上,DE=EF,且⊿ADE≌⊿CFE。

  ∴∠ADE=∠F,AD=CF,

  ∴AB∥CF。

  又∵BD=AD=CF,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F∥BC(根据什么?),

  ∴DE 1/2BC

  2、启发学生归纳定理,并用文字语言表达: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学以致用、落实新知

  1、练一练:已知三角形边长分别为6、8、10,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得的三角形周长是多少?

  2、想一想:如果⊿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AB、BC、AC各边中点分别为D、E、F,则⊿DEF的周长是多少?

  3、例题: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启发1:由E,F分别是AB,BC的中点,你会联想到什么图形?

  启发2:要使EF成为三角的中位线,应如何添加辅助线?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能得到什么?你能得出EF∥GH吗?为什么?

  证明:如图,连接AC。

  ∵EF是⊿ABC的中位线,

  ∴EF 1/2AC(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同理,HG 1/2AC。

  ∴EF HG。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并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挑战:顺次连结上题中,所得到的四边形EFGH四边中点得到一个四边形,继续作下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1、请回答引例中的问题(1)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M,N,P分别是AD,BC, BD的中点。求证:∠PNM=∠PMN

  (五)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8

  一、课堂引入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用途吗?

  (答: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运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例如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度,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等;二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判定直线平行等;三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眼再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

  3.创设情境

  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答案如图)

  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

  二、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98例4)如图,点D、E、分别为ABC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DE=BC.

  分析:所证明的结论既有平行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把要证明的内容转化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来证明结论成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构造平行四边形.

  方法1:如图(1),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由ADE≌CFE,可得AD∥FC,且AD=FC,因此有BD∥FC,BD=FC,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DF=BC,因为DE=DF,所以DE∥BC且DE=BC.

  (也可以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点,证明方法与上面大体相同)

  方法2:如图(2),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CD和AF,又AE=EC,所以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FC,且AD=FC.因为AD=BD,所以BD∥FC,且BD=FC.所以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且DF=BC,因为DE=DF,所以DE∥BC且DE=BC.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思考】:

  (1)想一想:①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几条?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答:(1)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三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主要是线段的端点不同.中位线是中点与中点的连线;中线是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完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之后作为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证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的,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内容不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但却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在证明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要用到,也为下一节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作好充分的理论上的准备。因此,本节教材对知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同时要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掌握定理及其应用、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索过程、

  (四)本课知识要点: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在教学中要学生注意与三角形中线进行比较、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二.教法选择:

  概念,定理,练习那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三部曲,如果定义和定理都直接抛出、就淹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且定理的证明在这个版本里跨度也太大,最后也只能生硬地给出;如果设置过多过细的问题,结论是容易得出了,但“填饱肚子容易了,却不利于肠胃锻炼”,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用问题串设计教学的方法,即设置了有一定目的的由有一定空间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提炼与探索。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形成

  问题一: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后面中位线的概念形成和中位线的性质探索做铺垫、

  处理方法: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得出具体的方法,并展示其结果、

  问题二:有几种剪拼方法?每种方法里的剪痕与第三边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共有三种方法、观察猜想也好,实验验证也罢,先让学生说出剪痕与第三边的位置与数量关系、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内涵,我们需要给这类线段起个名字、这样中位线概念引进的必要性就充分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概念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说出、

  处理方法:名字可以老师给出,定义可以由学生来下、

  问题三: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何证明?

  设计意图:性质再次有学生自己说出,并受问题一的启示,寻找

  证明的方法(否则这种无种生有的方法是难以想到的)、

  处理方法:学生概括并叙述性质;师生共同用符号语言表示;

  学生寻找证明方法并实施证明、

  (二)知识应用:

  1、试一试:已知ABC:

  (1)它有几条中位线?画出它的所有中位线。

  (2)在上图中作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

  2.(1)如图,在ABC中,D、E分别为AB、AC的中点,DE=3cm,

  ∠B=60°,那么BC= cm,为什么?

  ∠ADE=°,为什么?

  (2)若在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 AB、AC、BC的长分别为6cm、8cm和10cm.则DEF的周长是cm.

  若AB=a,AC=b,BC=c,则DEF的周长=(),如果G,H,K分别为DE,EF,DF的中点,则GHK的周长=();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A.B两点被建筑物隔开,在AB外选一点C,使C能直接到达A和B,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D、E.(1)如果DE的长是36m,则AB=()m。(2)如果DE之间有物体阻隔,你有什么办法解决?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 、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1)如果AC=BD,猜想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

  (2)如果AC⊥BD呢?

  继续延伸:

  1.如果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存在什么关系?

  2.上问中的菱形改为矩形呢?

  3.当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它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结论: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结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结菱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结正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设计说明:通过探讨,总结出中点四边形的特性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P104习题3.6 1、3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苏课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第1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旋转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研究。这一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利用中心对对称变换,研究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通过中心对称变换向学生展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梯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本节内容虽然安排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但是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在今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将时有出现,有些问题我们用构造中位线的方法可以轻松解决。

  2、课时安排和说明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这一节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探索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并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第二课时,在三角形中位线的基础上,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用此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本次说课内容为第1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难点:利用中心对称性质研究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如何构造中心对称图形以及中心对称的性质,这将成为本课学生研究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基础知识。

  能力分析:学生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归纳、推理和论证能力,但在数学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要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操作、观察、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的研究,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联想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学法: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五、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我们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激发情趣、问题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四)合作交流、推理证明

  (五)尝试运用,巩固性质

  (六)小结反思,巩固提高

  六、说课过程

  (一)激发情趣、问题导入

  (投影)先让学生看一个现实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图,A、B两地被建筑物阻隔,怎样测出A、B间的距离?说说你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可能回答用全等的知识,也可能回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来测量。

  (问题导入,并配以题目,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的氛围,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数学来自生活的新课标理念。问题引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探究:

  活动 操作——观察——探究

  给你一个任意的三角形(不要用特殊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能否只剪一刀,就能将剪开的图形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请大家按分好的小组一起动手操作一下,然后将结果告诉老师。

  (分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良好习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将学生原来的`三角形和拚好后的图形一起贴在黑板上)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观察:大家观察图形的变化

  师:哪一组的代表在黑板上画出转化前后的图形

  (教学:指导学生在图形必要的地方标上字母,并将变化前后的字母都标在转化后的图上。)

  师:同学们剪的、画的都非常准确,可谁能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找到剪痕DE的呢?

  生:我是通过做高AF,将点A与点F重合的折叠的方法找到的

  生:我是先通过用对折的方法分别找出AB与AC的中点,再沿着DE折叠找到的。

  师:两种折法不同,那么哪一种的做法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归纳)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因为两种做法的折痕是重合的。

  (构造中心对称为下面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做铺垫。)

  师:通过操作我们可以看到线段DE实质上就是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我们给这样特殊的线段起个名称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板书: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师:大家观察黑板上的拚图及所画的图,会发现DE与BC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生:DE是平行于BC 生:两个DE的长等于BC

  师: DE从位置上看是平行于BC的,而数量上看等于BC的一半。即DE∥BC,DE= BC。这也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板书: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师:你能用符号言语将它表示出来吗?

  生:能 因为 AD=DB,AE=CD 所以 DE∥BC,DE= BC

  (通过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猜测、归纳能力。)

  (四)合作交流、推理证明

  师:三角形有中位线的性质只是我们通过直接的观察得到的,它一定是正确的吗?让人总感觉到有点不敢相信,能不能让我们通过推理的方式把它的正确性加以验证呢?生:能。

  师:好,我相信大家的能力。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图形,写出已知的条件及所要说明的结论。就让我们勇敢的同学上来将过程展现给大家看一看,大家同时练习好不好?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强调注意点。

  (用推理的方法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态度,也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尝试运用,巩固性质

  1.性质运用

  师:下面我们通过习题尝试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出示: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鼓励学生回答:利用①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变式1:如果这个条件不变,改变结论:如EG与FH的关系等。

  变式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呢?

  变式3:四边形ABCD是矩形呢?

  变式4:四边形ABCD是菱形呢?

  (体会图形的构造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题意,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图形的动感,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例2.尝试解决本课开头的问题。

  总结:可在地面上选一点C,连接CA、CB,分别取CA、CB的中点D、E,连接DE,量出DE的长,则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AB=2DE。(前后照应,学以致用。)

  (六)小结反思,巩固提高

  1、你是如何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的。

  2、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体会?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得到相应的体验,在活动中做数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思维品质,对学生的小结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学习数学而获得的成功的体验与喜悦。)

  板书设计(略)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引导自主、合作学习,观察发现得到概念——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展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与交流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锤炼与培养。由于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特征,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采用“多观察、多动脑、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通过数学活动与小组的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鼓励,另外侧重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时时用数学”。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1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第二学期。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二十六章第六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具有计算和证明等多种灵活的运用;它是继四边形,尤其是前一阶段刚学的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之后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知识。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二阶段完成的。“三角形的中位线”作为几何计算和推理论证的重要一环,是初中几何的一个基础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几何计算、几何论证等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2、就第二十六章而言, “三角形的中位线”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因为在三角形中或多边形中,当证明的某一命题的题设中出现两条线段的中点时,总要想到是否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试一试。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性质定理,能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2)通过分析连接各种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归纳其中的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数学问题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重点难点:分析归纳连接各种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的规律。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比较牢固地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先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结论,再引到学生利用来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例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连结各种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的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合作,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复习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注重新旧知识的互补和融合。

  2、新课引入:已知:ABC的周长等于20cm,D、E、F分别是AB、AC、BC边上的中点。

  求:DEF的周长。

  (学生进行猜测,动手测量,得出结论)

  1)请叙述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证明猜测的结论,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3、讲解例题:已知: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 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分析辅助线添法,板书证明过程(略)}

  ** 得出结论: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4、探究连结各种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的规律。

  (发下印有各种四边形的练习纸,连结各边中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探究其中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

  (在探究归纳过程中,对于由特殊四边形:如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方形等,连结各边中点得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进行简单的口头证明)

  5、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知道了它的定义和定理。

  2)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我们探究了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的规律,即:

  ①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

  ③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

  ④连结对角线既相等又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 是正方形。

  6、巩固练习(附练习纸)

  7、布置回家作业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材首先引出中位线的概念,进而探索研究它的性质,最后利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步步衔接,层层深入,形成知识的链条。本课内容可以为今后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倍份关系提供重要的方法和依据。可见,三角形中位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课是通过探究推理得到定理的,所以通过本课教学,对探究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思维训练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这是因为:

  1、《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3、学习定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相当广泛,它是几何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教学难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证,原因在于补充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中,还利用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二、说教法

  依据本书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建构的特点,尚需依赖于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我选用了合作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计活动、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探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主动愉快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同时,根据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容量,通过动态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解题思路的蒙发。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猜想法、测量法、模仿法、自主学习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例:(幻灯片)A、B两地被一建筑物隔开不能直接到达,要测量A、B两地的距离应如何测量?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来探究其中的学问。三角形中位线

  借助多媒体演示引例,创设悬念——如何测算被建筑物隔开的A、B两地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1、概念教学:

  直接认识概念

  老师结合图形演示所做线段区别是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

  明确: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是什么?一共几条?引导学生自己给三角形中位线下定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观察区别: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能力。

  2、自学交流:

  观察猜想:ABC中,D为AB中点,E为AC中点,线段DE(中位线)与BC有什么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猜想,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说出他们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猜想。

  做一做:

  方法一(测量法)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画出它的一条中位线;

  2、量出中位线和第三边的长度;

  3、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给学生提供操作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推理检验自己猜想的合理性。教师参与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获取信息,了解学生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证明。

  学生说自己的证法(实物投影仪),最后由教师借助幻灯片演示完整的过程。

  总结定理:(幻灯片)

  三角形的中位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让学生总结定理,(教师强调)一个题设两个结论,(一个是位置关系,一个是数量关系,根据需要选用相应的结论)它提供了一种证明直线平行和线段数量关系的新方法,应用定理的`关键是找出(或构造出)符合定理的基本条件,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定理应用:(幻灯片)为了进一步巩固定理,加深对定理用途的认识,我选择教科书上的例题,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疑惑教师进行点拨。通过此题学会运用定理进行推理运算,发挥例题的示范,提高学习的效率与学生自学能力。

  4.当堂检测

  为检测学生对本课目标达成情况,加强对定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一组有梯度的练习题其中探究1、2题是中位线定理的经典应用,巩固定理的同时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当堂检测题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有了前面的经验,相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能独立完成。教师只解决学生讨论探究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师生共同完成书写步骤。应用定理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与能力。同时解决开头的生活链接,呼应悬念。有机地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迁移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之中,加强对定理的理解,突出重、难点。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怎样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师生共同完成书写步骤。给学生施展才智的机会。学生通过分组评论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意识。多媒体的应用,无疑使这节课更加形象直观,帮助理解,增加了课堂容量

  5、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谈收获,培养归纳能力,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补充强调,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6、布置作业

  教材68页2题 巩固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7、板书:

  课题:22.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 定理的证明:

  线段叫三角形中位线。

  2.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通过板书呈现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总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三角形的中位线09-29

22.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冀教版12-1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习题-110-0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习题-210-06

数学教案-梯形的中位线09-29

第三册三角形的中位线09-29

三角形的中位线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09-29

谈交通区位及交通区位线12-11

不同时段的时段单位线的比较分析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