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教案(第35-37课)

时间:2021-12-16 20:51:16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教案(第35-37课)

第三十五课 狼 教学目标及重点: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3.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4.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屠夫是否 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旧辙?狼也许变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三、教学新课:(一)读一读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借助《词语手册》)。对于读不准的字词或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字词做上标记,然后在课堂提出。2、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并做评价)3、教师范读课文或视频范读。(注意紧张感和生动)4、学生自由读并齐读。(二)、译一译。四人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对于有分歧或有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课堂提出并解决。(三)问一问(落实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顾野有麦场(瞻前顾后)场主积薪其中(杯水车薪)眈眈相向(虎视眈眈)意暇甚(目不暇接)屠自断其股(悬梁刺股)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见如故)目似瞑(死不瞑目)乃悟前狼假寐(梦寐以求) 止有剩骨  一狼洞其中  投以骨  复投之  狼不敢前  屠乃奔倚其下  方欲行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四)说一说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请两位学生毛遂自荐讲述故事大意,其他同学共同品评其得失。)2.故事中的狼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是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3.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4.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揣摩广思,自由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于学生。)明确:狼的本性是贪婪、凶残和狡诈,绝对不能对狼有半点怜悯之心。同样,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五)想一想。请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引狼入室-豺狼当道-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吞虎咽-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奔豕突-如狼似虎-声名狼藉-狼烟四起-鬼哭狼嚎-前怕狼,后怕虎-前门惧狼,后门进狼 四、布置作业: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第三十六课 初航  第三十七课 制陶 教学目标:1、学习用细致描写(白描)来表现人物、刻画人物内心的手法。2、感受作者笔下惊险恐怖的`航海生活,体会主人公的执著精神,培养阅读传奇故事(名著)的兴趣。 说明:《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文字明白易懂,用大量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课文是节选,虽然不能完整地反映名著的全部艺术特色,但是,课文的描写非常细致,揭示人物的内心比较成功,同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教师主要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通过细致的白描展现场面和表现人物的手法,体会主人公的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培养学生对《鲁滨孙飘流记》等传奇式名著的基本浓厚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深入研读文本,在对具体描写人物和场景的词句的体味品读中,理解其细腻、准确的人物内心描写。2、难点:理解作者在初航时遇到生命危险仍然希望继续前进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1704年,在英国,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海盗船去寻宝,中途与船长发生争吵,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他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有人受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启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鲁滨逊飘流记》 1、课前查阅关于《鲁滨逊飘流记》的简要介绍,简单查阅18世纪欧洲航海航船有关知识(课前准备,不必交流) 2、谈谈你对鲁滨逊的初步印象?(学生可能没有看过或者没有读完,说得不多,教师可以借机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学生对18世纪的交通、生活(航船和航海)并不熟悉,也难以体会航海途中的危险,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对合理想象课文背景有较好的作用。 通过短小浅显的故事导入,能扩大和唤醒学生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文本 理清思路 1、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虽然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也大致具备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轮廓。请快速浏览课文,试按照情节的发展来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把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开端(1):遇到风暴,非常恐惧; 发展(2~3):船舱漏水,危险加剧;高潮(4~5):竭尽全力,得到帮助;结局(6~8):终于得救,不肯回头。 学生初次接触小说,应对小说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通过理清课文思路,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的基本途径。 研读文本 体会海上遇险的危险程度和作者的感受。 1、阅读课文前三个部分。在航海途中遇到暴风雨的各种危险,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心情或感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感受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感受?2、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有关船长和水手语言和行动描写的语句(包括环境描写),体会海上遇险的情境,具体感受作者的害怕、惊恐的心情。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1、难过、吓坏了;2、恐怖;3、万分恐惧。 课文主要通过“我”的视角,具体写船长和水手的言行,表现紧张惊险的场面,同时刻画了“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我”的心情和感受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理解课文的重点。前三个阶段“我”的感受课文中可以找到关键词句。对第四个阶段“我”的心情、感受自然难以概括,作为一个突破口,带到下一个环节深入研读文本。 深入文本 探究“我”对待困难和挫折的真实心理和态度 (一般性而言,人们历尽劫难脱险后不会再继续冒险去探索,“我”又是怎样打算的呢?)前面同学们已经分析体会了“我”在海上遇险时表现,我们是不是可以判断“我”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 学生将围绕文中有关关键语句进行思考和判断,可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寻找依据,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并归纳:不言放弃、下定决心继续前进的执著精神。 课文作为节选,对完整理解人物肯定有局限性,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让学生尝试增加一些“我”在危险发生时对自己的追求产生矛盾、继而更加坚定信心的心理描写,这样更加真实、更能突出人物的形象。 拓展文本 再次感受作者刻画人物的细致描写。 鲁滨逊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执著精神,在《制陶》一文中也有很好的表现,请同学们快速扫读《制陶》,找出有关描写鲁滨孙尝试制陶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学生用阅读符号圈点标划,找出主要段落的关键语句,分析其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对课文的迁移,使学生对鲁滨逊的形象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从而增加了学生读名著的强烈兴趣。又使全文的主旨的揭示更加自然深化。 布置作业   1、课文对人物少有外貌和神态描写,请学生选择一到两个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文中相应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外貌和神态补写,更深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思想性格。 2、上网查阅资料,增进对笛福和《鲁滨孙漂流记》的了解。 完成作业。 阅读与写作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养成借助网络查找资料、开拓视野的习惯,增加累积和阅读体验。  

【七年级下教案(第35-37课)】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教案(第11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10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9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4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3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1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6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5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29课)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