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

时间:2023-04-03 14:19:18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力的教案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力的教案范文集锦6篇

力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3页第2、3、4、5

  2、完成同步练习

力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说说、演演、画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尝试想办法保持好心情,做一个兴奋的娃娃。

  3、萌发幼儿关心他人,愿为好朋友带来快乐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心情火车六列,

  2、画有圆脸的彩色纸若干,勾线笔人手一份,

  3、哭和笑娃娃各一个,投影仪一台。

  4、幼儿对各种各样的表情产生了爱好,并能分辨一些简单的表情。

  活动重点:

  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

  活动难点:

  尝试想办法保持好心情

  活动过程:

  一、说说演演

  导入:"老师要带小朋友到两个小娃娃家去做客,现在我们一起出发吧!请小朋友观察哭笑图片,说说哭笑脸有什么不同。引出幼儿兴奋与伤心的事件。

  出示笑娃,引导幼儿观察娃娃的表情,如嘴巴往上翘、眉毛和眼睛弯弯的,眼睛眯成一条线等。

  1、你们什么时候也会笑?

  2、你们会学一学她笑的样子吗?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兴奋?出示哭娃,引导幼儿观察娃娃的表情,如嘴巴往下、眉毛和眼睛也往下,有眼泪等。

  3、猜猜她为什么哭?怎样让她自己变的开心了呢?

  4、你们什么时候也会哭?(重点启发、鼓励幼儿帮助同伴或娃娃想办法解决她碰到的伤心事,使她兴奋起来,让幼儿懂得关心他人。)

  二、画画讲讲

  1、根据自己意愿画表情卡,画完后把它插入与自己相应号数的心情火车。

  2、和朋友一起说说自己的表情卡,师观察、倾听、随机引导。

  活动结束:

  把心情火车处作为一个“心情小站”,鼓励幼儿在那里讲讲静静话,说说演演自己的表情、心情等。

力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力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园内寻找春天,能发现初春景色的细微变化。

  2、会用形容词描述春天的景色,如嫩绿、暖洋洋等。

  活动过程:

  一、感受初春阳光的温暖

  将幼儿带到室外阳光下,请幼儿说说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你知道什么季节来到了?

  二、交待观察要求

  老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春天里的变化,找到了就等一会儿相互谈谈,比一比谁发现得最多。

  三、幼儿分散寻找春天的变化

  老师与幼儿共同活动,了解幼儿观察的情况,讲述自己的`发现。观察幼儿能否从草地、树叶发芽、蚯蚓翻出的小土堆等发现春天的到来。

  四、小结

  老师象大家介绍个别幼儿的发现,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分析与反思:

  在活动中我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促使幼儿能自主地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本次活动,增强了本班幼儿对大自然的观察。我引导幼儿自己去获得经验,提供幼儿更多的机会和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幼儿有体验的机会。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对比,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不易。作为教师,应尽量地少干预,但是少干预不等于不指导,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幼儿面临困难时的“及时雨”。

力的教案 篇5

  活动目标:训练幼儿平衡能力,培养幼儿相互帮助的品德。

  活动准备:若干沙袋

  活动方法:幼儿每人一个沙袋放在头顶上,然后绕着某一地点保持平衡地行走。教师发布口令,要求幼儿双脚跳、单脚跳,倒退、加速等,以改变游戏者的行动方式和速度。如果头上的沙袋掉下来,那么该幼儿就必须定住不动。其他幼儿在保持自己沙袋不掉落的情况下,拾起沙袋并将其放回“被定人“的头顶,使其恢复自由。

  活动规则:小班幼儿保持平衡走,中、大班幼儿可在保持平衡的同时,穿插倒退、跳跃、加速等。

  开灯关灯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提高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幼儿在场地一端站好。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往场地另一端走,边走边说:“开开灯,关上灯,天黑了,要用灯。”接着,教师说:“关灯”幼儿马上停步并闭上眼睛。然后教师又说:“开灯”。这时,幼儿睁开眼睛向前走,这样反复进行,直走到场地另一端为止。

  规则:必须听教师的信号做闭眼停步或睁眼向前走。

  小转椅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两个幼儿一组,相对站立。两人都伸出左臂(或右臂),手相握。游戏开始,两人边说:“小转椅,转呀转,说转它就转,说停它就停”边顺一个方向转圈走动。说完最后一句,两人要马上站稳并用另一只手相互击掌。

  规则:念完儿歌要马上站稳,用另外一只手互相击掌。

  提示:此游戏可两两三三分散玩。

  游戏熟悉后要求闭眼睛,击掌时可以睁开眼睛。

  迷迷转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幼儿两臂侧平举,在原地旋转,边转边念儿歌:“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吹来,快快站。”当念到“站”字使,幼儿马上停止旋转。

  提示:每回最多转3圈,以防止幼儿头晕跌倒。

  风 车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全体幼儿当风车,听教师发出的`信号转动。如说“小风车”,就原地转;“大风车”,张开双臂转;“风大了”就转得快;“风小了”,则转得慢;“风停了”,可蹲下休息……

  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谁做错了,就暂时站出队伍,游戏结束,站出队伍少者为胜。

  提示:与发出信号转得不一致的幼儿要暂时停止游戏。教师注意掌握幼儿转的圈数,每次2——3圈即可。

力的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活动8.7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

  各小组选择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做一做。

  实验1.如图8-32所示,用手压铅笔尖,手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如图8-33所示,小华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小华用力推小明,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如图8-34所示,你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总结:上面的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把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分别用手向相反方向拉,

  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总结:

  上面的现象可以说明: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即力的作用是_________的。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它们的大小。方向__________,这两个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例1:如图所示,春游时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写出两个与此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⑴____________;

  ⑵——————;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生活中的应用

  [阅读]“读一读奇思妙想”,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

  [活动]放飞吹气的气球。

  1、尝试解释游泳和火箭升空的原理。

  2、排球运动员用力扣球时,常常感到手部疼痛,这是为什么?手受到的力是什么物体施加的?(思考:姚明、刘翔的脚部经常受伤为什么?)

  3、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例2:从船头向岸上跨一步,可能会掉入水中,这与在陆地上跨一步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达标检测】

  1.静止在河中的船,当船工用桨划水时,船就向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

  A.人对桨的作用力B.桨对水的作用力

  C.水直接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作用力

  2.有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与它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属于相互作用的力是()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B.物体受到的重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D.以上都不对

  3.当人用力提起一桶水时,人对桶的把柄施加一个拉力,把柄对人也施加了一个拉力,则这两个拉力的三要素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教案:《力》教案11-29

《神奇的力》教案01-28

有关力的教案01-14

《力的合成》教案03-30

物理力的教案08-26

力的图示教案12-16

力的教案(二)12-16

力的教案(一)12-16

力的教案范文02-12

物理教案《力》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