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

时间:2023-05-08 17:56:07 教案 我要投稿

报任安书教案模板锦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报任安书教案模板锦集7篇

报任安书教案 篇1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报任安书》教案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

  2、过程与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鉴赏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文是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他创作《史记》动机的重要文献。

  首先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在学习本文前,可安排学生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关于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或《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7:绝笔之作》的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对本文创作背景的理解。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懂清句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并应注意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归纳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全文。

  2、研习第1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说文题,整体感知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3、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将注解上的字词注音移到文章上。

  曩(nǎng)者头抢(qiāng)地 伏法受诛(zhū)暴(pù)肌肤 榜(bǎng)箠(chuí)圜(yuán)墙 缧绁(lěixiè) 槛(jiàn)阱(jǐng) 占卜(bǔ)愠色(yùn)倜傥(tìtǎng)闺閤(gé) 魏其(jī)诎(qū)体 羑(yǒu)里4、教师朗读课文。

  5、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研习第1节1、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转)》。

  ①牛马走:像牛马一样奔走的仆役。

  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

  ②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

  ③曩(nǎng,攮):从前。

  ④接物:待人接物。

  ⑤务:事,任务。

  ⑥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

  ⑦望:怨。

  相师:效法他人的意见行事。

  2、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翻译:前时,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

  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习2—4节【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研习2—4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1)所自树立:自己用来立身的。

  指工作和职位。

  (2)用之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

  用,因;之,代死。

  (3)诎(qū,屈)体:指身体被捆绑。

  诎,同“屈”。

  (4)剔毛发:剔,通“剃”。

  (5)婴金铁:指颈上套着铁圈,即所谓钳刑。

  婴,环绕。

  (6)被箠楚“箠”通“棰”,杖(7)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8)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9)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10)审矣,何足怪乎? 审:明白(1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所以:……的原因。

  (12)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触,碰。

  (13)受械于陈 械:刑具。

  (14)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15)定计于鲜 鲜:不以寿终。

  (16)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遗憾;私心:自己的心愿。

  (1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1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1)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翻译:我的先辈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可以得到皇上赐给的剖符和丹书铁券,掌管史籍和天文历法,类似于占卜祭祀之官,本来就是给皇上戏耍的,像畜养倡优一样,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职业。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翻译: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翻译:在受辱的地方,古今都一样,他怎能不受辱呢!(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翻译: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

  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

  (5)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翻译: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6)所以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翻译: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也在所不辞,是以心中还有末了之事为恨,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世为耻呀!(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翻译: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

  三、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1、铺排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用典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羑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背诵第四小节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研习5—6节2、总结归纳本课文言现象。

  3、鉴赏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研习5、6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放失(yì,义):散失。

  失,同“佚”。

  下流多谤议 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口语:言论。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译:也是想借此探究自然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翻译:因此,愁肠每天都反复回转,在家里就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如今少卿却教诲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三、归纳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剔毛发(“剔”通“剃”)2、诎体(“诎”通“屈”)3、被箠楚(“箠”通“棰”,杖)4、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5、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6、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9、放失旧闻(“失”通“佚”)10、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11、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二)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

报任安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本篇文言文。

  2、小组讨论,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查工具书疏通文意,自行领悟;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具: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在遭受宫刑的情况下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那么当时他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忍受奇耻大辱活下来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报任安书》来寻找答案。

  【作者和《史记》介绍】(参见《鸿门宴》)

  【解题】

  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实际上是暗示司马迁搭救自己,但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4.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6.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二、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

  3.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

  5.下流多谤议。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三、词类活用: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

  四、特殊句式: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被动句)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被动标志)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被放逐)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被剔去膝盖骨)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7.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内容】

  1、第一段中,表示客套的词语很多,像“牛马走”“再拜”“辱赐”“非敢”“略陈固陋”“幸勿”等,这是书信体的特点。除了这些客套的话语之外,第一段有实际意义的核心词语是什么?由此可见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核心词语是“略陈固陋”,此段交待了全文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第二段的内容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明确:解释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是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对“死节”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在列举“倜傥非常之人”时,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明确: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这些人物都是在灾难中取得成就的,这中间也体现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4、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它与第三段内容有何联系?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说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明确: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作者对这些发愤著书的古人进行了热情歌颂,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4、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作用:照应开篇。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的问题,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结束语】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这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报任安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5、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2、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明确: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大意

  明确: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3、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掌握重点字词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补充)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字词。司马迁再拜言 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 殆为此乎?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报任安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本篇文言文。

  2、小组讨论,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

  学生查工具书疏通文意,自行领悟;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讲析

  1.了解文体

  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实际上是暗示司马迁搭救自己,但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质疑讨论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2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3.4段:戏弄、特、勉励

  第5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6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7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四.反馈矫正

  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2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3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5.6)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7段)

  五.巩固迁移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4.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6.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六.布置作业

  1.凭借工具书,疏通文本。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报任安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二、能力点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2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德育渗透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二、难点

  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作者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件,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学生不太熟悉;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学生距离太远,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办法

  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学生对司马迁有感性的认识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让学生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然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课时安排]: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

  一、第一课时,师生、学生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二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了解影响司马迁生死观、价值观及《史记》创作的主要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每段内容,整体把握课文。

  二、导入

  投影两幅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

  三、新课

  介绍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读《史记》就要了解司马迁。从印发的有关材料看,对司马迁一生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他创作《史记》重大动力的事件是什么?

报任安书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学习揣摩课文节选文字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同“方案一”)

  四、提供原文被删节的文字,理解疏通

  1第1段删节内容:阙然久不报的简要原因。(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忙于侍奉皇上。)

  2第2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奈何以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

  3第3、4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自己因李陵案获罪的经过。

  4第5段(即课文第2段后半部分删节内容):所以隐忍苟活,是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布置作业

  思考:把课文(节选)和原文对照阅读,看看两文在内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异。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比较课文(节选)和原文在内容上的差异。

  2比较因内容的.差异而带来的文意、抒情、结构上的差异。

  二、交流发言,成果共享

  三、教师归纳、点评

  1内容的异同:删去的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感到无限的冤屈和悲愤之语,课文也有一些相似内容。

  2表达上的影响:原文较之删节后的课文更具以下特点。

  (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

  (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

  (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业(同“方案一”)

报任安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

【报任安书教案】相关文章:

《报任安书》教案12-17

《报任安书》的教案12-16

《报任安书》09-29

报任安书09-29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12-16

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12-17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7篇)05-25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09-29

语文教案-报任安书09-29

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