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

时间:2021-12-16 13:35:17 教案 我要投稿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 第一课时  一、 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1、知识介绍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2、背景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3、、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   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二、课文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2、教师读课文。  3、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此文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3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5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 三、集中学习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一到三节分别用了哪些修辞,都有何作用和目的? 比喻 问,本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明:比喻,地位卑微,在周围人眼里罪有应得,死也不能显示气节。 对比 4、结合注释阅读“人固有一死”到“最下腐刑极矣”,概括此段内容。作者受了哪些摧残,写这些事的目的何在?主要采用何手法表现的? 精神上: 辱先,辱身,辱理色,辱辞令 肉体上 诎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支体受辱,腐刑(受)极(辱) 目的;、铺排、对比、说明自己受了奇耻大辱,无颜苟活  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 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 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用典 5、结合注释阅读“且西伯”到本段结束,概括此部分内容。说说本部分又是采用何手法,想要表过什么意思? 西伯(周文王)——拘牖里李斯——具五刑 淮阴(韩信)——受械彭越、张敖——系狱 绛侯(周勃)——囚于请室魏其——衣赭关三木 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明:用典、忍辱偷生,古今一体、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暗示自己也想“隐忍苟活”、  6、课文的第二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两个层次。 (1)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 (2)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上面两点都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4—5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  1、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 不为父母妻子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让文采流传后世 2、用典有何作用?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明;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2、作者提出怎样的认识? 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3、第四五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首先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5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第三课时  一、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 肉体上(受尽尽酷刑) “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 精神上(残酷迫害)  “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奇耻大辱 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悲痛欲绝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人活的要有意义  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活的要有意义  B、《史记》没有完成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3、第最后一段里哪些句字照应前文,哪些句子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第六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六段:表明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  总结 1、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 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 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

【《报任安书》教案】相关文章:

《报任安书》的教案03-09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03-11

《报任安书》01-21

报任安书01-21

报任安书语文教案05-03

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02-20

语文教案-报任安书01-21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7篇)05-25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