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27 10:23:00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集合8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在制作、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动准备:纸蝴蝶、橡皮泥等

  活动重点:初步感受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在多次的尝试、调整后,能初步积累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蝴蝶",引起幼儿的兴趣。

  1、关键问题:你能想办法让"纸蝴蝶"停在我们的.指尖上吗?

  2、教师演示,让"纸蝴蝶"站立在指尖上。

  3、小结:只要在"纸蝴蝶"的翅膀上加两块橡皮泥,就能让"纸蝴蝶"站立在指尖上。

  二、幼儿尝试制作

  1、关键提问:这两块橡皮泥应该怎样摆放呢?

  2、鼓励幼儿反复尝试、调整橡皮泥摆放的位置。

  三、交流讨论

  1、关键问题:你是怎样摆放橡皮泥,让"纸蝴蝶"平稳地站立在指尖上的?

  2、鼓励幼儿大胆表述,交流尝试操作的过程。

  3、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解释实验现象。(平衡木、跷跷板等)

  4、小结:保持平衡,"纸蝴蝶"就能平稳地站立在手指上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运用语言描述、归纳探索中的发现,表达探索中的感受。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初步感受弹簧等家具材料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弹性的物品,如:弹簧床、小弹簧、各式橡皮筋、丝袜、弹性衣服、沐浴条、手表带、海绵块等);

  2、其它物品:积木、石头、瓷砖、报纸。

  活动过程

  一、认识材料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啊?小结:对了,我们桌上有海绵……

  二、玩材料

  师:现在啊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一玩桌上的东西,等会请小朋友来说说,告诉大家你玩了什么?玩得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1)请小朋友说说你玩的物品叫什么名字?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东西会变,它们都能变,怎么变的。)

  把小弹簧放在桌子上,用力压它就矮了下去,松开手,它就恢复原来的样子;用手拉橡皮筋,它就变长了,松开手,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2)师:你玩的东西是怎样变的?(变长、变短、变高、变矮、变细,放了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3)师:现在我们再来玩玩、按一按、想想,说出它们为什么会变?(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体验,讲出原因,允许有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释。)

  师:我们现在换一种来玩一玩,看看你又会发现些什么?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玩的皮球、棉垫、松紧带、气球、拉力球、弹簧称等,只要你用力压它、拍它、拉它、吹它,就会变,或者变大了,或者变矮了,或者变长了、变粗了,你一松开手,它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它们共同的原因是都有弹性。(让幼儿学说“弹性”)

  师:(教师进行小结)小弹簧真有趣,用力拉或压时,它会变形,但手一松,它又能变回原来的样子,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寻找弹性朋友(游戏)

  师:“你们的`弹性朋友迷路了,找不到家了,你们试一试把他们找出来送回家好吗?”(让幼儿观察座位旁边的篮子里的物品,玩一玩,拉一拉,看看哪些东西有弹性,把他们找出来放在空的篮子里。)

  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啊?(走的轮胎、皮球、头皮筋、玩的弹皮弓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目标:

  1、能仔细观察蝌蚪,初步了解蝌蚪的基本形态及生长过程。

  2、乐于探索,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准备:

  青蛙生长过程资料,蝌蚪若干。

  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今天杨老师带来了一种春天里的动物朋友,你猜一猜它会是谁呀?(幼儿自由讲述)

  (2)我们来请它出来好吗?(出示多媒体课件“小蝌蚪”)

  (2)你在哪儿也见到过小蝌蚪呢?它长得什么样?

  2、观察、认识蝌蚪。

  (1)你们喜欢小蝌蚪吗?愿意和它做好朋友呀?老师在每组上都放了一盆小蝌蚪,一会儿请你可以轻轻的走过去,先仔细观察一下小蝌蚪的样子,看看小蝌蚪在水里是怎么动的?(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学一学小蝌蚪不同的动态。)

  (2)组织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可配合身体动作表演一下。

  (3)小结:小蝌蚪长着圆圆的`、黑黑的大脑袋,后面拖着一条细细、长长的尾巴,在水里一扭一扭的,游到东来游到西,真快活呀!

  3、设置疑问,了解生长过程。

  (1)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什么吗?(有的变成了青蛙,有的变成了蛤蟆)

  (2)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这里让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看完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提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它的腿是怎么变的?尾巴又有什么变化呢?

  (4)小结: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尾巴慢慢变短消失,最后就变成了一只青蛙。(边小结变播放多媒体课件)

  4、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1)放背景音乐,教师说:“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产下了一个又一个蛙卵。”

  (2)师说:“天气缓和了,蛙卵动起来了,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地好开心啊!”(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双手环胸学小蝌蚪游泳的样子)。

  (3)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后腿。(教师和幼儿两腿向后踢)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地更开心了。”(教师带领幼儿学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

  (4)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前腿。”(教师和幼儿伸双臂)四个腿都长齐了的小蝌蚪常常到陆地上去找食物吃。”(学小青蛙抓虫子吃)

  (5)师说:“尾巴慢慢变短了(用手假装尾巴越来越短)终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呱。”(教师带领幼儿学蛙跳)

  5、提升经验,保护青蛙

  (1)小青蛙有一个很大的本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捉田里的害虫)

  (2)小青蛙能把田里的害虫都捉掉,保护庄稼,那如果我们小朋友看到有人在捉青蛙,你会怎么做呢?怎样来保护青蛙呢?

  (3)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的办法,真了不起,请你回去后把你的好办法告诉更多的朋友,好吗?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领域:科学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各种玩具商业化,电子化,幼儿失去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再加上家长的溺爱包办心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的思路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当下社会我们不是让幼儿学会多少汉字多少数字,而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的想象创造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的欲望,因此我设计了此节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种求发展。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在熟悉三原色的基础上认识桔黄、绿色和紫色。并能自己调配颜色。

  2、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观察记录。

  活动准备:1、 每组三杯为红、黄、蓝的颜料。吸管若干。垫板、抹布、白布(分块)人手 一份,记录表格每人一份。2、 木偶(小兔)一个,示范教具一套(同幼儿)。

  活动过程:

  导入

  一、设置情境,认识三原色,学习用吸管取色师:这里是森林大染坊,欢迎小朋 友到这里来学习染布的本领。(一)教师示范用吸管取色。1、 出示红、黄、蓝三杯颜料2、 提问:如果我想染一块红布,要用什么颜色?3、 教师正确示范如何用吸管取色来染布。(出示红布(二)请幼儿尝试学习染一块蓝布。1、提问:如果要染一块蓝布的话,要用什么染料?2、 请幼儿尝试每人染一块蓝布。(出示蓝布)3、 用黄色可以染一块什么布?(出示黄布)(三)小结:这些颜色是我们经常要用的。红、黄、蓝三色叫做三原色。

  展开

  二、通过探索活动,学习桔黄的调配过程,并学习做记录1、 出示木偶(小 兔):老板,老板,我想要一块桔黄色的布做衣服,你这里有吗?2、 幼儿讨论:怎样从这些颜色中变出桔黄色?3、 幼儿自己尝试调配桔黄色。4、 请调配出桔黄色的幼儿说说: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染出一块桔黄色的布。5、幼儿再次操作验证结果,教师用色块示范如何做记录。1 2 ?红 黄 桔黄

  三、幼儿独立进行探索活动,并能记录结果 1、继续情境表演,提出要调配绿色、紫色的要求。2、 提问: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绿色的布?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紫色的布?3、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幼儿记录操作结果。4、 请幼儿出示表格陈述自己的操作结果。5、 小结:颜色真奇妙,两种不同的颜色调在一起,就会调配出另一种颜色。

  结束

  四、延伸活动我的染坊里还有其他的染料,你们去试试还可变出什么颜色,并把结果记下来。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爱跳舞的葡萄干》活动中所需的材料简单:是生活中常见、小朋友爱吃的一些零食;步骤简单,适合幼儿操作;现象易于观察,神奇,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本活动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奇妙。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葡萄在汽水中浮沉的原理。

  2、激发对科学游戏的兴趣,并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点及难点:

  让幼儿认真观察活动操作及产生的现象,主动地参与活动;让幼儿对最后产生的结果及现象有初步理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

  2、环境准备:椅子、实验操作台、黑板

  3、教具准备:轻音乐、课件、4个小杯子、各种零食、大雪碧4瓶

  4、学具准备: 透明小水杯12个、4种不同的零食(QQ糖、花生米、黄豆、葡萄)、幼儿记录表12张、笔12支、托盘12个

  活动过程:

  一、 回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进行导入:

  1、试一试: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重量。

  幼儿思考问题(1)比较大小和相应的重量?

  (2)属于记录表中的哪种食物?

  2、尝一尝:请幼儿尝试一下几种不同食物,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看一看:老师示范将葡萄放在汽水中,让幼儿仔细观察现象。

  幼儿思考问题(1)幼儿猜测哪些会和葡萄一样“跳舞”(一会沉一会浮)呢?

  (2)引导幼儿与同伴讲述、交流想法。

  二、探究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做一做:幼儿实验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2)教师介绍科学实验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操作,探索各种食物在汽水中的浮沉,并记录。

  2、说一说:实验结果交流与验证

  (1)结合实验记录表,与同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

  (2)结合大记录表的统计结果,教师与幼儿进行实验结果验证,帮助幼儿发现汽水里气泡的作用。

  三、教师小结: 浮沉现象原理在现实科技中的运用。

  活动延伸:

  科学区: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探索其他食物(小番茄、李子、蒜头等)会不会也在汽水里跳舞。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飞“飞盘”的不同方法,以及探索不同形状的飞盘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2、培养幼儿勤于探索、乐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探索最佳飞飞盘的方法、不同形状的飞盘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方形飞盘各8个、装饰好的飞盘3个、黑板、活动场地安排

  活动过程:

  一、玩飞盘

  1、 出示3种形状的飞盘,鼓励孩子自由玩

  2、 小结玩的多种方法,引出方法――飞飞盘

  二、探索飞的方法

  1、 同种形状两两结对飞飞盘,比一比谁飞的远

  2、 小结飞飞盘的多种方法

  三、探索谁飞的远

  1、 3人一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用科学的'方法飞飞盘,比一比谁飞的最远

  2、 集中交流:哪个飞盘飞的最远,为什么?

  3、 小结:圆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很快,空气宝宝推它的力量就很小,飞的也就远了。长方形、三角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比较慢,空气宝宝推它的力量就比较大,所以就飞的近了

  四、活动延伸

  看老师的飞盘漂亮吗?请你们也给飞盘打扮一下,再来玩玩。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自由玩飞盘,探索飞盘的玩法的多样性,然后进行交流,分享好的有趣的玩法,然后教师对幼儿的玩法进行梳理,并且提供场地让幼儿进一步探索玩法。活动中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帮助。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在其中得到培养,慢慢成长。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消防车、救护车、警车是执行特殊任务的车辆,并能说出它们的特殊标志和不同作用。

  2、能记住特种车的求救号码,懂得不能乱打求救电话。

  活动准备:

  关于特种车的课件一份,每幼儿一套特种车与求救号码的图片,消防车、救护车、警车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幼儿在《我是汽车小司机》的音乐声中进入活动室。

  2、师:小朋友你认识什么样的车?(演示课件,各种各样的'汽车,启发幼儿说出各种车的作用)

  小结:车辆的种类很多,各种车辆的作用也都不一样。

  二、认识特种车的外形及特殊作用

  (一)消防车

  1、(演示课件)师:快看,这里发生什么事情了?(火灾)该让哪种车去帮忙呢?

  2、消防车的外形特征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消防车的车身颜色、车身配置及其作用。小结:消防车是救火用的汽车。车身是红色的,车头上有一个警报器或警钟,车身是急用储水箱,两旁有吸水管和水带,车上有升降梯子和灭火器等救火用具。

  3、火警电话119

  师:当火灾发生时,该拨打什么电话叫消防车呢?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拨打电话119及消防车救火

  小结:当发生火灾时,拨打火警电话119,消防队员立即驾驶消防车,一路发出“呜――”的警报声,沿途的行人和其他车辆一律让路,让它尽快赶到现场灭火,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二)救护车

  1、(演示课件)师:瞧,这个人怎么了?(突然间发病)该怎么办?请那种车帮忙呢?

  2、救护车的外形特征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救护车的车身颜色、标志,车头和车门的特征及用途。

  小结:救护车是专门护送危急病人到医院的专用汽车。一般是白色或绿色,车身两旁和后面车门上都有红十字标志,车头或车顶上装有警钟或警报器。车门在车厢的后面,便于担架的进出。

  3、急救电话120

  师:有人需要马上送医院该拨打什么电话呢?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拨打120及救护车救人。

  小结:当有危急病人时,拨打急救电话120,救护车会立即出发,一路上响着警报,其他车辆都让路,以便让救护车尽把病人送到医院。

  (三)警车

  1、(演示课件)师:不好了,小偷进家了,该怎么办?

  2、警车的外形特征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警车。

  小结:警车是用于追踪和抓捕逃犯的车辆。没有固定车型,车牌有专门的标记。车头上面装有报警器。

  3、拨打电话110

  有小偷必须立刻报警,该拨打什么电话呢?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拨打110及警车行动。

  小结:当你见到犯罪行为时,立即拨打110,公安人员执行任务,拉响警报,飞驰前进,其他车辆都要让路,以保证公安战士不失时机的逮捕罪犯。

  三、游戏巩固

  1、《为人民服务》

  玩法:由教师提出现象,幼儿立即找出相应的电话与车辆卡片。并做相应的动作。

  提问;专用号码能不能随便乱打?打错了会怎样?

  2、《出车》

  幼儿找一辆自己喜欢的玩具车,在专用号码的指挥下随音乐依次开出活动室。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受黔东南苗族银饰文化。

  2、运用图形进行操作比较,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并进行排序。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苗族服饰、银项圈 、芦笙舞音乐、粘贴成品一幅。

  学具:人手一份银项圈半成品材料。

  活动过程:

  一、吸引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1、 教师(穿着苗族服饰,戴上银项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漂亮吗?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民族的服饰?

  2、教师介绍苗族服饰及银饰。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

  3、找规律教师事先请一位老师送来一张请帖:有一位苗族朋友送来一张请帖,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参加苗族舞会,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呀?

  但是,苗族朋友还说了,要让小朋友们学做一个银项圈,做好了才能去参加舞会。

  (1)认识图形。

  教师出示按图形规律排序的银项圈,请小朋友观察,然后教小朋友认识图形。

  (2)找规律。

  教师:银项圈的吊饰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的,我们先要看清楚哦!

  (同幼儿一起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发现不出,就可以叫小朋友读一读)教师小结:这些图形宝宝都是按照菱形、长方形、椭圆形的顺序不断重复的。

  (3)想想:如果接下去,应该怎样排?

  二、幼儿操作练习

  教师:刚才小朋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老师找到了银项圈吊饰图形的规律,现在请你们也自己做一个一样的银项圈好吗?做对了就可以去参加舞会啦!

  1、幼儿每人一份半成品操作材料。

  2、教师示范,讲解方法。

  3、幼儿集体操作

  4、教师简单小结。

  三、苗族舞会音乐响起,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表演苗族芦笙舞。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8-26

中班学期科学活动教案03-10

中班溶解科学活动教案10-05

中班科学活动的教案10-07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彩虹教案08-20

中班科学活动沙教案08-26

中班科学活动浮沉教案08-2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精】03-18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热】03-12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3-12